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觀讀一篇宏文,從人生成功角度解讀毛主席與雄奇公。深覺時代變遷與意識形態偏見對研究者的影響如此之深。 如果我們能夠較為細心的比較毛主席與雄奇公的成長經歷,無論是其后對政治、軍事的影響,還是個人的成功而言,無不告示我們一個亙古未變的法則:所謂天才,不過是百煉成鋼和一將功成萬骨枯之后的水到渠成。 一、家庭環境與教育背景。 楊教授講到了毛蔣二人都出中間階層,但這個中間階層卻有著經濟狀況巨大的差別。從蔣的日記中看出,蔣對自己的童年家境是充滿了貧窮的回憶,應該說,一個過早失去父親的家庭,其家庭經濟能力肯定是有限的,生活上也算不上富裕,更為嚴格點,可能有些時候,蔣母要靠家族的接濟度日。并且中國自古就是寡婦門前是非多,蔣從小不可能感受不到這一點。反觀主席,其回憶似乎較少沒有貧窮困頓的描述。這似乎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主席小時也干農活,但因家庭可以自食其力,從整體上,家境明顯優與蔣。 如果把這種家境對人生性格的形成放大,主席從小沒有受到歧視性的對待,其自信或者說是優越感屬于健康成長。雖然有父親的暴政,但與外人的歧視比起來,主席的童年應該可以更為健康的成長。這從后來兩人的很多不同作風來看,似乎也有點影子,毛不拘小節,蔣軍容嚴整,且生性敏感。 再說教育背景,雖然楊教授說二人都是中等文化水平。但細察之下,二人的教育背景其實相關很大。毛接受了比較完整的學校教育,從傳統的私塾到新式小學,到專業的師范教育,教育經歷非常連續、完整,就學期間,少有鬧事,算得上一個有天賦又好學的三好學生,并且,在人生受教育的黃金時期,毛畢竟師從名師,并且家常淵源,這是蔣所無法比擬的。就如同練習書法,無名師指點,要成家成派,幾為不可能。名師在開拓毛的眼界,培養毛的思維能力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終毛一生,宏觀思考能力與把握能力非常強大,與此焉能無功?蔣的教育經歷卻是斷斷結續續,直到日本留學,教育經歷不連續且不完整。用現在的標準看,是一個學習成績不好、愛調皮搗蛋、在差生群體中有著號召力的一類人,我歸為學生中的黑幫頭。其實,在一個學校中,有一種學生群體,類似于社會上的混混等下層黑惡勢力,經常打架鬧事,惹事生非。劉邦在起家之后還遇到了張良這種近于老師作用的人物,蔣一生未遇名師,身邊的智囊,如張良、諸葛亮、朱升、劉伯溫輩,可有嗎?其思維能力,宏觀形勢的分析與把握,歷史上似乎還沒有那個歷史人物是無師自通的。 最后,二人追尋了兩種非常不同的道路:一個進了師范,一個入了軍校。這本身就反映了二人志向及才能特長的區別。毛以后常以教員為夢想,而蔣以軍人自居,這種差別非常明顯,是無法歸一的。 雖說毛蔣二人小時候都有反抗歷史。但蔣主要反的是蔣母之外的人,在蔣母面前,蔣不過是一種孩子式的調皮。毛反的卻是家庭中權威——父親。毛對家庭以外的人似乎沒看到什么尖銳的斗爭,無論是毛的同齡,還是長輩,或是鄉親。毛反的是一種專制權力形成的人身自由受到壓制,蔣更多的是孩子的天性和孩子式的小聰明。這兩種反抗本身對他們以后的行事、政治理想的取舍,影響非常之大。 毛蔣二人都講兒時的反抗對各自人生的巨大影響。毛是從反抗權力,爭取自由的角度,蔣是從孝道的角度。這兩種角度非常有意思,毛畢其一生,追求近似于無政府主義的個人絕對自由,而蔣一生似乎并不排斥個人的專制與極權,并且事母至孝,成年時的孝道化為兒時頑劣的救贖。 二、社會環境。 大的環境都一樣,中國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小環境有著巨大差別。湖南地處中國內陸,無洋鬼子、無通商口岸,還處于自給自足的傳統形態。但江浙卻完全相反,這使得蔣更相信由資本支撐的社會中上階層的力量,因為他從小就見識了“金錢”的威力,與毛所處的社會形態相比,蔣更早地接觸到了近代經濟以及西方文明。 套用周恩來的話講,毛蔣二人都背叛了各自的階級。毛的家庭本質上還是中國傳統的地主,蔣卻不過比貧下中農稍好點的社會底層。蔣從個人出發,他可能會同情社會底層的民眾,但江浙商品經濟的發展,使他更多地對上層社會充滿向往。 毛受過傳統教育,也接受過一定程度的近代教育。本質上,毛是一個以傳統教育為主,對近代教育知識有所了解,繼承了中國傳統“士”這個階層使命的,一個家境優裕的農家子弟。 蔣也受過傳統教育,在本質上,蔣是一個生活在高度商品經濟中,有一定傳統教育基礎,教育不完整、不連續的一個半傳統的社會底層人家。 毛以教員自居,蔣以軍人自律,這本身就說明了他們這種差別。毛有著中國傳統士大夫修齊治平的抱負,而蔣卻有著中國傳統社會底層人士對極權的欣賞與渴望。軍隊本身就是一個暴力組織,蔣從軍的動機,于國而言,是以為救國必須用槍桿子,偏重強硬、血腥與極權;于私,屬于被壓迫者的生路被剝奪之后的無奈與憤悶,轉而追求暴力改變現狀。毛辦過《湘江評論》等雜志,更相信筆桿子的力量,強調思想改造與意識形態的教化。 毛蔣最后選擇不同的政黨,并不是簡單的因此利益權衡,所謂離不開各自的政黨組織而施展自己的抱負,實在是把毛蔣看小了,關鍵因素還是各自世界觀的不同導致的政治理念的差異。國民黨倚重中上層力量,強調借力使力,共產黨重視底層力量,強調自立更立。毛出身于內陸的農家子弟,農民向來是“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是好漢”,從來相信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外力皆不可靠,只可用為援,終毛一生,自立更生被奉為國策,即使與美建交,毛也說,不可為了建交而建交,一定要斗爭到一定程度,美國有意愿與我建交為止。(所以,現在很多人說與美建交是因為毛與蘇沖突不得已為之,是知其一,未知其二,中蘇沖突不過加快了中美接近,一則美蘇爭霸,蘇聯居上風,美國已必然有求于我,中國此時加速與美國緩和可以取得最大利益,犧牲最少利益,二則,中蘇沖突也使我們自身有著迫切與美緩和的現實威脅,中美兩國都有所求,加速了中美雙方政策調整的幅度,并且改變了中方與美國建交的原來構想,變為中美建交為牽制蘇聯。)蔣出身沿海商業社會,本身就強調借力使力與投機,商業社會就是以最小的成本換取最大的利益,比較重視合作、對外來力量從不排斥,甚至歡迎。甚至歡迎。終蔣一生,無論是抗戰,還是退守臺灣,蔣的宗旨就是離開了張屠夫(國際勢力),就真的只吃帶毛的豬。把決定自己命運的因素歸于外部因素。如抗戰,沒有英美的支持,不認為能夠通過自身的斗爭取得最終的抗戰勝利。如退守臺灣,整天做夢第三次世界大戰,把守住臺灣,反攻大陸寄希望于美國一家。“攘外必先安內”就是這種思維下的“偉大結晶”。這種論點乍一看正確無比,實際上,一文不值。何也?這種觀點是靜止、絕對、消極地看待事物的變化與發展,不是動態、積極地把握事物的變化趨勢。什么事兒都讓你準備好了才開戰,敵方是傻瓜嗎?典型的自以為是。如果要論什么事兒都準備妥當,可以說,在什么時候,戰前準備都不會有妥當的一天。和平年代可以從容妥協,一步一步的積聚力量。在亂世之下,不可以套用和平年代的方法。在當時的國內國際形勢下,抱定這一心態基本上就是愚頑不堪,不識時務,不知世界大勢,這也說明蔣的宏觀思維能力的欠缺。當然,這都是后來者對歷史的一種總結,真正在當時的中國,也未必有幾個人能夠有這種大道至圣的境界。當然,作為一國亂世之領袖,就是引領民眾在黑暗中探索并能夠發現那一絲微光并抓住的人物。就必須起到引導國人前進的航標式的作用。這是對一個領袖的要求。
百煉成鋼:看毛蔣成敗知成功無捷徑(二) 在毛主席與蔣介石的早年生活與教育經歷中,我們可以看到兩人在青少年時代的巨大差異,而這種差異相比他們的共性而言,無疑是更為重要的。一個生活優裕,一個生活拮據;一個家庭完整,一個父親早逝;一個家學淵源,一個不學無術;一個受過完整的教育,一個教育經歷破碎;一個是三好學生式的人物,一個是調皮搗蛋、不學無術的差生;一個名師相伴成長,一個無師自學;一個因理論宣傳接受革命,一個因生活經歷傾向革命…… 三、早年從政經歷 青少年的生活與教育不過為以后的趨同與趨異埋下了伏筆。在蔣介石登頂中國權力頂峰之前的,毛主席蔣介石的社會生活閱歷對二人政治價值取向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在他們的人生走向成年時,開始接觸、參與中國政治,兩人的道路開始向同一個目標成長——救亡圖存。 毛主席到了大城市長沙,真正的劉姥姥進大觀園,開眼看世界;毛主席開始了解到當時中國的整體狀況。在此之前,毛主席還是韶山沖一個純樸的反抗父親權威的鄉下孩子。之后,戊戌變法、梁啟超,以及湖南政治中心的長沙社會百態,開始一步一步的浸染著這一張白紙。毛主席欣賞梁啟超,甚至自號子任。毛主席進行驅張運動,反抗暴政。毛主席辦《湘江評論》等雜志,以文會友,指點江山,暢議天下時事。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一時期的毛主席澤東,生活愜意,愛情美滿,大有宏圖之志得展之感。至于到北京大學受冷遇使毛主席自尊受傷,以至于自卑,純屬倒果為因。自尊受傷不假,但以此懷恨知識分子,產生自卑的性格,則必然、肯定是夸大之說。一次北京大學的冷遇就可以使志在天下、救民于倒懸的英雄自卑,那日后政治生涯中的無數次殘酷挫折,英雄還能自強不息嗎?所謂梁漱溟拜訪毛主席岳父時毛主席不過開門迎客的毛主席頭小子,多年后延安相遇,毛主席還拿陳年舊事耿耿于懷,對此分析只有一種難聽的考語: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毛主席拿這事兒說事兒,只有一個目的:以舊事開場,拉近與梁漱溟的距離,加強溝通效果。 可以總括一句話,毛主席從小見慣了世界的善,相信正義的力量,對政治的認識比較正面。毛主席一生喜歡陽謀,所謂陽謀,就是意識形態或者說是對“道”的爭奪。 蔣介石自小耳濡目染,較早接觸中國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百態,開始東渡求學軍事。雖然蔣介石所受軍事教育程度不高,但對開拓蔣介石的世界視野、深入了解日本社會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蔣介石一生服膺日本軍事,甚至在對日決策時,都將對日本的尊重發揮到了極致。說嚴重一點,蔣介石的東渡求學日本,因其近距離對日本的了解,日后對日決策時有著比較嚴重的恐日情緒,這也是大多數留學日本仁人志士的通病,非蔣介石獨有,其代表人物如汪精衛、周作人之流。至于蔣介石在上海十里洋場的生活,使蔣介石充分認識,甚至過高估計了活躍于社會底層的非主流的邊緣階層的力量,這股力量有個俗稱:黑社會。同時,長期浪跡于大上海的底層,也為以后對政治的負面認識帶來了非常重要的影響。在政治上,比較注重權謀與權術的運用。 蔣介石的敏感更多地來源于家庭的破碎。蔣介石過早失去父愛,并且,蔣介石母未再嫁,這是非常標準的寡婦。在中國,無論是內陸,還是江浙,中國根深蒂固的對寡婦的歧視與欺辱,是蔣介石從小好強又敏感性格的根本來源。俗語說:寡婦門前是非多。如果發揮一下猥瑣的想象力,當年半夜敲蔣介石母大門的登徒子恐不在少數。這樣的生活境況,對尚在幼年的蔣介石來說,無疑會加深他對社會的負面看法。 可以總括一句,蔣介石從小見慣了世間的惡,使得蔣介石對政治的非常負面。如“政治使人過狗一般的生活……道德何在?友誼何在?”“政治生活全系權謀,至于道義則不可復問矣?!保ㄒ痪哦耆露眨?BR> 將英雄看小,是如今的時代主題。我們不憚以最壞的惡意去揣測歷史人物,當我們將歷史人物從神壇趕下來的時候,最終,我們并沒有將他們從“神”還原為“人”,我們又將他們打入了小人列傳的史冊。其實,歷史人物,是即有神的一面,也有人的一面。我們單純的把他們當“神”看待固然不對,但單純的將他們當成“人”看待同樣是膚淺的,尤其是把歷史人物當成小丑。
【原創】百煉成鋼:看毛蔣成敗知成功無捷徑(三)能力非天授 86 四、一將功成萬骨枯的軍事能力 時人最感興趣是將毛主席蔣介石二人的軍事能力進行全方位的比較,軍事能力也的確貫穿于二人成功與失敗的始終。也恰恰是軍事能力的差異、高低,昭示著人生的成功,決計不是靠著裙帶關系,決計不是靠著各種投機,決計不是天生異秉,決計不是天命所系……人生的成功,毫無任何捷徑可走,一步一個腳印的百煉成鋼,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殘酷,千千萬萬的鮮血凝聚起來、沉重的令人窒息的歷史經驗,造就了時代的風云人物。 毛主席在軍事方面的能力勿庸質疑,蔣介石在軍事方面的弱智也已成事實。我們在確定這些結論的時候,可曾細想過他們二人在軍事能力方面的巨大差異,除了他們本身的天賦以外,還有什么更為重要的原因最終規定了他們各自的人生軌跡。 蔣介石的仕途,在刺殺陶成章之后嘗到了暗殺給他帶來的無比榮耀與利益。終蔣介石一生,重視并利用特務機構進行暗殺活動成了蔣介石政治生活中一個鮮明的特點。蔣介石可以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去刺殺汪精衛,卻不知道充分利用這些潛伏人員收集更為重要的關于汪精衛及日本戰略情報。蔣介石消滅異己的方法也很簡單:消滅其肉體。之后,蔣介石開始直接追隨孫中山先生。在蔣介石的履歷中,我們很難看到蔣介石成任營長,團長的驕人戰績,蔣介石在軍隊中長期擔任師、軍高級參謀。蔣介石只受過比較低級的軍事教育,卻在之后的軍事履歷中,直接擔任了戰役級別的軍職。之后,蔣介石迎來政治、軍事生涯的調整上升期,長期居于統帥決策層,更是沒有軍隊基層的實際指揮、帶兵經驗。 楊教授統計蔣介石“50歲之前講得最多的就要算是對士兵和軍官的講演了”, “蔣介石介石講演當中經常會提到的內容,大都是如何整飭軍容軍紀。反映到軍事指揮上,他經常關注的也是一些明顯應該是由那些團長營長去關心的問題?!比绻覀儼堰@些現象與蔣介石的軍事履歷對比之后,是否有幾份反譏呢?蔣介石受的軍事教育最高不過士官教育,卻沒有做過一天的連長、團長。但蔣介石的講話卻總是圍繞著團長、連長應該關心的問題展開。在軍隊的編制構成中,連長、團長是基層中最為重要的軍職。連長是最小的戰術單位,團是最小的戰役單位,團長是連接戰術與戰役的中樞職位,起著承上啟下的橋梁作用。 有人講蔣介石喜歡越級指揮到團。但林彪同樣喜歡越級指揮,如何到了蔣介石成了一種致命的錯誤?原因即在于蔣介石沒有實際的基層軍事指揮經驗,對于團以下戰術單位如何使用、在什么情況下使用、能夠達到什么樣的戰術效果,蔣介石沒有感性與理性兩方面的經驗。因此,就會出現林彪越級指揮是正確的、適宜的,蔣介石越級指揮就是瞎指揮。不能簡單地歸結于蔣介石只關注細節,性格拘謹,宏觀思維能力欠缺,雖然這些問題的確存在。 反觀毛主席的一生,雖然沒有學過一天的軍事,但軍事能力卻是不世出,可以這樣說,自古之用兵,可以用“無出其右者”來評價毛主席在軍事方面取得的偉大成就。難道毛主席的軍事才能源自天授? 毛主席的第一次統兵是在秋收起義,結局是潰敗。雖然這支隊伍有大量豐富軍事經驗的軍官,但在運籌、組織,指揮方面,最終的決策權還在毛主席。帳下幾萬人,發起的戰爭規??隙ㄊ菓鹨奂墑e的。最后的結局是一路潰逃,最后與毛主席一起上井岡山的約為800人左右,即一營之規模。如果我們考慮到當時極端嚴酷的環境,在實行去留兩便的政策之后,最終與毛主席上井岡山的人數絕對不過一營之數,并且這時毛主席并不實際主管作戰任務。從秋收起義后實施的一系列舉措來看,這些舉措更多的是政治性,而非軍事方面。在長沙的指點江山為毛主席積累了深厚的政治知識,毛主席有著絕對的學識與素養。在宏觀性方向的把握上,毛主席開始發揮著自己積累多年的知識優勢。這也充分說明了能力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充分的積累與沉淀形成的。 井岡山上的軍事斗爭通常只是地方勢力。在這一過程中,毛主席首先遇到了袁文才等軍事干部,為毛主席普及了營團級軍事指揮知識。之后,朱毛主席會師,隊伍一下擴大到團、旅規模。朱德在滇軍的職務即是旅長級別,朱德在其中的作用可想而知。朱毛主席會師之后的隊伍規模的擴大并沒有產生人才的短缺,即在于朱德有效地彌補了毛主席在旅團級別上軍事經驗的欠缺?!爸烀飨辈环旨?,朱在前毛主席在后,與朱德當時在軍事方面的不可或缺有著息息相關的作用。在井岡山草創時期,朱德作為擁有師級豐富經驗的軍事干部,對于尚處于絕對劣勢的紅軍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中央根據地在全盛時期,麾下兵力10余萬眾,相當于一個戰略方面軍。隨著軍隊規模的擴大,毛主席在戰略方面的天賦開始得以發揮。經過了井岡山早期的基層軍事斗爭,毛主席積累了豐富的基層軍事經驗,這對毛主席在戰略、宏觀方面的能力形成,起著充實經驗,夯實基礎的作用。在整個土地革命時期,毛主席在中后期,精力主要集中于師、軍級的軍事指揮。看當時毛主席所寫的文章,可以感受到毛主席在積累一定的基層軍事經驗之后,指揮師、軍級作戰時的得心應手。比如,毛主席詳細規定了在怎樣的兵力對比下可以打殲滅戰,在什么戰場環境下,可以實施圍殲戰斗。如果沒有一定的基層軍事指揮經驗,毛主席是寫不出這么詳細可操作性的文章的??疵飨缙诘奈恼?,即使一個不懂軍事的人,也可以略為知道應該如何打仗。 毛主席并不是一個簡單地所謂“浪漫主義氣質”導致的“不喜歡去管什么具體的細微末節,只喜歡海闊天空。”這純屬沒有認真讀毛主席在土地革命時期寫的文章,毛主席關注細節的時候,同樣非常關注。一個不關注細節的的統帥,能夠在殘酷的政治、軍事斗爭環境下生存下來嗎 ?只是毛主席有著完整的軍事經歷,加上他本身強大的學習能力與歸納分析能力,更兼他在長沙就學期間積累了豐富的政治理論、學術素養,使得毛主席知道因時因地制宜,在戰略與戰術、宏觀與細節方面,充分把握好二者之間的度。 同樣,也不能簡單把蔣介石軍事能力的欠佳歸于性格“內向拘謹”,“缺乏幻想和想象力,不夠浪漫,謹小慎微和墨守成規。”歸結于底,蔣介石因為其軍事履歷的不完整使得蔣介石嚴重缺乏基層軍事斗爭經歷,加之蔣介石教育經歷本身就不完整,缺少系統性,缺乏理論訓練,在直接面對戰略、戰役這樣比較宏觀的斗爭局面時,蔣介石往往顯得力不從心。這本身就是蔣介石的政治、軍事經驗所帶來的局限。 我們不可忽視的是,土地革命時期,紅軍常打敗仗,除了敵我力量懸殊,另外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即在于這些干部本身的資歷、能力還無法勝任戰役、方面軍級別的軍事指揮。相比紅軍時期,抗戰初期,八路軍各級軍事干部都是降一級使用。紅軍時期,劉伯承是幾十萬紅軍的參謀長,在八路軍里只是一個師長,徐向前曾經統帥十幾萬大軍,擔任方面軍總指揮,在八路軍里只是一個副師長。類似的情況比比皆是。正是降一級使用,豐富了各級紅軍干部的軍事履歷,為以后開展大兵團作戰奠定了堅實的戰術基礎。在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將領集中地大發異彩,正是百戰之后的結晶。沒有抗戰時期的下沉磨練,很難想象解放戰爭時期這些將領的軍事指揮能力會有如此精彩。 如果我們再來比較國民黨將領的軍事履歷,同樣會發現這一規律。國民黨很多將領缺乏這種全面、完整的軍事履歷?;蛘邚幕鶎右徊揭徊匠砷L起來,缺乏戰略思維能力,或者沒有基層軍事經驗,直接任職高層。德國將領的戰略能力普通比較優秀,這與他們有著完整的軍事教育體系有關。德國的基層將領只有在參謀部任職之后,才能出任高級將領職務。隆美爾被視為戰術大師,但隆美爾的短板正是戰略能力欠缺,隆美爾幾乎是直接從希特勒的警衛營長提升為裝甲師主官。與隆美爾沒有參謀部任職經驗息息相關。 同樣,粟裕作為解放軍中不世出的杰出將領,其杰出軍事指揮才能也不是憑空掉下來的。戰略思維能力的強大也與長期脫離黨中央獨立作戰有著緊密的關系。 限。
【原創】百煉成鋼:看毛蔣成敗知成功無捷徑(補)面對挫折 75 五、面對挫折 一個共同的性格特征經常會掩蓋毛蔣二人在性格方面的巨大差異。在毛蔣的早年生活與革命中,兩個顯著的事情可以說明毛蔣二人在性格方面的巨大差異。 蔣介石曾經有過一段非常不如意的時期。當時孫中山正與廣東陳炯明合作,蔣作為少數懂軍事的干部被孫中山委以重任,但蔣難與人共事,經常抱怨自己的意見未被采納,以致常常一氣之下出走了之。比如,蔣很早就覺得陳炯明不可靠,并向孫中山建言,無論蔣是因意識形態的偏見或是真的覺察陳炯明不軌,在自己的意見未被采納后,一氣回上海了事。這種事情常見于蔣介石與孫中山早期的合作之中,最后都以孫中山書信勸說以及職位的變遷結束。這可以理解為蔣的一種權謀,更反映出蔣的性格特點:以自我為中心,抗壓能力不足,全局意識差。 與蔣相同的是,毛在土地革命時期也有過兩段令人郁悶的時期。一是初創井岡山,被批評為“右傾”機會主義,開除了黨籍。二是在王明“左”的政策影響下,毛一度被剝奪了軍事指揮權。這兩件事件與蔣所經歷的事情比較起來,無疑毛主席所遭受的打擊更為嚴重。蔣不過是在別人屋檐下的意見不合,毛主席則是在自己一手辛苦創建的根據地的勝利果實被無端據為他有,就像自己的孩子被人白白糟蹋,毛選擇了隱忍以待來機。如果此事放在蔣身上,不知又會如何?恐怕最終會是魚死網破的結局。 這種比較可以看出二人的性格雖然都有自尊與反抗的一面,但毛更注重把握“度”,在反抗與屈服之間,收放自如。能夠以大局為重,注重集體利益犧牲個人利益,克服了“寧予友邦,不予家奴”的中國傳統毛病。 其實,毛蔣之間的差異是非常巨大的,二人各自的人生成敗除了自身的努力與天賦之外,更為重要的因素卻是他們人生經歷與實踐。真知源于實踐。沒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真知不過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正是毛蔣在人生經歷與實踐方面的差異,規定著二人各自所取得的成就。如果說毛是亂世英雄,治世能主,才比秦皇漢武,那么蔣則是亂世庸主,治世明君,才堪治郡。這種差異昭示著人生的成功與失敗無不存在于千錘百煉之后。這種影響歷史百年的歷史人物的人生成功尚且無捷徑可走,況于小人物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