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從這里走來(連載11)
華北記者團的工作
中央領導人決心以華北《人民日報》的隊伍作為未來中央機關報的基本力量。不但是初入筆陣的新聞新兵要集訓,久經考驗的老新聞戰士也要集中培訓,因為他們是未來新聞工作的骨干。中央書記處和中宣部決定,把人民日報的老新聞戰士和骨干集中起來,由中央領導人和新華社負責人親自講課、親自培訓。培訓地點選在陳家峪北溝村,培訓班名叫“華北記者團”,由人民日報記者和新華社華北總分社記者組成。
當時,人民日報組成的記者團剛剛完成對華北臨時人民代表大會的采訪,正準備在1948年9月里開展關于土地改革的報道。至 9月 8日,任務變了,人民日報領導通知記者團:“11日去新華總社,任務是學習記者工作方法。”
9月11日 ,原定的出發日期被推遲一天,張磐石在東焦村的西村會見了記者團部分成員,談了他對當前報紙工作的一些看法。他認為,總體來說目前存在著稿件空泛、缺乏事實的毛病,因而要求記者善于抓住普遍存在的問題,又要善于抓住典型。他說,現在不是稿荒,而是“好稿荒”。他還說,把政治談出趣味來,這應該是我們的本領。他叮囑記者團成員,情況經常變化,到了新的地方,要多和總分社聯系。
當日晚,記者團開會,傳達了薄一波的意見,包括:最近,毛主席看了全解放區的報紙,覺得批評稿子少,老(晉冀魯豫)《人民日報》、太行《新華日報》好,有批評和自我批評。不過新的(華北)《人民日報》最近好些,開始有些批評和自我批評的稿子。毛主席提出,要反對報喜不報憂,反對瞞上瞞下。薄一波還要求報紙增加批評和自我批評的稿子。
在這天晚上的會議上宣布了去總社學習的記者名單,共13人。
9月16日 、17日,幾位新、老記者在蕭航帶領下與范長江座談。
針對記者提出的問題,范長江說,新聞工作的根本理論、方針問題,就全黨來說已經解決。這些理論如何具體運用,方針如何具體執行,還需要解決。
9月18日 ,記者團開會,繼續討論在新聞采寫過程中經常遇到的全貌和典型、記者同群眾的關系,以及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表揚和批評等等問題。
由于記者團提出的諸多理論問題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引起了中共中央主管宣傳的領導人的重視,為此決定增加記者團的人數。 9月19日 ,人民日報副總編輯袁勃也來到了陳家峪,他通知蕭航,李千峰、姚天縱等7人將前來參加記者團的學習。前后兩批人員總共為21人。
1948年9月19日 下午,廖承志對記者團講了未來幾天學習的安排:胡喬木談記者方法,總社(范長江)講新聞業務,中央政策研究室負責人講政策問題,劉少奇或彭真將談記者的任務問題。在戰爭年代,人民日報的資深或新任記者們還是第一次如此密集地聆聽中央領導人和新華社負責人的講課。
廖承志緊接著作時局分析報告。第一部分關于國際形勢,著重分析當時人們特別關心的“第三次世界大戰會不會爆發”?
9月20日 ,毛澤東的秘書、中宣部副部長、新華社總編輯胡喬木來到記者團中間作關于記者工作方法的報告。他指出,記者應該同黨委建立正確的關系,也就是正確地處理采訪和被采訪的矛盾,記者和黨委相處,態度要認真,要誠心誠意。此外,記者應當有獨立見解。我們的原則是,既要保持獨立見解,又要保持行動一致。
9月23日 上午,中央政策研究室負責人陳伯達與記者團談在采訪和調研中如何進行分析、綜合,如何發現典型等。下午,中央財經部秘書長薛暮橋向記者團作長篇講話,介紹了“合作社經濟在整個新民主主義經濟中的地位”。
9月24日 ,記者團來到中共中央駐地西柏坡,聽中央城市工作部秘書長齊燕銘介紹城市政策。
9月27日 ,中央政策研究室政治組組長廖魯言與記者團談話,著重介紹農村的情況。
9月28日 ,由著名軍事記者、原晉察冀野戰軍宣傳部長邱崗(即邱向汶、筆名溪映)和記者團成員談軍事報道。
10月2日 下午,中共中央社會調查部部長李克農向記者團講話,談保衛工作與新聞工作的關系。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