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戰爭留下的“人權”思索
雙石
“聯合國軍”戰俘們的盛事
58年前的1952年11月15日~26日,朝鮮半島敵對雙方近十萬名將士正在上甘嶺地區浴血搏殺。而在距戰場以北數百公里之外的朝鮮平安北道碧潼郡的“戰俘營”中,來自美、英、法、加、哥、澳、韓、菲、土、荷、比、希、墨和波多黎各等14個國家和地區,膚色不同、人種各異的500多名“運動員”和上萬名觀眾,卻在舉辦著一屆史無前例的特珠“奧運會”。
雖然沒有得到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的授權,但這屆被稱作“1952年戰俘營營際奧運會”的盛會卻秉承著《奧林匹克憲章》的精神,一切都是按照國際奧林匹克方式進行的——主題是奧林匹克式的:“運動是通向友誼之路”和“和平,是所有人的目標”;會徽是奧林匹克式的:會徽外圈為“戰俘營營際奧運會1952”藍底白字的會名,圈內圖案為一把熊熊燃燒的火炬,中間是一只展翅飛翔的和平鴿;儀式是奧林匹克式的:點燃火炬,升起奧運會會旗,運動員、教練員、裁判代表宣誓——誓詞也是奧林匹克式的:“我被接受參加該運動會,作為運動會的一員,堅決遵守《奧林匹克憲章》,嚴格執行奧運會的全部章程和規則,決不食言”,以“反對戰爭,擁護和平”為主題的團體操表演……
唯一與傳統奧林匹克不同的是,這次盛會的發起者和參與者們都擁有特殊身份——戰俘,因而開幕典禮的第一項儀式與傳統奧林匹克也有所不同:在大會主席宣布開幕典禮開始后,樂隊奏《致哀》樂曲,“奧運”會旗冉冉升至半旗位置,全體與會者向這次戰爭中敵我雙方全體陣亡將士三鞠躬,并默哀三分鐘;爾后,全體與會者齊聲高呼:“反對戰爭、保衛和平!”“和平萬歲!”“友好萬歲!”“健康萬歲!”“奧林匹克精神萬歲!”
在長達12天的賽程中,運動員們在8個徑賽項目、3個田賽項目、6個球類項目以及拳擊(輕量級、次輕量級、中量級、次中量極、重量級)、摔跤(土耳其式中量級、土耳其式重量級、朝鮮式)、拔河等共20個項目的賽事中展開角逐。
在整個賽程,運動員和觀眾們白天比賽或看比賽,晚上唱戲或看唱戲——戰俘們自編自導自演的各種劇目(如《度假中的哈特利》《金色男孩》《交響樂百花齊放》等),甚至還能與中國人民心目中“最可愛的人”一樣,在烽火連天的朝鮮半島欣賞到梅蘭芳先生的看家好戲《貴妃醉酒》
賽程結束后,還舉行了隆重的頒獎儀式。每個優勝者都得到了獎品——獎品都是從北京、上海、沈陽等地購買的景泰藍花瓶、絲質雨傘、檀香木扇子、玉石項鏈、絲巾和手帕以及其他精美的手工藝品。
特殊“奧運會”參賽者的感言
在這個特殊“奧運會”結束的閉幕式上,參賽者們爭相登臺發表感慨——
運動員代表、個人全能第三名、英國運動員安東尼•P•伊格爾斯(軍號:14475226)說:“這次戰俘營營際奧運會,是我過去在任何慶典上所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是我們被俘于仍在戰火連天的朝鮮這段時光中最多彩、最快樂的一件事。在整個比賽中,那么多的參與者表現出的公平競爭精神和優良的行為舉止,讓人永遠難以忘懷。任何一個正常人都不會說這里的戰俘沒有受到世界上最好的待遇,我們應該讓全世界都知道1952年奧運會的風采。”
工作人員代表、來自美國的詹姆斯•G.維內里斯(軍號:RA13009671)說:“在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過戰爭俘虜被給予一個舉行他們自己的‘奧運會’的機會。這在世界戰爭史上是個創舉,在國際奧運史上也是個奇跡!在這里,我們親眼目睹了什么是真正的健康、真正的合作、真正的友好和真正的國際主義。這次運動會的圓滿成功,應該感謝中國人民志愿軍的全力支持、所有運動員的積極參與和全體工作者的忘我勞動。”
裁判代表、美軍中士小羅伯特•L•瓊斯(軍號:ER14183333)說:“這次大會上,被運動員和工作人員視為最珍貴的東西,是俘管人員和俘虜間展現出的真正的友誼與合作精神。這次‘奧林匹克’大會真是一件史無前例的創舉。”
拉拉隊代表、來自南朝鮮的郭蘇旺說:“這次盛會,我是我們這群人中最快樂的一個,我天天微笑著入夢,微笑著醒來。在運動會上我們目睹了許多精彩的場面、精湛的表演、拼搏的精神和真誠的友情,這一切都應歸功于志愿軍的博大胸懷、良苦用心和人道主義精神。唯一的遺憾只是覺得運動會結束得太快了。”
美國運動員艾伯特•J.德維沃(軍號:RA31464900)說:“我們通過自己的眼睛、耳朵,親自看到、聽到、感受到了真正的‘奧林匹克精神’。在被戰爭嚴重破壞的朝鮮,舉行這樣的運動大會,應當被當作世界上所有國家、民族可以和平共處的最好見證,它會永遠留在人們的記憶中,留在歷史的長河中。”
營際奧運會委員小切斯特•M•奧斯本上尉(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城人,軍號:0-1235485)說:“文化、信仰、種族、膚色都算不得什么。我們是聚居在一起的人類,都具有完全平等、互相尊重的感情。應該一道在友誼與和平的環境中生活。‘RHOP’精神萬歲!”
跳高第一名威廉•波里下士(美國加州圣山谷地區人,軍號:RA19305201)走上主席臺,大聲朗誦了一首熱情洋溢的詩歌,表達了全體戰俘的共同心聲:
為什么戰爭仍在繼續,
人們還在失去生命?
為什么和平還不能
成為當今世界的主旋律?
在這里,體育比賽是那么有趣;
可是在那里,
與死神的競賽還在進行!
這場特殊奧運會的主辦方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戰俘管理處。
戰俘營中軍銜最高的戰俘美步兵第二十四師師長威廉•迪安少將對此深表欽佩:“志愿軍創造了俘虜營前所未有的歷史”;而英國皇家陸軍第29旅格羅斯特郡聯隊第一營營長卡恩斯中校則稱:“中國人改寫了世界戰俘史!”
以交戰一方主辦的這屆“戰俘營營際奧運會”,在意識形態歧見且戰場敵對的戰爭狀態下,以這種特別的話語方式,向包括參戰國在內的全世界愛好和平、反對侵略的人們,表達了共同的愿望,釋放了最大的善意。
這些“聯合國軍”戰俘們,并不只是因為這屆特珠“奧運會”才產生上述感慨的:即或是在殘酷的戰場被俘之時,他們也常常與“一把炒面一把雪”的中國人民志愿軍的官兵們分享“僅有的一點食物”,“革命人道主義”是這支人民軍隊從誕生以來就始終高揚的旗幟!在這場戰爭中,他們再一次地踐行并昭示了這個傳承了東方文化的真理:戰爭是力量的角逐,也是對文明的檢驗,而站起來的中國人民,既是衛國戰爭的勝利者,也是人類文明的守護者。
南端“戰俘營”的另一重天地
就在這屆別開生面的特殊“奧運會”一個半月前,在朝鮮半島另一端的“聯合國軍”集中營中,志愿軍戰俘們剛剛經歷了一次血腥屠殺:1952年10月1日清晨,在集中營升起自制的五星紅旗慶祝祖國生日的志愿軍戰俘們,遭到了美國軍隊以機關槍、毒氣彈、火焰噴射器,甚至坦克、裝甲車輛的鎮壓,給中國戰俘造成了56人犧牲,109人負傷的慘重損失。而在此前和此后,中朝戰俘們“回歸家園”的意愿,一直就受到美國軍隊縱容、唆使的國民黨特務們以各種殘酷手段乃至血腥殺戮的阻撓,許多戰俘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志愿軍戰俘林學逋、張子龍等因為號召難友們“返回祖國”,竟然被剖腹挖心以示眾!在標榜“人權至上”美國軍方管轄下的“自由世界”里,《日內瓦公約》被公然踐踏,中朝戰俘們被毒打、殘害、虐待甚至殺害。志愿軍戰俘們被強制甄別,紋身刺字,很多人被強行遣送到臺灣……
更有甚者,美軍還效仿日本鬼子,直接以中朝戰俘進行活人醫學實驗。
《美國熱帶醫學及衛生月報》1951年第1期曾刊載了巨濟島遠東軍第46野戰醫院“聯合痢疾防疫隊”三名隊員合寫的《在軍隊內部蔓延的痢疾病》,這三名專業醫學人士在對美軍管理下的巨濟島戰俘營中蔓延的傳染病進行調查分析后,得出一個結論:“在朝鮮發生的傳染病有可能使傳染病形態學的研究獲得寶貴的科學資料”,并將這句話用黑體字標出,以顯示其特別重要的意義。而與此同時,他們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不意間泄露了一個令人震驚的秘密,這個“聯合痢疾防疫隊”在巨濟島戰俘營中的首要任務,不是對癥下藥及時治療痢疾患者,防止疾病在戰俘中的進一步傳染,而是“對確診為細菌性痢疾和被疑為患這種病的1600名患者采取18種治療和藥療措施”,以病俘為對象進行不同治療方法的實驗。據后來相繼發表于《美國醫學協會學報》和《美國陸軍醫學月報》上的論文透露,有的實驗性“治療方法”名曰“維持療法”,實際是不予治療,目的在于觀察檢驗不同患者在極毒型細菌侵襲下的不同生命力,看看什么樣的人能多活幾天,什么樣的人少活幾天,什么樣的人又能免于一死自然痊愈。其結果,患有細菌性痢疾的中朝戰俘中,有9%的人相繼死去。
在外科領域,美軍以朝中戰俘為對象進行醫學實驗,所造成的后果同樣觸目驚心——美軍醫療部門為了年輕軍醫實習需要,或為了某一項醫療技術的實驗需要,可以將中朝戰俘的四肢或肋骨像切甘蔗一樣,一節一節地切下。有人因為凍傷一個腳趾,就被切去整條小腿;有人一條腿被相繼施行6次截肢手術,直到這條腿截光為止——在遣返的志愿軍戰俘中,就有261個被截肢者,共截下來360截肢體(上、下肢);最令人慘不忍睹的是,其中竟有十多人是只剩下軀體沒有四肢的全殘人,其中多人原來不過只有一點凍傷而已。
負責軍隊醫療工作的美國國防部副部長米爾本•A•凱斯伯格醫學博士曾在《美國陸軍醫學月刊》1953年第10期發表一篇文章,坦率承認了軍醫事業在朝鮮戰爭中得到的特殊發展:“在朝鮮戰爭中,血管外科部門已經發展到這樣的程度,以至專門性的血管外科醫療隊成為軍事外科醫療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謂血管外科就是縫合血管的破裂處,以形成不漏血的接合部位的美妙的特技分科。外科醫生們可以運用這種技術來保存本來因為血管破裂必須截斷的四肢的下部。血管外科不僅需要優秀的醫學組織和敏捷的動作,而且需要實際性的實驗,尤其是拿人做這種實驗才能完成的技術。”
這位“博士副部長”在得意之余信口道破了天機:美軍血管外科的發展有賴于朝鮮戰爭,有賴于“拿人做實驗”——這種活人試驗品便是中朝戰俘。
戰爭過去了60年了,再度審視這場戰爭中南北兩端“戰俘營”截然不同的兩重天地,對于正在坦然享受和平陽光營造“小康生活”的中國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來說,并不是沒有意義的,我們和我們的后人們都需要牢記:人類的文明之光,是在與黑暗的對比和斗爭中,才得以照耀和延續至今的!
(《環球視野》第330期,摘自2010年第46期《瞭望新聞周刊》)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