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8年毛澤東處理國事的高超藝朮,能否為今日領導決策提供一些借鑒?
1958年,在毛澤東的辦公桌上,擺了很多待辦案巻。但毛澤東并不緊張,仍很從容。這些案卷中,有臺灣蔣介石蠢蠢欲動的,有美國第七艦隊在臺灣海峽探頭探腦的,有美國出兵黎巴嫩、干涉阿拉伯人民正義斗爭事業、全國人民強烈要求支援阿拉伯人民的意見,等等。毛澤東同志經過慎重考慮,以馬列主義辨證法為依據,作出了十分科學的決策。打得蔣介石昏頭昏腦搞不清東南西北,打得美國國務院一頭霧水,打得美國第六艦隊毫無目的地繞著地球跑了一圏,樂得阿拉伯人民歡聲雷動。這是一次絕妙的決策。從本質上來說,是圍點打援藝朮的活用。
今日,我們也有好多事情等領導決策。南海局勢快讓人民群眾氣壞了,再加上印度占我臧南地區、韓日占我領土、毒打我漁民屢屢發生,而背后耍陰謀的美國在消滅了利比亞后又磨刀霍霍向著伊朗敘利亞和朝鮮。戰火步步逼向我們。
我想,亮劍南海,會不會起到殺雞給猴看之效?
(以下為轉載部分)
毛澤東談炮擊金門:“直接對蔣,間接對美。”是在整家法(圖)
論壇出處:西陸東方軍事 作者:封印
核心提示:8月17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北戴河會議上作出炮擊金門的最后決定。18日,毛澤東致信彭德懷,親自部署對金門的炮擊,其方針是八個字:“直接對蔣,間接對美。”辦法是只打金門,不打臺灣。毛澤東并不想由炮擊金門引發中美之戰,也盡量避免與美國人直接交鋒。他后來說:“我們整金門,我們是整家法,這是我們國內的事。當然整臺灣也是整家法,不過,那個地方有你美國兵,那我還是暫時不去。”
通過金門炮戰,中國政府懲罰了以蔣介石為首的臺灣當局,收到了“整家法”的預期效果;同時粉碎了美國妄想霸占臺灣、制造“兩個中國”的圖謀。金門炮戰之后,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共中央第一代領導集體形成了完整的對臺政策。
1958年炮擊金門資料圖
運籌帷幄 捕捉戰機
20世紀50年代中期,困守臺灣一隅的蔣介石集團,在美國的羽翼庇護之下,又做起“反攻大陸”的美夢。到1958年夏天,蔣介石在金門、馬祖的軍隊已多達10萬人,占臺灣地面部隊總數的1/3,并以金門、馬祖為基地,加強了對大陸的騷擾。 1958年7月15日 ,美國干涉黎巴嫩內政,出兵入侵黎巴嫩。同日,美國宣布它在遠東地區的陸海空軍進入戒備狀態。以蔣介石為首的臺灣當局以為“反攻大陸”時機已到,大喜過望,于17日宣布所屬部隊處于“特別戒備狀態”。
面對美蔣的嚴重挑釁,毛澤東以“中東危機”為契機,作出了炮擊金門的戰略決策。7月18日晚,毛澤東緊急召集中央軍委副主席朱德、周恩來、彭德懷以及海軍司令蕭勁光、空軍司令劉亞樓等人開會,布置炮擊金門的任務。毛澤東說,支援阿拉伯人民的反美斗爭,不僅道義上要聲援,而且還要有實際行動的支援。金門馬祖是中國的領土,打金門、馬祖懲罰國民黨軍,是中國的內政,敵人找不到借口,對帝國主義也有牽制作用。毛澤東明確指示:以地面炮兵實施主要打擊,準備打兩三個月;以兩個空軍師于炮擊同時或稍后,轉場南下,分別進駐汕頭、連城。毛澤東還“欽點”已經脫下軍裝、時任福建省委第一書記的葉飛上將具體指揮這次空前規模的炮戰。
根據毛澤東的指示,彭德懷要求空軍在7月27日進入福建。隨后,空軍完成緊急戰斗轉場,進入福建前線與國民黨空軍作戰,奪取了福建上空的制空權;海軍艦隊和炮兵增援部隊也陸續到達指定位置。但原定于7月25日開始的炮擊卻因毛澤東改變主意被推遲了,以后又幾經變動。原來,毛澤東是在精心捕捉最佳戰機。7月27日,毛澤東致信彭德懷和剛接任總參謀長的黃克誠時指出,打金門停止若干天似較適宜,待彼方無理進攻,再行反攻,況且中東問題的解決要有時間。
正當毛澤東集中精力思考臺灣海峽的軍事斗爭問題時,福建前線炮兵在毛澤東“不打無把握之戰”戰略思想指導下,于8月上旬完成了集結和展開,全部進入陣地。整個炮兵陣地呈半弧狀,從角尾到廈門、大嶝、小嶝,到泉州灣的圍頭,長達30多公里,大金門、小金門及其所有港口、海面都處在解放軍的遠程炮火射程之內。一切作戰準備就緒,只等黨中央、毛澤東一聲令下,便可進行炮擊。
8月17日 ,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北戴河會議上作出炮擊金門的最后決定。18日,毛澤東致信彭德懷,親自部署對金門的炮擊,其方針是八個字:“直接對蔣,間接對美。”辦法是只打金門,不打臺灣。毛澤東并不想由炮擊金門引發中美之戰,也盡量避免與美國人直接交鋒。他后來說:“我們整金門,我們是整家法,這是我們國內的事。當然整臺灣也是整家法,不過,那個地方有你美國兵,那我還是暫時不去。”
直接指揮 隨機應變
8月20日 ,毛澤東下了最后的決心:立即集中力量,對金門實施突然猛烈的打擊。21日,毛澤東在北戴河召見福建前線指揮員葉飛。葉飛詳細匯報了炮擊金門的炮兵數量、部署,以及實施突襲的打法。毛澤東聽完,突然發問:“你用這么多的炮打,會不會把美國人打死呢?”由于當時美國顧問一直配備到國民黨軍的營一級,葉飛表示:無法避免。毛澤東沉默了,他十分重視中美關系。但他決心已定,炮擊金門宛如箭在弦上,一觸即發。 8月22日 ,毛澤東對彭德懷、葉飛等人說:“照你們的計劃打。”同時,他指示,炮擊金門,但不打馬祖,而只是把金門孤立起來,炮擊一段時間后,對方可能會從金門、馬祖撤兵,或無法撤兵而作最后掙扎,到時候是否考慮登島作戰,“走一步,看一步”,視情況而定。之后,毛澤東要葉飛留在北戴河參與指揮。為此,開通了一條從福建前線通往葉飛在北戴河住處的專用電話線,以便葉飛與前線之間緊密聯系,葉飛再將情況隨時轉報給毛澤東。
在毛澤東的直接指揮下,8月23日傍晚,解放軍萬炮齊發,猛轟金門,其火力之猛烈,為二戰以來之最。頃刻間,金門陷入濃煙烈火之中。蔣軍猝不及防,損失慘重。在毛澤東看來,這次炮擊屬“火力偵察”性質。他說,打炮的目的不是要偵察蔣介石的防御,而是偵察美國人的決心,考驗美國人的決心。果然,金門炮聲大大震動了美國。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以為中共要解放臺灣,下令將地中〖JP2〗海的第六艦隊一半艦只調到臺灣海峽和第七艦隊會合。美國的注意力轉移到遠東,中東形勢由此緩和。
美國雖然向臺灣海峽調動軍艦,卻又害怕與中共真刀真槍作戰,因而對臺灣當局的“協防”金馬要求拒絕明確表態。鑒于美國軍艦直接參與對國民黨臺灣金馬補給護航,毛澤東意識到領海權問題可以同美國做一做文章。為此,他專門召開了一次國際法專家會議,討論將中國大陸領海線從3海里擴大到12海里,以迫使美國軍艦不敢靠近屬于中國領海的金門島。雖然與會專家大都仍拘泥于西方通行的國際法,主張中國也要實行3海里的領海線,以避免戰爭的危險,但毛澤東最后拍板確定:中國的領海線為12海里。9月3日夜,毛澤東突然提出,福建前線自9月4日起停止炮擊3天。9月4日,持續整整10天的炮火驟然熄滅,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發表聲明宣布中國的領海線為12海里。一時舉世皆驚,反響強烈。美國國務卿杜勒斯馬上發表“新港聲明”,對中國施以武力威脅,揚言要使用原子彈。
面對美國的戰爭訛詐和咄咄逼人的態勢,毛澤東基于亞洲和遠東形勢的考慮,決定避其鋒芒。9月8日,毛澤東在接到葉飛關于9月7日美海軍艦只為國民黨海軍運輸艦隊護航的報告之后,指示,照打不誤,但只打蔣艦,不打美艦,如果美艦首先向我開火,沒有命令不許還擊。8日、11日、13日,解放軍根據毛澤東制定的作戰方針,對美軍護航的蔣軍運輸艦隊進行連續大規模炮擊,予以重創。而美國軍艦在解放軍開炮之初,便棄蔣艦于不顧,腳底抹油,逃之夭夭!
打打停停 出奇制勝
通過炮打美軍護航的蔣軍運輸艦隊,毛澤東摸清了美國的底牌。根據毛澤東的建議,中共中央決定采取新的方針,即“邊打邊談”:一方面繼續對金門開炮,另一方面恢復中美大使級談判。在國際輿論的關注下,9月15日,中美大使級華沙會談在金門的隆隆炮聲中進行。會談過程中,美國決策者眼看玩弄“和談”陰謀不成,武力恫嚇又告失敗,遂開始調整對臺政策。9月30日,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在記者招待會上聲明:如果中共愿意在臺灣海峽地區“停火”,美國可以勸蔣軍撤出金、馬。這個以放棄金門、馬祖換取美國長期占據臺灣的合法地位、制造“兩個中國”的談話,遭到海峽兩岸的同聲譴責。10月1日,蔣介石明確表示反對從金、馬撤軍,并說,他的“政府”沒有任何義務遵守杜勒斯的聲明。至此,美蔣矛盾公開化了。
杜勒斯的談話及美蔣矛盾的公開化,引起毛澤東高度警覺和密切關注。他審時度勢,當機立斷,決定繼續將金門、馬祖留在蔣介石手中,利用美蔣矛盾,“聯蔣抵美”,以捍衛中國主權,實現海峽兩岸統一。毛澤東說,金、馬收回就執行了杜勒斯的政治路線,還是留在蔣介石手上好。要解決,臺、澎、金、馬一起解決。中國之大,何必急于搞金馬?
10月5日 ,毛澤東指示福建前線指揮部:10月6、7兩日暫停炮擊。中央軍委根據毛澤東的意圖作出了“打而不登,封而不死”的新決策。 10月6日 ,毛澤東起草了以國防部長彭德懷名義發表的《告臺灣同胞書》,并將原定的暫停炮擊兩天延長為7天。 10月13日 ,國防部再次發布毛澤東起草的命令,宣布對金門的炮擊再停兩周,強調這是為對付美國人的,美國人不得在金門海域護航,如有護航立即開炮。由于美蔣矛盾加深,杜勒斯于 10月21日 飛抵臺灣,以協調雙方關系。 10月20日 ,當杜勒斯赴臺途中,毛澤東有意恢復了對金門、馬祖的炮擊。這一行動,實際上是為蔣介石增加與美國討價還價的籌碼,借以繼續在金、馬駐軍,從而使杜勒斯企圖以拋出金、馬換取凍結臺灣局勢的計劃再度落空。
10月25日 ,毛澤東又以國防部長彭德懷的名義發表《再告臺灣同胞書》,宣布此后我軍單日打炮,雙日不打,但仍以沒有美國軍艦護航為條件。同時宣告:中國人的事只能由中國人自己解決,美帝國主義必須從中國領土上撤出去。為了擴大美蔣矛盾,表示金門并未“停火”,同時使蔣介石得到拒絕從金、馬減少駐軍的口實,毛澤東又下令解放軍于 11月3日 、5日對金門進行比較猛烈的炮擊。到 1959年1月7日 ,解放軍炮兵再次集中重炮猛轟金門,以懲罰蔣軍對大陸濫施炮火的罪行,這成為金門地區最后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炮戰。之后,中央軍委于 1月9日 指示福建前線部隊:“今后單日不一定都打炮。”至此,金門炮戰正式結束。
通過金門炮戰,中國政府懲罰了以蔣介石為首的臺灣當局,收到了“整家法”的預期效果;同時粉碎了美國妄想霸占臺灣、制造“兩個中國”的圖謀。金門炮戰之后,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共中央第一代領導集體形成了完整的對臺政策。
讀報探索源自:http://junshi.xilu.com/2011/0307/news_343_144894.html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