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獻給對我軍游擊戰爭十六字訣做出過貢獻的所有前輩。
關鍵字:十六字訣,游擊戰,井岡山斗爭,毛澤東,朱德
2009年7期《炎黃春秋》發表了趙于平的長篇文章《朱德:不可替代的總司令》(以下簡稱趙文)。本文的初衷,是針對趙文中關于游擊戰爭十六字訣創始人的觀點。文章起草階段,2010第2期《黨的文獻》“考訂與探討”欄目刊登了郭軍寧的文章《游擊戰術“十六字訣”產生過程辨析》(以下簡稱郭文),也提出了十六字訣由朱德首創的觀點。所以本文最終是對這兩篇文章的質疑。
趙文斬釘截鐵地表示:十六字訣的發明權屬于朱老總,毛主席僅僅是接受和發揮運用。郭文不那么斬釘截鐵,但觀點類似。依據有:
⒈龔楚在《我與紅軍》中,認為“以上四項是朱德最先提出的,稱為游擊戰術十六字訣”。《龔楚將軍回憶錄》(明報出版社,1978年5月)提到,朱德是在二八年五月朱毛會師之后的一次會議上首先提出了十六字訣。
龔楚二八年四月下旬上井岡山,七月中旬去湘南,從此再沒回井岡山。他對井岡山斗爭,對我軍游擊戰略的形成,發言權有限。
郭文寫道:
1984年7月9日,楊尚昆講到該書時說:“建國后我看了這本書,曾問過陳老總,他說龔楚的歷史就是那個樣子,叛變前的那一段歷史基本上是確實的。”(楊尚昆:《在全軍資料征集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黨史通訊》1984年第11期。)陳毅和龔楚一同參加了湘南起義,一同上了井岡山,又在贛南瑞金、于都等地共過事,對龔楚是比較了解的。他作為當事人,對龔楚的回憶持肯定態度,也說明龔楚的回憶足以采信。
我想楊尚昆的轉述是準確的,但那只說明龔的回憶“基本上是確實的”。 我相信陳毅不會說龔楚的回憶是全部準確無誤的。龔的回憶錄中,1928年1月,朱毛還未會師,朱德就在宜章縣立中學發表講話,發布二十八團、二十九團番號了(《龔楚將軍回憶錄》,明報出版社,1978年5月)。對八月失敗的回憶,陳毅和龔楚也大不相同。那么對十六字訣首創權的看法呢?
本文稍后會說明,他對龔楚并不認同。
⒉趙镕中將1983年6月14日接受中央文獻研究室黨史工作者的訪問時說:“你們寫朱德同志的傳記,有一件事提醒你們,就是關于‘十六字訣’的問題。一般都認為‘十六字訣’是毛澤東同志提出來的,其實是朱德同志最早提出來的,他是在許多地方做過試驗的。最早起源于1913年,他在滇南個舊戡亂、剿匪。”他又說:“我就曾問過他,‘十六字訣’不是您提出來的嗎?怎么成了毛主席提出來的了?他說:只要對革命有利,誰提的都一樣”。郭文引用了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的《趙镕回憶錄》第33頁:朱德“乃于1928年5月間,在井岡山一次討論游擊戰術時,而提出‘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十六字訣。這一完整的游擊戰術的十六字訣,當即得到毛主席的贊揚而經常引用。”
趙镕1930年參加紅軍,之后終生從事后勤工作,他不可能參加井岡山斗爭的任何一次會議。趙镕認為朱德從率滇軍剿匪的經驗中總結出游擊戰基本原則。但古今中外,游擊戰多半是軍事實力較弱一方所采取的戰略;通常處于強勢的政府軍很少采用游擊戰戰法。也就是說,采用這一戰略的,多半是被剿的“匪”——有紅軍這樣的“赤匪”,也有禍害百姓的土匪。朱德率滇軍剿匪時,難道土匪的隊伍比滇軍更大,裝備更強?土匪如果駐扎下來,對進剿的正規軍來說,應該是大好的機會吧,包圍、強攻才更合理,怎可止于“敵駐我擾”?
⒊聶榮臻1986年12月1日在紀念朱德誕辰100周年的講話中闡明“朱德同志通過實踐,摸索出了一套有效的打法,然后上升到理論,提出了有名的十六字訣,得到了毛澤東同志的肯定。” 呂黎平在《紅軍總部的崢嶸歲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17~18頁中寫道:聶榮臻元帥撰文和原紅四軍經理處長范樹德接受本人采訪時都談到,井岡山紅四軍時期‘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十六字訣就是朱德和毛澤東在軍事斗爭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朱德在世時,有人曾同他:‘毛澤東和你究竟誰提出十六字訣?’朱德回答說:‘只要對革命有利,誰提出都一樣。’從這里可以看出朱德崇高謙處的美德。
趙文郭文中沒有提到呂黎平。由于趙文提到了范樹德,特此列出。聶榮臻、呂黎平都不是井岡山斗爭或十六字訣誕生的親歷者。呂的文章,是引用聶和趙、范的說法。而聶和趙的說法,也是引用。而親歷者中,現在看來只有龔楚和范樹德提出過朱德首創的觀點。龔是在回憶錄里,范是在同呂的個人談話中。范對井岡山斗爭問題發表過長篇回憶,從未提到十六字訣首創者為朱德這一觀點。
下面,再提供一些趙文郭文中忽略的當事人的回憶。
陳伯鈞《關于學習毛澤東軍事著作和保衛祖國戰略方針問題的小結》(一九五九年):
從井岡山到江西第一次反“圍剿”前,紅軍還在幼年時代,毛主席即提出了著名的十六字訣的軍事原則。
陳伯鈞上將在其它作品(如《學習毛澤東同志關于人民戰爭的思想》)中,多次重復這一觀點。作為毛澤東軍事思想從萌芽到成熟的親歷者和最早的研究者,井岡山斗爭的元老,井岡山時期游擊戰最優秀的戰例—永新困敵的參加者和負傷者,我軍戰史終生的鉆研者,他的看法是有份量的。
另外,趙文最強調的論據,是歷史上毛澤東首先將十六字訣寫入文獻一事:
毛選四卷第一卷(1966年7月橫排版),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第188頁,毛主席寫道:“我們的戰爭是從1927年秋天開始的,當時根本沒有經驗。南昌起義、廣州起義是失敗了,秋收起義在湘鄂贛邊界地區的紅軍,也打了幾個敗仗,轉移到湘贛邊界的井岡山地區。第二年四月,南昌起義失敗后保存的部隊,經過湘南也轉到了井岡山。然而,從1928年5月開始,適應當時情況的帶著樸素性質的游擊戰爭基本原則,已經產生出來了,那就是所謂‘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十六字訣。”很顯然,這個游擊戰的戰略戰術原則——十六字訣,是由朱老總1928年4月28日與毛主席會師后,帶到井岡山上來的,所以才有“從1928年5月開始”這種情況發生。毛主席還指出,在此之前“當時根本沒有經驗”,說明在朱老總未到以前,他是不知道這一戰略戰術原則的。 關于運動戰,毛選四卷第一卷,在同一篇文章的第214頁寫道:“‘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這就是今天我們的運動戰的通俗的解釋。”也就是說,它是運動戰的戰略戰術原則。而這一原則,是早在1925年,朱老總在蘇聯莫斯科郊外莫洛霍夫卡村秘密軍事訓練班擔任學員隊長和軍事輔導教員時,回答教官“回到自己國內怎樣打仗”的問話時就提出來的,他的原話是:“部隊大有大的打法,小有小的打法,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必要時拖隊伍上山”。這是有明文記載的。而且,這句話是地道的四川方言,是朱老總用他自己的家鄉話來形象生動地表述自己的運動戰戰略戰術思想。毛主席把它寫在這里,同樣也無異于告訴世人,這項著名的運動戰戰略戰術原則, 其發明權是屬于朱老總的,他僅僅是接受運用并發揮。上述史實,特別是毛主席自己的表述,白紙黑字,鐵證如山。如此說來,對于我軍游擊戰和運動戰戰略戰術的鼻祖是朱老總的結論,難道還有什么可以值得懷疑的地方嗎?還有必要再去爭論不休嗎? ”
“1928年5月開始”“游擊戰爭基本原則,已經產生出來了”只說明十六字訣產生的時間不晚于二八年五月。在這一句話的基礎上,如果不考慮其他任何條件,朱毛二人首創的概率是相同的。本人作為四川人,不覺得“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必要時拖隊伍上山”是地道的四川方言。這句話用大多數漢語方言都能說得地道。趙文認為,毛澤東“特別善于總結汲取和發揮,擅長寫作,這些也正是他作為總政委的分內工作”,好像因為毛善于寫作,朱無暇著述,讓毛搶了先著。
趙大概不了解朱德軍事著作的數量和質量。 先看看分別隨毛澤東和朱德參加井岡山會師的韓偉和蕭克的回憶。他們同趙郭兩人一樣,認為十六字訣是在會師后成為紅四軍的指導準則;他們又同趙郭兩人不一樣,認為十六字訣是毛澤東首創,而非朱德。 韓偉中將在《毛委員教導我們用兵作戰》中詳述了毛澤東帶領秋收起義部隊從起義失敗,逃亡嚴重,到初創根據地,并形成十六字訣的經過。 當趙镕中將提出了十六字訣為朱德原創的說法后,有人就這一問題訪問韓偉將軍。韓將軍再次重申了自己的看法:“說準確一點是在第一次湘贛邊界會議后,五月份我們就聽到了關于‘十六字訣’的傳達”。 《炎黃春秋》的創辦人的蕭克在《永銘在心的親切教誨》(引自1977年9月《人民文學》)中寫道: 井岡山斗爭的前期,我們許多同志,不懂得中國革命戰爭的特點,不習慣于新的作戰形式游擊戰術……在一次干部會議上,毛主席給我們講戰術,什么叫游擊戰術?簡單扼要地說就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十六個大字。
幾年之后,當黨史人員再次向蕭將軍詢問十六字訣的首創者之事時,他回答(《從紅四軍成立到離開井岡山前后的幾個主要戰役》,引自《親歷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江西出版社,2007年):
(黃垇之戰)這個戰斗很難說是什么戰術,那時主席的“十六字訣”我們還不知道。 第一次打進永新以后就分兵,前鋒部隊到了天河,我們二十九團團部住在石灰橋,主要是作群眾工作。有一天,叫我們去團部開會,宛希先同志在會上和我們講了毛主席的“十六字訣”。 …… 我第一次聽到“十六字訣”是宛希先講的,前面說過了。他把十六個字一句一句作了解釋。以后,我也聽到毛主席講過。
77年毛澤東剛剛逝世一周年之時,整個社會風氣還是對毛的絕對崇拜,對其他革命先輩的宣傳不夠,蕭將軍沒有提宛希先的名字。而在之后,他更為詳細地回憶了對十六字訣的了解過程,細節得以展開。
在井岡山斗爭時期擔任地方黨領導人的陳正人回憶,1928年1月,毛澤東率部攻克遂川縣城,召開遂川、萬安兩縣縣委聯席會議。會上毛澤東提出了“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退我追”的“十二字訣”。他在《毛澤東同志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偉大實踐》(《親歷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江西出版社,2007年)一文中說:“在遂川時(即1928年1月)就聽到毛主席提出的游擊戰爭的十六個字原則了,特別是這年的上半年,聽得就更具體了。”
看來,十六字訣產生的時間,除了除了普遍的五月說,還有一月說(陳正人,兩縣聯席會議),七月說(張宗遜,永新困敵,見后文)等等。這不難理解。一月的聯席會議畢竟只提出了十二字訣,還是雛形,而且這個會議基層官兵無緣參加。游擊戰爭,部隊難以大規模集結,各個部隊傳達上級指示的時間會有參差。已步入晚年的老將軍們難以準確說出幾十年前的事情的準確月份,但他們難以忘懷是誰教會了他們人民軍隊的第一個作戰原則。
湘南暴動后上井岡山的歐陽毅中將在《我對井岡山斗爭的回憶》中提到:
二十九團上山后,在毛主席領導下,許多問題有辦法了,什么紀律問題呀,幾項注意呀,上門板,捆禾草,不能調戲婦女,買賣公平,要節約,都有了。還聽了毛主席的一次報告,內容是對敵要運用游擊的戰術原則。那時十六字訣已提出來了,……
平江起義后上井岡山的李壽軒將軍在《上井岡山找毛委員的隊伍》(《親歷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江西出版社,2007年)中寫道:
在毛澤東同志加強對紅五軍政治領導的同時,我們學習了毛澤東同志從豐富的實際斗爭中總結出來的,用“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十六字訣概括的作戰方針。紅四軍的干部用他們生動的實際戰例,做了介紹和講解。證實了執行這個方針就一定打勝仗,違反這個方針就一定打敗仗。
出身茶陵游擊隊的譚家述中將在《從山谷中打出來》(引自《親歷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江西出版社,2007年)一文中回憶:
十六字訣是毛澤東首創的。
趙文中有這樣一段: 例如楊至成、何長工、宋裕和、范樹德、龔楚等。他們曾經回憶說:“朱毛會師后,原來井岡山的同志們紛紛奔走相告,說‘這下好了,來了個會打仗的’,又說‘朱軍長有一個御敵的十六字訣’。”
楊至誠上將自己是怎么說的?請看《艱苦轉戰——毛主席在井岡山的片斷》:
當時,敵我力量懸殊太大。敵人有全國性政權,有飛機大炮;我們一無所有,不能和敵人硬拚。因此,毛黨代表規定的作戰方針是十六字訣:“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
再聽聽何長工的回答(關于井岡山斗爭的三個問題,《星火燎原叢書之一:井岡山斗爭專輯》):
關于“十六字訣”有爭論。有一個記者叫×××,現在是總政治部的,他在延安時期跟斯諾談話時說“十六字訣”是朱德同志創造的。我們學校(指軍事學院)有個顏永輝也同意這個意見。我說是朱德、毛澤東兩個隊伍創造的。南昌起義部隊是游擊戰爭,秋收起義部隊也是游擊戰爭,不是共同創造“十六字訣”嗎?其實在井岡山,是毛主席先提出來,這是有根據的。我們肖院長(指蕭克同志)記得。他在二十九團當連長的時候,那時候宛希先是營黨代表,二十九團就傳達過,是毛澤東提出來的。
在漫長的革命生涯中有多面手之稱,善于同三教九流人物打交道的何長工,圓滑地回答了這一棘手問題:“朱德、毛澤東兩個隊伍創造的”。但到最后,何長工還是擺明了態度:“其實在井岡山,是毛主席先提出來,這是有根據的。”
何長工是秋收起義的幸存者中,在井岡山斗爭時期,除毛澤東以外地位作用最高的,也是少數對28團和31團都熟悉了解的將領。 宋裕和八月失敗以后才上井岡山,朱毛會師時,他還在廣東,肯定無從與任何人“奔走相告,說‘這下好了,來了個會打仗的’”。
粟裕將軍曾將南昌起義部隊上井岡山比為“激流歸大海”,這與趙文中所描寫的情感,顯然是不符的。歐陽毅在《我對井岡山斗爭的回憶》(引自《親歷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江西出版社,2007年)一文中回憶,當八月失敗后毛澤東率隊來接28團,大家奔走相告,一掃頹唐之氣:“這下有辦法了,有了孔明在了。”大多數當事人(如回憶文章被本文引用過的許多將軍,和本文未能引用其回憶文章的許多將軍,如楊得志)的回憶都是這樣。龔楚范樹德的情況上文已有介紹。
這樣看來,趙文所提的五個人,只有龔范二人有機會或有可能如趙所說地“奔走相告”。
話又說回來,朱德本人,以及陳毅、彭德懷這些參加過井岡山斗爭的元帥,又是怎么說的呢?
朱德在《南昌起義到井岡山》(一九六二年六月):“關于游擊戰術以至整個戰略問題,還是后來由毛主席系統完善地解決的。”
彭德懷《八路軍怎樣作戰》(一九三七年):“毛澤東同志曾經發明了一個有名十六字的游擊戰術原則,即‘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
陳毅《論游擊戰爭》(一九三九年): 紅軍游擊戰爭“其戰術特點包括在‘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毛澤東的十六字訣內,又可包括在黃公略的‘化零為整,化整為零”的兩個戰術口號之內。”
陳毅在三九年發表《論游擊戰爭》時已與毛澤東分離五年。有人片面理解引申陳毅對《星火燎原》編輯部來信的批示,卻絕口不提他歷史上早就明確表示過的這一觀點。陳毅不曾忘記與他短暫合作的黃公略對游擊戰爭作戰原則的貢獻,何以會諱言與他共渡南昌起義失敗后最艱難時刻的朱德的功勞——如果首創之功真的應歸朱德。
毛澤東誕辰八十五周年時,井岡山斗爭的參加者譚震林發表《井岡山斗爭的實踐與毛澤東思想的發展》一文,詳細介紹了毛澤東在井岡山創立游擊戰爭十六字訣的過程,與韓偉將軍的回憶互相印證。 秋收起義部隊轉戰初期,在蘆溪與強敵遭遇,不能及時退避,造成極大損失(何長工等人都認為盧德銘此時的指揮有此不足)。之后,一打茶陵、打遂川、打新城,都力求趁敵不備,突襲成功。當強敵進攻時,部隊就拉回井岡山根據地,再尋戰機。在毛澤東沒能隨軍的情況下,部隊在二打茶陵得手后,與強敵硬拚,打成僵持。隊伍回到井岡山后,毛澤東給干部戰士講解隊伍的成敗得失,提到要正視部隊實力,既要能打,也要能走,不要留戀。
其實,當趙镕將軍提出十六字訣朱德首創一說后,多個健在的當事人都明確地表示了異議,尤其是曾親自聆聽毛澤東教誨的秋收起義幸存者。這其中,張宗遜上將的回答最為令人深思(《星火燎原叢書之一:井岡山斗爭專輯》,井岡山斗爭時期的幾個問題):
“十六字訣”是毛主席提出來的。這是肯定的。在我們上井岡山之前過去的歷史上從未提出過。“十六字訣”是毛主席對游擊戰術的總結,而不是對正規戰斗的總結。時間就是在永新困敵達二十五天之久的時候提出來的。那時,朱軍長在酃縣,以后打彬州去了。這是歷史事實。
張將軍這段話的真正含義是:毛領導一個團的正規軍(31團),加以游擊武裝和人民群眾的力量,用四面游擊的方式,將十一團敵軍困在永新縣城附近三十里內二十五天之久,而朱率28、29兩個團開進敵強我弱的湘南地區,冒進失敗,損兵一半。那時誰真正懂得游擊戰爭的真諦,一目了然。
一打茶陵,二打茶陵,打遂川,打新城,永新困敵等,毛澤東當年的指揮作戰帶有鮮明的新型游擊戰特點。力求出擊靈活迅速,一旦強敵來攻,絕不戀戰,依靠群眾,依靠根據地,適時進退。當時的紅軍,是遠未燎原的星星之火,如果沒有根據地,退又能往哪里退?根據地建設從理論到實踐是誰頂著敵人的會剿、圍剿,頂著各路大員的指責、處分、質疑,從荊棘中開辟出來的?同時期朱德的指揮作戰,不管是輝煌的坪石大捷、龍源口大捷,還是慘痛的八月失敗,冒進東江,都更多的是傳統的正規作戰,而乏游擊戰特點。
郭文提到“而朱毛會師之前,朱德已經身經百戰。他是當時中國共產黨內參戰時間最早、經歷戰爭時間最長、經過戰斗次數最多的領導人。”朱德是當時“中國共產黨內參戰時間最早、經歷戰爭時間最長、經過戰斗次數最多的領導人”嗎?參戰時間的早晚,經歷戰爭的長短,經過戰斗次數的多寡,決定一個人能否在實踐中提出我軍游擊戰作戰原則嗎?當時比朱德參戰更早,經歷戰爭更長,經過戰斗次數更多的將領提出過十六字訣嗎?
話說回來,從文字上,“十六字訣”的首創者很可能既不是毛澤東、也不是朱德,而是萬安農民暴動領導人之一張世熙。1928年6月,張作為江西代表,出席了在蘇聯莫斯科召開的中共六大;同年7月12日,應邀到列寧格勒參加共產國際會議。據1986年《軍史資料》第4期記載,他在共產國際列寧格勒大會上作了題為《萬安工農斗爭及1927年至1928年3月大暴動經過情形》的長篇報告,其中提到萬安暴動后,“與敵人搏戰的策略是‘堅壁清野,敵來我退,敵走我追,敵駐我擾,敵少我攻’”(《關于紅軍游擊戰術“十六字訣”的提出》,1986年《軍史資料》第4期。)
張28年6月出現在莫斯科,無法分身參加28年5月的朱毛會師。如果十六字訣是朱德首先提出的,而且如趙郭所言,是在二八年五月提出來的,張從何得知呢?按趙文郭文的觀點,就是在會師前可以通過何長工、毛澤覃、張子清等人同朱德交換情況的毛澤東,也要到五月朱毛會師之后才能得知十六字訣。 從文字上可以很容易看出張版游擊口訣與最終版十六字訣的淵源。但能由此落筆書史:張世熙(或萬安暴動)首創了我軍的十六字訣游擊戰略嗎?實戰中,萬安起義死打硬拼,慘痛地失敗了。其領導人拒絕了毛澤東迂回游擊的建議,大多壯烈犧牲。歷史上,在遂川、萬安兩縣縣委聯席會議上,毛張二人曾會面。誰將誰的靈犀一點而通,也許我們永遠不會知道。 北宋名將范仲淹提出過“銳則避之,困則擾之,夜則驚之,去則躡之”的與契丹作戰方針。“銳則避之”和“敵進我退”,“去則躡之”和“敵退我追”,“困則擾之”和“敵駐我擾”,有多大區別呢?不論朱毛還是張世熙,不管他們是熟讀史書受到啟發,還是在實踐中與古人不謀而合,都要服膺我們祖先在軍事理論上的開創精神。范版十六字訣,張版二十字訣,都是智慧和鮮血的結晶;朱毛會師,更是使紅軍游擊戰有了更大的空間和底氣,讓井岡山根據地成倍擴張,迎來了鼎盛時期。但歸根結底,誰使這一軍事原則成為紅軍上到總司令軍長師長,下到剛從農家入伍的新兵,都耳熟能詳倒背如流的作戰法寶?誰在實踐中首先自覺地運用這一戰略,并使之出神入化,獲得了全國各路紅軍的響應?誰使這一理論在全世界傳播開來,使數以億計的他的著作的讀者,他的事業的追隨者、同情者、仇恨者,他在國際斗爭中的朋友和敵人,他去世幾十年后的21世紀流行網絡戰爭游戲的開發者、迷戀者,都將游擊戰這三個字與他的名字緊緊聯系在一起?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風雷弗迷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