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也許你也不知道有這樣一個叫“天使”的島嶼,這就是我介紹天使島的初衷。
由于孤陋寡聞,我幾天前才從采訪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圣塔克魯茲分校人類學教授楊月芳的視頻中知道“天使島”,才知道它曾經名不副實,曾經是華族移民的地獄。美國政府曾在此設立了違反人權與人道的移民拘留所,拘留過數十萬從世界各地特別是來自中國的移民。
逐漸被人忘卻的歷史得以顯出了它本來的面目,是楊教授這樣的有心人的關注,她與其他兩位學者一起整理、翻譯和闡釋了“天使島”上被發現的詩文,采訪了39位曾在天使島被羈押的華裔移民,根據他們的口述歷史還原了華裔移民當年在“天使島”的境遇。于1980年,出版了記錄“天使島”華人移民歷史最早的一本書——《島嶼:天使島華人移民的詩歌和歷史,1910—1940》
一、“天使島”的歷史
為了說清這些移民詩歌的來歷,必須從“天使島”的歷史說起。
天使島是1775年由西班牙航海者阿雅拉在灣區停泊時發現并命名。美國內戰時期,軍隊曾在這里駐防保護舊金山灣。1900年它是陸軍“麥多維爾要塞”;有不少從美西戰爭沙場歸來的士兵曾在這里滯留。
1910年——1940年,“天使島”移民營設立于此。
對華人移民進行嚴格的甄別審查,始于1882年美國公布《排華法案》,也由于1906年舊金山地震和震后人為大火摧毀了整個城市,也摧毀了政府檔案,包括人口出生記錄等。
因為文件被毀,一些白人律師承攬為地震受害者追索保險賠償外,也代受害者向政府機關申請補領地震火災時所毀的文件,只要有兩個白人美國公民作為證人,就可補發出生證或其他身分證明文件。這給當時受排斥的華人帶來了機會,很多在中國出生的華人,趁機搖身一變成為舊金山土生土長的人。為的是享受憲法保護的本土公民的權利義務,并可以自由出入境,可以辦理子弟來美,這成為排華的理由之一;
最主要的理由,是 19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開始陷入低潮,由于加州發現金礦而涌入美國的淘金者和以勞工身份前往美國修筑鐵路的千萬華人成為經濟低迷的替罪羊,他們被指責為與白人爭搶飯碗。在排華情緒高漲的背景下,美國國會于1882年通過《排華法案》,嚴格控制華人移民,只有外交官、商人、教師和學生等幾類人的親屬或美國公民的子女,才能移民。為了限制華人人口增長,法案甚至禁止華人妻子移民美國。
1910年開始,來美華人的80%左右曾被羈押在天使島。(即使是合法入境的華人也統統一樣),進行少則幾星期、長則兩年的羈押審查。在移民局看來,“東方人身上普遍攜帶傳染病”。 到1940年大火燒毀拘留所為止,此地共處理過100萬件移民案件,包括17.5萬名華人。 此次大火中,只有用于羈押移民的營房幸免于火災。
二戰期間,天使島還曾被美國軍方用做囚禁戰俘的監獄至戰爭結束。此后的25年間,破舊的營房一直處于荒廢狀態無人問津。
到本世紀六十年代,美國當局準備拆除該島的相關建筑。由于一個中國人的努力,使得它免于被拆除的命運。1970年,已被辟為州立公園的天使島被列入整修規劃,公園管理方計劃將原移民拘留所拆除并改造為露營地點,公園巡警亞歷山大·威斯巡視營房時,無意中發現了刻在營房殘破內墻上的漢字。他意識到這些文字后面一定有不同尋常的歷史故事,馬上報告公園并聯系他的朋友——舊金山州立大學教授喬治·阿拉齊,從而確認墻壁上鐫刻的文字為詩歌。一批彌足珍貴的史料因此得以保存下來,一段幾近被遺忘和忽視的歷史真相也隨之被重新發掘和關注。
歲月流逝,很多當年用鉛筆、油墨、毛筆或用刀刻在營房木墻上的詩文已經由于后來覆蓋其上的油灰脫落而變得斑駁不清。而因為年久失修以及天氣和海水的影響,當年羈押移民的營房——一座兩層的木房也已搖搖欲墜。所幸的是,華人遺詩的發現引發了舊金山華裔社區尋根問祖的熱情。1976年,天使島移民拘留所歷史顧問委員會成立,這個后來成為天使島移民拘留所基金會的民間組織與加州公園管理局一起開始了為保護和重建天使島移民拘留所遺址而奔走呼吁。
2005年,布什總統簽署了修復和保護天使島移民拘留所的法案,遺址第一期修復工程也于同年展開。并于三年半后圓滿完工,空置的房間內擺設家具,恢復當年的現實生活場景,力求呈現原貌。
二、詩歌中飽含的血與淚
今天,這個已被辟作博物館的島嶼,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華人及各族裔人士前往參觀,裂岸的驚濤仿佛在向人們訴說:這里記載著華人移民史上屈辱的一頁。
這些遺跡還原了歷史的不公之處。當年,大多數勤勞善良的華人移民,或懷著擺脫貧困追求夢想的愿望、或抱著與家人團聚,享受天倫之樂的希冀,遠涉重洋,背井離鄉,卻始料不及地被送往“天使島”,在幾座孤零零的木屋中,經歷漫長的甄別審查和檢疫等過程。每個乘船抵達舊金山的乘客都會被移民檢查人員分為不同級別,文件齊全的少數幸運者得以順利入境,剩下的人則被帶往天使島,白人單獨隔離,華人則與其他亞裔移民分開。男性和女性分別被羈押,夫妻或異性親人都不能見面交流,直到最后獲準入境。
第一關是檢查身體。有親歷者用文字記錄了當時的遭遇:“初到時,我們來到拘留所大樓接受身體檢查,醫生要我們脫光所有衣服。一絲不掛示眾乃奇恥大辱,中國人從不這樣在大庭廣眾中裸露。他們檢查了一遍又一遍。我們從未遇到過這樣的事情——在白人的面前裸露身體。”
美國本來就是個由移民組合而成的國家,各個族裔的移民過程與經驗,構成了美國的大部分歷史和多元的文化。人們熟知的是位于東岸的埃麗斯島移民站,在那里,自由女神高舉火炬,仿佛在呼喊著那些令人熱血沸騰的詩句:——把這些無家可歸的飽受顛沛的人們一起交給我吧,我高舉著自由的火炬!
人們卻不知道由西海岸進入的移民在天使島經歷了怎樣的惡夢。
經由西岸天使島進入美國的移民只有不到100萬,華人占到了17.5萬。由于與主流宣揚的“美國神話”不相吻合,天使島移民經歷一直未被關注。天使島州立公園主管大衛·馬修斯說: “天使島的故事很長時間以來一直是"秘密",直到近年來才為大眾所知。我們希望通過保護和修復天使島移民拘留所遺址的努力來讓更多美國人和那些家族歷史始于美國的移民了解在那里曾經發生了什么。
天使島移民拘留所遺址博物館設計者關本昌曾經也是一個不知道父輩經歷的人,因為父親從未對他提起過去,當他于上世紀90年代從父親朋友那里得知此事后,去美國國家檔案館查到了父親的移民經歷。便開始致力于恢復歷史的本來面目。
楊月芳教授和其他兩位研究者的父輩也都曾經在天使島滯留過。她說:“我的父親1921年來到美國,在天使島被羈押了兩個月,但是后來他從未對我提及這段經歷,多半因為他是以"紙兒子"的身份獲準入境,而且那段記憶對他來說并不愉快。我父親也成為了我們最早的采訪對象之一。”(所謂“紙兒子”,是迫于《排華法案》的苛刻,有些人制造假文件,稱自己是某美國公民的兒子——紙上的兒子,以期獲準進入)
楊月芳評價《排華法案》說: “1882年的《排華法案》改變了美國的移民模式,種族主義和嚴格限制的移民政策取代了自由和不受限制的移民模式。在美國的歷史上,特定的某一種族被限制入境還是頭一次。”
三、屈辱中誕生的血淚詩篇
只有身體檢查合格的人才被分配到一張鋪位。在面積有限的營房里,擺滿了雙層或三層的折疊床,除了床和放衣服的架子,沒有別的家具。根據楊月芳教授的研究,天使島移民拘留所一般同時能容納200到300個男性移民和30到50個女性移民。在狹小局促的空間里,毫無個人隱私可言,連廁所都是開放式的,沒有門墻隔離。營房的門終日緊鎖,窗戶外面布滿鐵絲網,每天只有有限的時間可以到院子里呼吸新鮮空氣,而院子外墻也圍著鐵絲網,并且有荷槍實彈的警衛站崗監視,以防止移民外逃。
劉伯驥所著并于1918年出版的《美國華僑史》也有對天使島的描述:“島名天使雖美,但華僑視之有如閻羅殿,談來多有懼色。”拘留所“在該島東北角,木料建筑,設備簡陋,缺點至多。華人分男女宿舍,每間有一個大廳布滿兩層或三層之木床。通常拘押在此單調生活中,有坐困至一二年者,狀如老囚”
根據楊月芳的研究,天使島上的“詩人”多來自中國南方珠三角地區的廣東省,特別是香山(今中山縣)、臺山、番禺、南海、順德、新會、新寧、開平、斗門等地,1900年后的中國,戰亂頻發,國弱家貧,他們在形同牢獄的營房里苦苦等待自己的移民申請被批準,時間最長者甚至達三年之久,島上平均移民人數約在二百三十至三百五十人之間。有時竟高達七百。囚室生活狀況極為惡劣,一間不大的房間里,曾擺滿雙層或三層床,最多時要住120多人;一天8美分難以下咽的伙食,外加備受歧視、毫無希望的等待。有人泅渡脫逃,有人挺不住而懸梁自盡;有人精神崩潰,削尖筷子自戕。
苦悶之余他們希望借助自己創作的詩文將天使島上的羈押經歷透露給后來者。憤怒、沮喪、彷徨、希望和絕望、自憐、思鄉、孤寂,所有這些糾纏在一起的情緒,寫滿了營房斑駁的墻壁詩作約一半左右是七絕,五分之一左右為七律,其余的詩文則包含六行或八行以上,每行五到七字,甚至還有一首是駢文。
有人歸納了墻上詩歌的種類:
1.思鄉情懷:
困囚木屋常愁悶,憶別家鄉月幾圓。家人倚望音書切,憑誰傳語報平安。
(P152#11)
2. 壯志未酬:
自古英雄多磨折,到底男兒志未伸 (P123#57)
3. 憂國憂民:
東蒙失陷歸無日(P91#40)
4. 無奈苦悶:
留難經半載、愁恨積滿容(P129#64)、問句蒼天知有無(P154#18)、牢騷滿腹憑詩篇 (P157#31)
5. 滿腔仇恨:
滅盡白人誓不休(P91#41)誓奪美國報前愁 (P93#43)求活何須美利堅?(P131#66)擅用炸彈滅美洲(P160#41)誓斬胡人頭(P161#44)、定割西奴心與腸 (P162#46)
6. 囚居生活:
來到木屋十余日(P133#68)刺耳驗血兼驗尿(P163#49)(P165#53)
7. 典故、神話、傳說及歷史人物故事:
詩中引用的歷史人物典故眾多,且上下五千年,有的甚為隱晦,按這些典故出現的頻率排序﹕
伍子(伍子胥)、蘇武、阮籍、祖逖、陶朱公/范蠡、周文王、孔子(仲尼)、越王(勾踐)、韓愈、王粲、庾信、顏常山/顏杲卿、韓信、姜太公、(拿)破侖、李陵、西施、南霽云、李廣、孫臏、林肯等。此外,光緒項羽則分別由「厄瀛臺」和“無面見江東父老”點出,除此,還有民間傳說中的人物,如織女、牛郎精衛等也出現在詩中。
說明詩作者都是中華文化忠實的傳承者。
三、滿懷悲憤不堪陳 (墻上詩歌舉例)
“羑里受囚何日休,裘葛已更又一秋, (羑里為當年周文王被囚禁處)
滿腹牢騷難磬竹,雪落花殘千古愁”
“旅居埃侖百感生,滿懷悲憤不堪陳”
“國民不為甘為牛,意至美洲作營謀”
“洋樓高聳無緣住,誰知棲所是監牢”
“須眉七尺愧無伸,蜷伏圈中俯仰人”
“美有強權無公理,囹圄吾人也罹辜”
“北游咸道樂悠悠,船中苦楚木樓愁”
“數次審查猶未了,太息同胞被逼留”
“本擬舊歲來美洲,澤蚨亙阻到初秋。
織女會牛郎哥日,乃搭林肯總統舟。
餐風索浪廿余日,幸得平安抵美洲。
以為數日可上埠,點知苦困木樓囚。
番奴苛待真難受,感觸家境雙淚流。
但愿早登三藩市,免在此間備添愁。”
“ 萍飄作客到此方,登樓感慨思故鄉,
為著家貧流落此,致令受辱賽心傷。”
“新客到美洲,必逮入木樓,
儼如大犯樣,在此經一秋,
美國人不準,批消撥回頭,
船中波浪大,回國實堪憂,
國弱我華人,苦嘆不自由,
我國豪強日,誓斬胡人頭。”
“木屋拘留幾十天,所因墨例致牽連,可惜英雄無用武,只聽音來策祖鞭。”
“從今遠別此樓中,各位鄉親眾歡同,莫道其間皆西式,設成玉砌變如籠。”
四、天使島詩歌的作者姓名
研究者們很想尋根求源,找到天使島詩歌作者的真實姓名。可惜的是,在當時處境下,詩歌作者注明真實姓名者寥寥。他們在自己的詩歌后這樣署名:
“臺邑李鏡波題”(P67#30)、“王清氏作 臺山溏溪”(105-N-6 48867 A-61)、“臺山 南村李海題”(105-E-1 48885 A-63)、“石寧題”(105-W-4 48695)、“未已年 孟夏谷題”(P64 Copy)、”亞程題“(P68 Copy)等, 這樣的題記, 是否就是作者本人,無從審定。
還有少數作者甚至只冠以姓氏、或只寫地名或年月:
如﹕”香山人題“(P39#6)、“香山許生勉客題”(P43#10)、“臺山余題”(P53#13)、“阮題”(P61#25)、“香山許生自慰題”(P63#27)、“香山題”(P67#31)、“東”(P95#45)、“臺題”(P95#46)、“中華民國六年三月十三日”(P123#57)、“往墨僑題”(P150#3)、“臺山氏翁題”(P152#11)、“陳題”(P153#15)、「辛和」(P158#34)、“民國七年尾月下浣 香山隆都”(P167#62)、“民國拾年三月初三鐵城”(115-W-2 50938)“子題”(205-N-1 47439 A-192)、“船客作”(205-S-1 47519)、“臺山 次郎金”、“朱題”(205-W-5 47623)、“三重縣人”(211-W-6 47300)、“廣島縣人”(213-N-3 47028)。
像“香山蕩子題”(P55#17)中的“蕩子”系自我調侃為浪蕩子弟,“民國十三廿四晨鐵成閑筆”(P87#36)“逍遙子系自我安慰稱逍遙”,“閑筆”意為隨意,消閑之作。
還有,“鐵成道人題”(P129#63)、“華僑鐵城山僧題贈”P159#38), 此處“道人”、“山僧”可能只是戲稱,非真正道人或山僧。
“臺山助苗長者題”(P158A33), 還有“自治會”(P160#42)、“愛群社 黃葉食”(205-S-1 47509),這個“自治會”、“愛群社”可能是某些團體的名稱。說明詩作者并非如美國主流社會認定的都是目不識丁的文盲。
沒有留下真實姓名的詩作者,卻播下了美國華文文學的種子。這些無名的詩作者,是美國華文文學當之無愧的先驅。
五、天使島詩歌的形式
天使島詩歌形式主要是古典形式。有些相當講究押韻、對仗、平仄的格律詩,也有不那么嚴格的。
1. 四言、五言、七言律詩、絕句。
四言﹕P129 # 63
林到美洲,逮入木樓。成為囚犯,來此一秋。美人不準,批駁回頭。消息報告,回國驚憂,國弱華人,嘆不自由。
五言﹕P129 # 64
滄海環孤峰,崎嶇困牢籠。鳥疏寒山緻,鴻使莫尋蹤。
留難經半載,愁容積滿容。今將歸國去,空勞精衛功。
七言﹕105-N-548910 P95 # 45
尚存一息志無灰,敬勖同堂眾楚材。知恥便能將恥雪,揮戈方可免戈裁。
莫道無謀芟丑虜,思求有術把天回。男兒十萬橫磨劍,誓斬樓蘭辟草萊。
2. 自由體。
《木屋銘》P71 # 33、《木屋拘囚序》P143
3. 順口溜、打油詩。
4. 楹聯105-N-6 48867 “非被困難云無熱血,若因困擾謂不寒心”
5. 須知。105-S-5 48457 “同胞來美須知 審問口供勿(同?)”
6. 警句、箴言。
105-S-1 48592 A-78 (方言警句)“出門爾財勿露眼”
105-N-2 48653 A-43 (箴言)
量度淺狹交友無益
遇貧驕傲雖富無益
作事乖張聰明無益
洞達人情皆由學問
深明細務即為經驗
7. 藏頭詩。P95#46
埃屋三椽聊保身,
侖麓積愫不堪陳。
待得飛騰順遂日,
鏟除稅關不論仁。
每句的第一字聯起來,便是﹕“埃侖待鏟”,意指應該鏟除天使島囚禁新移民囚禁新移民的拘留所。
8. 唱和。105-E-2 48868 P158 A35韻腳及每句最后一字與前詩相同。
同病相憐如一身
恰似仲尼困在陳
私維君(心)仗義力
(定)戮胡奴弗讓仁
9. 其他
六、對天使島詩歌的研究還在繼續
應天使島移民拘留所基金會邀請而加入遺詩研究團隊的舊金山州立大學教授查爾斯·埃崗說:“由于水汽的侵蝕,刻在營房墻壁上的遺詩很多已變得斑駁。美國政府一直認為墻壁上的這些文字只是"涂鴉", 因此試圖用油漆覆蓋,而且在原來的詩作上還有很多層油灰,這都使得遺詩的保護變得更為復雜。現在層層油灰由于天氣原因開始剝落,最上層的油漆也因此凹陷下去,下面的文字就開始慢慢顯現出來,只不過不是那么容易看清。”
為了防止“墻書”進一步脫落,現在所有刻有詩文的墻壁都被涂上了一層保護性的密封劑。每一面墻都被拍照并掃描,這樣每一篇詩作就得以借助特殊的圖片軟件而被放大和辨認。
可以想象,復原工作是相當艱苦的。三十年,一些先刻的詩被后來的覆蓋,也不排除有些移民將感受寫上墻后又怕被發現,以涂改掩蓋,加上墻體多次被粉刷,許多詩句和圖畫一層層隱藏于墻中,待墻壁日漸剝落時,有些圖文就顯現出來,但終因年深日久,又沒有很好的保護措施,有的已經殘破不全,再也無法恢復與辨認。但遺址博物館的設計者、華裔設計家關本昌組建的由四名學者組成的研究隊伍,還是將被發現的詩歌數量從135首增加到150首,到現在的200多首。
他們還研究出,作者和刻字者可能是同一人,也可能不是同一人,有些詩可能還是你一言我一語集體創作的,有的詩,書法有相當水平(主要是楷書、顏體或行書),(也有較差的)。
25年來,基金會一共訓練了6名口述歷史訪問員,對30位曾被羈押在天使島的華裔移民進行了采訪,同時還采訪了上百位移民后代。但是,仍有許多人不愿意站出來講述這段歷史。
和楊教授的父親一樣不愿觸動傷疤的還有曾經作為中學教師的朱麗瓊,近50年時間里都試圖把在天使島上度過的那一個星期從記憶中抹去——她從未對丈夫和孩子們提及這段痛苦的往事,她的父親也從來不讓家中任何人提起天使島。但她最終還是選擇站出來講述天使島與17.5萬多名華裔移民血淚糾葛的往事。她也向學生談起自己在天使島生活的痛苦經歷,決定通過教育讓年輕一代和更多世人了解華裔移民在天使島的經歷。她積極參加各種公開演講活動,并為修繕天使島移民拘留所遺址募捐。
今年已經87歲的程帝聰,16歲時離別自己的母親和弟弟,孤身一人去美國投靠父親,“盡管那時我在船上,父親在岸邊,卻是無法相見。”——程帝聰在天使島移民拘留所被關了三個半月,當時與他一起被關押的有200多人。由于那段經歷對他精神上的打擊太大,所以不愿和任何人提起,退休前的多年里,從未再踏上天使島一步。直至1991年的一次故地重游,讓程帝聰的態度發生了轉變,他開始每周五天為前來參觀的學生團體義務導游,講解當年華人移民入境時所遭受的歧視直至2005年天使島封閉重修為止。他說:“無論怎樣,歷史就是歷史,不應該被大家遺忘。”
天使島詩歌的存在,奠定了美國早期華文文學無法替代的基石,它作為美國華人移民歷史不朽的豐碑聳立在太平洋西岸,以歷史的悲劇面警示著世人。也以它獨一無二的歷史意義和文學價值,引起人們廣泛注意和深入探討研究。
天使島詩歌是全人類的珍貴遺產,它靠刻在墻上的書法而幸免湮沒,它在向世人展示華文文學的同時,也彰顯了中國古老的書法藝術,二者相得益彰地顯示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
(本文根據網絡和媒體報道及相關論文整理而成)2011.11.29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