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階級力量對比看納粹德國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本質
納粹黨的全稱是“民族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它宣稱自己是“超階級的黨”或是“中產階級的政黨”,并稱它統治的下的“大德意志國”為“超階級的元首制族民共同體”。這一系列概念似乎都為納粹德國帶上了“社會主義”的光環。那么,事實果真如此嗎?以下將通過對納粹德國各階級的分析來揭露這一欺世謊言!
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國家經濟的“領袖”
希特勒上臺后,并沒有將壟斷資產階級的私有財產國有化,相反,由于希特勒本身就是依靠德國壟斷資產階級的支持和資助上臺的,因此,他便理所當然地把壟斷資產階級捆綁在了自己的戰車上。
工業界和經濟界的巨頭們,大都被任命為國家官員,領導并控制著整個經濟部門。1933年7月15日 ,納粹在原德國壟斷資產階級最主要的組織“德國工業家協會”基礎上設置“德國經濟總會”。這是當時德國最高經濟機關。包括克虜伯、梯森、伏格勒、西門子、波施、施羅德等在內的12名當時德國最主要的壟斷資本家都是該機關的成員。此外,另有5名納粹黨人,卻沒有中、小資產階級、工人和農民的加入。1934年11月27日,該機關頒布《德國經濟有機建設條例》,把全德經濟按行業分為六大組,即工、商、銀行、保險、能源和手工業;按地域分為18個經濟省,各省設經濟院。除手工業組外,各組組長和各經濟院院長皆由國家任命的壟斷資本家擔任,從而達到了壟斷資本家對德國國內市場的瓜分。
政治中的“領袖原則”也被應用于經濟。1934年1月21日頒布的《民族勞動制度法》規定企業主是企業的“領袖”,是企業全權的統治者,全權負責企業的供產銷和人事安排。工人必須無條件服從領袖,對領袖無限忠誠。這樣,工會被解散了。原本就殘酷剝削工人的資本家對工人的人身控制和壓迫更進一步了。工人聯出賣自己勞動力的自由也被剝奪了。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農村。農戶的各項民主權利被剝奪,必須無條件地服從大地主和容克。大地主和容克成為了土地的“領袖”。國家鼓勵容克和大地主任意兼并和買賣土地,向他們提供補助,豁免了他們為雇工繳納的每年為4000萬馬克的失業保險金,但這些優惠政策不適于農戶。于是,到了1939年,全德25萬農戶中3/4的貧下中農共占有的土地比38000個大地主所占有的土地還少。納粹還在1933年9月29日頒布《農田繼承法》,保護大約60萬富農的利益。這樣,大地主和容克共占有耕地總數為37%,富農占耕地總數為約40%,廣大貧下中農所占耕地不到1/3!
在納粹政權下,德國壟斷資本家獲取了巨額利潤。法本公司經理卡爾·克勞赫作為“四年計劃”總委員會成員之一,是德國向東南歐進行石油資本輸出的主要受益人。德國軍工巨頭克虜伯的個人資產到1943年已達20億帝國馬克,戰前其公司獲純利潤達2387萬帝國馬克!這都是納粹同傳統壟斷資產階級緊密結合的典型。
新地主、新資產階級:平民出身的納粹黨員
隨著納粹法西斯統治體制的形成,希特勒、戈林、希姆萊、戈培爾等原先出身中小資產階級、農民,甚至無產階級的納粹領袖,搖身一變,成為一批新的壟斷巨頭。希特勒本人每年從國庫里抽調數億帝國馬克作為他個人開支之用。他從來就分不清楚個人財產、國家財產和黨的財產,儼然是一個掌握全國生產資料的封建皇帝。原本是一個養雞戶的希姆萊如今成為擁有全國耕地數最多的大地主之一。當然,最典型的例子是納粹德國第二號人物,赫爾曼·戈林。1933年以前,戈林和生產資料占有毫無關系。1937年,他在德國西北部的薩爾茨吉特建立了“赫爾曼·戈林工廠”,它是由許多國家資金建立起來的冶煉貧鐵礦的企業組成的。這個康采恩不斷地吞并德國的工廠企業,特別是奪取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羅馬尼亞等外國工廠而日益擴大。1934年初,有177家工業企業、69家采礦冶金企業、156家貿易公司、46家運輸公司和15家建筑公司屬于戈林的工廠。這樣,戈林就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家之一。戈林本人的生活也非常奢華。他的個人別墅就像一座博物館,收藏著世界各地的奇珍異寶和藝術珍品。
這些德國新貴們與舊資產階級和地主互相勾結,繼承“第二帝國”的種族主義和社會達爾文主義理論,反馬克思主義、反猶太人,打著為德意志民族爭取“生存空間”的旗號發動罪惡的殖民侵略戰爭,給世界人民帶來深重的苦難!
城市中小資產階級:消失、被兼并
納粹宣稱自己是“中產階級的政黨”,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納粹的上臺,卻預示著中產階級企業被壟斷企業所兼并,城市中小資產階級紛紛破產、消失,成為大資本家的剝削對象。1933年3月12日頒布的《保護零售商法》規定從1934年7月1日開始,不得再開設新的零售商店。1933年10月,在克虜伯、基爾道夫、梯森等壟斷資本家的敦促下,當年由納粹組織的“工商界中產階級戰斗同盟”被希特勒強行解散。國家訂貨對象不再像納粹上臺以前那樣優先給予中產階級,而是由壟斷企業承擔。于是,在1933年—1939年間,有70萬個小商店和手工業企業倒閉、破產。其全部生產資料和從業人員這都被大企業所收購和招募。中產階級的納粹黨此刻完全變成壟斷資產階級的納粹黨。
無產階級:殘酷剝削的對象
納粹政權最喜歡吹捧自己“消滅失業的經濟奇跡”,但其實,這只是在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普遍復蘇的大環境下,納粹政權略微緩解國內階級矛盾的一種策略罷了。廣大無產階級只是從“失業的瀕死狀態”轉變為“有工作的被剝削狀態”而已。這種所謂的“國家就業”實質上依然是為壟斷資本家打工,因為那些公共勞動項目的投資方是私人企業。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根據納粹德國“勞工陣線”的統計材料,德國工人在三十年代中期的工資增長率為6.9%,而同期食品價格卻上漲了13%!可見,廣大無產階級的生活水平幾乎沒有提高。從1936年開始,德國工人工資就被完全凍結了。
此外,壟斷企業和國家銀行還依靠發行期票和國債瘋狂集資,并以大量印刷紙幣的通貨膨脹方式來消除債務,從而把從勞動人民手中榨取的財富用于滿足個人野心的軍備擴充。
綜上所述,納粹德國是絲毫不帶任何社會主義性質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國家。資產階級的私有財產非但沒被收歸國有,反而越聚越多。納粹政權甚至公然把國有財產廉價地出讓給壟斷資本家。而無產階級則在狂熱的極端民族主義思想支配下,不經意間成為壟斷資本家侵略外國的幫兇,盡管他們本身仍被殘酷的剝削、控制、壓迫著。
也許有人會誤把納粹德國的“計劃經濟”政策看成社會主義的特征之一。但是,請別忘記,德國這些所謂的“國家計劃”都是壟斷資本家制定的。這就意味著這些計劃只能為一小撮壟斷資本家服務,廣大人民是從中得不到任何好處的。
總之,納粹德國非但不是先進的社會主義國家,而且比西方民主資本主義國家更為落后。“第二帝國”那種官僚資本主義加壟斷資本主義的封建軍事帝國主義特征在“第三帝國”又重新死灰復燃。正如季米特洛夫在1933年預言的那樣:納粹德國是金融資本的極端反動、極端沙文主義、極端帝國主義分子的公開恐怖統治!
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國家經濟的“領袖”
希特勒上臺后,并沒有將壟斷資產階級的私有財產國有化,相反,由于希特勒本身就是依靠德國壟斷資產階級的支持和資助上臺的,因此,他便理所當然地把壟斷資產階級捆綁在了自己的戰車上。
工業界和經濟界的巨頭們,大都被任命為國家官員,領導并控制著整個經濟部門。1933年7月15日 ,納粹在原德國壟斷資產階級最主要的組織“德國工業家協會”基礎上設置“德國經濟總會”。這是當時德國最高經濟機關。包括克虜伯、梯森、伏格勒、西門子、波施、施羅德等在內的12名當時德國最主要的壟斷資本家都是該機關的成員。此外,另有5名納粹黨人,卻沒有中、小資產階級、工人和農民的加入。1934年11月27日,該機關頒布《德國經濟有機建設條例》,把全德經濟按行業分為六大組,即工、商、銀行、保險、能源和手工業;按地域分為18個經濟省,各省設經濟院。除手工業組外,各組組長和各經濟院院長皆由國家任命的壟斷資本家擔任,從而達到了壟斷資本家對德國國內市場的瓜分。
政治中的“領袖原則”也被應用于經濟。1934年1月21日頒布的《民族勞動制度法》規定企業主是企業的“領袖”,是企業全權的統治者,全權負責企業的供產銷和人事安排。工人必須無條件服從領袖,對領袖無限忠誠。這樣,工會被解散了。原本就殘酷剝削工人的資本家對工人的人身控制和壓迫更進一步了。工人聯出賣自己勞動力的自由也被剝奪了。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農村。農戶的各項民主權利被剝奪,必須無條件地服從大地主和容克。大地主和容克成為了土地的“領袖”。國家鼓勵容克和大地主任意兼并和買賣土地,向他們提供補助,豁免了他們為雇工繳納的每年為4000萬馬克的失業保險金,但這些優惠政策不適于農戶。于是,到了1939年,全德25萬農戶中3/4的貧下中農共占有的土地比38000個大地主所占有的土地還少。納粹還在1933年9月29日頒布《農田繼承法》,保護大約60萬富農的利益。這樣,大地主和容克共占有耕地總數為37%,富農占耕地總數為約40%,廣大貧下中農所占耕地不到1/3!
在納粹政權下,德國壟斷資本家獲取了巨額利潤。法本公司經理卡爾·克勞赫作為“四年計劃”總委員會成員之一,是德國向東南歐進行石油資本輸出的主要受益人。德國軍工巨頭克虜伯的個人資產到1943年已達20億帝國馬克,戰前其公司獲純利潤達2387萬帝國馬克!這都是納粹同傳統壟斷資產階級緊密結合的典型。
新地主、新資產階級:平民出身的納粹黨員
隨著納粹法西斯統治體制的形成,希特勒、戈林、希姆萊、戈培爾等原先出身中小資產階級、農民,甚至無產階級的納粹領袖,搖身一變,成為一批新的壟斷巨頭。希特勒本人每年從國庫里抽調數億帝國馬克作為他個人開支之用。他從來就分不清楚個人財產、國家財產和黨的財產,儼然是一個掌握全國生產資料的封建皇帝。原本是一個養雞戶的希姆萊如今成為擁有全國耕地數最多的大地主之一。當然,最典型的例子是納粹德國第二號人物,赫爾曼·戈林。1933年以前,戈林和生產資料占有毫無關系。1937年,他在德國西北部的薩爾茨吉特建立了“赫爾曼·戈林工廠”,它是由許多國家資金建立起來的冶煉貧鐵礦的企業組成的。這個康采恩不斷地吞并德國的工廠企業,特別是奪取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羅馬尼亞等外國工廠而日益擴大。1934年初,有177家工業企業、69家采礦冶金企業、156家貿易公司、46家運輸公司和15家建筑公司屬于戈林的工廠。這樣,戈林就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家之一。戈林本人的生活也非常奢華。他的個人別墅就像一座博物館,收藏著世界各地的奇珍異寶和藝術珍品。
這些德國新貴們與舊資產階級和地主互相勾結,繼承“第二帝國”的種族主義和社會達爾文主義理論,反馬克思主義、反猶太人,打著為德意志民族爭取“生存空間”的旗號發動罪惡的殖民侵略戰爭,給世界人民帶來深重的苦難!
城市中小資產階級:消失、被兼并
納粹宣稱自己是“中產階級的政黨”,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納粹的上臺,卻預示著中產階級企業被壟斷企業所兼并,城市中小資產階級紛紛破產、消失,成為大資本家的剝削對象。1933年3月12日頒布的《保護零售商法》規定從1934年7月1日開始,不得再開設新的零售商店。1933年10月,在克虜伯、基爾道夫、梯森等壟斷資本家的敦促下,當年由納粹組織的“工商界中產階級戰斗同盟”被希特勒強行解散。國家訂貨對象不再像納粹上臺以前那樣優先給予中產階級,而是由壟斷企業承擔。于是,在1933年—1939年間,有70萬個小商店和手工業企業倒閉、破產。其全部生產資料和從業人員這都被大企業所收購和招募。中產階級的納粹黨此刻完全變成壟斷資產階級的納粹黨。
無產階級:殘酷剝削的對象
納粹政權最喜歡吹捧自己“消滅失業的經濟奇跡”,但其實,這只是在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普遍復蘇的大環境下,納粹政權略微緩解國內階級矛盾的一種策略罷了。廣大無產階級只是從“失業的瀕死狀態”轉變為“有工作的被剝削狀態”而已。這種所謂的“國家就業”實質上依然是為壟斷資本家打工,因為那些公共勞動項目的投資方是私人企業。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根據納粹德國“勞工陣線”的統計材料,德國工人在三十年代中期的工資增長率為6.9%,而同期食品價格卻上漲了13%!可見,廣大無產階級的生活水平幾乎沒有提高。從1936年開始,德國工人工資就被完全凍結了。
此外,壟斷企業和國家銀行還依靠發行期票和國債瘋狂集資,并以大量印刷紙幣的通貨膨脹方式來消除債務,從而把從勞動人民手中榨取的財富用于滿足個人野心的軍備擴充。
綜上所述,納粹德國是絲毫不帶任何社會主義性質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國家。資產階級的私有財產非但沒被收歸國有,反而越聚越多。納粹政權甚至公然把國有財產廉價地出讓給壟斷資本家。而無產階級則在狂熱的極端民族主義思想支配下,不經意間成為壟斷資本家侵略外國的幫兇,盡管他們本身仍被殘酷的剝削、控制、壓迫著。
也許有人會誤把納粹德國的“計劃經濟”政策看成社會主義的特征之一。但是,請別忘記,德國這些所謂的“國家計劃”都是壟斷資本家制定的。這就意味著這些計劃只能為一小撮壟斷資本家服務,廣大人民是從中得不到任何好處的。
總之,納粹德國非但不是先進的社會主義國家,而且比西方民主資本主義國家更為落后。“第二帝國”那種官僚資本主義加壟斷資本主義的封建軍事帝國主義特征在“第三帝國”又重新死灰復燃。正如季米特洛夫在1933年預言的那樣:納粹德國是金融資本的極端反動、極端沙文主義、極端帝國主義分子的公開恐怖統治!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