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毛澤東三次賦詩稱贊黃公略說起
網友:倪洋軍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1年06月10日13:34
黃公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36位軍事家之一,在創建中央蘇區革命根據地中,他驍勇善戰,屢建奇功,聲名顯赫,威震四方,1930年至1931年短短一年時間里,毛澤東曾三次賦詩稱贊黃公略。(2011年6月9日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在一年時間里,得到毛澤東三次賦詩稱贊,這是一位軍事指揮家的至高榮譽和無上光榮。透過那段戰火紛飛的歷史,我們從黃公略的身上,看到了一名黨員干部的堅定操守。
善于總結經驗。戰爭是殘酷的,尤其是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如何以少勝多、以弱贏強,必須在戰爭中、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黃公略善于總結經驗,通過一年的游擊作戰,他將化整為零、晝夜伏擊、避實就虛、聲東擊西等游擊作戰方式從理論上進行升華,寫成了一本《游擊戰術》的小冊子。這是紅軍第一本游擊戰術理論專著,開創了游擊戰爭及人民戰爭理論的先河,為根據地的游擊戰提供了十分寶貴的經驗。也正是在紅色根據地建設方面的卓絕成績,贏得了毛澤東在一年內的第一次賦詩稱贊。其實,不單單是在戰爭歲月,就是在和平年代、建設時期,也同樣需要不斷總結經驗、善于總結經驗。當然,善于總結經驗,不是要我們經驗主義,更不是形而上學、教條主義,而必須立足于實踐,始終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實踐中總結經驗,在實踐中完善自我,在實踐中推動各項事業的科學發展、跨越發展、和諧發展。
永遠靠前指揮。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位將領就是一聲號角,一名干部就是一座豐碑。軍事將領、黨員干部,隨時隨地都必須做到沖鋒在前,在一線指揮,在一線戰斗,奮不顧身,排除萬難,率先垂范。整個龍岡戰役,黃公略率領的三軍始終擔負正面進攻,黃公略也始終在前線指揮,子彈不停地從他身邊穿過,他全然不顧,為紅軍合圍,奪取戰斗勝利立下了首功,他率領的紅三軍殲敵人數占總數的一半以上。對此,毛澤東又是大加稱贊,第二次賦詩稱贊。迎難而上、靠前指揮,是黨員干部的黨性要求和職責所在。但是,令人遺憾的是,少數黨員干部,包括一些領導干部,不是堅持深入一線、沖鋒前線、靠前指揮,而是呆在辦公室里搞指揮,甚至拍腦袋決策、拍胸脯表態,官僚主義十足,即便到了基層,也是做“背手干部”、“甩手掌柜”,作風飄浮而且傲慢,也就難以贏得百姓的信任、理解、支持、跟隨。
特別能夠戰斗。打鐵還需自身硬。在冬固戰役中,黃公略按照毛澤東“誘敵深入”的指示,將阻擊戰變為伏擊戰,并以突然、迅猛的動作打亂敵軍指揮系統,為全殲公秉藩師立下了赫赫戰功。特別是黃公略率軍從天而降的英姿,給在白云山指揮的毛澤東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毛澤東稱他為“飛將軍”,并第三次賦詩稱贊。群眾看黨員,黨員看干部。黨員干部,作為領導者、決策者、組織者、推動者,必須具有特殊的才能、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才能帶兵打仗,團結和帶領人民群眾一道前進。可是,個別黨員干部,自身素質不過硬、能力不夠強,在具體的工作和事務中,擔不起責任,做不好工作,相反還耀武揚威、自以為是,“一瓶不響,半瓶咣當”,“嘴尖皮厚腹中空”,其實也就不配黨員干部那個名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黨員干部必須始終堅持勤奮學習、刻苦磨煉,使自己真正成為“政治上靠得住,作風上過得硬,發展上有本事,人民群眾信得過”的好黨員、好干部、好公仆。
黃公略一年內得到毛澤東三次賦詩稱贊,可謂很有名氣、很有榮耀。但這種名氣和榮耀,是其堅強黨性、堅定操守所得來的,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不是其刻意追求、蓄意索要的。然而,反觀時下,個別黨員干部,在個人的名和利上,認識不到位,存在偏差,不是把思想和精力放在真抓實干、勤奮工作上,而是放在弄虛作假、鉆營投機上,背離了黨的宗旨,也辜負了黨和人民的囑托,即便通過一些不正當手段圖有了虛名、爭得了私利,但卻離黨員干部的標準越來越越遠,甚至還可能走到黨和人民的對立面,其結果可想而知。
毋庸置疑,戰爭年代,勝利的喜悅,是無數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建設時期,事業的騰飛,是無數英雄模范用勤勞和汗水托起的。第三次反“圍剿”戰爭勝利了,但英雄卻犧牲了。臨終之前,黃公略給戰友留下遺言:“同志們,一、二、三次反‘圍剿’我們勝利了,但是我們絕不可驕傲輕敵,應當充分準備,鞏固和擴大紅軍,以爭取中國的獨立和解放。”這是一種始終心系黨和人民解放事業,前赴后繼,永不放棄的崇高品德,是指引我們不斷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這是黨員干部的操守,這更是黨和人民的驕傲,需要一代又一代黨員干部、人民公仆繼往開來,躬身實踐。
(責任編輯:李放)
不妨用好黃公略留下的“制勝法寶”
網友:白洋淀的蘆葦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1年06月10日13:40
黃公略,中華人民共和國36位軍事家之一。他是湘鄂贛邊區革命根據地的創始人。此后歷任紅五軍副軍長、紅六軍軍長、紅三軍軍長。在創建中央蘇區革命根據地中,他驍勇善戰,屢建奇功,聲名顯赫,威震四方,1930年至1931年短短一年時間里,毛澤東曾三次賦詩稱贊黃公略。(據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在當時那個年代,紅軍的人數和裝備都遠遠不及敵人,那為什么黃公略領導的戰斗能一次又一次取得勝利呢?主要原因就是黃公略手中緊握著兩大制勝“法寶”:一是廣大指戰員的高度覺悟和犧牲精神;二是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在部隊供給十分困難之時,黃公略和戰士同甘共苦,寒冬臘月,仍穿著單衣單褲和自己打的草鞋,深深感動了舊軍隊人員和新入伍的戰士。同時,他積極做好宣傳、發動、組織和武裝群眾的工作,號召群眾參加革命,這些都成了黃公略制敵取勝的“隱秘武器”。
之所以提起這兩大“制勝法寶”,是因為在當前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依然很受用。當前我國既處于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又處于社會矛盾凸顯期,社會管理領域存在的問題還不少,如何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成為重點研究和探討的話題。筆者認為,要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須把管理者和參與者的心思和精力引導到社會管理中來,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作用。而做到這一點,就很有必要用好黃公略的兩大“制勝法寶”,也就是著力培養黨員干部的犧牲精神、大力爭取群眾的擁護和支持。
就社會管理者來說,黨委、政府等部門黨員干部是管理主體,他們的思想和水平決定著社會管理的科學化水平。所以,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就必須抓好黨員干部的思想教育和黨性教育,使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高尚品德和優良傳統得以繼承和發揚。只有黨員干部真正具備高度覺悟和犧牲精神,才能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切實貫徹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
就社會管理參與者來說,社會管理是對人的管理和服務,涉及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群眾是參與主體,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離不來群眾的積極參與。所以,努力爭取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非常重要,只能發動人民群眾自覺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和諧、規范社會行為,社會管理的效果才能更好。正如胡錦濤總書記所強調的,“堅持思想上尊重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工作上依靠群眾,把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總之,盡管戰爭年代已經過去,和平年代早已到來,但黃公略兩大“制勝法寶”依然值得一用,在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中能夠發揮積極作用。
【本文選自“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七一社區”
(責任編輯:謝磊)
【附】毛澤東贊黃公略的詩詞與悼黃公略的挽聯
黃公略率領紅三軍在贛西南的廣大地區開展游擊戰爭,分兵發動群眾,深入開展土地革命,建立紅色政權,擴大紅軍和地方武裝。至1930年底,贛西南34個縣建立了紅色政權,紅色區域擴大到由廣東南雄至江西永新,自尋烏到峽江,縱200公里,橫150公里,有黨員3萬余人、赤色群眾400余萬,由原來零星的紅色割據區域發展成為有統一領導、連成一片的大塊紅色革命根據地。毛澤東甚為稱贊,揮筆寫下《蝶戀花·從汀州到長沙》一詞,其中用“贛水那邊紅一角,偏師借重黃公略”兩句,高度評價了黃公略的這段歷史。
整個龍岡戰役,黃公略率領的三軍始終擔負正面進攻,黃公略也始終在前線指揮,子彈不停地從他身邊穿過,他全然不顧,為紅軍合圍,奪取戰斗勝利立下了首功,他率領的紅三軍殲敵人數占總數的一半以上。毛澤東又是大加稱贊,豪情滿懷寫下了《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的著名詩篇:“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沖霄漢。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
黃公略按照毛澤東的指示,將阻擊戰變為伏擊戰,并以突然、迅猛的動作打亂敵軍指揮系統,為全殲公秉藩師立下了赫赫戰功。特別是黃公略率軍從天而降的英姿,給在白云山指揮的毛澤東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毛澤東稱他為“飛將軍”,并在《漁家傲·反第二次“圍剿”》一詞中寫道:“白云山頭云欲立,白云山下呼聲急,枯木朽株齊努力。槍林逼,飛將軍自重霄入。”
1931年9月17日下午,紅一方面軍在興國水莊頭召開第三次反“圍剿”勝利祝捷大會暨黃公略軍長追悼大會,毛澤東心情無比悲痛,親筆撰寫挽聯,懸掛在會場兩側。挽聯云:
廣州暴動不死,平江暴動不死,而今竟犧牲,堪恨大禍從天落;
革命戰爭有功,游擊戰爭有功,畢生何奮勇,好教后世繼君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