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民服務》誕生前后:毛主席親手獻題名花圈
新華網
口述/吳 烈
來源: 解放軍報
毛澤東主席的《為人民服務》,在中國可以說家喻戶曉,曾經被稱作“老三篇”之一供全國人民學習,對全國人民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為人民服務》誕生前后
上世紀40年代初,國民黨加大了對陜甘寧邊區的經濟封鎖。為了打破敵人的經濟封鎖,克服經濟上的困難,減輕人民群眾的負擔,我們中央警衛團積極響應黨中央和毛主席的號召,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
我那時任警衛團團長兼政委。警衛團在保證警衛任務安全的前提下,抽出700多人投入到農副業、手工業和運輸業等生產之中。當時全團的口號是:咬緊牙關,克服困難,不怕吃苦流汗,用自己的雙手開出萬畝良田,把荒地變糧倉,要吃有吃,要穿有穿,做到自足自給。
張思德所在班也參加了大生產。在開荒初期,那些地里長了很多狼牙刺,非常難挖,每人每天只能挖幾分地。張思德能吃苦,別人挖一分地他就要挖二分,由于活重,他的手上磨出了血泡,衣服也被劃破了。雖然很累,他卻從沒有叫過苦叫過累,我看了很感動,在一次總結會上表揚了他。
收成的季節到了,我們決定開一個展覽會,把生產的食品全部擺出來,并邀請了毛主席、朱總司令、任弼時、李富春等領導來觀看。中央領導看了非常高興,毛主席看完展覽還表揚了警衛團,接見了團里的勞動英雄和先進集體。中央領導的接見使全團指戰員深受鼓舞。大家的勁頭更足了。
1944年,中央準備于次年在延安召開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冬天的延安很冷,許多人對這里的氣候不適應。為了給代表和當時參加整風運動的同志們準備防寒烤火用炭,同時也為了解決中央領導同志的取暖用炭,中央辦公廳的領導把我找去,叫我團在開展大生產的同時,組織人員燒炭。我回去后立即把上級的指示進行了傳達。警衛團遵照中央辦公廳的指示,組織人員燒炭。
燒炭是一個很苦的活。張思德聽說后主動找到我要求參加燒炭,平時我對張思德吃苦耐勞的精神都很清楚,就同意了他的請求。張思德和部分警衛戰士一起到安塞縣石峽峪廟河溝山中燒木炭。他們出發前,我意外碰到張思德,我走向前去鼓勵了他幾句。張思德說:“首長放心吧,我們保證完成上級交給的任務。”
后來我聽其他同志講,張思德到那里后,為了多燒炭,不分白天黑夜地拼命干,人累瘦了,臉曬黑了,手上磨滿了繭子,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他帶領同志們就燒了好幾萬斤木炭。
9月,天氣轉涼了,燒炭的同志多數都返回了延安,僅有張思德等少數幾個人留守看護炭窯。
張思德為了多燒些木炭,9月4日這天,他一個人砍倒了一棵又粗又高的青楓樹,樹倒后正好壓在炭窯上,并碰壞了煙囪。第二天,張思德早早地起來,他頂著淅淅瀝瀝的小雨開始修補炭窯和煙囪,從早晨一直干到中午,就在他最后加固炭窯并打算裝窯時,突然炭窯崩塌,他被深深地埋在窯內,不幸光榮犧牲,年僅29歲。
噩耗傳來,我們全團的同志悲痛萬分,大家主動到山上采集野花,編制了花圈,以此來寄托對張思德同志的哀思。我立即將張思德不幸犧牲的情況報告了毛主席、中央社會部李克農副部長和總政治部王稼祥主任。毛主席聽后對我說:“要開一個追悼大會,到時我也參加。”
8日,中央警衛團、中央社會部、中央辦公廳和中央直屬機關的部分同志共1000多人,在延安棗園的操場上為張思德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
主席臺的四周擺滿了中央辦公廳、中央社會部、總參謀部、總政治部、中央機關、西北公校和我們警衛團送來的用松樹枝和白紙花做的花圈。臺上方掛著“追悼張思德同志大會”的橫幅。正中間放著毛主席親筆題寫的挽聯:“向為人民的利益而犧牲的張思德同志致敬!”臺上中央掛著一面帶有鐮刀和斧頭的鮮紅的黨旗。在這鮮紅的黨旗下,懸掛著張思德的遺像。
下午2時多,毛主席從棗園的住所走了出來,一路上一句話也沒說。在葉劍英、任弼時、李富春、王稼祥、陶鑄等領導同志的陪同下,主席邁著沉重的步子走進了會場。我迎上前去向主席敬禮,然后接主席和其他領導同志上了主席臺。
追悼大會由我主持。當我宣布追悼張思德同志大會開始時,會場上所有的同志肅立,向烈士默哀。接著,警衛團政治處主任張廷禎致悼詞。悼詞致完后,毛主席親手拿著他自己題名的花圈,獻在了張思德的遺像前。
毛主席緩緩轉過身來,向全體到會同志作了題為《為人民服務》的演講:“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所不同。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
這篇著名的現場演講,從此鼓舞著千百萬革命者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英勇奮斗,激勵著無產階級革命者為共產主義事業勇往直前,奮斗終生。
張思德同志的遺體用棺木葬在延安寶塔山的山坡上,并豎了墓碑以寄托我們的哀思。
毛主席關心戰士,愛護戰士,參加犧牲戰士的追悼大會并發表重要演講,這件事情連同那篇名著一起傳向全國,并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經典之作。
吳烈:延安時期任中央警衛團團長兼政委。新中國成立后歷任北京衛戍區司令員,人民武裝警察副司令員,第二炮兵副司令員、政治委員,武漢軍區政治委員,北京軍區副政委兼北京衛戍區政治委員,北京軍區顧問等職。
“為人民服務”的由來
新華網
來源: 解放軍報
核心提示
1944年9月5日,中央警衛團戰士張思德在安塞石峽峪燒炭時不幸犧牲。9月8日,延安各界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毛澤東作了《為人民服務》的著名演講。從此,張思德的名字與“為人民服務”緊緊聯系在一起,家喻戶曉、廣為人知。
站在張思德雕塑前,順著29顆一字排開的紅星向上仰望,鑲嵌在棗園革命舊址半山腰上“為人民服務”五個遒勁有力的大紅字顯得格外醒目,引來大批游客在此拍照留念。
延安革命紀念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67年前,毛澤東就是在這里同中共中央直屬機關和中央警衛團的1000多名官兵一道為張思德召開追悼會,并作了題為《為人民服務》的演講。望著廣場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當年的感人場景仿佛又一次重現在我們面前。
1944年9月5日,中央警衛團戰士張思德在安塞石峽峪燒炭時不幸犧牲。毛澤東在延安得知此事后心情十分沉痛,把警衛隊隊長古遠興叫到住處詳細詢問情況后嚴肅地說:“前線打仗,免不了是要死人的;但后方搞生產出了事故死人,是不應該的。”隨后,毛澤東作出三條指示:第一,要把張思德身體洗干凈,穿上新衣服,入殮前要派戰士給他站崗;第二,買一副棺材,運回延安;第三要給他開個追悼會,我要參加,還要講話。第二天,警衛人員把張思德的遺體抬到安塞當地的村子里,毛澤東專門派車將遺體運回棗園安放。
1944年9月8日下午2點,在延安鳳凰山腳下的棗園操場上,張思德追悼會如期召開。主席臺兩側擺滿了戰友們親手采集編制的花圈,中央懸掛著張思德的遺像和毛澤東親筆題寫的挽聯——向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張思德同志致敬。毛澤東低頭默哀后緩步登臺,一口氣作了一個多小時的即興講話。
延安精神研究會會長郝鳳年介紹說,毛澤東講話時,邊講邊打著手勢,當講到“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時,就把雙手往下用力一壓;講到“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時,就把手掌卷成喇叭筒狀,放在嘴邊一吹……作為人民領袖、軍隊統帥,毛澤東如此鄭重地參加一名普通戰士的追悼會并親自致悼詞,這是不尋常的。毛澤東一番深情演講也道出了我黨我軍的根本宗旨,“為人民服務”永遠是我黨我軍的靈魂和血脈。
追悼會結束后,時任中央政治局秘書的胡喬木根據講話記錄,對毛澤東的這篇即興演講進行了認真整理。毛澤東看后稍事斟酌,隨即在文章上方一揮而就,從此“為人民服務”這5個遒勁有力的大字便成了這篇著名演講的標題,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的一面旗幟。
記者在查閱史料和走訪史學專家過程中,還了解到關于“為人民服務”的一些史實:1944年9月21日,《為人民服務》的演講以新聞稿的形式在延安《解放日報》一版發表;1945年4月,“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被鮮明地概括為我黨我軍的根本宗旨,并寫進“七大”報告;1945年9月,毛澤東給《大公報》題詞:“為人民服務”;1953年,《為人民服務》正式成文,收入《毛澤東選集》第三卷。
(記者 陳典宏 特約記者 陳鵬)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55fe3e0102e1sc.html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