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歷史 > 歷史視野

孟加拉國的誕生

哈立德.巴蒂 · 2012-01-11 · 來源:socialismtoday.org
收藏( 評論() 字體: / /

歷史回顧:孟加拉國的誕生

四十年前,孟加拉國從巴基斯坦脫離成為一個獨立國家
  

哈立德.巴蒂(Khalid Bhatti),巴基斯坦社會主義運動(Socialist Movement Pakistan)

英文原文首次刊登于《今日社會主義》(Socialism Today)網頁:http://www.socialismtoday.org/

本文來源于中國勞工論壇(chinaworker.info),如有意訂閱電子版《社會主義者》雜志,請電郵: [email protected]

這事件發生在巴基斯坦1947年從英國殖民統治獨立后,掌權的政治和軍方精英多年打壓之后。哈立德.巴蒂回顧孟加拉國誕生時那個充滿起義、軍事政變和國際干預的混亂時期。

   

經歷了為期九個月的解放戰爭,并導致一百萬人喪生,孟加拉國于1971年作為一個獨立國家出現在世界地圖上。這場發生在東巴基斯坦(現在的孟加拉國)的內戰起始于1971年3月巴基斯坦軍隊對正在示威的孟加拉國人發動軍事攻勢。這場戰爭及其后的東巴基斯坦獨立是以西巴基斯坦為基礎的建制派采取的政策和其對孟加拉國民眾(歧視性)待遇的直接結果。  

當時孟加拉國人一直有著是巴基斯坦的二等公民的強烈觀念,而且西巴基斯坦的統治精英并不會給予他們合理的待遇。經濟不發達,日益增加的貧窮和失業伴隨著對基本民主和人權的禁止,加之西巴基斯坦統治精英在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的主導,這引起東巴基斯坦群眾的民族主義情緒和氣氛。于西巴基斯坦建制拒絕承認東巴基斯坦贏得國會多數和領導聯邦政府的權利時達到高峰。  

英國直接殖民統治結束后,1947年印度被分割成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獨立國家。孟加拉國地區(Bengal)則根據宗教派別被分割。占主導地位的伊斯蘭穆斯林信徒為主的東半部變成巴基斯坦東孟加拉國區(后來易名為東巴基斯坦),而印度教主導的西部則成為印度的西孟加拉國州。   

巴基斯坦,其自身,由兩個區域組成,東部和西部,被超過1,000英里的印度領土分開。西部包含巴基斯坦總人口的少部分,它擁有最大部分的收入份額,及工業、農業和基建。旁遮普人(Punjabi),穆哈耶人(Muhajir,意作伊斯蘭僑民)和普什圖人(Pashtun)主導了軍隊及文職官僚,是受益于弱勢政治領導和資產階級的國家的真正政權。孟加拉國人在國家架構中代表不足。在巴基斯坦軍中只有一個軍團是孟加拉國人組成的。而很多孟加拉國人感到印度和巴基斯坦就克什米爾的激烈爭端令東巴基斯坦日益容易受到損害和威脅。

政治不穩和經濟困難標志了巴基斯坦自成立以來的歷史。1956年,憲法終于被通過,把該國形容為‘英聯邦內的伊斯蘭共和國’。政治權柄延續至阿尤布可汗將軍(General Ayub Khan)他于1958年實施戒嚴令。戒嚴持續至1962年可汗宣布自己為總統(及陸軍元帥)時- 他在1969年下臺。當葉海亞可汗將軍(General Yahya Khan)接任,戒嚴令在1969年至1971年再次實施。延續的軍事統治使孟加拉國民眾更加疏遠。不只貧富間的鴻溝達至前所未有的程度,使階級緊張變得惡化,而東和西巴基斯坦間緊張的差異亦達到了歷史新高。   

語言運動   

 

1948年,巴基斯坦政府規定烏爾都語(Urdu)為唯一官方語言,觸發了以孟加拉國語為母語的大部分東巴基斯坦民眾大規模的示威。面對急升的族群緊張及民眾的不滿,政府禁止公眾會議和集會。達卡大學(University of Dhaka)學生及其他政治活動者違抗了該法律,于1952年2月21日組織了一次示威,一些學生被警察殺害。

死亡事件激起由人民穆斯林聯盟(Awami Muslim League),及后易名為人民聯盟(Awami League)領導的廣泛民間反抗。經過多年的沖突,中央政府變得軟化,并于1956年承認孟加拉國語為官方語言。語言運動是強化孟加拉國民族身分的催化劑,民族主義運動的先驅 — 包括謝赫.穆吉布.拉赫曼(Sheikh Mujibur Rahman)領導的人民聯盟的六點運動,要求建立高度自治的的聯邦政府和實現自我解放的斗爭。

東孟加拉國省議院的首次選舉在1954年3月8至12日舉行。人民穆斯林聯盟(Awami Muslim League),農夫勞工黨(Krishak-Sramik)和內扎伊斯蘭(Nezam-e-Islam)組成了聯合陣線(United Front),取得了穆斯林237席當中的215席。執政的穆斯林陣線(Muslim League)只有9席,哈里發拉巴尼黨(Khilafat-E-Rabbani)得1席,獨立人士得到12席。后來,七名獨立人士加入了聯合陣線而一名加入了穆斯林陣線。因穆斯林陣線政府反對承認孟加拉國語為官方語言的要求,并命令進行1952年的屠殺,這激起了眾怒,是令其支持暴跌的關鍵原因。  

這一內閣僅維持了十四天。穆斯林陣線用盡所能破壞聯合陣線。在五月的第三個星期,孟加拉國族和非孟加拉國族工人在東孟加拉國各地的磨坊及工廠內爆發了血腥騷亂。聯合陣線被怪責未能控制這局面。聯邦機關解散了聯合陣線政府,為聯邦政府從聯邦首都對東孟加拉國直接統治鋪平了道路路,進一步激發民族主義情緒。  

人民聯盟的崛起   

 

當人民穆斯林聯盟(Awami Muslim League)分裂成親建制的右翼力量和反建制的左傾激進民族主義的團體時,1955年人民聯盟(Awami League)成立了,并在1960年代后期成為一支群眾性的力量。謝赫-穆吉布.拉赫曼成為其主要領袖。   

勞動人民的革命起義搖動了阿尤布可汗的軍事政權,阿尤布可汗于1969年3月被葉海亞可汗將軍接替。工人帶領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時機成熟了。工人、農民、城市貧民、學生、城市和鄉郊中產的階層、和青年展示了他們的決心、勇氣和力量,并繼續了他們的抗爭以推翻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社會主義的觀念像野火般蔓延。同時,在東部和西部發生的龐大的總罷工及大型示威癱瘓國家機器超過一個月。  

在真正的社會主義革命政黨及領導的缺席下,斯大林主義者和毛澤東主義者并未能建立一個工人階級替代。反之,他們盲目地遵從反動和完全失敗的斯大林階段革命理論,認為民族“解放”之后,必需經過一段不定期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及議會民主階段才可能過度進行社會主義為基礎的社會變革。  

由于懼怕對局面幾乎完全失去控制,統治階級及軍方建制宣布在1970年舉行國家首個大選,企圖化解局面和轉移勞動群眾的視線。  

1970年11月12日傍晚博拉風暴(Bhola cyclone)在東巴基斯坦沿岸登陸,統治精英也大受影響。由于與當地的漲潮同時發生,風暴帶來極大的破壞,導致三十至五十萬人死亡。雖然確切的死亡數字并不知道,但這被認為是有記錄以來最致命的風暴。一星期后,葉海亞可汗承認他的政府因低估了災害的程度,在救濟工作中犯了‘錯誤’。   

風暴的十日后,由十一個東巴基斯坦的政治領袖發出的一篇聲明指責政府“疏忽、無情和徹底冷漠”。 11月19日,學生在省會達卡(Dhaka)舉行了一場游行,抗議政府反應緩慢。激進的農民領袖左翼民族人民黨(National Awami Party,NAP)的阿卜杜勒.哈米德.可汗.巴沙尼毛拉(Maulana Abdul Hamid Khan Bhashani,毛拉是對學者的稱號)在11月24日舉行五萬人的集會上要求總統辭職。  

大選的結果清楚地反映了社會的情緒和意識。由索菲古.阿里.布托(Zulfikur Ali Bhutto)領導巴基的斯坦人民黨(Pakistan People’s Party,PPP)及人民聯盟(Awami League)都以社會主義、世俗主義及民主為口號成為民意領先的政黨。工人群眾拒絕了反對社會主義的邪惡宣傳,壓倒性地投票支持社會變革。所有宗教及親建制的政黨遺棄了。   

人民聯盟亦用民族主義為主要口號,聰明地將之與階級議題混合以獲取激進工人、學生和青年的支持。人民聯盟贏得國會中預留給東巴基斯坦167席中的165席。其余兩席由獨立人士贏得。巴基斯坦人民黨贏得了西巴基斯坦的81席并成為當地的領導力量。在國家層面,人民聯盟亦成為擁有313席的國會中最大的單一政黨。   

選舉結果震驚了建制。臨時軍方統治者 / 總統葉海亞可汗拒絕召集議會。反之,安排有關中央政府及各省間權力分配的憲法問題的對話,并探討組織由人民聯盟領導的全國政府的可能性。對話最終并不成功。1971年3月1日,可汗無限期延遲未解決的議會部分,促使東巴基斯坦發生群眾性國民不服從。  

布托公布他支持給予貧苦大眾‘面包,衣服和居所’和終結資本主義制度。但他完全反對東巴基斯坦的孟加拉國自決權利。布托不贊同穆吉布.拉赫曼接管聯邦政府,即使人民聯盟贏得了多數,他又反對東部的真正自治。隨著事件的發展,布托支持了葉海亞可汗摧毀獨立運動,然后在1971年12月接任為總統及軍法首席戒嚴長官。   

解放之戰的展開   

 


隨著東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的沖突在三月發展,達卡(Dhaka)直接參與博拉風暴救災的兩個政府機構的辦公室關閉了最少兩個星期,第一次由總罷工引起然后由人民聯盟對東巴基斯坦政府工作實施禁制引發。緊張局勢升溫,外國人員擔心暴力行為而撤離。救災工作仍在繼續了,但長期的計劃被縮減了。這沖突擴大成為孟加拉國解放戰爭,并以孟加拉國的建立為終結。  

1971年3月2日,由達卡大學學生會副主席及著名左翼領袖阿卜杜勒.洛比(ASM Abdur Rob)帶領一群學生,在一個領導解放斗爭的地下組織沙華登孟加拉國核心(Swadhin Bangla Nucleus)的指導下,升起了孟加拉國的新(擬議的)國旗。次日,一名學生領袖沙耶漢.斯拉吉(Sahjahan Siraj)在帕爾坦廣場(Paltan Maidan)上的再次由沙華登孟加拉國核心組織的公眾集會上宣讀了獨立宣言(sadhinotar ishtehar)。   

3月7日,在帕爾坦廣場的一場歷史性公眾集會上聽到穆吉布.拉赫曼講述了需要革命和獨立的。雖然他避免直接呼吁獨立,對話仍在進行,這演說被認為是準備戰爭的關系時刻。拉赫曼的呼吁被牢記著:「這次革命是為自由。這次,這場革命是為解放。(Ebarer shongram muktir shongram. Ebarer shongram shadhinotar shongram.)」   

1971年3月25日,東巴基斯坦出現的政治不滿和文化民族主義運動遭到西巴基斯坦建制的統治精英殘酷鎮壓,行動代號為探照燈(Operation Searchlight)。   

拉赫曼被捕而政治領袖們被驅逐,主要逃離到鄰近的印度,其后他們組織了臨時政府。在被軍隊扣留前,拉赫曼傳出了一份獨立宣言的手抄本并在民眾間傳閱。孟加拉國軍方少校薩阿魯.拉赫曼占領了吉大港(Chittagong)的卡勞哈特電臺(Kalurghat radio station)并讀出宣布孟加拉國獨立宣言。   

探照燈行動   

探照燈行動的目標是在一個月內通過控制東孟加拉國主要城市,然后消滅政治或軍事反對派,從而摧毀孟加拉國的民族主義運動。行動開始前,所有外國記者被有系統地從東巴基斯坦放逐。行動的主要階段在五月中以孟加拉國人失去最后一個城市為終結。   

于是暴行發生了。這些有系統的殺戮只是令孟加拉國人變得憤怒 — 并最終地導致當年稍晚東巴基斯坦的脫離。國際傳媒和參考書籍發表的死者人數有很大差異 — 由達卡死亡五千人至三萬五千人,到整個孟加拉國有二十萬至三百萬人。這些殘殺可以被歸為種族屠殺。根據《亞洲時報》(Asia Times)報導,軍方高層的一次會議上,葉海亞可汗宣布:「殺掉三百萬人,其余的人就會乖乖聽命于我們。」戰士被解除武裝及殺死,學生和知識分子被有系統地消滅,健壯能戰的孟加拉國男性被挑出來槍殺。  

雖然暴力集中在達卡,它影響了東巴基斯坦的所有部分。達卡大學宿舍尤其成為目標。唯一的印度教宿舍 — 神像宿舍(Jagannath Hall)—被巴基斯坦武裝部隊摧毀,估計六至七百名住宿生被殺害。軍隊否認所有大學中的冷血殺戮,雖然巴基斯坦哈木.拉赫曼(Hamood-ur-Rehman)委員會得出結論,在那里曾使用占壓倒性優勢數量的部隊。而這些事件都被東巴基斯坦工程大學(East Pakistan Engineering University)努爾.厄拉教授(Professor Nurul Ullah)秘密拍攝的錄像帶被證實,他的寓所就在學生宿舍對面。  

起初,反抗是自發的而且缺乏組織。但是,當鎮壓加強,反抗也增強了。穆克蒂巴哈尼(Mukti Bahini)自由戰士變得日漸活躍。越來越多的孟加拉國士兵背叛加入到這一孟加拉國地下軍之中,并獲得印度供應援助他們的武器。巴基斯坦空運兩個步兵師并重組其部隊作為響應。它亦集結了準軍事部隊如拉薩卡(Razakars)、阿拜德爾(Al-Badrs)和阿琛(Al-Shams) —加馬特伊斯拉米主要成員(Jamati Islami,主要宗教原教旨主義組織)及其他伊斯蘭團體 — 還有反對獨立的孟加拉國人,和在分裂期間定居的比哈爾穆斯林人(Bihari Muslims)。  

4月17日,孟加拉國人民共和國臨時政府在美哈普(Meherpur,后來易名為穆治那加(Mujibnagar))成立,位于西孟加拉國的印度邊境。在巴基斯坦獄中的穆吉布.拉赫曼族長被任命為總統,賽義德.拿斯魯.伊斯蘭(Syed Nazrul Islam)為代理總統,塔杰丁.艾哈邁德(Tajuddin Ahmed)為總理,而穆罕默德.阿度.加尼.奧斯馬尼將軍為總司令。   

印度的介入  

戰爭導致海量的難民-當時預計大約有一千萬人-涌入印度東部邦阿薩姆邦和西孟加拉國邦。面對日益嚴重的人道與經濟危機-以及企圖維持對不斷激進的解放運動之控制-印度開始對解放軍(MuktiBahini)活躍援助和組織他們,并在1971年12月派兵。  

西巴基斯坦的統治精英正確地恐怕印度的介入會導致他們在戰爭的全面失敗。因此他們在12月3日先發制人地向印度的空軍基地發動襲擊-模仿以色列在1976年的六日戰爭中的行動-企圖在地上消滅印度空軍。但印度預計到了攻擊,因此計劃失敗。而印度則視此次事件作為毫無正當理由的攻擊,印巴戰爭正式爆發。  

巴基斯坦的政權隨即緊急向聯合國求助,以迫使印度停火。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在1971年12月4日開會討論局勢。經過漫長的討論,美國在12月7日動議方案以「立即停火并撤軍」。斯大林主義的俄國兩度否決議案。面對巴基斯坦的暴行,英國跟法國則投棄權票。  

印軍的三個軍參與了對東巴基斯坦的侵略。他們得到解放軍相當于三個旅的支持,以及為數更多的民兵。這遠遠強于巴基斯坦的90,000士兵。印度對外的情報機構RAW動員起南亞歷史上最大型的秘密行動,為解放軍在戰爭開段的時候提供關鍵的物流支持。  

印度軍隊迅速地控制了全國,并選擇性地攻擊或繞過重兵防守的據點。巴基斯坦的軍隊未能有效反抗猛攻,因為他們的軍隊都被分散成小建制的部隊布防在邊境沿線以打擊解放軍的游擊戰。由于沒能守住達卡,巴軍在1971年12月16日投降,這是自二戰后最大規模的投降。孟加拉國得到大部分成員國的支持加入聯合國,但被巴基斯坦的重要盟友中國否決,而美國亦如是,也是最后承認孟加拉國的國家之一。  

   

地緣政治舞臺  

   

雖然美國總統尼克松聲稱,他不會干預局勢,稱這是巴基斯坦的內部事務,但他的政府在整個風暴中給葉海亞汗提供政治和物質支持。尼克松和他的國家安全顧問亨利-基辛格,擔心蘇聯的影響力擴展到南亞和東南亞。 巴基斯坦是毛澤東主義中國的親密盟友,而尼克松正與中方談判和解,并打算在1972年2月訪問中國。

美國政府擔心,印度入侵西巴基斯坦,就意味著該地區遭到斯大林蘇俄的統治。這反過來,會嚴重削弱美國在全球和美國該地區的的新的隱性盟友中國在本地區的地位。為了向中國展示美國作為盟友的可靠性,而又不直接違反美國國會對巴基斯坦施加的制裁,尼克松通過約旦和伊朗向巴基斯坦提供軍用物資,并中國鼓勵增加對巴基斯坦的武器供應。

尼克松政府忽略了巴基斯坦軍隊在東巴基斯坦進行種族滅絕活動的報告,而且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臭名昭著的“布拉德電報”。 美國外交官阿徹爾-布拉德(Archer Blood)在1971年4月6日發送的電報,并強調了解放戰爭期間的暴行。

在戰爭期間,斯大林主義的蘇聯支持印度軍隊和孟加拉國解放軍,承認孟加拉國獨立會削弱其全球性和區域競爭對手的地位。它向印度提供保證,如果發生與美國或中國的對抗,蘇聯將會采取相應對策。這在1971年8月簽署的印蘇友好條約中得到了明確。

當巴基斯坦的失敗似乎是注定的時候,尼克松派遣航空母艦企業號前往孟加拉國灣,這使得該地區出現核緊張局勢。 1971年12月11日,企業號航空母艦抵達駐地。 12月6日和13日,蘇聯海軍從海參崴派出兩支艦隊裝備有核導彈。他們在印度洋上從12月18日至1972年1月7日一直尾隨美國的特遣艦隊。

在戰爭結束后,中歐和東歐的華沙條約國家是第一批承認識孟加拉國的國家。斯大林主義的蘇聯是在1972年1月25日承認孟加拉國。美國最終也在4月承認孟加拉國國。 1972年7月2日,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簽署了《西姆拉協議》,所述目標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關系正常化,包括釋放返回巴基斯坦戰俘。巴基斯坦于1974年正式承認孟加拉國。  

   

武裝抗爭  

 

解放軍在1971年3月25日成立,以反抗巴及斯坦軍方的打壓,并完成夢加拉的解放運動。自從1969年的反阿尤布的起義,以及謝赫·穆吉布·拉赫曼的六點運動,在動巴及斯坦的孟加拉國獨立運動不斷擴張,并由民族主義者、激進分子和左翼分子推動。  

除了解放軍,有其他人領導的獨立游擊隊成功控制了不同地區。后來名為NiomitaBahini的正規軍,主要來自東孟加拉國步槍團、東巴基斯坦步槍團、警察、其他準軍事部隊或平民中的其他人,軍方在孟加拉國十一個地區控制的人口等。其中三個主要力量-祖阿-拉赫曼(ZiarurRahman)少校領導的Z-Force、卡拉德-穆色拉夫(Khaled Mosharraf)少校領導的K-Force和K-M-薩福拉(KM Shafiullah)少校領導的S-Force-亦相繼成立。  

而民兵力量,泛稱為人民軍(GonoBahini),則主要是為游擊戰而非正規戰訓練的。他們包含了學生、農民、工人與政治運動分子。其他武裝組織由人民聯盟(Awami League)、民族人民黨(National Awami Party)、左翼共產黨和其他激進組織的青年與學生派別組成的地區抗爭組織。  

解放軍存有不同派別。當中最主要的是由常規軍隊中的成員組織的。孟加拉國解放力量(Bangladesh Liberation Forces)由四位人民聯盟政治派的青年領導。而特種游擊隊(Special Guerrilla Forces)則由孟加拉國共產黨、民族人民黨和孟加拉國學生會領導。  

除此之外,有其他的獨立力量在孟加拉國不同地區作戰并解放了不少地區。其中,斯拉吉-斯科達(Siraj Sikder)組織起一支強大的游擊隊在巴里沙(Barisal)地區的帕亞拉博甘(Payarabagan)數次跟巴軍交手。而孟加拉國解放力量(Mujib Bahini)軍是由印度軍隊的奧本(Oban)少將和學生聯盟的領導在印度組織的。  

許多解放軍的成員及領導都非常受到左翼思想的影響。明顯地,在各個共產黨里面都出現嚴重分歧-最主要的為親蘇派和親中派的分裂,以及親中派內部自身的爭端。縱使如此,許多人透過解放軍核心的外圍組織參與了解放戰爭。的確,印度官方以及人民聯盟領導的臨時政府成員都擔憂他們會讓左派控制解放戰爭。  

獨立以后  

謝赫·穆吉布·拉赫曼成了民族英雄,受到群眾的熱烈支持。他從巴基斯坦出獄后成為了孟加拉國獨立后的總理。拉赫曼在1970年的選舉中許下很多承諾。大家都充滿希望認為狀況很快會得到改善。拉赫曼的政府推行了改革,包括國有化。新的憲法也建基于民族主義、社會主義、政教分離和民主。  

超過三分之一的孟加拉國遭到內戰或颶風破壞。重建開始了但進度非常緩慢。新政府未能夠控制食物價格的通漲。而內閣官員與政府高層也出現了嚴重的貪污丑聞。貪污腐敗、任人為親以及管理失當比比皆是。拉赫曼為了化解民憤革除了一些官員,但這些門面工夫未能平息日益增強的不滿。  

第一次的國會選舉在1973年3月舉行,而人民聯盟以315議席中得到307席大獲全勝。可是他們在軍隊中漸漸失去支持,在軍隊選區中只得20%的支持。在1974年12月,在面對經濟的不斷惡化以及日益嚴重的社會不安,拉赫曼發布了緊急狀態令,限制了立法機構與司法部門的權力,除了官方的四份報紙以外,禁止所有報紙。他制定了一黨專政的制度,并禁止其他政黨。  

拉赫曼的政權試圖消滅掉所有的反對聲音。反對派被打壓了下來。但是他沒有兌現他對群眾的承諾。將國家建立于資本主義制度上的計劃失敗了。由于對印度軍方(對孟加拉國)日益增強的影響下,軍方的支持迅速地消失掉,尤其是中層軍官們的不滿不斷增長著。  

墮入混亂  

1975年8月15日,由賽義德-拉赫曼(Syed FaruqeRahman)少校和拉什德(Rashid)少校率領的一批軍官發動了政變。謝赫·穆吉布·拉赫曼與同所有家人(除了他在德國的兩名女兒)和一些部長及人民聯盟地領導被暗殺。孟加拉國正式墮入一片混亂。通向一連串軍事獨裁的大門已經打開了。  

政變建立的政權在11月3日被卡赫勒德-穆色拉夫(KhaledMosharraf)將軍與一個受過勛章的的自由戰士布-尤托姆(Bir Uttom)將軍推翻了。穆色拉夫被視為舊政府的支持者。他將同為軍隊將領與自由戰士的扎伊魯-拉赫曼(Ziarur Rahman)將軍軟禁。  

這次政變維持了三天,最終被阿布-泰赫爾(Abu Taher)上校領導的士兵推翻政變。他們釋放了扎伊魯-拉赫曼并處決了政變領導。縱使被稱為「左翼政變」、「軍人革命」,扎伊魯-拉赫曼在1975年11月建立了孟加拉國第一個軍事獨裁。這維持了五年-并經歷了21次政變企圖。他在第22次政變中下臺了!大部分的政變乃由1971年的自由戰士軍官發動,他們不齒Ziarur的反自由、親伊斯蘭的關系。軍官們在1981年5月30日將他處決。  

厄薩德(Ershad)將軍成為了軍隊的參謀長,而阿卜杜思達(Abdus Sattar)成了新的總統,并在1982年帶領孟加拉國民族黨(Bangladesh Nationalist Party)在大選中勝出。再一次,這政權很短命。厄薩德受到軍隊上層支持,在1982年3月24 日通過一場不流血的政變獲得權力。他自任為「戒嚴長官」,并在1983年12月11日接任總統一職。  

「我們過去犯下了錯誤。」孟加拉國共產黨總書記穆加赫杜-薩利姆(Mujaheedul Islam Selim)說到:「獨立后,我們并沒有成為人民聯盟的替代力量。這是個大錯誤。我們未能提出:『如果你不喜歡謝赫(穆吉布·拉赫曼),你就加入我們。』」他繼續說道:「不過,這并能說左翼被完全粉碎掉。正正是左翼在國家議題上的抗議聲音最大,例如石油、天然氣、海港、煤礦等。」雖然有其重要性,但是這些抗爭仍未發揮群眾性的影響。  

確實左派在獨立前后都犯下了重大錯誤。當在1975年的軍人叛變亦再一次如此。普通的成員和積極分子為了這個國家帶來社會變革而勇敢奮斗并付出巨大的犧牲。但他們的領導卻盲從斯大林主義的階段論。他們最終只是尾隨不同派別的統治階級,而并沒有擺出一個獨立的階級立場與替代選擇。  

由于左派的錯誤,工人、農民、學生、青年和窮人現在仍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受苦受難。一次又一次地,狀況顯示出社會需要緊急的社會主義變革,但左翼的領導卻忙于跟所謂「進步」資產階級領導合作,建立所謂「民主的」資本主義國家——為工人階級與窮人們帶來災難性的后果。(孟加拉國)獨立四十年后,需要一個清晰地建基于工人、窮人以及所有被資本主義剝削的人的利益之上的社會主義替代選擇以打破這一惡性循環。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wuhe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2. 為什么說莫言諾獎是個假貨?
  3.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4. 為什么“專家”和“教授”們越來越臭不要臉了?!
  5. 元龍||美國欲吞并加拿大,打臉中國親美派!
  6. 陳丹青說玻璃杯不能裝咖啡、美國教育不啃老,網友就笑了
  7. 掃把到了,灰塵就會消除
  8. 俄羅斯停供歐洲天然氣,中國的機會來了?
  9. 雙石|“高臺以后,我們的信心的確缺乏……”
  10. 【新潘曉來信】一名失業青年的牢騷
  1.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2.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3.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4. 歷史上不讓老百姓說話的朝代,大多離滅亡就不遠了
  5.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7.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8. 到底誰“封建”?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毛主席掃黃,雷厲風行!北京所有妓院一夜徹底關閉!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造人類歷史
  3.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4. 果斷反擊巴西意在震懾全球南方國家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亚洲精品国产日韩 | 日本免费人成网视频免费看 | 亚洲中亚洲中文字幕乱码首页 | 特黄少妇60分钟在线观看播放 | 亚洲综合婷婷六月日韩 | 亚洲一级在线爱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