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利者不需要理解
——記一次美國的朝鮮戰爭學術會議
作者:達雅
轉自西西河中文論壇·英雄本色
6月24日~25日,朝鮮戰爭爆發60周年之際,第25屆美—韓安全研究委員會年會(The 25th Annual Conference of Council on U.S.-Korean Security Studies)在USC召開。會議的主題是“Legacy and lessons of the Korean War after sixty years in the context of the U.S.-Korean security alliance”。作為西西河未經授權特派人員,我與南渝霜華參加了這個會議。通過這次會議,對美韓方面的看法、思路有了新的認識,特在此向西西河廣大河眾作一報告。
坦率地說,我不知道這個帖子是否合適發在“英雄本色”,因為基本沒有英雄事跡。但是我實在找不到更合適的版面了。另外,這篇也可以看作對愛吃肉的兔子的《美國視角》系列的唱和吧。
㈠會議的一般狀況
朝鮮戰爭研究在美國算是一個冷門學科,在大眾中更是“被遺忘的戰爭”。這次借著朝鮮戰爭爆發60周年,這會算是開得很成功了,總共參加會議的大概有幾十位。接待級別也比較高,用南渝霜華的話說就是“管飯但不收錢的會在美國還是比較少見的”。
管飯但不收錢的原因可能是有官方資助。會議的主辦方是Council on U.S.-Korean Security Studies,協辦單位有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Korean Studies, The Korean Institute for Maritime Strategy 和 Daily News in Korea. 這個Council on U.S.-Korean Security Studies是個什么機構不知道,但至少是半官方的,因為會議的兩個Co-Chairman都是退休的將軍,一個美國的一個韓國的。
24日一早,奔著豐盛的早餐,我準時到達會場。在那里見到了南渝霜華,我們就一邊吃一邊聊。然后就看見形形色色的人進來了,我總結有三個特點,第一是個個西裝筆挺,這讓我很不適應,因為理工科的會穿西裝的才是少數。第二個是老,基本都是60歲上下,我們環顧會場之后發現南渝霜華可能是最年輕的,我不是第二也是第三;第三個是就我們兩個中國人,其他的亞洲面孔都是韓國人。參會中國人100%上西西河,可見西西河的影響力。
會議的組織也比較合理。所有人進門簽到后就可以領到會議的程序冊,以及當天的全部論文稿。會議除了開幕式和閉幕式,主要是7個Panel。每個Panel由一個moderator主持,三個作者分別宣讀三篇論文,然后由一兩位Discussants評點并提問。如果時間有富余,就安排聽眾提幾個問題。
有意思的是,這個會議搞的是命題論文。例如,Panel I里面的三篇論文主題分別是:“The Causes of the Korean War: A U.S. Perspective”, “The Causes of the Korean War: A Korean Perspective”和“The Causes of the Korean War: A Chinese Perspective”。可以另外起題目,但是主題必須是這個。但是他們不知道是沒找到還是根本沒找,Chinese Perspective是由美國的教授綜述了中國學者的論文后寫的,都不知道是第幾手資料了。所以在場的不少美國學者都說很遺憾沒有中國學者到會。
會議另一個有意思的地方是,吃飯的時候也安排人講話。會議的主題是“Legacy and lessons of the Korean War”,講話也是這個主題。講話人講講自己的經歷,還是挺能感動人的,但最后常常要說“Freedom is not free”,感覺挺八股。
這會議還有一個我很不適應的地方,就是大家都不用PPT,直接裸讀論文,據說文科開會都是這樣的。這就讓我這半吊子英語很難受了。
㈡戰爭爆發的牛角尖
會議的前兩個Panel分別是“The cause of the Korean War”和“The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major states in the Korean War”。我聽得云里霧里,而南渝霜華作為專業人士,在聽完報告后一針見血地指出,作為六十周年紀念性質的會議,這基本是重新宣告各方的立場,而不是發表新的學術成果。他進一步指出,朝鮮戰爭中、朝、美、韓四方,其實只有中方經歷的觀點的切換,其他各方其實是觀點一直不變。在指出了這一點后,他對會議感到嚴重無聊,就回UCLA準備第二天看球去了。留下我貪戀晚上的Dinner,繼續在會場里晃蕩。但是在這期間,我們遇見了一位不知道國籍是什么,但自我認同為中國人的老劉,關于他的事以后再說。
這兩個Panel里面發言的韓國學者,我猜測可能都是軍人,因為其單位一個是韓國軍事科學院(Korean Military Academy),另一個是韓國國防大學(Korea National Defence University)。他們的發言,英語倒是很讓我滿意,語速和詞匯量正好讓我聽得懂。聽懂以后呢,就覺得根本不是學術論文,而是一個完全徹底的祥林嫂式敘述。第一位,Ohn, Chang-II先生的論文,歸根到底就是一句話,朝鮮在戰爭期間的軍事勝利是其挑起戰爭的罪證。而第二位先生,韓國國防大學的Byong Moo Hwang,則直截了當地在其論文“The role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China and former Soviet Union in the Korean War”的摘要中寫道:“The Soviet Union and China have been politically and militarily responsible for the origins of war and the disastrous consequences of war.”事實上這一位Hwang先生在第二天知道我是中國人以后表現出了一種道不同不相為謀的不友好姿態。
但是韓國軍方的這種祥林嫂式發言遭到了自己人的嗆聲。一位老先生,姓Lee,一條腿都不靈便了,拄著拐杖發言說,南方也不是那么無辜的小白兔啊。他說他記得戰爭爆發前,看到南方軍隊手拿嶄新的步槍,肩上挎著卡賓槍,也是很威風很神氣的,對他說:“一旦打起來,三天我們就可以占領平壤!”然后就打起來了,他就想,恩我們就要占領平壤了。結果到第三天,北方的軍隊打到他家那里了,他跑去看熱鬧,結果傻眼了:人家開來的是坦克和大炮啊!這位Lee老先生在第二天把這個故事又說了一遍。
相比之下,美國學者的報告,學術氣息就遠濃于意識形態色彩了。W. Stueck教授的“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origins of the Korean War: The failure of deterrence”和M. Gurtov教授的“From Korea to Vietnam: The Evolution of U.S. Intrventionism” 都是很不錯的論文。而S.M. Goldstein教授的“Chinese perspectives on the origins of the Korean War: An Assessment at Sixty”的綜述,參考文獻拉拉雜雜,既有沈志華、楊奎松這樣的著名學者,也有什么《遼寧教育信誠學院學報(Liaoning Jiaoyu Xincheng xueyuan xuebao)》這種不知道什么檔次雜志的文章。這說明,在朝鮮戰爭起因問題上,中美學者間呈現一種錯綜復雜的互動關系。一部分中國學者,按照美國研究的規范去鉆這個牛角尖,鉆完之后就成了這方面的牛人,其成果被其他中國學者引用,統統這些東西,又反過來成為美國學者繼續鉆牛角尖的證據。這種錯綜復雜的證據鏈,中間不知道有多少個圈。
但是,這種鉆牛角尖本身,其實就是一種意識形態的立場。當楊奎松、沈志華們去四處搜集材料論證1950年6月25日之前毛澤東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參與了朝鮮戰爭的決策的時候,他們其實已經屈服于美方所既定的道德立場。如果毛澤東參與了決策,那就是侵略者的同謀,需要承擔“political responsibility”,所以中國學者更愿意去論證毛澤東不知情或者參與程度很低,仿佛如此就可以保全毛澤東的榮譽。但是,作為一個大國領袖,身邊小國要打仗你卻不知情或者不能決策,那不才是真正的奇恥大辱嗎?
就是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蘇聯人、俄羅斯人“二戰等于衛國戰爭”的內在邏輯。那是一種勝利者的心態。勝利者不需要遵守他人所制訂的任何規范,學術的或者政治的,勝利者本身就是規范!
而在“朝鮮戰爭”這一課題上,把6月25日作為戰爭開始的日子,其實就是對中國勝利者權利的踐踏。在這個問題上按照美國學術規范鉆牛角尖,其實是一種不自覺的喪失立場。
㈢焦點天安艦
24日下午的Panel III主題是“朝鮮戰爭和美韓聯盟的形成(The Korean War and the Formation of U.S.-Korean Alliance)”,這個題目就更接近現實了,以致于在討論的時候發生了韓國研究人員之間的PK,并唯一一次使用了PPT。
這個Panel共有三篇論文,第一篇成為焦點。這是韓國防務分析所(Korea Institute for Defence Analyses)的Taewoo Kim先生的論文“The Korean Position on Alliance Formation and the Change of Public Trust between Kore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Cheonan(天安艦) Incident and the OPCON Issue”。這篇論文的核心思想,我歸納為,散布恐朝情緒,宣揚獨立抗朝必然失敗,反對指揮權移交(OPCON Transfer)。用他自己的話就是,“the 2007 OPCON agreement was a strange decision mand in a strange time”“2012 is the worst time for the OPCON transfer”。
結果三篇論文宣讀完,討論的時候,一位韓國教授就引用了另一位韓國教授剛剛在報紙上發表的文章,進行PK。他打出了一張幻燈片,上半部分是Taewoo Kim的觀點,下半部分是對立觀點。對立觀點認為,韓國是一個“Independent nation”,韓國各方面都比朝鮮強,因此有必要自己獨立搞國防。然后雙方進行了PK,但是他們的英語和我的聽力都有些問題,所以沒聽大懂。但是顯然,在天安艦事件以后,對于是否要繼續搞指揮權移交雙方觀點是尖銳對立的。
這個Panel由Tilelli將軍親自主持,他是會議兩主席之一。我就想將他一軍,請他來評價一下韓國獨自能不能打得過朝鮮,結果沒有舉手提問的機會。在這個Panel結束以后,去吃飯之前,我去找了將軍,問他,如果2012年OPCON transfer順利移交,單靠韓國能擋住朝鮮不能。結果將軍的回答很干脆:“你說OPCON transfer啊?你要搞清楚,只是移交OPCON,美韓軍事同盟是要繼續存在的!”
吃飯的時候,我們桌上七嘴八舌繼續討論。有一個來自韓國的女訪問學者就問我,你覺得是朝鮮擊沉了天安艦嗎。我說這我就搞不清楚了,這又不是我的專業。她說,有很多證據啊。我就說了,我不是專業的啊,韓國專家拿一堆證據來,我聽了肯定覺得很有理;可是要是朝鮮的專家來說這些證據都不成立,我也肯定得覺得很有理,對吧。然后我接著說,我覺得吧,這事對朝鮮來說too difficult了吧,一發魚雷就把那么大個軍艦就搞沉了,要說美軍能做到我信,要說朝鮮能做到,他們不是窮得連飯都沒的吃了嗎?她聽了覺得好像也有道理。
㈣我的三分鐘發言
6月25日上午我干了一件自己很得意的是。我在會上做了三分鐘發言。
在24日的下午,我意識到,“Korean War”的定義問題,或者說,戰爭是從6月25日開始還是10月19日開始的問題,是美韓方面和中國方面的關鍵性分歧。這既是一個學術問題,也是一個民族心理的問題,同時是一個政治問題。我覺得有必要向全體聽眾說明,一個普通中國人的看法。
于是在25日上午,Panel IV和Panel V之間,去找David Kang教授,他是Panel V的主持人,又是會議的東道主,很活躍的一個人。我找到他,先說I come from China. 他顯得很高興的樣子。我接著說,我發現我作為一個ordinary person,關于Korean War的概念和你們這些學者完全不一樣。你能不能給我安排一個幾分鐘的發言。他說可能有難度,我們這個會好多人想發言沒機會呢。我說我只要幾分鐘,你給我安排在discuss里就好了。他說這我做不了主,你得問會議主席Tilelli將軍去。
于是我就去找Tilelli將軍,反正昨天晚上已經問過一個問題了。將軍就說,你這得問Kang教授啊。我說我剛從他那里來,他說得由您決定的。Tilelli將軍就沒的推了,就去找會議的另一個主席Jae-Chang Kim將軍,一個瘦小的韓國老人,說這里有個中國人要發言,我們給不給他發呀。Kim將軍倒是很和善,說你要說什么啊。我就說,我聽了一天多的會,發現你們講的“Korean War”和我作為一個普通中國人的“Korean War”根本不是一回事,totally different. 你們說的“Korean War”是6月25日開始的,我們說的“Korean War”是從10月19日開始的。這時候跑過來一個韓國人,很不友好地打斷我,說你們是中國人,我們是韓國人,我們的的feeling和你們的feeling當然不一樣了。你們的毛澤東伙同斯大林,幫助了金日成侵略了我們……越說越激動,一邊說還一邊捅我的胳膊肘。我立即打斷了他,說這就是我要說的啊。你們覺得6月25日開始的戰爭是兩個independent country之間的戰爭,但是在我的mind里面,你們和North Korea打仗不就是中國內戰的一個Korea版嗎?這不是一個重要的區別嗎?旁邊的Kim將軍聽了直點頭。
這時候Tilelli將軍把Kang教授叫過來了,跟Kim將軍說我們讓他講吧。Kang教授說我們還有那么多人想講沒得講啊。Tilelli將軍就說,他是學生(他把我當學生了,我其實告訴他我是訪問學者,但訪問學者里很多也是學生身份),我們要給他機會。然后就開始討論讓我什么時候講,結論是在Panel V一開頭就講。然后Tilelli將軍又問我,你要幾分鐘。我說要5分鐘,將軍說那不行,只能給你3分鐘,你必須在3分鐘內講完。然后就問我行不行,我覺得他那時候的語氣真是一個將軍問部下能不能完成任務。我回答的也很干脆:“No problem!”這事就這么定了。這時候旁邊的Kim將軍和善地指導我說,你應該先介紹一下你的背景,這樣聽眾對你說的就比較好理解了。我覺得他真象是導師指導學生。
于是在Panel V的開頭,Kang教授宣布我們有一位EE專業的要發言。我就跳上講臺,說了下面的話(事后記錄,大致如此):
Thanks a lot to General Tilelli and Professor Kang. I come from China. My name is ……(謝絕人肉,這里刪去第一分鐘余下內容)。
As an ordinary Chinese, my concept of Korean War is totally different with you scholars. In my mind, the war began not on June 25, but October 19, the day Chinese army crossed over the Yalu River and joined the war. Before October 19, it is your business, not ours. It is just a Korean version of the Civil War of China, 1946-1949. But since October 19, it is OUR war. In China we seldom use the word "Korean War", we have another name: the War Against America and Assist Korea.
Thank you!
我的這一小段發言贏得了頗為不少的掌聲。當我在掌聲中走回座位的時候,聽眾中的Gurtov教授用非常標準的普通話說出了“抗美援朝”四個字。
回到座位上,我看了一眼Tilelli將軍,他居然向我伸出了大拇指。
在這以后報告中,每當臺上的人說到“China”或者“Chinese”,他們的目光常常就要轉向我。
唯一的遺憾是,南渝霜華沒有來,劉先生也不在,自得只能在這里分享。
㈤請用一張照片表述
發言以后我就成了會場里的活躍分子。有人主動來找我說話,例如前面提到的那位跛腳的Lee老先生,就過來跟我握手,說:“You are the best speaker!” 同時,由于Kim將軍對我態度比較友好,一些韓國人也對我比較友好,愿意跟我討論各種問題。我也主動找人問問題。當然,也可能人家是想搞我的統戰,那就搞唄,看誰統戰誰,寇能往我亦能往嘛。
中午吃完飯回會場的時候,我在門口的海報前面停了一下。這次會議的海報還是花了一些心思的,海報是這個樣的
核心是一個婦女背著個孩子站在一輛坦克前面。我就想到,我應該問一問韓國人他們心目中的Korean War到底是個什么樣子。
這時候正好有個韓國人走過來了。這人也許是Kim將軍的隨從,也許不是,反正他跟我已經說過好幾次話了。我就問他,這張海報上照片都是歷史照片嗎。他說是啊是啊,都是歷史照片。我說不可能把,明顯是PS到一起啊的嘛。反正我和他的英語都不好,有點扯不清,最后就搞明白了,是幾張歷史照片PS到一起的。中間是婦女兒童站在坦克前面,左邊是美國軍艦在開炮,右邊是美國兵在一個中國式建筑上插星條旗。
然后我就問他,如果用One Picture去表達你對這場戰爭的feeling,你會選哪一張?你的選擇能夠代表大多數韓國人嗎?他問我,就一張嗎。我說,就一張。他站直了想了想,說大概就是這一張了。我又說,這張能完整表達你的feeling嗎。他又想了想,說其實還不一樣。這張照片里的坦克沒有那種恐怖感。他的感覺里面,坦克是正面開過來的,有動感,然后老弱婦孺四散奔逃,這樣一個畫面最能表達他對朝鮮戰爭的feeling。但是說道大多數韓國人,他說,可能知道的都會贊同他,但是很多年輕一代可能已經不知道。
我向他致謝以后進入了會場,轉了轉,遇到了P.M.Morgan教授,就問了他同樣的問題。在費了很大勁向他說明了問題以后,這位身材高大的教授想了想說,很難。如果一定要找一張的話,他就選華盛頓朝鮮戰爭紀念墻那里的那一群士兵這個景象吧。他其實對我說了很大一段話,大致也是說,朝鮮戰爭在美國也是“被遺忘的戰爭”,很多人不知道了。
后來我又問了USC的一位退休教授,他是傳播專業的。他一開始也說很難,怎么能用一個畫面就表達對一場戰爭的看法呢。我說,那要表達對太平洋戰爭的看法,你肯定會選五個美國兵插星條旗那一張么。他就明白我的意思了,但是仍然說不好選。我就問說,朝鮮戰爭紀念墻的那個景象怎么樣,他說那倒挺合適的,泥濘、寒冷,看不到方向,確實很適合表述對朝鮮戰爭的看法。
在問他們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其實也為這個問題找了一個中國的答案。我想,對于85%以上的中國人,如果要用一張照片表達他們對抗美援朝的feeling,那毫無疑問是那一張著名的《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
㈥韓國的loser們
在參加這次會議之前,我對韓國的認識,首先來自于圍棋和足球運動員。他們所表現出的拼搏精神和頑強斗志,是值得中國學習。其次是來自日常見到的韓國人,我覺得他們沒有什么不正常,哪里的人民都差不多,中國人,韓國人,美國人。但是,參加了這次會議,我認識到,韓國真還有一類不正常的人,一群loser,而且這種人在軍政精英里可能還特別多。下面介紹幾個。
第一個,是韓國Kyonggi大學的Doug Joong Kim。這位先生在論文“The lessons of the Korean War for the Regional Peace in the Future: A Korean Perspective”摘要的末尾,寫了這樣一句話:“Let's go together!”for another 60 years。
我聽完他的報告就想問問題,結果沒撈到機會。但是25日吃午飯的時候剛好在一桌,有機會了。我就問他,你還要讓美軍在韓國待60年,那你們還要不要統一啊。他就說,美軍待在韓國跟統一不統一有什么關系啊。我就說了,美軍不在韓國,那你們跟朝鮮怎么折騰都沒關系;美軍在韓國,那中國就不可能支持以你們為主導的統一么。他就說,你怎么知道的,我說中國人都知道啊。他這時候用一種“我有內幕”的得意腔調說,你不知道的,中國高層是支持我們的,中國高層希望美軍仍然駐扎在統一后的朝鮮。看著我一副不相信的神色,他就重復說,你不知道的,你不知道的。然后我就問他,沒了美軍你們打得過打不過北方啊。他說打不過啊。我說really?你們是個現代化的工業國,朝鮮窮得連飯都吃不上了,你們還打不過他們?你們把經濟結構調整調整多造點武器不就能defend yourself了嗎?然后他就說了一句讓我很暈倒的話:這需要很多錢的!
我當時眼珠子真的都要瞪出來。我真的沒有想到韓國JY會這么考慮問題。我脫口而出:“What?You are so rich!”結果他就跟我重復,真的需要很多錢的。這時候旁邊另外一位韓國教授可能有點看不下去了,就問我,為什么只要美軍在韓國中國就不會支持韓國主導統一。我說,德國的例子在那里呢。蘇聯讓德國統一了,也沒要美軍離開德國,結果過幾年蘇聯自己垮了。哪個中國領導人可以冒讓中國垮掉的風險?這位先生不說話了。我覺得這位倒可能是個有血性的漢子。
另外一位韓國Loser則更有喜感一些。他是整個學術討論部分最后一個發言的人,是Panel VI的一個discussant。他的觀點是,Korean War也不全是壞事啊,我們韓國戰后經濟也發展得不錯啊。在他發言的最后,他說,如果過幾年,臺灣成了另外一個香港,那我們就可以考慮統一北方了嘛。他說得時候臉紅紅的,很興奮的樣子。
我當時還沒覺得他是個loser。我當時對他評價還是很好的,覺得他是個難得敢于說統一北方的人。于是結束之后我就去問他,你打算怎么統一北方啊,是不是打算學中國搞個one country two systems南方資本主義北方社會主義。結果他說,我們當然不要北方接著搞社會主義了。那我就疑惑了,問他,那你要再打一仗統一北方嗎?他又連忙否認,仗是萬萬不能打的。我就問他,那你怎么統一北方啊。他說,也許到那時候,北方的人民就自動推翻金家了!
我沒開會之前真沒想到韓國有這樣的loser。分裂是中國的錯,維持現狀要靠美國,推動統一要北方人民主動投降。合著就沒他們自己什么事兒。我以前只知道常凱申及其徒子徒孫是loser,但跟韓國的這些loser比起來,常凱申真可能可以算“雄奇”。我跟上面那位“用一張照片表述”里的韓國先生還討論過朝鮮核武器問題,我說,你們怕什么朝鮮的核武器啊,當年中國造核武器常凱申就很高興,因為那是中國的核武器。你們也一樣,朝鮮造出核武器,等過幾年統一了,那不就是你們的核武器了嘛,你們應該支持他們造啊。他說,這完全不一樣。中國的核武器要對付美國蘇聯,又不會打臺灣。而朝鮮的核武器,不打我們還能打誰啊。
㈦管中窺RAND
參加這次會議的美國學者,總體而言比韓國人水平要高,心態也要更平和。最引我注意的是兩個有RAND(蘭德)公司背景的人。
第一個是A. Scobell,他的論文上面直接就寫著是RAND公司的,雖然程序冊里寫的是另外一個單位。他的論文“China's Lessons from the Korean War for the 21st Century”里面說,中國通過戰爭學到了下面5點:
The United States is not to be feared(but must be taken seriously);
Never again(unless……)
Pay more attention to ht desired outcome(but pay greater attention to the process)
Use all the elements of national power(But don't rule out the use of military force)
Peace and development are the main trends of the times(but limited war is always possible).
我覺得他這篇文章還是很準確地把握了中國當下從高層到民間的狀況的。尤其是他采用的這種句式,表明作者已經能夠理解中國式的辯證法,或者中庸的思考模式,這對于一般的美國人是做不到的。而在2)中間,他提到了全面否定抗美援朝的思潮,同時也指出這種思潮并未被廣泛接受。這是一篇很好了把握中國情況的論文。
另外一個是J. D. Pollack, 曾經在RAND干過,現在在Naval War College任教。這個人在吃午飯排隊的時候主動跟我聊天,說你說得對,是有兩個Korean War,6月25日開始的和10月19日開始的。然后就問我,你們中國人對朝鮮局勢怎么看啊。我一看胡說八道的機會來了,就說哎呀這可不好說,十個中國人可能有十一個看法呢。他就笑著說好呀好呀。我接著說我自己的看法就常常變。前兩年我覺得朝鮮你們怎么還不改革啊,改革了發展經濟才好嘛。現在我的看法就改變了,覺得他們不改就不改吧,中國應該給他們些錢,讓他們維持著,千萬不要改革。反正中國現在也不缺錢,我們給香港錢,給臺灣錢,還要給美國更多的錢,再給朝鮮一點也無所謂啦。給錢讓他們維持著,這樣我們就能研究共產主義究竟能不能實現了,而且過些年我還可以帶孩子去玩,說:看,爸爸小時候中國就這樣。他說,我知道了,你要把朝鮮建設成一個超級迪斯尼啊。這位Pollack教授在教授也很活躍,他提問主持人一般給面子讓他問,他當discussant提的問題似乎也很尖銳。
總體而言,美國參會學者更像學者,雖然他們和韓國參會人員一樣具有半官方、官方或者軍方背景。他們比較隨便,表情也比較豐富生動,沒有某些韓國人那樣過于謙卑或者過于倨傲的。例如前面提到的Gurtov教授,他的名片就完全中國化了,一面英語一面漢語,自稱“我姓古,叫古德夫”,對人說我是“中國同志”。而Korea War Veterans Association的A. G. Sharp先生也跟我聊了很久,我一度非常想把西西河的諸位英語漢語都很好的老大介紹給他,把志愿軍的故事發到他的雜志去,但是被他委婉地拒絕了,人家也是有立場的呀。不過他最后撕下雜志有他名字的一頁送給我,說有什么問題盡管問。
另外還有一件有意思的事,我對至少兩個美國教授說起過,朝鮮是個totally independent nation,所以中國拿他也沒辦法,朝鮮要搞核武器只好讓他搞,我們也不能阻止他。這點跟美韓關系就不一樣,韓國要搞核武器美國就能阻止。結果這兩位教授的回答是一致的:“We will stop it!”
㈧智者在民間
這次會議是個不要錢且管飯的會,只要簽個名就能進,所以來了不少民間人士,包括我和南渝霜華。其實會場里一看就知道了,不穿西裝的一般就是民間人士了。而這些民間人士的水平,其實可能相當地高。
我認識的第一位民間人士是老劉。老劉四十年前從新加坡來到美國,曾經跟著Richard E. Bellman念過研究生,后來干過土木工程、計算機,當過精算師,現在退休了專門研究朝鮮戰爭。不知道他現在國籍是什么,但他的自我認同是中國人。
老劉對朝鮮戰爭,尤其是開戰前后的歷史事件非常之熟悉。24日上午,他讀一篇論文,讀著讀著就在論文上一圈,說:“這里不對。某月某日毛澤東不在莫斯科,是周恩來在莫斯科。”不用查任何參考文獻。
老劉打算寫一本關于朝鮮戰爭的書。他的核心論點是,朝鮮戰爭是一個美國的大陰謀。美國先通過艾奇遜講話,把韓國劃在防御圈外,同時又不給韓國必要的武器裝備,這不等于是邀請朝鮮方面進攻么。朝鮮一進攻,韓國頂不住,美國就出馬了,一直打到鴨綠江。老劉完全贊同毛主席的觀點,認為美國打到鴨綠江后下一步肯定要對中國下手。而美國千算萬算,就是沒算到中國會出兵。我雖然不同意他這種徹底陰謀論的解讀,但必須承認,這也可以成一家之言。老劉還說,他已經搜集了很多資料,例如美方解密的材料,發現真正關鍵的地方都給刪除了,目的就是要掩蓋這個陰謀。
老劉已經夠牛的了,但是下一位更牛。這一位叫B.Sliver,我覺得就是個美國的現代道家,把美國的什么都給看透了。口頭禪是“This is the United States”,用一種既冷靜又非常玩世不恭的口氣說出來。還有就是“我們有八十五個海外軍事基地,但是我們不夠安全”,非常冷靜的反諷語氣,一針見血。他干脆連書都懶的寫了,25日一天就是跟老劉還有另外一個老頭子聊天,搞得我發言的時候老劉都不在。
再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位USC的退休教授,他干脆對我說,你別相信臺上那些家伙說的,他們都是rediculous。鬼才相信韓國自己頂不住朝鮮要美國幫忙呢。不過他說這些話的時候都要壓低聲音怕被聽見。
還有一位老先生,干脆在Panel IV結束的時候轉過身來對大家說,我有話要講,我去過朝鮮。但是他沒有話筒,大家又正吵吵嚷嚷地站起來,他說的話就聽不清了。
還有一位女士,好像就是跟上面那位去過朝鮮的老先生一起來的,在我發言過后來問我,你們朝鮮戰爭有另外一個名字,那越南戰爭呢?我就跟他解釋,我們也有個“抗美援越”,但是我們一般不把它等同于“越南戰爭”,“抗美援越”只是“越南戰爭”的一個部分。然后她又問,那越南人和法國人之間的打仗是怎么回事呢?我就告訴他,是中國支援越南打敗了法國人,關鍵的戰役是中國軍官制訂計劃并指揮的。越南有好多軍官是在中國上的軍校,以至于1979年中越打起來的時候,雙方有些指揮官是當年的同學。她說這事我們也有過,南北戰爭的時候還有家里兄弟一個南方一個北方對掐的呢。
我的感覺,在美國,隨著人均壽命的延長、經濟狀況的改善、相對規范的檔案解密制度以及互聯網資源的不斷豐富,歷史正從學者的專寵逐漸變為大眾的玩具。而一旦玩起來,只要投入,水平也可以很高。好像我們的西西河也有這個趨勢啊。
㈨爭奪在繼續
會議中,參會人員多次提到自己個人的經歷,以至于南渝霜華覺得這干脆是個老戰友聚會,所以連25日晚上UCLA韓國研究中心老大J. B. Duncan教授的Dinner speech都沒聽就回去了。Duncan教授講得挺感人的,講他在韓國留學期間的經歷,恰逢學運和戒嚴,有一種打動人心的凄婉和無奈感,還帶幾分幽默。當然主題是Freedom is not free。
當時我覺得這是美國文化的一部,以小見大嘛。直到閉幕式上Tilelli將軍的講話。將軍講了一段定調子的話,大意是:Freedom is not free 這個道理,我們要常常講,要結合自身經歷來講,這里我說的是個人的Freedom。
就在那一瞬間,我明白了,六十年前的這一場戰爭遠未結束。爭奪仍在繼續,只是換了方式,同時變得更加復雜。
客觀地講,抗美援朝的三年,也是韓軍不斷進化的三年。鴨綠江邊的懦夫菜鳥,到了白馬山、上甘嶺,也能在志愿軍面前走幾個回合不落下風了。在這個過程中,韓軍也錘煉出了敢與強敵爭高下的意志品質,并成為日后經濟騰飛的精神財富。
但是,這種精神財富,對于美國控制韓軍并進而控制整個韓國來說,卻并非福音。英勇善戰同時敢于為韓國利益流血犧牲的韓軍,不僅會把槍口對準中朝,也更可能首先把槍口對準駐韓美軍。為了避免這一局面的出現,美軍通過種種手段對韓軍進行洗腦,而這次會議,就是洗腦的一部分。
1950年6月25日爆發的戰爭,無疑是一場內戰。當時南北雙方想的都是“統一”,南方士兵不也信心滿滿“三天打下平壤”么。到了1953年,李承晚仍然叫囂“單獨北上”,甚至拒絕在停戰協定上簽字。而在六十年后的會場里,參會韓方人員眾口一詞認定60年前的戰爭是兩個獨立國家間的戰爭,這顯然是背離了當初的事實。
而這種背離,就是美國60年不間斷洗腦的結果。其洗腦手段,就是“歷史研究”。強化6月25日開戰前后的蘇中朝關系研究,把朝鮮定義為“侵略者”,而美軍是大救星,是為保衛韓國人民的freedom而戰的。然后60年如一日地把這種概念灌輸到韓軍和全體韓國人民腦袋里去。同時,對不接受洗腦的分子,清除或者邊緣化。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會場中的loser們。你很難說他們是因為害怕美軍而故意這么說,因為大家都結結巴巴用英語表達的時候,掩飾自己的真實想法要花更多的時間。他們比較快速的回應,其實是他們真實的想法,只是這種“真實的想法”是美軍從外部洗進去的。美軍說兩個獨立國家他們就跟著說兩個獨立國家,美軍說朝鮮的核武器最先威脅韓國他們就說最先威脅韓國,完全是美軍的應聲蟲。即使有獨立思考,也必須在美軍所設定的框架內。在經過很多年這樣的訓練以后,當美軍說“指揮權不能移交”的時候,韓軍的JY就發自內心地大喊:“指揮權不能移交!‘Let's go together!’for another 60 years.”
這樣的JY不僅韓國有,中國也有啊。
歷史,絕不僅僅是“發生了什么”和“為什么這樣發生”,更是“你要講什么給我聽”。歷史敘事的過程,就是一個民族記憶構建的過程和民族精神再武裝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吸取什么養料,將直接決定在下一次斗爭中雙方的狀態。從這個意義上說,關于朝鮮戰爭或抗美援朝歷史的所有研討,其實都是那一場戰爭的繼續,其目的都在于更好地實現己方的意識形態整合并盡可能剝奪對方的抵抗意志。變的只是形式,身上的軍裝換成了西裝革履,手中的槍炮也換成了書本和筆記本電腦,彼此相見風度翩翩絕不吐臟字,但是剝奪對方斗爭意志的實質絲毫沒有改變。
在這一場沒有硝煙的爭奪中,韓方已經徹底失敗,淪為美國的附庸。美國要同時對付韓軍和中朝兩個對手,其目標是矛盾的。為了控制韓國,必須剝奪韓軍的獨立思考能力;而剝奪獨立思考能力的結果,必然是戰斗力的下降。中國方面,比美國略好一點但也沒有好到哪里去。從薩蘇從北京傳回來的消息看,相當多中國人沒有認識到更沒有體驗到抗美援朝的偉大意義,同時研究也在美國人設定的框框里打轉轉。倒是朝鮮方面,地圖上不畫三八線,勒緊褲腰帶造核武器,我覺得是他們對那一場戰爭的精神財富繼承得最好。
所以,爭奪在繼續,但優勢逐漸轉向中朝方面。
㈩勝利者不需要理解
兩天的會議很快就過去了。當回顧這個會議的時候,我發現,自己對抗美援朝有了更深刻的體驗。對,是體驗而不僅僅是認識。今天的我,當聽到《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或者看到照片《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時,感受已經和一周前完全不同。
美國介入朝鮮戰爭的道理,千言萬語一句話:Freedom is not free.
中國抗美援朝的道理,千言萬語也是一句話: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我不認為Freedom is not free是欺騙,尤其是在“介入朝鮮”這個語境下,雖然這話在今天有相當的欺騙性。十六國聯軍,從地球的四面八方走來,為了朝鮮這個和自己基本不相干的國家流血犧牲,沒有一點精神是不可能的。
但是我不接受Freedom is not free。更進一步,我可能以后都會盡量避免正面意義上使用這個句子或它的變形,“XX不是無代價的”。你有你的道理,我有我的道理,我的道理比你大,這就叫立場。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非常質樸的八個字,但是所有的道理就都在其中了。一切對抗美援朝合理性的論述,都是對這八個字的闡釋;而一切對抗美援朝的攻擊,其實也都是想否定掉這八個字。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們抱著學習的目的,如饑似渴地尋找外國文明的精華。我們激動于“俄羅斯雖大,但我們已經無路可退,我們的背后就是莫斯科!”的豪邁,我們甚至覺得“Freedom is not free”不錯。
但是,和“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比呢?
請再看一遍這張照片吧,《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這一張照片最好地表達了我們民族對抗美援朝的集體記憶。照片中沒有一個正面,所有的人物都是背影,相同的裝具使得所有人都極為普通,不同人物間的差異不可分辨。但是,就是這千千萬萬的普通人,卻組成了改變歷史進程的巨龍。
這就叫義無返顧。這就是保家衛國。這是志愿軍高昂士氣的來源。鴨綠江的那一邊,就是我們的家我們的國呀!相比之下,莫斯科太小,而“Freedom is not free”則太輕佻。一百多年來備受凌辱的祖國,四萬萬剛剛得到喘息的父老,豈是“free or not free”可以承擔?
個人認為,其他國家的人,尤其是美國人,可能永遠無法理解中國人的家國觀念。這是三千年歷史的沉淀,無數次國破家亡教訓的積累。所以他們也永遠無法理解抗美援朝。他們可以將志愿軍作為值得尊敬的對手,他們可以稱贊毛澤東決策的clever,但是永遠他們無法理解志愿軍指戰員的求戰欲望,永遠無法理解毛澤東在得知蘇聯空軍不能出動后仍然決定出兵的擔當和情懷。
但是,那又怎樣呢?勝利者不需要理解,勝利者是一個你理解也都接受,不理解也得接受的事實。兩天的會議,幾十篇論文,沒有一篇是中國人寫的,但“China”和“Chinese”卻無數次出現。
兩天的會議,對于我來說,最重要的是明確了自己的立場,或者通俗地說,屁股坐哪邊。我就象一個樸素的農民,懷著撿幾個子彈殼賣錢的想法潛入戰場,最終卻撿起一支槍打出了幾發子彈。也許根本沒有打中目標,還暴露了自己,但是這個打出幾發子彈的過程,卻標志著一個根本性的變化。我想,這個變化在未來的一段時間里,也會發生在很多人的身上。
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和抗美援朝運動萬歲!
(完)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