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研究中國革命戰爭史為什么聚焦基層士兵
高戈里
改造國民黨起義部隊專題博客
因采寫反映改造國民黨起義部隊的長篇紀實文學《心路滄桑——從國民黨60軍到共產黨50軍》,截止2007年3月,我先后采訪116名原國民黨官兵,其中士兵83人,由此,有了國共兩軍官兵關系之對比,其具體內容之一,是《國共兩軍抗戰英雄之比較》:
在國民黨軍隊,最高榮譽是授予"國光勛章",其次為"青天白日勛章"。據統計,抗戰期間有2人被授予"國光勛章",有170人被授予"青天白日勛章",在這172獲勛者中,將官及省部級以上高官143人,占83.1%,尉官3人,軍士2人,而士兵竟無一人。
在共產黨軍隊,最高榮譽是授予英模稱號。據統計,抗戰期間共有150名指戰員被授予英模稱號,其中連以下指戰員146人,占97.3%,剩下的是營、團領導4人。除此之外,還授予30名民兵和3 名普通群眾以英模稱號。
這個比較結果,意味深長。
一、從淮海戰役成敗的根本原因說起
對于我在《國共兩軍抗戰英雄之比較》中堅持的草根立場,有人不以為然,辯稱:戰爭是將領們指揮的,將領的主觀能動性對戰爭起著決定的作用,你們共產黨軍隊不也是這樣嗎?
要論證草根大眾在革命戰爭中的作用,需要理性的思辯,更需要歷史事件的實證。而勝于雄辯最典型的史實,是淮海戰役。
在中國革命戰爭史上,淮海戰役規模最大,殲敵最多,又是人民解放軍兩大野戰軍協同作戰以60萬的對決80萬裝備精良的國民黨軍隊,戰役謀劃及作戰指揮,甚至引起了斯大林的高度興趣。毛澤東曾評價:"淮海戰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然而,有兩項決定淮海戰役成敗最根本的工作,其功勞,無論多么高明杰出的將帥都無法單獨受領。這兩項工作,在《粟裕戰爭回憶錄》等許多軍史著作中,都有濃墨重筆的記載。
一項,是百萬民工支前。
據記載,淮海戰役期間,華東、中原、冀魯豫、華中四個解放區共出動民工543萬人,征集擔架20萬副,大小車88萬輛,挑子30萬副,牲畜76萬頭,總共籌運糧食96000萬斤,前方實際用糧43400萬斤。在戰役的第三階段,參戰兵力與后方支前民工的比例為1︰9,大大超過戰役初期1︰3的概算。
國民黨第18軍軍長楊伯濤回憶,雙堆集戰斗結束后,他和第12兵團司令官黃維等被俘將領被押往后方途中——
但見四面八方,熙熙攘攘,車水馬龍,行人如織,呈現出千千萬萬的人民群眾支援解放軍作戰的偉大場面。……我以前帶著部隊經過這些地方時,連一撮豬毛都沒看見,現在怎么有了,真是怪事。通過村莊看見解放軍和老百姓住在一起,像一家人那樣親切,有的在一堆聊天歡笑,有的圍著一個鍋臺燒飯,有的同槽喂牲口,除了所穿的衣服,便衣與軍裝制式不同外,簡直分不出軍與民的界限。我們這些國民黨將領,只有當了俘虜,才有機會看到這樣的場面。在強烈的對照下,不能無動于衷,不能不正視鐵的事實,承認共產黨、解放軍所在的地方,和國民黨、國民黨軍隊所在的地方,有兩個世界的天壤之別。我當時就大為感慨:認為18軍的最后敗滅,非戰之罪,應歸咎與脫離人民群眾,進而敵視人民群眾,在人民群眾的大海里淹沒了。
另一項,是"即俘即補即教即戰"工作。
淮海戰役開始,粟裕指揮的華東野戰軍只有36.9萬人,戰役期間,華野傷亡10.5萬人,占總兵力的28.4%。按照西方的步兵戰"崩潰點理論",當進攻部隊傷亡達到33%時,部隊將崩潰。可粟裕麾下的部隊,非但沒"崩潰",反而連續作戰,越戰越勇,越打越強,到戰役結束時,兵力竟然增至55.1萬人。粟裕說,"這中間除整補了幾個地方團外,補進的主要是解放戰士",個別濟南戰役的"解放戰士",到淮海戰役結束時,僅僅三四個月,就當上了副排長。
據時任華野4縱10師29團1營營長張志禮回憶,在圍殲黃百韜兵團的碾莊戰役期間,他和教導員汪濤帶著全營打剩下的"十幾個位骨干接收了本營和兄弟營剛抓來的二三百俘虜,很快又編足了一個營。這些解放戰士來不及換衣服,必須立即投入戰斗。……結果,他們打得真的很英勇,我們一鼓作氣猛沖猛打,攻下了劉家河,為我們營爭了光。"
不難看出,研究中國革命戰爭史的視野,如果僅僅聚焦于運籌帷幄的統帥和將軍,那么,很容易迷失于某些具體歷史過程層出不窮的偶然性,甚至落入西方敵對勢力"欲亡其族者,必先誣詆而滅其史"的意識形態陷阱,而一旦將視野拓展到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億萬民眾,浩浩蕩蕩歷史大潮的必然趨勢,也就毋庸置疑地昭然于天下了。
楊伯濤對戰爭成敗的幡然醒悟,就在于他終于悟到了"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這一毛澤東戰爭史觀的經典結論!
二、"即俘即補即教即戰"緣何而生
對于上述兩項決定淮海戰役成敗最根本的工作,前一項,眾所周知,得益于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后一項"即俘即補即教即戰",這些年來卻被主流媒體所淡化,并鮮為公眾所知。
雖然,"即俘即補即教即戰"僅僅是我軍戰時基層政治工作豐富內容中的一小項,但其中反映基層指戰員的歷史作用,卻有著獨特的、反映人民戰爭本質的典型意義。
筆者的母親于恒嘉于濟南戰役60周年前夕,將她當年的戰地筆記捐獻給了濟南戰役紀念館。在這本早已蟲蛀了的筆記中,記錄了華野13縱37師政委徐海珊(濟南戰役犧牲)和副政委丁釗等領導關于如何"邊打邊補充"俘虜兵的一整套工作部署,其核心內容是通過開展"訴苦運動",提高俘虜兵的階級覺悟。
據記載,廣大國民黨士兵在舊社會、舊軍隊遭受殘酷的階級壓迫駭人聽聞:
在經濟上,軍官 "吃空"(就是虛報士兵人數,以貪污空額的薪餉和糧代金)貪污司空見慣,克扣士兵的伙食更是"家常便飯",有的軍官甚至還要以"保管"、賭博等形式,勒索士兵的錢財。
在人身權利上,國民黨軍隊內部通行殘酷的體罰、肉刑制度,軍官對士兵,上級對下級,有隨意打罵的權力,甚至可以草菅人命。
地方軍閥部隊是這樣,蔣介石的嫡系部隊也不例外。以胡宗南第7兵團為例,據該部士兵揭發,一些軍官虐待、殘殺士兵達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
其430團的副營長陳××當機一連連長時,士兵劉炎春開小差被抓回,陳××將劉炎春吊起來毒打,打死后,尸體扔到野外喂狗,再把死者的雙耳割下來,懸掛在墻上,然后集合全連宣布:"你們看這是什么東西?以后誰再逃跑,就這樣辦!"
其351團士兵岳全福揭發:他16歲時被保長抓了壯丁,村里與他同時被抓去當兵的有10人。這10人中,有2人被槍斃,有1人被打跌死崖下,還有1人因為解手沒請假,被軍官活活剝了皮!
其473團副營長王××接新兵的時候,遇見幾位病號走不動路了,就欺騙他們說:"誰走不動了,說一聲,我放你們回家。"有4名士兵剛扭頭往回走,被王××叫住,他讓4名病號跪在四五丈高的崖邊,抄起一根棍子,一棍子一個,全把他們打到溝底,然后,揚長而去。
其158師軍官鄧××揭發,他當排長的時候,一次跟著迫擊炮連連長到四川接新兵,親眼看見這位連長殺死了20多名開小差的新兵。多是用鍘刀鍘死的,還有用"五馬分尸"等辦法殺死的。有一位新兵跑了,他帶人到新兵家里去抓,沒抓到,就放火把新兵家里的房子燒了。還有一次,沒抓到逃兵,就下令讓4名士兵抬起逃兵的家屬放在火上燒,直到燒死。
據統計,在第144師的2 451名士兵中,母親被強奸有107人,被霸占的有21人,被迫改嫁的有185人;妻子被強奸的有57人,被霸占的有53人,被迫改嫁的有93人;士兵被強奸、霸占的姐妹有159人,被強奸、霸占以及被迫改嫁的嫂嫂有175人;士兵的母親、姐妹、嫂嫂被強奸、霸占以及被迫改嫁的,總計達850人。
正是基于這殘酷的階級壓迫,解放戰爭期間數百萬國民黨官兵才能發自內心地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階級教育",于"訴苦運動"的歷史瞬間,拋棄遺傳千年的奴性,完成前所未有的人生啟蒙和亙古難尋的靈魂裂變。而當一個個草根小民的靈魂裂變,在億萬勞苦大眾中發生"鏈式反應"時,中國革命的成功,也就成了毋庸置疑的歷史必然。
三、"即俘即補即教即戰"如何能成
對于國民黨軍隊內部殘酷的階級壓迫,我在采訪中曾問過從舊軍隊過來的老人:"這么殘酷的壓迫,你們怎么就能認了?"他們回答:"天下烏鴉一般黑,不認怎么辦?再說,那個時候,我們沒有覺悟,認命。"
對自身權利茫然無知,對階級壓迫麻木順從,這是國民黨士兵在舊軍隊的基本生存狀態。
誰說中國革命是"救亡壓倒啟蒙"?讓廣大國民黨士兵認識自身的權利并自覺為自身的解放而奮斗,這不是"啟蒙"又是什么?
父親生前曾告訴過我,大戰之前,華野13縱的團政委和團政治處主任通常都要舉辦黨小組長培訓班,培訓內容很多,其中之一是如何消化、教育"解放戰士"。
"解放戰士",是中國共產黨人在解放戰爭期間創建的詞匯。本來,俘虜就是俘虜,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卻明令各部隊一律將俘虜兵改稱"解放戰士",將俘虜軍官改稱"解放軍官",將戰俘營稱為"解放戰士教導大隊"或"解放軍官教導團"。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里,"被俘"是一種恥辱,"解放"卻是一種新生。一詞之改,體現了對俘虜人格的尊重,更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對理想的孜孜追求。
那時基層戰時政治工作太出色了!
父親生前還告訴我:濟南戰役和淮海戰役期間,戰場上的俘虜兵隨抓隨補,補充到連隊后,就在戰壕里,由老同志領著開訴苦會,控訴舊社會,控訴舊軍隊。
國民黨軍隊的絕大多數士兵都有一肚子的苦水,一旦接受了"人與人應該是平等的"這樣淺顯的革命道理,有幾人不痛恨人壓迫人的舊制度,不痛恨隨意打罵虐殺士兵的舊軍隊?有幾人不向往"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新社會"?有幾人不愿意投身讓廣大勞苦大眾翻身解放的偉大革命?
更讓"解放戰士"心悅誠服的是,在共產黨的隊伍里,有一整套以"士兵委員會"為重要標志的民主制度,讓普通士兵監督干部,參與管理,當家作主;還有接連不斷批判"個人主義"、"軍閥主義"等等"非無產階級思想"的各種形式的"整風運動",嚴厲制約干部,使其在廣大群眾的監督下,不敢"自私自利",不敢"脫離群眾"。
著名學者田力為先生從管理科學角度,將我軍自井岡山時期建立起來的民主制度,稱之為"扁平化管理"。這種全新的管理形式,實現了對傳統"科層制"管理體制的顛覆性改造——管理層的利益通過"官兵一致"被向下壓縮,被管理層的權力通過一系列民主制度被提升。也正是在管理層與被管理層之間的權益和權力被"扁平化"過程中,從前當牛做馬的士兵,才有了"做人"的真切感受,才有了發揮人之潛能的歷史舞臺。
而當每一位基層指戰員的積極性都調動了起來,超越統帥期待的戰爭奇跡也就呼之頻出了。
在抗美援朝第三次戰役中,由國民黨第60軍成建制改編的志愿軍第50軍突破"聯合國軍"防線后,所屬第149師446團2營和445團1營于1月3日晚,在漢城以北的一道谷地,經3小時激戰,一舉殲滅英軍第29旅"皇家重坦克營",炸毀敵坦克和裝甲車27輛、汽車3輛,繳獲坦克4輛、裝甲車3輛、汽車18輛、榴彈炮2門,斃、傷敵200余人,俘敵少校營長柯尼斯以下官兵227人。
不料,戰績上報志司后,卻幾度受到質疑。在時任第50軍報社攝影記者的胡寶玉等赴戰地拍攝了被擊毀的坦克照片后,彭德懷等志司首長迅即發來了聯名的嘉獎電,并通報全軍。
這一仗,第149師兩個步兵營打英軍一個坦克營,全靠爆破筒和炸藥包,爆破筒和炸藥包用光了,就用手榴彈。戰斗意志可見一斑。那一夜,"揭蓋蓋"的吼聲在谷地此起彼伏,響徹云霄。
在隨后的第四次戰役中,我軍按照彭總"西頂東放"的部署,西線第一線只展開第50軍和第38軍之第112師,阻擊敵主要進攻集團,掩護我軍主力休整、補充、集結,并在東線實施戰役反擊。戰役之初,志司首長曾預料第50軍在漢江南岸頂不住,把第38軍放在第50軍側后,準備隨時加入戰斗。然而,第50軍于艱苦卓絕的條件下,頑強堅守漢江南北兩岸50晝夜,硬是打得驚天地泣鬼神,感動了志愿軍統帥彭德懷,獲得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領袖的交口贊譽。
第四次戰役結束后,第50軍所屬第447團榮獲"白云山團"榮譽稱號,在眾多參戰的志愿軍團隊里,經志愿軍總部批準被授予榮譽稱號的團級單位,惟此一家。更能展示我軍政治工作神力的是,"白云山團"堅守白云山主峰的5連,兩年多前,曾是長春起義部隊惟一發生叛變的連隊。
當這支部隊的起義將領隴耀之子隴滌湘先生聞知此事后,脫口就是一句:"共產黨就這點,太神奇了,真的!"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真正動力。"我軍偉大統帥毛澤東主席的歷史觀,在中國革命戰爭中,尤其是在我軍強有力的基層政治工作中,體現得最充分。
四、英雄史觀掩蓋了什么
時下的思想界,否定中國革命的并非個別現象,就是在共產黨內,一些職級不低的領導干部也認為,國民黨也能救中國。
2004年,我在一個偏僻的小鎮上采訪了一位原國民黨軍上校團長,雖然,他在解放初期的鎮反運動中曾被判處死刑緩期執行,隨后又在共產黨的鐵窗和勞改農場里度過了24載春秋,但是,當我問道"國民黨能不能救中國"的時候,這位飽經風霜的耄耋老者毫不猶豫地回答:"國民黨哪能救中國?國民黨是懸吊在半空中的,沒有基礎,完全從個人利益出發,不像共產黨扎根于人民群眾之中。"老人甚至還給我宣講了一番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密切聯系群眾"政治決議如何好的大道理。
這種南轅北轍的歷史觀反差,由多種原因造成,其中之一,我們可以在前些年熱播并被捧為"主旋律"代表作的電視連續劇《亮劍》中,窺到端倪。
公正地說,在《色戒》一類群魔都能亂舞于共產黨執政的當下影視界,《亮劍》以其跌宕起伏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謳歌抗戰先輩,張揚男子漢陽剛血性,確有其獨到之處。
然而,《亮劍》熱播后,卻讓我在網上就遇到過這樣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有人拿《亮劍》里虛構的國民黨將領楚云飛,來否定我對國民黨軍隊內部階級壓迫史實的揭露。
《亮劍》展示的藝術形象,何以誤導當代受眾的歷史觀?
我們不妨做兩個假設:
如果電視編導將《亮劍》中的共產黨將領李云龍與國民黨將領楚云飛對調,互換指揮對方的部隊,在劇中,編導解讀歷史的邏輯依舊周延,人際關系表達的情理依然通達。
但是,如果讓現實中粟裕和杜聿明在淮海戰場上互換部隊指揮,肯定行不通!不說別的,單就"即俘即補即教即戰"這一項工作,粟裕若指揮國民黨軍隊,他能嗎?杜聿明若指揮共產黨的軍隊,他信嗎?懂嗎?會嗎?行嗎?
毛澤東主席在公布"十大軍事原則"時指出:"美國軍事人員曾向蔣介石建議這樣那樣的消滅人民解放軍的戰略戰術;并替蔣介石訓練軍隊,接濟軍事裝備。但是所有這些努力,都不能挽救蔣介石匪幫的失敗。這是因為我們的戰略戰術是建立在人民戰爭這個基礎上的,任何反人民的軍隊都不能利用我們的戰略戰術。在人民戰爭的基礎上,在軍隊和人民團結一致、指揮員和戰斗員團結一致以及瓦解敵軍等項原則的基礎上,人民解放軍建立了自己的強有力的革命的政治工作,這是我們戰勝敵人的重大因素。"
當下,知識界、影視界對國共兩軍的一些流行認知方式是:將人民軍隊作"精英化"或"江湖化"解讀,將國民黨將領作西式的"人性論"解讀。
隨之,反映國民黨軍隊區別于人民軍隊本質特征的兩大基本事實,被悄然忽視、回避或掩蓋了:
其一,是"喝兵血"。據費正清主編的《劍橋中華民國史》記載:
1944年10月,魏德邁將軍最初擔任蔣的參謀長職務時,他了解到士兵因太虛弱而不能行軍,并且不可能有效地打仗,原因多半在于他們是半饑餓的。因為長官們習以為常地為自己"克扣"很大一部分。
據美軍軍事觀察組軍官羅曼努斯和森德蘭著書記載,1945年在西南作戰時,美國觀察家發現第十三軍甚至不能步行一小段距離,"一大批掉隊,而有許多人因極端饑餓而瀕于死亡"。美軍包瑞德上校則報道說,看到國民黨士兵們"行軍不到一英里,就搖搖晃晃倒下來死了"。《大公報》的一位記者說:"軍隊開過以后,在路旁能發現死亡的士兵,一個接著一個。"
第十八軍第十八師被視為一支較好的部隊,1942年還駐在后方未參加戰斗,卻由于死亡或開小差,它的1.1萬人中有6千人失蹤了。高思大使評論道:類似的減員率在所有軍區普遍存在。即使訓練、給養和裝備最好的胡宗南精銳部隊,據說1943年需要補充的比率為一個1萬人的師每月600人。
其二,是肆意虐待、殘殺士兵。美國著名記者、普利策新聞獎金獲得者白修德1939年赴重慶報道中國抗戰新聞,任美國《時代》雜志通訊員、遠東首席記者,他在《中國的驚雷》一書中記載:
中國軍官們對待士兵好象對待畜牲。在官長的奇癖怪想之下,士兵可以被拷打,被殺掉,責罰的方法中包括割掉耳朵和鞭笞。訓練班里的美軍人員抱著嫌惡之感,常可看到士兵被罰以赤裸的膝蓋,跪在石子很多的操場上,兩手反綁著,曬在炙人的太陽下,直至昏倒為止。士兵不僅是軍官的私人仆役,也是軍官太太和家屬的私人仆役。……對于中國若干高級軍官,最客氣的說法,也得說他們是不夠格的。他們除了偷竊部下的食物和錢款,漠視他們的疾病,殘酷地毆打違背紀律的人以外,自己也是很壞的領導者。
……整個中國都沸騰于征兵拉丁的浪潮中,而征兵之殘暴野蠻,冷酷無情,以及貪污舞弊,就算在中國最黑暗的史跡上這也是惡劣透頂的。……當歐洲貝爾遜和布欽華爾德集中營的慘絕人寰的故事傳來的時候,那時正是中國這種征兵的高潮。在成都參加壯丁營工作的醫生對于德國的這種恐怖手段卻并不覺得驚訝,他們說,一切關于納粹集中營的描寫,簡直就和他們所工作的壯丁營一式一樣。靠近成都的一個壯丁營要接受四萬個壯丁來受訓入伍,但是在來營途中有許多人就已死了,能夠活著拖到訓練終了的,結果只有八千人。
五、抹殺草根的歷史作用誰之過
當年,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在其回憶錄《在華五十年》曾憤慨譴責:"整個國民黨的軍事系統終于暴露了它虧待士兵的可怕后果。……抗日戰爭期間,軍官們的貪污行為就已經十分猖獗。國家資源日益枯竭,前途已經無望時,這一現象依然如故。"
對于司徒雷登這一整體評價,當年國民黨政府軍令部長徐永昌曾有日記印證:"人人言,我國兵好官不好。"
也正是大量耳聞目睹了"老百姓被當兵的欺負,當兵的又被當官的欺負",從德國留學回國后曾在胡宗南部任基層指揮官的蔣介石之子蔣緯國,才深刻感悟到國民黨軍隊抗戰一再喪師失地的內在原因:"我看清楚了中國的軍隊是怎么樣的一批人組成的,要帶著這么一批人去打仗,還要面對如此精銳的日軍,還要打勝仗,實在是不容易。"蔣緯國甚至斷言:國民黨軍隊"冤死的人不計其數"。
如今,謳歌"國軍"將領的文學藝術作品層出不窮,顯然,這是對片面歌頌"共軍"將領的必然逆反。對此,我不反對,因為我也在宣傳為赴國難赴湯蹈火流血犧牲的"國軍"將士,但前提有兩個,第一,不能由此掩蓋國民黨軍隊內部基于軍權私屬的階級壓迫和貪污腐敗,因為這是舊中國被列強分裂侵略、舊軍隊喪師失地兵敗如潮、舊軍人難免傾軋飲恨疆場最根本的內在原因;第二,那些備受長官盤剝、欺壓卻又含垢忍辱并以凍餒之身為抗擊日寇侵略流血犧牲的廣大國民黨士兵群眾,才是最值得秉筆直書頌揚、紀念的英雄。
否定這兩大前提,就是在政治上美化國民黨軍隊。
美化國民黨軍隊的政治后果,將是對新中國立國道義根基的顛覆!
誰說沒有事實?
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期間,國民黨四川金堂縣兵役科長(解放初期被鎮壓)之子流沙河先生就曾借執政黨主流媒體公然宣稱:"拉壯丁有沒有呢?……也有,但是我告訴你,不到萬分之一。"《抓壯丁》"這個戲絕對不真實",是"誹謗舊社會"!
如此,我們不禁要問:何以使然?
2009年 5月下旬,我在北京"烏有之鄉"網站和社科院當代中國研究所"國史講座廳",分別作了《一段似"左"非"左"歷史的辨正——"國軍"改造史研究感悟》專題講座,其中分析道:
當下的中國革命歷史題材的"主旋律"作品有一個非常普遍的問題,就是一窩蜂地聚焦于"君王將相才子佳人",而無視草根大眾。其后果,顯而易見:
你為共產黨的領袖和將領歌功頌德,我為什么就不能肯定國民黨領袖及將領抗戰中的功績和貢獻?
而一旦允許大張旗鼓地宣傳國民黨在抗戰中的"歷史功績",必然有人要順理成章地鼓吹國民黨"領導抗戰"的"正統"地位,進而撼動中國共產黨在抗戰結束后奪取政權的"合法性",并設下一個邏輯陷阱:國民黨官員腐敗了,就該推翻其政權,是不是共產黨官員腐敗了,也該推翻其政權?
事實上,國民黨垮臺最的根本原因,不是什么腐敗問題,而是殘酷的階級壓迫!
要認識國民黨垮臺"最根本的原因",只能聚焦于億萬勞苦大眾。這其中的道理,在廣大國民黨士兵群眾身上,體現最充分!
鞏固新中國立國的道義根基,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因為,歷代附庸權貴或沉溺自我的"知識精英"評說歷史都有一個通病,就是喜歡聚焦貴人、文人的恩怨情仇功過得失,這在客觀上,勢必會以其高踞輿論金字塔上端的話語勢能,壓縮甚至封殺底層草根大眾的話語空間,進而為精英階層剝奪草根大眾權益,營造"程序公正"的輿論環境。
五、時代呼喚民本主義史學
公正地說,當下英雄史觀在影視界的泛濫,從根本上講,主要責任不在影視劇的編導們身上,思想界唯物史觀理論指導的缺乏,文藝批評界草根立場的缺位,有關主管部門民本主義選題的缺失,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比較那些輕蔑草根迷戀精英沉溺自我的書齋秀才,我想起了1948年10月參加長春起義的原國民黨軍少校營長楊協中。起義之初,他看毛主席像曾越看越不順眼,尤其看毛主席的帽檐不順眼。經過脫胎換骨刻骨銘心的思想改造,楊協中于1953年5月28日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加入中國共產黨。晚年,在擔任云南省黃埔同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期間,當聽到曾在昆明某中學任歷史教師的某"黃埔同學"宣稱"中國最好的時期是抗日初期"時,他當即理直氣壯地批駁:"好壞要看全國人民,而不是看少數人,抗日初期你是地主家庭,當然生活好,貧雇農在過困難日子,你不了解,你立場還沒有轉到廣大群眾立場!……建議你加強學習,改造思想,要與人民大眾在一起。"
楊協中老人堅定的政治立場,源于對新舊社會、新舊軍隊活生生的比較。
迷失于歷史迷宮的人缺少的,就是這種對歷史原生態的感知或理性比較。
某些反映中國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劇編導們的本意,也是想謳歌億萬勞苦大眾翻身解放的偉大革命,其失誤,客觀上在于當代紀實文學很少為他們提供士兵階層大量鮮活生動的歷史素材,尤其缺少反映國民黨軍隊本質特征的官兵關系素材,以及反映共產黨軍隊本質特征的戰時基層政治工作素材。
為了讓這些影視劇的編導們走出解讀中國革命歷史的認識誤區,有關部門在紀實文學的選題上,需要重視盡快填補我軍戰時基層政治工作這一空白。這里的內容太豐富了,有"打開連隊工作之門的三把鑰匙"——團結互助運動、立功運動和訴苦運動;有尊干愛兵運動,擁政愛民運動,"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大生產運動,"官教兵、兵教兵、兵教官"的群眾性練兵運動,瓦解敵軍工作,"即俘即補即教即戰"工作,改造起義部隊工作;還有"支部建在連上","黨管干部"及民主生活會制度,"三大民主",政治工作"三大原則",等等。
所有這些,都是敵視人民的"國軍"不可想象的,更是背叛人民的"公仆"不愿面對的。
據說,新中國之初,黨中央曾規定,宣傳英雄人物原則上限定在連以下指戰員。如今看來,這不是什么"謙虛"問題,更不僅僅是理論水平問題。超凡脫俗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高瞻遠矚深謀遠慮,我們望其項背60年后,才能猛然回過神來!
可以預見,當反映我黨我軍戰時基層政治工作傳統的民本主義藝術形象大量回歸"主旋律"舞臺,并形成強大輿論氛圍時,對新時期黨的建設,對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將產生有力的推動作用。
(2011年4月完稿于成都。同月30日,北京大學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觀察與交流》第七十八期編輯刊登)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