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毛澤東
毛澤東青年時代早先曾崇拜戊戌變法的兩位主帥——廣東人梁啟超和康有為(其實后來還曾崇拜辛亥革命的元首——又一個廣東人孫中山),五四前后則深受《新青年》雜志的影響,轉而欽佩新文化運動的兩位主將——安徽人胡適和陳獨秀。美國記者和友人斯諾在其著作《西行漫記》中曾記述毛澤東本人的回憶:“《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運動雜志,由陳獨秀主編……我非常欽佩胡適和陳獨秀的文章。他們代替了已經被我拋棄的梁啟超和康有為,一時成了我的楷模。”
早在1917年底,毛澤東第一次來到北京(是去見他的恩師、當時在北京大學任教的楊昌濟,以及他的女兒楊開慧;同時籌備湖南學子去法國勤工儉學一事),曾慕名前往沙灘的北大紅樓附近緞庫胡同,拜訪了北大著名教授胡適(電影《建黨偉業》里還有他去北大教室聽胡適講課的場景)。兩人當時就談到了勤工儉學的問題,毛澤東說自己要漂洋過海去歐洲留學,見見大世面;胡適卻勸告他不一定非得要留學,在國內照樣可以成材,而留學卻不見得必然有出息。
后來毛澤東果然出洋留學未成,他并沒有與其他的湖南同學(如蔡和森、向警予、李立三、蕭子升、羅學瓚等人)一同去法國,而是留在了國內。毛澤東為什么沒去留學?有人說他是經濟拮據,有人說他當時正與楊開慧談戀愛,有人說他其時已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的事情還是得在中國自己的土地上解決,出洋未必有作用——但不管怎么說,當初胡適對他的勸告還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顯然,毛澤東好在那時并沒有出洋,而是果斷地留在了國內。否則,這個毛澤東就不是后來的毛澤東了,整個中國的現、當代史就得徹底改寫了。
1918年9月,毛澤東再度到達北京,得到李大釗先生的照顧,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做助理員,期間也曾見過胡適。他希望胡適能支持湖南的學生斗爭,當時湖南各大、中學校正在發起反對軍閥張敬堯的轟轟烈烈的運動。不久,毛澤東回到湖南,創辦雜志《湘江評論》,引起了胡適的注意,曾在自己主編的《每周評論》上向讀者熱情介紹,肯定“《湘江評論》的長處在議論方面”;又贊揚毛澤東所寫的《民眾大聯合》等文章,說“《民眾大聯合》是現今的重要文字。還有《湘江大事述評》一欄,記載湖南的新運動,使我們發生無限的樂觀”。
直到1958年,胡適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進行其《口述自傳》錄音時,唐德剛教授問他:“您是毛澤東的老師?”胡適回憶道:“那時,他在北大作旁聽生,聽過我的課,還到我家拜訪過我。五四那年,毛澤東寫文章,我在《每周評論》上寫過介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