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歷史 > 歷史視野

《瞭望》:18萬抗美援朝烈士尋蹤

陳輝 · 2010-10-05 · 來源:新華網
抗美援朝 收藏( 評論() 字體: / /

18萬抗美援朝烈士尋蹤

2010-10-03 20:25:10 來源: 新華網

在停戰協定上簽字的“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在回憶錄中寫道:他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在沒有勝利的停戰協定上簽字的美國司令官。183108名戰士生命的付出,讓近代以來中國軍隊屢戰屢敗的屈辱成為歷史。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后,彭德懷自豪地說,過去西方列強在中國沿海架上幾門大炮,派2萬人的八國聯軍就能長驅直入中國首都的歷史從此結束了。

近代以來,在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面前,中國人無尊嚴可言。鴉片戰爭之后,中國軍隊屢戰屢敗的屈辱史,終被抗美援朝改寫。

“神話已經破滅,原來我們并不是不可戰勝的。”美國前總統胡佛感傷。

在停戰協定上簽字的“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在回憶錄中寫道:他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在沒有勝利的停戰協定上簽字的美國司令官。

這是一場實力懸殊的較量,交戰雙方的武器裝備有如天壤之別。中國人民志愿軍以183108名戰士生命的付出,創造了軍事史上以弱勝強的戰例。

毛澤東說:“如果不是美國軍隊占領我國的臺灣、侵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打到了我國的東北邊疆,中國人民是不會和美國軍隊作戰的。但是既然美國侵略者已經向我們進攻了,我們就不能不舉起反侵略的旗幟,這是完全必要的和完全正義的。”

美國史學家約翰·托蘭說:“中國出兵朝鮮是出于國家利益的考慮,是迫不得已的。如果蘇聯侵略墨西哥,那么美國在五分鐘之內就會決定派軍隊去的。”

但美國官方稱“自由不是無代價的”,并把它刻在了朝鮮戰爭紀念碑上。

考察人類的歷史,我們看到,以燃燒戰火的方式“追求自由”,總是會走到自由的反面。這樣的悲劇,還在今日的伊拉克上演,何時能夠結束?

抗美援朝戰爭60周年紀念前夕,《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對志愿軍烈士人數、安葬地、安葬過程等進行了全方位尋蹤,意在緬懷先烈,啟發人們對戰爭與和平的思考。□(文/王軍)

 

《瞭望》文章:18萬烈士尋蹤

183108名戰士生命的付出,讓近代以來中國軍隊屢戰屢敗的屈辱成為歷史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陳輝

9月22日上午8時,萬家團圓的中秋節,本刊記者來到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抗美援朝戰爭館”,看到“志愿軍烈士墻”的上方鑲嵌著29個金光大字:“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的英名和光輝事跡將永遠激勵著我們不斷前進!”

“志愿軍烈士墻”的中間花環中標明了志愿軍烈士人數:183108。

“志愿軍烈士墻”的兩旁分別標注了30個省區市犧牲的志愿軍人數:福建1173人;甘肅1259人;云南1604人;江西3258人;遼寧13374人;山東19766人;吉林18499人;四川21051人;湖南11541人;河北11853人;河南11048人;江蘇8444人;青海56人;重慶9468人;安徽6375人;北京1551人;湖北7183人;廣西3418人;黑龍江8683人;山西5488人;內蒙古1995人;陜西3387人;廣東3307人;海南91人;寧夏441人;貴州2957人;浙江3361人;上海1576人;天津808人;新疆93人。

這是目前最新公布的志愿軍烈士人數。

“叫化和龍王比寶”

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志愿軍烈士人數有過多種說法。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后,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戰史》公布的數字是:中國人民志愿軍傷亡36萬余人。但沒有單獨公布志愿軍犧牲人數。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的《當代中國-抗美援朝戰爭》統計,中國人民志愿軍犧牲和負傷36萬余人。也沒有說明犧牲的志愿軍人數。

本刊記者還從有關資料中查到了這樣一組數字:根據解放軍衛生勤務部統計,中國人民志愿軍的總損失數是:戰斗和事故亡11.8萬人,負傷38.3萬人,患病后送45.5萬人;失蹤2.56萬人。另據后方醫院統計,傷員有2.16萬人不治身亡,患病者有1.32萬人病死。按以上數字,戰后統計志愿軍總計有14.8萬人犧牲。

2000年10月16日,《解放軍報》提供數據:據不完全統計,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志愿軍共傷亡36萬余人,陣亡171687人。

坐落在遼寧省丹東市的“抗美援朝紀念館”,曾多方搜集資料,最初統計烈士數字是171669人,這些都是能查到姓名的志愿軍烈士。

據紀念館研究員張中勇介紹,從上世紀末開始,“抗美援朝紀念館”通過民政部下發通知,同時派員下到除西藏外的全國480多個地級市2670個縣區單位,從地方最基本的縣區民政烈士名單里面,逐一進行核對。該館2006年公布的數字是志愿軍直接戰斗犧牲人數為183108人。

這一數字與軍事博物館公布的志愿軍烈士數字相吻合,也是截至目前最具權威的數字。

就志愿軍與美軍傷亡對比情況,本刊記者曾采訪抗美援朝戰爭云山戰斗中重創美軍“開國元勛師”——騎兵第一師的主攻師師長、北京軍區原副司令員汪洋。這位當年的志愿軍第39軍116師師長對本刊記者說:“抗美援朝戰爭,美軍傷的多,死的少;我軍犧牲的多,受傷的少。原因是美軍重武器多,命中后,很少受傷,大都致命,因此我軍死亡率高。我軍使用的輕武器多,命中后,一般受傷率高,死亡率少。”

本刊記者對抗美援朝戰爭中志愿軍與美軍的裝備進行了對比,交戰雙方的武器裝備有如天壤之別——

美軍1個步兵師的裝備包括:坦克149輛,裝甲汽車35輛,高射炮64門,155口徑榴彈炮18門,105口徑榴彈炮54門,火箭筒607門,無后坐力炮、化臼炮、迫擊炮、六○炮共343門。總計各種火炮1086門、輕重機槍1008挺。可擁有航空兵50余架飛機的支援。火焰噴射器、自動步槍、卡賓槍等短兵器,比人還多,裝在中、小型吉普車上,隨時補給。這是當時達到現代化高峰的機械化部隊。

志愿軍1個步兵師的裝備包括:馬拉山炮12門,輕迫擊炮、92步兵炮、六○炮共計40余門。坦克數量是零,飛機數量是零。汽車只有幾輛,輕、重機槍150挺。全師短兵器絕大部分是抗日戰爭時期使用的三八式步槍,沖鋒槍、卡賓槍只有一些干部才有,就連手榴彈也僅有1000枚。毛澤東稱這是“叫化和龍王比寶!”

然而,正是在這樣裝備對比懸殊的戰爭中,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勝了以美國為首的16國組成的“聯合國軍”和受其指揮的韓國軍隊。歷時兩年零九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以中朝軍民的勝利和美國的失敗而告結束。

抗美援朝戰爭交戰雙方最后將戰線穩固在“三八線”上,迫使“聯合國軍”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于1953年7月27日,在《關于朝鮮軍事停戰的協定》上簽字,確定“三八線”為臨時軍事分界線。

在停戰協定上簽字的“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后來在回憶錄中說:他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在沒有勝利的停戰協定上簽字的美國司令官。

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戰史》公布的數字顯示:中朝人民軍隊共殲滅敵軍109萬余人(朝鮮人民軍殲敵13萬余人),其中美軍39萬多人,擊落擊傷敵機1萬余架,擊毀擊傷和繳獲敵軍坦克3064多輛,擊沉擊傷敵軍艦艇257艘,擊毀擊傷和繳獲敵軍各種炮7695門。

1953年10月23日,美聯社發表的17國軍隊在朝鮮戰爭中的損失數字為1474269人。

1976年韓國國防部編寫出版的《韓國戰爭史》披露的數字是1168160人。

1995年,美國官方在華盛頓修建了朝鮮戰爭死亡者紀念墻,將每個死者姓名都刻到墻上,共計54246人。

約18萬烈士長眠朝鮮

坐在本刊記者面前的志愿軍老兵叫曹家麟。

他1950年10月入伍,是原志愿軍第67軍文化教員、作訓參謀,退休前任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培訓交流部主任。

他業余從事志愿軍烈士考察已經10年,對安葬在朝鮮的志愿軍烈士情況了如指掌。

2000年、2004年、2009年,曹家麟先后3次以志愿軍老戰士名義到朝鮮訪問,對安葬在朝鮮的志愿軍烈士墓進行了考察。

曹家麟介紹,志愿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共犧牲183000多人,除少數團以上干部和著名戰斗英雄運回國內葬在沈陽、丹東等烈士陵園外,大約有18萬志愿軍烈士安葬在朝鮮。

曹家麟對當年自己服役的67軍的志愿軍烈士情況更為熟悉:“據我所知,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烈士遺體基本上是在作戰地區附近安葬的,我所在的67軍主要是在金城地區。朝鮮停戰后的1954年5月,志愿軍總部召開了修建烈士陵園工作會議。會后,67軍在軍師兩級組成了烈士陵園修建委員會和辦公室,從當年6月初至11月底,在金城地區7440平方公里的地區內,在查對烈士、制碑(均為水泥墓碑,在碑上刻有烈士姓名)、制棺、選址修建和移葬等程序中,盡量改造原有陵園墓地,少建新陵園,相對集中,67軍共接收和查出烈士陵園墓地1271處,烈士20116名,移動烈士4582名,制棺4531口,補充制作墓碑19980塊,修建陵園墓地373處。此外,54軍在金城地區有4個烈士陵園,共安葬了1468名烈士。”

曹家麟曾走訪當年負責志愿軍烈士陵墓建設的原志愿軍政治部組織部助理員劉秀峰。劉秀峰從陵園籌建到1957年奉命回國,一直負責烈士的安葬工作。根據志愿軍政治部的要求,所屬部隊均建立了完整的烈士陵園墓地檔案:1.每個陵園墓地均印制了《陵園墓地埋葬情況登記表》,內容包括陵園位置圖、烈士墓地安葬分布圖、安葬順序、編號和烈士名冊,包括姓名、功模、部別、職務和原安葬地;2.以師為單位繪制了烈士陵園墓地位置分布圖,每座陵園墓地位置、編號、烈士數和無名烈士數均標在地圖上。當時還請朝鮮同志幫助拍攝了一部紀錄片。目前,這些志愿軍烈士陵園的檔案資料存放在解放軍檔案館。

曹家麟向本刊記者介紹了志愿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在朝鮮的安葬情況。中國人民志愿軍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的共12人,當年生者只有彭德懷、楊育才、胡修道;烈士李家發、伍先華、許家朋、楊春增安葬在朝鮮,楊根思、黃繼光、孫占元、邱少云、楊連弟安葬在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

李家發是曹家麟在67軍的戰友,金城反擊戰役中,李家發以胸膛堵住敵暗堡射孔而壯烈犧牲,志愿軍總部為他追記特等功,授予“一級人民英雄”的稱號,朝鮮授予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同時授予“金星獎章”和“一級國旗勛章”。李家發犧牲后安葬在朝鮮江原道昌道郡榆昌里志愿軍烈士陵園,編號為金356。這里還安葬了志愿軍67軍排以上軍官、戰斗英雄和功臣120人。

1954年10月,李家發烈士的父親李繼成隨賀龍元帥擔任總團長的中國人民第三屆赴朝慰問團訪問朝鮮,來到榆昌里志愿軍烈士陵園,看望長眠在這里的兒子。

2009年10月27日,應朝鮮朝中友好協會邀請,曹家麟和11名志愿軍老戰士和烈士親人組成的志愿軍老戰士代表團,赴朝鮮進行了為期7天的訪問。代表團中有李家發烈士的妹妹李家英,訪問期間,曹家麟陪同李家英專程祭奠了李家發。

青山處處埋忠骨

在距上甘嶺不遠的江原道金化郡九峯里,有一個志愿軍烈士陵園,那里長眠著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的伍先華、許家朋、楊春增和他們的16848位戰友。

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后,志愿軍領導機關成立了烈士陵園修建委員會,中國政府撥出專款,用于陵園建設,在朝鮮建起了八處志愿軍中心烈士陵園,它們是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陵園、云山志愿軍烈士陵園、價川志愿軍烈士陵園、長津湖志愿軍烈士陵園、開城志愿軍烈士陵園、上甘嶺志愿軍烈士陵園、金城志愿軍烈士陵園、新安州志愿軍烈士陵園。

由于抗美援朝戰爭作戰地域廣,戰線拉得長,戰場情況復雜,以上八處烈士陵園,不可能將志愿軍烈士全部安葬,很多烈士仍分散葬在朝鮮各地。除以上八處志愿軍烈士陵園外,朝鮮還修建了62處志愿軍墓地,建有243個烈士合葬墓,將分散在各地的大部分志愿軍烈士,集中安葬于這些烈士合葬墓中。

2009年10月5日上午,在朝鮮訪問的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與代表團全體成員等專程前往平壤以東約100公里處平安南道檜倉郡的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陵園憑吊。1958年周恩來總理訪問朝鮮時也曾來到這里。

志愿軍陵園群山環抱、滿目蒼翠。溫家寶沿著240級青石臺階拾階而上。這240級臺階象征著240萬赴朝作戰的志愿軍將士。一層陵門門楣上鐫刻著郭沫若手書“浩氣長存”四個大字,碑亭梁枋四面有黃繼光、楊根思、邱少云、羅盛教等志愿軍英雄像。

溫家寶、中國駐朝鮮大使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在朝中資機構、華僑和留學生敬獻的花圈擺放在志愿軍戰士銅像前。溫家寶上前輕輕整理花圈緞帶。緞帶上寫著“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永垂不朽”。全體人員肅立默哀。

隨后,溫家寶來到毛岸英烈士墓前獻上花束。他對著毛岸英的塑像說:“岸英同志,我代表祖國人民來看望你。祖國現在強大了,人民幸福了。你安息吧。”

安葬在國內的烈士

“除抗美援朝戰爭初期著名志愿軍英雄和團以上干部犧牲后運回祖國安葬外,一些負傷的志愿軍官兵回國治療身亡者也在祖國進行了安葬。”曹家麟對本刊記者說。

國內安葬志愿軍烈士比較集中的有三處,它們是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丹東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赤壁市志愿軍烈士墓群。

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位于沈陽市北陵公園的東側,由原東北軍區政治部修建,1951年8月落成,同年12月10日移交給沈陽市民政局管理。陵園占地24萬平方米,地勢居高臨下,拾級而上,迎面矗立著一座23米高花崗巖砌成的四棱錐形紀念碑。碑體正面是董必武1962年9月題寫的“抗美援朝烈士英靈永垂不朽”。

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分為東、西、北三個墓區,安葬著123位志愿軍烈士。其中,有特級戰斗英雄黃繼光、楊根思,一級戰斗英雄邱少云、孫占元、楊連弟;還有在朝鮮戰場上犧牲的3位志愿軍軍職干部:志愿軍第39軍副軍長吳國璋、第50軍副軍長蔡正國、第23軍參謀長饒惠譚。

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中的123位烈士遺體,大多是1951年5月至1955年年底,從朝鮮戰場運送到沈陽的。翻開烈士陵園檔案“志愿軍烈士入園登記表”,123位烈士的自然情況歷歷在目;每個登記表上,都蓋有“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軍區政治部組織部”的大印,留有組織部部長譚開云等領導的親筆簽名。

第一位安葬在這處陵園的烈士是趙興玉,他是66軍588團團長,1916年出生,四川省達縣石崗嶺人,1933年9月于達縣入伍,1937年12月在山西省入黨,歷任縣大隊長、營長、副團長、團長,1951年1月在朝鮮戰場犧牲。他的入園時間為1951年5月,當時的墓地番號為17組5號。

最后一位安葬在這處陵園的烈士,是1994年安葬的沈陽軍區政治部原副主任何渠若。何渠若1920年出生,1938年參加革命,同年10月入黨。1953年9月12日,何渠若犧牲在談判斗爭崗位上。

當時,志愿軍烈士們犧牲后,都直接掩埋在戰場附近。運送遺體前,東北軍區派出人員尋找烈士墳墓、起出烈士遺體,先運送到丹東部隊留守處,用棺材裝殮,然后用火車運送到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有的烈士遺體在丹東來不及裝殮,用帆布包裹著運送到沈陽,然后在沈陽入棺裝殮。

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建立以來,每年前往憑吊、祭掃的國際友人和各界群眾達數十萬人。

最早的烈士陵園

丹東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坐落在風景秀麗的丹東市錦江山北麓,陵園占地面積14000平方米,始建于1951年5月1日,當時是中國人民志愿軍第50軍最早在丹東修建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也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最早的烈士陵園。

園內現有烈士紀念建筑物2處,一處是1971年由丹東市革委會、丹東市駐軍修建的主體紀念碑“抗美援朝烈士紀念碑”;另一處是1951年由中國人民志愿軍第50軍修建的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紀念塔。園內設有烈士事跡展覽室2處,建筑面積280平方米,展出園內18位烈士英烈事跡。陵園重修于1971年10月25日。1984年3月,丹東市各界群眾和駐軍指戰員又對烈士陵園進行了全面修繕和綠化美化。

沿著陵園正面花崗巖臺階緩步而上,在一片蒼松翠柏之中,聳立著一座12米高的花崗巖紀念碑,上面銘刻著“抗美援朝烈士永垂不朽”十個金色大字,在紀念碑前后安葬著264位在抗美援朝中犧牲的烈士。其中人民英雄、戰斗英雄、特等功臣等13位,團以上干部8位。

丹東地處抗美援朝戰爭前沿,許多重要的悼念活動都安排在這處陵園進行。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原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委員、國防部長遲浩田,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陳慕華,原全國政協副主席、志愿軍副司令洪學智,先后來到這里祭奠抗美援朝烈士。

丹東全市有多座烈士陵園,該地區的五龍背、花園溝、蛤蟆塘、七道溝、四道溝、浪頭鎮、鳳城大堡等地,還有幾處小型的志愿軍烈士陵園和零散的烈士墓,其中規模最大的是元寶區抗美援朝烈士陵園。

根據丹東民政部門統計,這些分散安葬的志愿軍烈士,有姓名可考的,振興區有612名,元寶區有622名,振安區有235名。另有部分無名烈士。

據元寶區民政局局長劉偉仁介紹,元寶區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始建于1952年6月,最初為散葬土墓。陵園內一共安葬了688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負重傷轉移到中國人民志愿軍總后醫院,經搶救無效而犧牲的烈士。這些烈士來自中國21個省市,分別隸屬于中國人民志愿軍1軍、空4軍、安東軍分區、遼東軍區等部隊。

近七成犧牲時不到30歲

赤壁市志愿軍烈士墓群,在湖北省赤壁市城西南30多公里的羊樓洞村老營盤茶山上,共計安葬著124名志愿軍烈士。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后,為搶救從抗美援朝前線轉運后方的傷病員,當時的中南軍區在赤壁建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7預備醫院。該醫院的醫護人員救治了1200多位志愿軍傷病員。1951年10月29日至1955年2月4日,陸續有142名傷勢過重的傷員經救治無效犧牲。根據碑文介紹,抗美援朝戰爭最慘烈的時期是1952年4月至1953年1月,1952年在第67預備醫院99人犧牲,其中,7月犧牲24人。

“這些犧牲的英烈都是我們的病號,那真叫慘烈啊!”73歲的劉芳是當年野戰醫院護士長,她顫巍巍地拿著烈士名單老淚縱橫。

劉芳回憶,隨著戰爭的深入,傷病員越來越多。病房不夠就在空地上搭草棚;沒有消毒劑就用煮飯的鍋煮沸殺菌;因為缺少青霉素,大量傷員因傷口感染而亡。有的戰士在戰斗中跟敵人拼刺刀,內臟外露而感染;有的是肢腿被炸斷,骨頭外露被感染;有的是在朝鮮戰場被美軍飛機扔細菌彈,感染嚴重肺結核;有的在長期天寒地凍、缺衣少食環境下身患重病。因為長途轉運延誤治療時機,加上當時的醫療技術條件有限,導致有些戰士救治無效,被就地安葬。

當年擔任野戰醫院指導員的白玉發老人回憶,一位從前線送來的18歲的女戰士因傷口感染犧牲了,大家特別難過。這位女戰士叫唐文英,河南省鄧縣前近鄉人,系志愿軍機要收發員。她16歲時,與家人失散,家人雖四處打探其下落,終無消息。唐文英的母親生前經常傷心垂淚,臨終前還喊著她的小名。后來,烈士的妹妹找到了姐姐的墓地,感慨地說:“要是我媽知道了姐姐的消息,一定會又悲又喜。為她早逝而悲,為她有音訊而喜。”

這些為國捐軀的革命烈士籍貫包括24個省市118個縣市,將近七成犧牲時不到30歲。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有大量的志愿軍傷病員被送到國內治療,地區廣泛,接收的部隊醫院非常多,在轉運途中和治療過程中,一些重傷員陸續犧牲,就地分散安葬。

此外,個別犧牲的志愿軍高級領導干部遷葬國內。石家莊華北軍區烈士陵園安葬著志愿軍67軍軍長李湘烈士,他是犧牲在朝鮮戰場上級別最高的軍事指揮員,年僅37歲,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國旗勛章。1951年10月19日《人民日報》頭版報道“我軍三天殲敵一萬七千”。這是李湘帶領67軍打出的戰績。李湘是受美軍細菌彈感染,導致敗血癥犧牲的,當時安葬在朝鮮平安南道檜倉郡志愿軍烈士陵園。1952年12月10日,李湘的靈柩被運回祖國,安葬在石家莊華北軍區烈士陵園,在朝鮮檜倉郡志愿軍烈士陵園留有李湘的衣冠冢。

韓國境內的烈士遺骸

在抗美援朝戰爭第三次戰役中,志愿軍突破“三八線”,占領漢城。此后,在“三八線”以南還進行了第四次、第五次戰役等多次戰斗,相當一部分戰士犧牲在今日韓國境內。

曹家麟向本刊記者提供了許多韓國境內志愿軍烈士資料,本刊記者又通過多種渠道了解到軍事分界線以南,也就是今天韓國境內發現的志愿軍烈士遺骸情況。

曹家麟介紹,1954年,也即抗美援朝停戰后的第二年,朝鮮開城市政府當局特地在北郊“三八線”松岳山南麓的山坳里,開辟建立松岳山志愿軍烈士陵園,以便安葬從敵占區搬運回來的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

解放軍總政治部保衛部離休干部孫佑武當年參與了接收工作。2006年他在回憶文章中說,在1954年9月的一次雙方軍事人員遺體交接中,“聯合國軍”方送還的志愿軍遺體,總數略超過1萬具。

在敵占區,即“三八線”以南的志愿軍死亡人員遺體,包括三次戰役的烈士遺體。他們是1950年冬至1951年6月志愿軍第三、四、五次戰役期間,在越過“三八線”的原敵占區作戰時犧牲的戰士,部隊在后撤時就地作了掩埋。

二是金城戰役的烈士。他們是1953軍7月中下旬朝鮮停戰前夕志愿軍發動金城戰役期間,在突破敵防線并向縱深推進時犧牲的戰士,部隊在完成戰役殲敵任務后撤退時就地在戰場掩埋。

三是志愿軍戰俘烈士。他們是在“聯合國軍”戰俘營死亡的志愿軍被俘人員。

抗美援朝戰事最為激烈的第三、四、五次戰役,都發生在“三八線”以南“聯合國軍”占領區。按志愿軍司令部戰后通報,第四次戰役志愿軍共殲滅韓國和“聯合國軍”7.8萬人,志愿軍傷亡5.3萬人;第五次戰役殲敵8.2萬,志愿軍傷亡8.5萬人。

戰爭期間,志愿軍隨時推進或撤退,本著人道主義精神,敵我雙方打掃戰場都盡量會對戰死者進行掩埋。志愿軍離開時臨時掩埋好戰友尸體,以便戰后妥善安葬。但戰后特別是在原敵占區對零散掩埋的戰死者遺骸的收集難免會有遺落。

近年來,韓國不斷發現志愿軍遺骸,他們大都是志愿軍作戰時臨時掩埋的、散落在各個戰場的烈士遺體。

2005年韓國聯合通訊社報道,韓國陸軍部隊透露,在京畿道加平郡北面花岳山一帶,共挖掘出朝鮮戰爭期間遺骸52具,其中30具屬“聯合國軍”,22具屬中國人民志愿軍。

2007年1月,韓國成立朝鮮戰爭韓軍戰死者遺骸發掘工作專業部隊——“國防部遺骸發掘甄別團”,下轄企劃課、發掘課、甄別課、支援課等4個課和4個發掘班。

截至目前,發掘甄別團共在韓國境內挖掘出2537具遺體,包括1963具韓軍遺體、8具“聯合國軍”遺體、386具朝鮮軍隊遺體、180具中國軍隊遺體。中朝軍隊遺體被安葬在韓國坡州的“朝鮮和中國士兵墓地”。

鳳凰衛視記者秦晴今年在韓國坡州尋訪了“朝鮮和中國士兵墓地”。

秦晴打聽到,這塊墓地屬于韓國軍方,他們必須得到韓國國防部的許可之后才能去拍攝,便向韓國國防部提出請求,但一直未得到回復。

焦慮等待中的秦晴終于等來了負責他們此次韓國行采訪協調的韓國文化中心的電話,約請她去文化中心面談此事。

見到韓國文化中心新聞處的兩位男士,秦晴的第一句話是:“這個墓地是我此次來韓國最想看的地方,是我們最重要的行程。我是一個中國人,你們要理解我的心情。”

秦晴講了一個她剛剛從同事那里聽來的志愿軍故事:一位年過七旬的老人,從小就沒有見過父親。剛出生時父親就去打仗了,最后戰死在朝鮮戰場上。母親含辛茹苦把他養大,九十多歲的母親臨終前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他找到父親的遺骨。帶著母親的囑托,他去了東北,后來又到了朝鮮,遺憾的是,都沒能找到父親。最后,他帶著從朝鮮的志愿軍墓地挖來的泥土來到已經昏迷五天的母親床前,令人吃驚地是,母親聽完他的話居然又有了意識,雙手緊緊握住那個裝滿泥土的罐子。

歷經周折,秦晴和攝制組終于來到坡州墓地。按照韓國的傳統,墓地一般面向南方,但秦晴發現這里的志愿軍墓碑全部面向北方,她想,這是為了讓死者可以面向家鄉的方向,遙望故鄉。

志愿軍撤離之后

1986年6月,韓國京畿道楊平地區發現一具志愿軍烈士遺骨,同時出土部分遺物。有圖章三枚,其中兩枚骨質,均刻有楷書體“蔣立早”三字;一枚水晶質,刻有篆書體“孫敬夏”三字;哨子兩個,一為電木質,標有“上海制造”字樣。另一枚為鐵質,有“GHYKYAN”字樣;鐵卷尺一條,有“中商出品”字樣;藥瓶一個,有“四野衛”字樣,并有五星圖案。另有武裝帶、銅鈕扣、鑰匙環等,計25件。“聯合國軍”方面將遺骨和遺物交給了當時的中國人民志愿軍駐開城聯絡處。烈士的遺骨安葬在開城烈士陵園的合葬墓中,遺物交給抗美援朝紀念館。

在韓國鄉間,志愿軍遺骸也多有發現。1989年5月12日,新華社電告,新近在南朝鮮境內發現的19具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安葬儀式,在朝鮮軍事分界線邊境城市開城的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陵園舉行。這是自朝鮮戰爭停戰以后,在南朝鮮境內發現志愿軍烈士遺骨最多的一次。

本刊記者了解到,1958年10月,志愿軍最后一批部隊撤離朝鮮。之后,對志愿軍戰死者遺骸的挖掘,朝鮮也做了相應的工作。

志愿軍原本在板門店的軍事停戰委員會有100人的代表團,撤軍后只剩下一個7人工作小組,全部由軍方人員組成。留守的軍方小組除負責停戰協議后的善后事務,還負責協調接收在韓國境內發現、轉交的疑似志愿軍失蹤人員的遺骸,參與鑒定,并把志愿軍的紀念章、尸骨、標志牌等遺物移送國內。

1991年3月,美國提出由韓國將軍擔任“軍停會”首席代表,遭到朝方拒絕。其后,朝鮮撤走其駐“軍停會”代表團。9月,中國方面鑒于“軍停會”已實際停止工作,決定撤回原駐“軍停會”代表。中方7人小組撤回后,志愿軍的名稱就此成為歷史。尋找、挖掘和掩埋志愿軍失蹤人員遺骨的工作也隨之結束。

中國小組最后一次履行職能是在1989年11月。在朝鮮江原道鐵原郡檢寺里的一個高坡上,朝鮮人民軍的一支部隊在非軍事區的前沿進行修路施工時,意外發現一枚中國全國政協1951年頒發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紀念章。當他們繼續下挖至地下約1米處時,一具零碎的烈士遺骨顯露出來,遺骨附近還有另一枚抗美援朝紀念章、中國人民銀行1949年發行的18萬元紙幣和一張“中國人民志愿軍391部”字樣的空白臨時介紹信。“軍停會”中方人員和朝鮮軍方前往現場檢驗后認定,這是一具中國人民志愿軍指揮員的遺骨。這位無名烈士終于同他生前的14233名戰友長眠在松岳山下的烈士陵園中。

在韓國境內還會不會再發現志愿軍烈士遺骸?可以肯定的是,遺留在韓國的只是少數零散掩埋的志愿軍烈士,不會有大批的志愿軍烈士遺骸發現。

從19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109年間,世界上大大小小幾十個列強侵略過中國,區區兩萬多人的“八國聯軍”就把一個泱泱大國打得支離破碎、千瘡百孔。

一部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屢戰屢敗的屈辱史。但抗美援朝戰爭改變了這種情況,中國人民志愿軍把以世界頭號強國美利堅為首的17國部隊打得一敗涂地。

(本文來源:新華網 ) 宋瀟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反抗吧,我的人民,反抗吧
  2. 毛主席,為什么反不得?
  3. 為什么總有人把毛主席放在后四十年的對立面?
  4. 劉繼明|隨想錄(20)
  5. 吃飽了才會有道德嗎?
  6. 美化軍閥是嚴重錯誤,整改批判應一視同仁
  7. 孫錫良 | 圓圈里的天才
  8. 由“高考狀元”想到了毛主席教育革命
  9. 從‘10塊’到‘400塊’:新農合背后的沉重與希望——請對農民好一點
  10. 子午:請珍惜我們的社會主義傳統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5.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6. 到底誰“封建”?
  7.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8.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9. 掩耳盜鈴及其他
  10. 小崗村分田單干“合同書”之謎及其它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車間主任焦裕祿
  2. 地圖未開疆,后院先失火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亚洲日韩欧美第一区 | 伊人网在线观看动态图 | 色婷婷色综合缴 | 亚洲综合久久一区二区 | 熟女丰满少妇精品一区二区 | 丝袜美腿亚洲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