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岸英:抗美援朝的“第一個志愿兵”
夏遠生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第三天,美帝國主義宣布武裝援助南朝鮮,同時命令其海軍第七艦隊開入臺灣海峽,公然干涉中國內政。9月15日,美國在仁川登陸,很快,悍然越過“三八線”,把戰火燒到中朝邊境、鴨綠江邊,直接威脅到新中國的安全與和平建設。面對最嚴峻的對外戰爭、政治斗爭和軍事斗爭考驗,中共中央根據朝鮮勞動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的請求和中國人民的意志,決定出兵抗美援朝。10月18日,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下達“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命令,“保衛朝鮮人民、中國人民及東方各國人民的利益,著將東北邊防軍改為中國人民志愿軍,迅即向朝鮮境內出動,協同朝鮮同志向侵略者作戰并爭取光榮的勝利”。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率領下,開赴朝鮮戰場。10月25日首戰告捷,揭開抗美援朝戰爭序幕,因此,中國人民一直把這一天作為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作戰的紀念日。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使全世界開始認識了新中國。中國人民已不再像過去那樣任列強欺凌宰割,已不再是以往西方人眼中的“東亞病夫”。中國人民熱愛和平,但決不能容忍別人強加于自己的威脅和侵略。新中國誕生剛剛一年,就經過兩年9個月的抗美援朝,迫使美國在停戰協定上簽字,將軍事分界線重新推回到“三八線”,使舉世為之震驚。這個勝利,打破了美國軍隊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地提高了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對遠東及世界局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中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改革贏得了一個長時間內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是中國人民志愿軍用重大犧牲換得的。志愿軍11萬犧牲者之中,就有抗美援朝的“第一個志愿兵”——新中國開國領袖毛澤東之子毛岸英。
臨戰請纓
毛岸英是湖南省湘潭縣(今韶山市)人,1922年10月24日生于長沙清水塘。他從小隨父母在長沙、上海、韶山、廣州、武漢、板倉等地生活。1930年10月,8歲的毛岸英同母親楊開慧一起入獄,母親犧牲后被營救出獄。1931年初,他和弟弟岸青、岸龍被黨組織送到上海大同幼稚園,幼稚園解散后曾流落街頭,無家可歸。在此期間,岸龍不幸病死,他和岸青相依為命,受盡折磨。1936年初,黨組織找到他們兄弟倆,送往蘇聯學習。在蘇期間,毛岸英學習用功,成績優異,通曉俄、法、英、德四種語言。德國法西斯入侵蘇聯后,他投入蘇聯衛國戰爭,任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坦克連指導員,隨部隊攻克柏林,榮立戰功,斯大林接見并贈送手槍嘉獎。在此期間,他先后加入蘇聯共青團、蘇聯共產黨,1946年轉為中共黨員。
從蘇聯回延安后,他在中央宣傳部從事翻譯工作,并到農村勞動鍛煉。1947年3月至1948年4月,他參加中央土改工作團的土改工作。北平和平解放后的第二天,他帶領華北軍區一個工兵排,作為中央機關先遣部隊進入北平。此后,在中央機關從事秘書工作,在外事活動中擔任俄文翻譯。新中國成立后,到北京機器總廠工作,任黨總支副書記,工人們贊揚他是“黨的好干部,工人的貼心人”。
1950年初,毛岸英受毛澤東派遣回湖南,到韶山和板倉看望父老鄉親,訪貧問苦,了解情況,聽取意見,宣傳政策。他拒絕親屬通過他向毛澤東謀求私利,曾在寫給親屬的信中指出:“新中國之所以不同于舊中國,共產黨之所以不同于國民黨,毛澤東之所以不同于蔣介石,毛澤東的子女妻舅之所以不同于蔣介石的子女妻舅,除了其他更基本的原因外,正在于此:皇親貴戚仗勢發財,少數人統治多數人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朝鮮戰爭爆發后不久,毛岸英隨同李克農到蘇聯執行任務。期間,毛岸英見到蘇聯國際兒童院多年不見的故舊,談起朝鮮戰爭,曾表達過如有必要還要上前線打敗美帝國主義的愿望。回國后,周恩來安排他調北京機器總廠,任黨總支副書記。他平日穿著土布舊軍裝,腰扎皮帶,白天最苦最累的地方都有他的身影,給工人師傅當徒弟,給機器澆冷卻油,給鑄工抬砂箱,裝砂子;晚上,則給工人們講革命道理,教俄語。
10月初,美軍越過“三八線”,金日成向中國提出出兵援助的請求。唇亡齒寒,毛澤東主持中央政治局日夜開會,商討是否出兵。初步商定由彭德懷帶隊出征。
毛岸英聞訊來到豐澤園衛士值班室,焦慮地問衛士李家驥:“李叔,我爸睡了嗎?我有事找他。”李家驥讓毛岸英等等,來到辦公室見毛澤東正批閱文件,便把當日報紙遞上去說:“主席,岸英想看看您,還說有事。”毛澤東未加考慮地說:“好,讓他來吧。”李家驥轉身準備去告訴毛岸英,卻發現他已在門口。毛岸英問毛澤東:“爸爸,我想入朝參戰,你同意嗎?”
毛澤東先怔了一下,緩緩地問:“你想到朝鮮,和思齊商量過了嗎?”
“商量過了……”毛岸英回答父親。
毛澤東深深吸了一口煙,認真地說:“既然你自己有要求,思齊又同意,我支持你的行動。”
1950年10月7日中午,毛澤東設家宴為即將赴東北就任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彭德懷壯行。所謂家宴就是比平時四菜一湯多加了兩個菜,而且這些菜都是毛岸英探親時從家鄉帶來的臘肉、臘魚、辣椒等,屬于地道的湘菜。毛澤東說:“老彭啊,我有一事相求。”他婉轉地提出毛岸英參加志愿軍的想法。看到彭德懷不同意,毛澤東說:老彭啊,我看你就收下他吧,我替岸英求個情!
赴朝作戰危機四伏、生死難測,一個領袖的兒子,剛剛結婚一年,才過上新中國的幸福生活,卻要遠離自己的親人,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體現了毛岸英的高尚人格和堅強黨性。
作為中國人民的領袖,毛澤東求情送子上戰場,他不是不知道此去的危險,也不是不疼愛自己的骨肉,他送子上前線,是為了喚起更多的人參加到抗美援朝行列,保家衛國,使祖國安全,使人民安全。他深愛自己的兒子,而更愛人民,為了人民,能夠舍棄自己的一切。這是巨大的無形的精神力量,這種力量能夠所向披靡,能夠無堅不摧,能夠戰無不勝!
告別愛妻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0月15日,毛澤東為相愛兩年多的毛岸英和劉思奇舉行了婚禮。婚后,岸英在中央調查部工作,思齊則在學校讀書。
毛岸英申請赴朝參戰的那幾天,正是劉思齊患急性闌尾炎住院期間。劉思齊住院手術后,毛岸英來醫院看她。以后好幾天,劉思齊沒有見到毛岸英。有一天,已經很晚了,毛岸英突然來醫院對妻子劉思齊說:“最近我要出差,去一個很遠的地方。你接不到我的信不要著急,主要是交通不便。”臨別時,他又說:“這次出差的時間可能很長,照顧不了岸青,希望你母親能在我不在北京的這段時間照顧他。”他又拉著妻子的手說:“現在全國解放了,我們再也不會過顛沛流離的生活了,你一定要珍惜這次學習的機會,努力完成自己的學業。”他出差到什么地方,去多長時間,一直沒有告訴妻子。
最后,毛岸英偶然問道:“朝鮮半島,你知不知道?”
劉思齊說:“知道,那兒正在打仗。”但是,劉思齊根本沒有把丈夫“出差”和朝鮮戰爭這兩件事聯系在一起。
他依依不舍地站起來,對妻子說:“我走了,你出院后,每個禮拜六要去中南海看望爸爸,不要因為我不在你就不去。希望你好好照顧岸青,能答應嗎?”他就這樣走了。他走的時候已經是深夜11點多,他說要到她媽那里去,跟她媽媽談談。
毛岸英匆匆敲響了張文秋的房門。張文秋從夢中驚醒,急忙起床開了門。問他什么事,他說:“爸爸讓我到蘇聯去。事情是保密的,我不能多講。我要走了,就是對我弟弟很不放心。我特意來拜托你,請你幫我照顧他。”
張文秋答應了毛岸英的委托,然而,當時她不知道,毛岸英第二天并不是到蘇聯去,而是要到抗美援朝的前線去。她更沒有想到,毛岸英會從此一去不回,自己的承諾,要用幾十年甚至一生去完成。
劉思齊后來回憶說:岸英在朝鮮大地上度過了他生命中最后的34天,我作為他的妻子,當時根本不知道他去了哪里,直到兩年后的1953年初,才知道他去了朝鮮前線,對于岸英赴朝參戰前后的生活與戰斗我知之甚少。朝鮮的同志曾對我說:“朝鮮的山山水水遍染著志愿軍烈士們的鮮血!”
血灑朝鮮
毛岸英到朝鮮戰場后,擔任志愿軍司令員彭德懷的秘書兼翻譯,并任司令部黨支部書記。他并無作戰任務,但也經常和參謀一起研究敵我情況,發表意見。那時,志愿軍司令部開會,總見到一個高個子年輕人列席會議,并不時參與發言,但都不知道他是誰。有一次開作戰會議,作戰處副處長楊迪看到一個大個子坐在彭德懷身邊,覺得這個翻譯不太尋常。會后他問作戰處處長丁甘如:他是什么人?丁甘如回答,我不能告訴你,這是紀律。后來,他才知道,毛岸英是最早一批跟隨彭德懷入朝作戰的人。
志愿軍組織部長任榮后來回憶,出發前,上級對他說,有一位俄文翻譯搭乘你的車。一上車,任榮就覺得這位俄文翻譯有點面熟,但又想不起在哪里見過。兩人一問一答交談了好久,翻譯告訴他,自己新婚不久,父親支持他來朝鮮。任榮說當時只是對這位知書達理的俄文翻譯頗有好感,同時又覺得他父親思想很進步,至于他父親是誰,任榮既沒問,也沒想到要問。知道毛岸英的身份是后來的事。
在志愿軍總部,白天,毛岸英和大家都在彭總辦公室工作,晚上彭總在辦公室行軍床上休息,毛岸英和楊鳳安就在用稻草搭的地鋪上睡覺。不到一周,他們身上長滿了虱子,平時吃的飯是粗高粱米,也沒青菜。彭德懷對毛岸英很關心,多次提出讓毛岸英和他一起吃飯,但毛岸英都謝絕了。
戰友趙南起發現了毛岸英一個小秘密。毛岸英的上衣口袋里總是裝著一張照片,空閑時經常拿出來看兩眼,晚上睡覺前更是小心翼翼地將照片放在枕頭旁邊。
趙南起問道:“照片上的姑娘,是你的對象吧?”“不是對象,是老婆!”毛岸英自豪地回答。毛岸英說:“我走的那天,她還在北京醫院住院,我到朝鮮后一直沒有和她通過信,也不知道她現在的情況如何,真是掛念啊!”趙南起勸他找國內來的人問一下,毛岸英正色作答:“這樣做是違反紀律,搞特殊化,父親知道了非批評我不可。父親常說:戰爭時期,兒女情長會誤大事的。”趙南起回憶說,與毛岸英一起工作生活的日子里,經常見他胃疼。毛岸英告訴趙南起:“我小時候蹲過監獄,出獄后又流浪過,落下了胃病。吃炒面特別是高粱米飯,不大容易消化。”“你還是到小灶吃點細糧吧,不要把胃搞壞了。”毛岸英說:“不要緊,慢慢會適應的。”
也許是受毛澤東的影響,毛岸英也愛讀書。他帶書到朝鮮,深夜點蠟看書。11月7日,金日成與蘇聯駐朝鮮大使拉佐瓦耶夫到志愿軍總部大榆洞與彭德懷會面,毛岸英第一次擔任翻譯。毛岸英在蘇聯待了很多年,他用流利的俄語向蘇聯大使翻譯了彭總介紹志愿軍第一次戰役的情況以及發動第二次戰役的計劃。彭總和大使對毛岸英的翻譯都很滿意。會談結束后,大家提議,讓岸英把記錄整理后交給毛主席,岸英馬上在辦公室的蠟燭下整理會談翻譯記錄。可惜的是,記錄還沒寄出去,他就犧牲了。
11月25日,志愿軍第二次戰役發起的當天上午,數架美軍轟炸機從駐在大榆洞南山坡上的志愿軍司令部上空掠過,沒有投彈。作了防空準備的志司工作人員松了一口氣。不料,敵機突然掉轉頭,向志愿軍司令部駐地投下了幾十個凝固汽油彈,作戰室被吞沒在一片火海中,正在木屋內值班的毛岸英和參謀高瑞欣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大家圍著遺體痛哭,彭德懷臉色蒼白,眼含熱淚,悲憤交加,默不做聲。想到毛澤東和周恩來曾幾次來電督促他:“你們的指揮所應建筑可靠的防空洞,保障你們司令部的安全。”“你們指揮所應速建堅固的防空洞,立即修建,萬勿疏忽。”“請你們充分注意機關的安全,千萬不可大意。”而他每天只忙著指揮打仗,沒想到發生了如此重大的不幸,使他既震驚萬分又追悔莫及。他沉痛地說:“毛岸英是我們志愿軍的第一個志愿兵。黨中央毛主席剛剛任命我當志愿軍司令員,他就找我報名了。”
彭德懷當天向中央軍委專門作了匯報,短短的電文,竟寫了一個多小時。
中央機要室收到電報后,先送給周恩來閱。周恩來在電報上寫道:“劉(少奇)、朱(德),因主席這兩天身體不好,故未給他看。”周恩來深知這對毛澤東的打擊會有多大,他不愿在毛澤東指揮重大戰役的緊張時刻去分他的心,便把電報暫時擱下。
直到1951年元旦過后,周恩來才把電報送給毛澤東看,并附信說:“毛岸英同志的犧牲是光榮的,當時我因你們都在感冒中,未將此電送閱,但已送少奇同志閱過。在此事發生前后,我曾連電志司黨委及彭,請他們嚴重注意指揮機關安全問題,前方回來的人亦常提及此事。高瑞欣亦是一個很好的機要參謀。勝利之后,當在大榆洞及其他許多戰場多立些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的烈士墓碑。”
信和電報都不長,毛澤東卻看了很久。送件的葉子龍一直靜靜地站在那里。毛澤東強壓著悲痛的心情,說了一句話:“唉!戰爭嘛,總要有傷亡,沒得關系,誰讓他是毛澤東的兒子呢……岸英是個苦孩子,從小沒了娘,后來參加戰爭,沒過上幾天好日子。”“這件事先不要對思齊講,晚點,盡量晚點……唉,新婚不久就失去了丈夫,她怎能經得住這沉痛的悲傷喲!”毛澤東眼圈又紅了起來,他要獨自承擔這喪子之痛。
彭德懷回國匯報工作時,向毛澤東詳細講了毛岸英犧牲的經過,并以內疚的心情檢討說:“主席,你讓岸英隨我到朝鮮前線后,他工作很積極。可我對你和恩來幾次督促志司注意防空的指示不重視,致岸英和高參謀不幸犧牲,我應當承擔責任,我和志司的同志們至今還很悲痛。”
毛澤東聽罷,一時沉默無語。少頃,他望著內心不安的彭德懷說:“打仗總是要死人的嘛!中國人民志愿軍已經獻出了那么多指戰員的生命。岸英是一個普通的戰士,不要因為是我的兒子,就當成一件大事。”并叮囑說:“現在美國在朝鮮戰場上使用各種飛機約一千多架,你們千萬不能疏忽大意,要采取一切措施保證司令部的安全。”
懷念永恒
毛岸英是經過毛澤東同意,隨志愿軍總部入朝作戰的。毛澤東在他身上傾注了無限的父愛,寄托著厚望,但毛澤東不把毛岸英看成只屬于他自己的,而是屬于黨,屬于人民,他應當報效祖國。
經毛澤東同意,毛岸英烈士和千萬個志愿軍烈士一樣,長眠在朝鮮的國土上,成為中朝人民友誼的象征。
毛岸英在朝鮮戰場上犧牲以后,毛澤東曾暗自神傷,吟詠古詩:“昔年種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凄愴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兒子血灑抗美援朝戰場,他忍痛揮淚說:“青山處處埋忠骨,何必馬革裹尸還。”讓兒子的忠骨與無數志愿軍烈士一道葬在鄰邦朝鮮的青山綠水間。
毛岸英的妻子劉思齊,對丈夫永遠地離她而去,總以為是夢。毛澤東勸她再嫁,她說:“岸英瞞著我去了朝鮮,再也沒有回來,我最后連他的尸骨都沒看到,連他的墓地都沒去過,怎么可能考慮再婚的事?!”后來,中辦安排一位秘書陪劉思奇等去朝鮮為岸英和長眠在那里的志愿軍烈士們掃墓。臨行,毛澤東拿出稿費為她們每人置了一身新衣服,并囑咐說:“你們去看望岸英,這是我們家的私事。不準用公家的一分錢;不要驚動朝鮮的同志;住在大使館里;也不要待得太久。”
在毛澤東的關心和一再勸說下,劉思齊終于在1962年同空軍航空學院教員楊茂之建立了幸福家庭。毛澤東了卻作為父輩的一樁心事,風趣地對劉思齊說:“以后不要疏遠父子之情喲,你不是我的兒媳婦,還是我的女兒嘛!”婚后,劉思齊改名劉松林。
“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毛澤東強忍喪子之痛,但心中的父子深情是永遠磨滅不了的。1990年,工作人員整理毛澤東遺物時發現,主席一直悄悄保存著愛子毛岸英的遺物。
毛岸英在朝鮮犧牲后,留下了兩件棉織襯衣、一雙襪子、一頂軍帽和一條毛巾。毛澤東瞞著所有人,把毛岸英的這些衣物疊得整整齊齊放在身邊,悄悄地珍藏了20多年,這期間他曾多次搬家,但身邊的工作人員沒有發現過這些衣物。
人們可以想象,毛澤東作為父親對兒子毛岸英的內心思念!
不但是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對毛岸英愛戴敬仰,中國黨和軍隊領導人,同樣給予毛岸英以高度的評價。
周恩來總理說:毛岸英入朝一個月零三天就犧牲了,他吃過苦、留過學、打過仗,又經過農村和工廠的鍛煉,在和毛岸英同齡的一代青年中,像他那樣受過良好教育和多種鍛煉的人是不多的。毛岸英的犧牲,對黨,尤其對主席,都是一個無法挽回的損失。
彭德懷元帥說:國難當頭,挺身而出,這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到的。有些高干子弟甚至高級干部本人就沒有做到,但毛岸英做到了,毛岸英是堅決請求到朝鮮抗美援朝的。
朝鮮領導人金日成評價說:毛澤東同志是偉大的國際主義的典范和楷模,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他犧牲了包括妻子在內至親至愛的五位親人;為了朝鮮人民的反侵略和保衛世界和平,他又把最疼愛的長子毛岸英送來朝鮮。岸英犧牲了,我們會永遠懷念他!
1991年3月11日,江澤民總書記在韶山毛澤東故居參觀,看到了毛岸英1949年10月寫給表舅父向三立的信,當即叫人復印了一份,他語重心長地對周圍的人說:如果我們每個黨員,每個干部都像毛岸英同志信中說的那樣,做人民的忠實兒女,我們就經得起任何嚴峻的考驗。
《毛岸英給表舅父向三立的信》中提到的“希望在長沙有廳長方面的位置”的舅舅,是毛岸英的親舅舅楊開智,毛岸英生母楊開慧的長兄。楊開慧犧牲后,楊開智夫婦和親友冒著生命危險,安葬烈士遺體,擔當起撫養毛岸英三兄弟的責任。1938年,楊開智通過八路軍駐湘辦事處將女兒楊展送到延安參加革命,楊展于1941年犧牲在晉察冀邊區。新中國建立后,楊開智被人民政府分配到湖南農業試驗場負責專業技術,但是他想到北京工作,便給毛澤東寫信提出要求,毛澤東回信要他“在湘聽候中共湖南省委分配你合乎你能力的工作,不要有任何奢望,不要來北京。湖南省委派你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一切按正常規矩辦事,不要使政府為難”。楊開智就想在湖南謀取一個廳長的職位,轉而請表弟向三立替他出面說情。向三立是毛岸英的外婆向振熙的親侄子,與毛澤東和毛岸英父子很熟,但是也不敢向毛澤東說這個情,于是就給毛岸英寫了一封信,轉達了表哥楊開智的想法,并在信中請求毛岸英說,幫幫他舅舅這個忙,這是人之常情。毛岸英接信后,感到舊社會的思想在親戚們中間還普遍存在著,他不但不能違反組織原則,幫舅舅這個忙,還要對親戚進行規勸,向親人說明共產黨是為人民謀利益的政黨,不是封建王朝和蔣介石腐朽政權;毛澤東是人民領袖,不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帝王和已被人民推翻的推行蔣家王朝的蔣介石。經過慎重考慮,毛岸英就給向三立寫下了這封信進行勸告和教育。
向三立接讀毛岸英的信后,深受教育,并轉告了楊開智。通過毛澤東父子的引導,楊開智想通了,安心本職工作了。毛澤東在給楊開智夫婦的信中稱贊道:“你們在省府工作,甚好。”鼓勵他們不斷地“積極努力,表現成績”。以后,每當談到這封信,向三立總是敬佩地說:“岸英是毛主席的好兒子,更是黨的好兒子!”
毛岸英不愧是毛澤東的好兒子,不愧是中國人民的好兒子。他不僅是這樣勸告親屬,而且是這樣要求自己,寫此信一年后,他響應黨和毛澤東同志的號召,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血灑異國,實踐了為人民利益奮斗終身的信念。公者千古,私者一時。60年過去了,社會歷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毛澤東、毛岸英父子所體現的模范共產黨人的思想、道德、風范,仍然為億萬人民所懷念、所景仰,仍然是今天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寶貴精神財富。
(《環球視野》摘自2010年第10期《黨史文匯》)
鏈接:劉思齊回憶一次痛苦一次
金力維
長篇電視劇《毛岸英》本月20日起在央視黃金檔推出,劇中鮮活的人物塑造、真摯的情感流露不光令很多有著一定歷史記憶的觀眾動容,同時也激活了不少80、90觀眾的心靈感觸。趁著電視劇熱播之際,身為80后的記者崇敬夾雜一絲疑惑地走近毛岸英的遺孀劉思齊,端坐在八旬老人身邊,聽她追憶那些最刻骨銘心的往事——
記得在半月前《毛岸英》的開播會上,劉思齊老人就難掩激動心情,數度淚灑現場。她說:“我是不幸的,18歲與毛岸英結婚,不到一年他就離我而去;可我又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為我走進了毛主席的家庭,受到了領袖無微不至的關心和愛護。”在和平年代長大的年輕人其實很難理解她這番話中的全部感受,這是怎樣一段經歷,怎樣的兩個人,不到一年時間的婚后生活竟能在往后的六十多年里依然綿綿延續著如此強烈的情感?帶著疑問,記者走進劉思齊老人的家。眼前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一個人生活,沒有保姆,自己料理家事,她給人感覺非常理性,話語清晰,條理性很強,態度隨和、平靜,可每當回憶起毛岸英時,她又不禁眼圈發紅。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幕是,她仿佛比我更困惑,反問道:“我很不理解現在的年輕人,流行歌里唱,‘不求天長地久,只為曾經擁有’,你們怎么會如此輕率地對待愛情呢?”
和編劇談了十天,邊哭邊說
記者:將毛岸英生平搬上熒屏是您的主張嗎?
劉思齊:是的,這個想法上世紀80年代初就有了,那時候剛有些電視連續劇出來,我覺得這個形式很好,可以把他的一生詳細展開。從那時起,我開始收集資料,把聽他說過的一些事整理成文字,沿著他的成長經歷,跑遍各地收集資料,只要是我能收集到的。
記者:這么多年!您是不是遇到了一些困難?
劉思齊:是經濟問題。拍電視劇要有錢,我沒有錢,也沒辦法去籌集這筆錢。如果由國家出錢拍,是有規格的,我不愿意求人,而且我覺得要是國家投資了,那肯定就有一批人要來參與這個工作,但他們的追求和想法不一定和我的設想是一致的。所以一直拖,拖到兩三年前,我朋友給我介紹了導演劉毅然,那時候我剛剛看了他執導的電視劇《星火》,非常感動,我甚至沒敢看最后一集,主人公要犧牲了,我實在不忍心看下去。有這個前緣,我就很愿意和劉毅然交談,預感到他可能會懂我的想法,談過之后,我感覺尋找到了一個知音。
記者:其實,您最擔心的是什么?
劉思齊:曾經有個導演來找過我,想截取毛岸英人生中的一部分經歷分別拍成兩部電影,一部是童年流浪生活的經歷,一部是抗美援朝期間的事,我堅決不同意,這樣就把毛岸英扯碎了。而且,他們的劇本也不是我要的感覺,很老氣、很八股的,我不同意,后來就沒再參與。我希望電視劇能把毛岸英,一個真實的人,活生生地表達出來,就要有很多很多生活細節,為什么他最后獻身于另一個國度?這和他的成長,母親對他的影響,父親對他的教育,他的家庭環境是分不開的。所以,我把我收集到所有的資料,原本是準備寫回憶錄的,都交給導演,還有沒寫下來的那些細節,口頭和編劇談就談了十天。
記者:把往事再翻出來回憶、講述,那些天對您來說,是一種怎樣的感受?
劉思齊:這十天是很痛苦的,邊哭邊說,那些都是令我最刻骨銘心的事情。我把我的一生大致上都講的比較詳細,尤其是內心的生活,可以說是個人的隱秘。那些事我曾回憶過無數遍,我覺得他總是活在我心里,隨時隨地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來了。后來,他們給我看寫好的劇本,我又開始流淚,從初稿到定稿,然后是樣片,幾乎是一路哭著看完的。
對離別時的淡定,內疚至今
記者:為什么時隔幾十年,您還有如此強烈的傷痛不能釋懷呢?
劉思齊:這個人活著的時候給我的印象太深了,他太坎坷了,他的內心那么大,但他的生命太倉促了。我自己也想過,為什么他一直離不開我的記憶?大概就是他的經歷使我刻骨銘心,還有我們結婚時間不長,短暫到還沒有出現磨合期就突然結束了,所有留給我的印象都是美好的、幸福的,相互非常掛念的。所以,每當回憶起他的時候,都是幸福和甜蜜同時向我涌來的,還有……就是他死的太慘了。
我記得1946年胡宗南進攻延安的時候,我們撤退到后方,有一天天氣很好,一個干事長在陽光下曬資料,他叫我過去幫忙把照片一張張打開曬。突然就有一張大照片,都是燒焦了的人,我不敢看了,問他是什么,他說是“四八烈士”的遺體。那張照片留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后來毛岸英死在汽油彈底下,是被活活燒死的,所以我一直把那些照片上的人和毛岸英的遺體聯系在一起。當時發現他遺體的同志告訴我,他全身的衣服都燒掉了,只有腿上的一塊呢子還在……“四八烈士”的遺體和毛岸英的遺體在我的印象中是重合的。
記者:您有沒有想過,如果當時毛岸英告訴您是要到朝鮮前線去,您就有機會留住他,那么現在的一切都將不同了。
劉思齊:我留不住他的,他跟我告別的時候已經全部決定了,他第一次陪著彭德懷去沈陽的時候就已經是彭老總的兵了。去朝鮮的事,他一直瞞著我,最后告別時,給我深深地鞠了一躬,瞪著兩個眼睛直直地看著我,然后轉身就走。我當時什么都不知道,木呆呆的,根本不理解他為什么會那么激動。每當回憶起這個情景,我都非常痛心和內疚,他抱著這種心情告別,而我就淡淡的,什么也不懂……其實就算我知道他去打仗,也不能改變什么,留是留不住的,但至少我能對他多表達些,不至于帶著如此強烈的內疚生活了。
人物是真實就行,無論優缺點
記者:這次您親自把關,毛岸英的形象是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影視作品嗎?
劉思齊:以前電視劇也好,電影也好,有些出現過毛岸英,但編劇、導演顯然對他不夠了解,是非常的不了解。比如,毛岸英出來就站在毛澤東旁邊,呆呆的,唯唯諾諾的,根本就是把這個人給毀了,好像個傻瓜一樣。可反過來,電影、電視里蔣介石的兒子蔣經國常常是精明能干,還挺有人情味的,那時我心里就有個想法,既然你不了解,就不要寫他,他既然出來了,就應該有鮮活的生命,不是嗎?
所以,這次拍毛岸英,我和導演說希望表達出真實的他,他很熱情,很執著,對自己要求很嚴格,很上進,還有點直率,天不怕地不怕,他不怕人家對他的誤會,他堅持真理,不管你是誰。在他爸爸面前,他是很放松,很親熱的,他們父子關系非常好的,也會開玩笑的。我就需要一個真實的毛岸英,至于是缺點還是優點,就讓觀眾去體味吧。比如,他和彭德懷下棋,彭德懷要悔棋,他就不讓,有人就在網上說,干部子弟對上級不尊重,從另一方面來講,他沒有等級觀念。他和彭德懷很親切的。要是把他表現成一個見到彭德懷只會立正敬禮的,那不是毛岸英。
記者:您在片頭以講述者的身份出現了,那是在朝鮮實地取景吧?
劉思齊:對,我和攝制組一起去了朝鮮,在岸英墓前,因為導演說我應該在片頭出現一下,從我的口述引出這個故事,我覺得可以。我不是扮演,不是在那里演戲,當時導演就讓我站在毛岸英的像前,我以為只是留一張影。我就站在他的雕像前,我去摸他的臉,想著他已經燒沒了……一個人怔怔地出神,當時周圍劇組的人在干什么,我全不知道。后來導演說,當時在場的二三十個人全哭了,這就是我在全片的唯一一個鏡頭。
記者:您年紀大了,去一趟朝鮮身體吃得消嗎?孩子們沒勸您別去了,講述者的鏡頭其實在北京也可以拍吧?
劉思齊:孩子們是再三叮囑我,不要太累到自己了,不要太動情了。但劇組通知我要去時,我沒想太多。去朝鮮前,我住院一個月了,病穩定些,剛出院收拾幾件衣服就趕去飛機場了。1959年我第一次給毛岸英掃墓后,回來大病一場,像毛主席匯報時,他很難過,他說了一句,將來有機會你到岸英犧牲的地方去看看。后來我又去了幾次朝鮮,都沒去過他犧牲的地方,我不愿給別人添麻煩,就一直沒有提。直到2006年才第一次去,那次都是親屬,唯一的目的就是掃墓。我每次去朝鮮,都覺得可能是最后一次了,但如果將來還有機會去,我還是要求去。
演員要陽光清純,不要拋媚眼的
記者:飾演毛岸英和劉思齊的演員您參與甄選了嗎?這方面,您有特別的要求嗎?
劉思齊:導演選的演員,把照片拿給我看看。我跟導演說的第一個要求是,不要用名演員,因為名演員的臉大家都熟悉了,在觀眾的印象里總是會留下他曾經演過的角色的影子。還有,演毛岸英的演員要有陽剛之氣,演劉思齊的,我希望比較清純,大方的,不要那種老在電視上拋媚眼的。
記者:您對演員的表演滿意嗎?
劉思齊:這個片子給我最大的感受是,他們演出來一個活生生的毛岸英,我覺得毛岸英回來了,又重新回到我的生活中了……為什么我從頭到尾一直流淚,就是覺得這個人好像在我旁邊,他回來了。第一次見到演岸英的于曉光時,我就有很親切的感覺,他見了我很緊張,我對他提出,要再陽剛氣一點,再活潑一點(左上圖)。后來他把岸英淘氣的一面也都演出來了。演劉思齊的小女孩,我挺心疼她的,我看到她那么年輕,那么單純的一個80后女孩,讓她演我那時候遭遇的那種撕心裂肺的感情,逼著她去表達出來,我覺得非常殘酷,我不忍心,怎么能讓一個女孩子重復我曾經經受過的那些呢……
對網上一些流言,不吐不快
記者:全片有哪段情節拍得特別打動您嗎?
劉思齊:我最喜歡的就是楊開慧犧牲的情節,毛岸英在鐵窗內呼喊著母親,楊開慧最后回頭對兒子的微笑。可能當時的情景沒有那么美,但這個情景在毛岸英的心里是永恒的,也是他最后毅然赴義的動力。
說到這兒,我有幾句話特別想說出來。我住院的時候有個同事去看我,告訴我網上有人寫毛岸英是因為做雞蛋炒飯而暴露目標的。這些毫無根據、不負責任的言論讓我非常難受,因為我……我就想到,一個烈士獻出他生命的時候只有28歲,他在獻出自己生命前,遭受了人類所能忍受的最痛苦的死亡方式,他是活活燒死的,除了古代的凌遲,沒有再痛苦的了。網上究竟是什么人,可以對這樣一個烈士說出那種話來?他們的心得是多么冷酷?雞蛋炒飯!朝鮮戰場那么艱苦,哪里來的雞蛋,哪里來的大米,那時候他們吃的是沒有破殼的高粱米,排出來還是一粒粒的。
記者:您平時也上網嗎?
劉思齊:我不上網,網上什么樣的言論都有,我年紀大了,應該過平靜的生活。其實,像電影、電視劇也看得很少,很多都太不真實,看不下去。比如那個《潛伏》,大家都說好看,推薦我也看,我母親就是做地下工作的,看了個開頭我就覺得絕不可能。地下工作不是兒戲,怎么可能給潛伏在敵人最核心機關的工作人員派一個那樣的傻大姐去當太太呢,就算派,也一定是千挑萬選最精明,最能干的。可能電視劇這樣拍很好玩,觀眾好像看劉姥姥進大觀園一樣,熱鬧,但在歷史上,任何情況下都是絕對不可能發生這種事的。
為這部電視劇我已經盡力了,我希望看到這個電視劇的所有觀眾,不管是年紀大的,還是年輕的,知道毛岸英是這樣一個人,他在戰爭年代獻出了自己的熱血和生命,希望他的精神能夠讓年輕人了解老一輩人所走過的道路,他們的追求,他們的目標,引導現在的年輕人多多關心祖國。
(《環球視野》第324期,摘自2010年10月31日《北京晚報》)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