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辦五七干校和中僑委五七干校在進賢
瀏覽次數:522次 作者:黎昌榮 來源:進賢風情 日期:2010-1-29
[字體: 小 中 大]
http://www.jinxian.gov.cn/view.asp?NewsNo=00007768
中辦五七干校可說是建國后,中央在干部隊伍建設方面一次較為徹底的磨練。常言道,知難而進,先難后易,嘗苦知甜,先苦后甜。只有經歷過苦難的人,才知道處世的艱辛、成功的來之不易,絕忌為富不仁。所以,苦難也是一種財富,它能使人知難而上,苦中取樂,懂得仁愛行善。香港富豪李嘉誠每年都要組織全家吃上一頓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憶苦財富飯。此舉在于提醒家人居安思危,防腐杜敗,激勵子孫再創佳績。因此,五七干校對那些溫室里成長,在煙酒中熏陶,沾輕怕重、濫用權力的領導干部很有學習借鑒的必要。五七干校在為研究我國干部隊伍建設方面又豐富了史料,對進一步做好干部隊伍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我覺得還是寫點什么,以慰自我之心。
1968年,全國第一個五七干校——黑龍江慶安柳河五七干校創辦后,全國先后涌現1400余所,70年代末,這些干校又悄然結束,前后不過十一、二年,就我國幾千年的歷史而言,可謂瞬間片刻,但卻精彩紛呈,感慨萬千。干校就像一部攝影機,記錄了其間的方方面面。在全國眾多的五七干校中,大家不能不提江西進賢“五七干校”。
中辦五七干校,其全稱為中央辦公廳五七干校,位于今進賢縣民和鎮北面的現五里墾殖場內,始建于1968年冬,止辦于1979年2月。由于得到了毛主席的親自過問,所以中央高規格地為干校配置了一套領導班子,并作為全國示范性的典型干校來抓。干校由汪東興(毛主席的貼身警衛)親自督辦,曹全夫(中央軍委朱老總秘書,毛澤東堂女婿)任校長兼黨委書記,李樹槐(中央警衛局副局長,劉少奇衛士長)、宇光(中辦后樓研究室、中辦學習班黨委書記)任副校長,李靜聲為政治部負責人,張進躍(中央警衛團原政治部副主任)任政治部副主任。
下放到這里的學員級別都很高,他們來自于中央辦公廳秘書局、老干局、機關工委、中央編譯局、國家保密局、機要局、信訪局、中央檔案館等部門。毛主席、江青的女兒李納曾在此鍛煉并結婚,鄧小平特意從南昌到此看望其老秘書王瑞林。近十多年來,許多曾下放到這里的老干部,有的還攜子孫慕名遠道故地重游,希望找回曾經的感覺,并給子孫予啟示。他們撫摸著自己熟悉的一磚一瓦,百感交集,有的還泣不成聲,淚流滿面。難怪說歷史是一門藝術,可陶冶情操;歷史也是一面鏡子,可以古鑒今。是啊,留得歷史在,評價由人說。
中辦“五七干校”基本是一校三地,總部設在進賢縣軍湖路北段西側的五里墾殖場內,里面包括物資供應中心(倉庫)、辦公區和宿舍區三部分。其中,倉庫5棟,呈院落狀布局,辦公房1棟,宿舍9棟,均為磚石結構的單層平房。許多紅石柱上、石墻上用毛體或美術字體刻有鼓舞人心、催人奮發向上的毛主席詩詞和語錄。如:正面倉庫每根石柱上分別用毛體陰刻《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詩詞各一句,面向大門一倉庫中間兩柱為毛體陽刻一對聯“四海翻騰云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其他墻體上為陽刻美術字體“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自力更生豐衣足食”等。辦公地點中間兩石柱上分別陽刻美術字體“謙虛謹慎戒驕戒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宿舍一些墻面上寫有“團結起來爭取更大的勝利”等標語。
另外兩處是勞動生產區,一地位于總部西北2公里處,包括2公里長的五七大堤、3000多畝改造的農田及養殖、加工場所,養殖、加工場地的建筑均為紅石紅磚紅瓦,在紅磚墻上還陽刻有“五七紅莊”字樣,因此,這里又叫“五七紅莊”。還有一地位于縣城以西12公里的江西省紅壤研究所紅山村內,規模較小,學員主要從事茶樹、果樹的栽培。李納就在此地結婚。干校一建筑的每根石柱上端均浮雕三面紅旗(意為總路線、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下面為豎陰刻毛體“提高警惕”“保衛祖國”“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等文字。
中僑委五七干校
干校原來設在進賢縣康樂堤,因那里是血吸蟲病重災區,常有學員患病,此事很快被傳至中央,經周總理批示才遷到進賢縣鐘陵石灰嶺,并由王震兼督辦(當時王震下放到與進賢相鄰的東鄉縣紅星農場),曾駐多國外交官的陳端任干校生產組長(1993年退休后的他受聘為中國五金礦產進出口總公司高級顧問)。下放到該校的學員主要來自于國家外交事務部門,共4個連1000多人。干校現仍保留原有建筑10多棟,多為單層磚木結構,但基本閑置或作他用。其中唯一一棟雙層平頂青磚鋼筋混凝土結構的辦公樓保存最好。學員在辦公樓以西600米的池塘邊挖有一口“五七井”。磚砌方形井圈,外粉水泥,井圈東側中間有用水泥澆鑄的“五七井”三個大字,右下方為“一九六九年十月”字樣,字體略小。干校停辦后,許多曾下放到這里的老干部與當地百姓結下了不解之緣,其中就包括中共中央、國務院臺辦副主任唐樹備,十分關心當地教育,并為一所希望小學慷慨解囊。
時間一晃四十多年了,如今干校歷史在逐漸遠離我們,干校建筑也在風化侵蝕中衰老,但干校精神風貌始終嶄新如初。開放巨變的中國,干校中的學員們做出了重要貢獻。無論他們走到哪里,那種拼搏的傲氣,無堅不摧的勇氣就帶到哪里。真可謂“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退休高齡的他們還在默默地為祖國獻出余熱。人總是要老的,但五七干校留給我們的啟示,即那種吃苦耐勞,開拓銳取,公而忘私的拼搏精神卻永葆青春,永放光芒。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