早在上世紀50年代出版的吳相湘《俄帝侵略中國史》中,收錄有所謂解放戰爭期間,蘇俄和中共與1947年
5月、1948年12月簽訂的《哈爾濱協定》和《莫斯科協定》,此兩協定的內容揭示了中共出賣東北乃至全
國利權換取蘇聯支持的“真相”。
這兩份偽造文件,在臺灣史學界輾轉引用五十多年。臺灣中研院院士,中國近現代史專家張玉法在其1977
年版《中國現代史》中,收錄引用了這兩份協定,并稱在《莫斯科協定》簽訂之后,蘇聯把二戰美國援蘇
租借物資的1/3運入東北,使林彪得以建立整師的炮兵和坦克部隊。約1/4世紀后的2001年,張玉法版《中
國現代史》修訂重版,照錄了這兩份協定。
下面就來欣賞一下這兩份奇文的內容,然后來掰謊~
1977年版,張玉法《中國現代史·下》P703-P704,第九章 戰后國共斗爭:
在戰況不利的情形下,中共請求俄國給予進一步的援助。1947年5月20日,中共代表林彪、高崗、彭真、
謝覺哉、李富春和蘇聯代表米高揚、康茲諾索夫、高爾金、哈爾根、巴布諾夫簽訂了《哈爾濱協定》。
其要點如下:
一、蘇俄允諾在外交及軍事上,全面支持中共。
二、蘇俄中共全面合作,發展東北經濟。
三、中共承認蘇俄對于東北陸路與空中交通,享有特殊權利。
四、蘇俄允許經常供給中共軍用飛機五十架。
五、蘇俄允許將日軍投降繳交或擄獲之日軍武器裝備,分兩期全部給予中共。
六、蘇俄允將現在東北由蘇俄控制之彈藥及軍用物資,全部平價售讓中共使用。
七、中國紅軍在東北局勢緊急時,可取道北韓退入蘇境。
八、蘇俄軍隊一旦遇國民黨軍隊對東北發動兩棲登陸攻勢時,應秘密協助中國紅軍作戰。
九、蘇俄允許中國紅軍在北韓建立空軍訓練站。
十、中共應對蘇俄提供有關國民黨及美國在中國行動的情報。
十一、中共應以東北產物包括棉花大豆以及其它戰略物質,除去本地所需用者外,全部供應蘇俄。
十二、蘇俄協助中共,奪取新疆的控制權。
十三、遼寧安東等省,特別規定區域,劃歸北韓軍駐扎,在將來適當時期并入朝鮮 。
最明顯的兩個作偽之處:
1.根據謝覺哉和彭真的傳記,謝覺哉1947年3月從延安疏散,4月到達山西臨泉,在這里從事中共法制編撰
工作,1947年全年都沒有去過東北。1947年4月11日,中共中央決定彭真調離東北,參加全國土地工作會
議后,留中央工作委員會任常委,彭真于1947年5月2日從哈爾濱啟程轉赴關內,到5月20日,他已經走了
18天。也就是臺灣方面所謂的中方代表,在1947.5.20那個時間點上有兩個人根本不在哈爾濱! 當然,不
排除臺灣方面問機器貓借了時光機給謝覺哉、彭真運去任意門,讓他們嗖地一下穿回哈爾濱簽字再穿回去~
2.中共供應東北的棉花大豆專門供應蘇俄…
大豆是東北的頭號出口商品和戰略物資,在東北解放區和蘇聯的三年外貿中,也是最大宗的出口件,但棉
花----當時東北的棉花產量很少,到1948年產量也只有500噸。1946年底,東北解放區面臨的窘境是有飯
吃沒衣穿,此時東北解放區以東興公司名義,蘇聯簽訂的第一期易貨貿易中,從蘇聯進口的棉花、棉紗、
布匹占了易貨進口總額的2/3。棉花根本不是東北解放區能向蘇聯出口的戰略物資,反而是需要從外部大
量進口!隨著東北解放區紡織工業的恢復建設,在1947、1948的后續兩期易貨貿易合同中,進口布匹成品
的比重有所降低,但原棉仍然需要大量進口。
東北多的是大豆,缺的是棉花,這是當時東亞商業界人所共知的情況,因此48年初,中共第三次解放營口
獲得海港后,南朝鮮、日本、英國的商人就跑過來了,僅在上半年就來了十五條船,用紡花、機床、機器
、零件、化工原料等各種工業品交易了中方手里大豆、豆餅、人參、鹿茸、豬鬃、馬尾、皮貨等農產品,
總交易金額3222萬港元(單邊1611萬),中方獲利價值1000萬港幣,外方也有25%以上的獲利。7月以后,國
軍加強對共控海港封鎖,一般單幫行商裹足,有英美政府背景的有實力貿易行抓緊機會上,封鎖后一個半
月內,英國糧食部就派哈第提督號貨輪跑了三趟營口,拉著紡花來換大豆----當時東北共方也歡迎和韓、
日、英、美等背景的商人做生意,大豆賣給蘇聯人,也賣給英國人、日本人、南朝鮮人,根本不存在所謂
《哈爾濱協定》中藥全部供給蘇聯的情況;
Wel,作偽者對于當時東北共區的外貿非常隔膜,根本不了解當時東北共區98%以上的原棉需要進口,拍腦
袋以為東北和華北一樣是原棉重要產區,產量高到可以出口,然后隨手編造棉花大豆出口蘇聯這一條~
說實在的,如果作偽者用心一點,對東北物產稍微了解一點,把“棉花”兩個字換成“煤炭”,也不至于
這么容易被拆穿~
下次再說哈爾濱協定的其他破綻。
參考資料:
張玉法 中國現代史 下 1977年版
吳相湘 俄帝侵略中國史,1957年版
彭真傳
謝覺哉傳
東北解放區財政經濟史稿
東北解放區財政經濟史資料選編 卷3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