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軍抗美援朝時鏖戰17國軍隊 震懾對手數十年
原文地址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7/12/c_12324842.htm


?。ㄒ唬?STRONG>《瞭望》文章:抗美援朝的戰略遺產
1950年6月,朝鮮內戰爆發,美國糾集所謂“聯合國軍”進行武裝干涉,很快就席卷整個朝鮮北部,威逼中國東北邊境。在南線,美國杜魯門總統宣布派遣第七艦隊侵入臺灣海峽和進駐基隆、高雄兩大港口,武裝阻止中國解放自己的領土臺灣。與此同時,美國還向法國提供軍援,支持法國擴大在印度支那的殖民戰爭,以便從南翼牽制中國。
抗美援朝戰爭,是新中國建立伊始,在各方面存在嚴重困難的情況下,國際反華勢力強加給中國人民的一場戰爭。當時,美國軍隊公然武裝干涉朝鮮內戰和封鎖臺灣海峽。特別是美軍在仁川登陸后,越過“三八線”大舉向中朝邊境進犯。朝鮮危在旦夕,中國主權和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朝鮮勞動黨和朝鮮政府請求中國直接出兵援助。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被迫推遲解放臺灣,調整國民經濟恢復計劃,決心不惜付出巨大的民族犧牲,派出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進行新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場反侵略戰爭。
朝鮮戰爭爆發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略方向和戰略部署的重心是在南線,準備解放臺灣,完成統一祖國的大業。而在北線以友邦為鄰,幾乎沒有設防,那里卻集中了全國大部分重工業,朝鮮戰爭的爆發,使中國的主要工業基地直接暴露在美國陸??哲姷耐{之下,甚至中國首都也在美國轟炸機的活動半徑之內。中國的戰略后方和政治經濟中心頓成前線或戰略淺近縱深。況且新中國剛剛建立,國力薄弱,百廢待興,戰爭創傷亟待恢復。但敵人打上門來,是沉默容忍,還是奮起抗擊;是堅持向南進擊解放臺灣,還是揮師北上出兵朝鮮?
在無法回避的嚴重挑戰面前,毛澤東等新中國第一代領導人不愧為偉大的戰略家,經過慎重權衡,果斷作出抗美援朝的英明決策。中國人民派出自己的優秀兒女參戰,是面對侵略威脅,迫不得已又是義無反顧的。我們不是挑戰而是應戰,是不得不打別無選擇。
從戰爭的結局來看,朝鮮戰爭從“三八線”打響,最后又回到“三八線”結束,中國人民志愿軍的抗美援朝之戰,是從中國的大門口,即鴨綠江邊進行反擊開始,一直把美國及其糾集的十六國“聯合國軍”打回到“三八線”為止,徹底粉碎了美國占領朝鮮和直接威脅中國的侵略企圖。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結局,不僅保衛了祖國的安全,援助了朝鮮,而且促進了亞洲甚至世界的民族解放運動,對二戰后50年世界總體和平的確立都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也為中國贏得了60年的和平建設時間。
抗美援朝戰爭給我們留下許多寶貴的戰略遺產,其意義完全超出了軍事勝利的范疇,今天我們紀念抗美援朝戰爭,不僅僅是紀念是一場戰爭的勝利,而是紀念中華民族在外侮強敵面前,敢于抗爭、勇于勝利的精神,她一洗中華民族百年屈辱,改變了中國人民在列強前被侵略、被分割、被欺侮的命運。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不但給中國人民,同樣給世界上被壓迫民族以重要的啟迪,和平與尊嚴是需要代價的,我們熱愛和平,但當侵略者把戰爭強加給我們的時候,只有全民族奮起,以戰止戰。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打開了中華民族通往世界現代民族之林的道路,創造了中國與世界各國平等交往的先決條件,中國不再是一個任憑大小帝國主義宰割奴役的國家,不僅中國人民建立了自信與自尊,而且贏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
中國今天昂首站立著,是始于中國人民志愿軍當年在“三八線”的巍然屹立。□(文/李際均)
?。?STRONG>二)《瞭望》文章:抗美援朝勝利萬歲
一戰揚威,穩定家國半世紀;百年雪恥,震懾對手數十年
文/雙石
六十年前的“抗美援朝”,無疑是新中國歷史上一座重要里程碑。
那年那月,這個從持續了百年之久的干戈離亂中誕生的新生國家剛滿周歲,當她來到這個世界上時,迎接她的,是斷墻殘垣,是瓦礫廢墟,是荒蕪已久亟待耕耘的土地,是千千萬萬嗷嗷待哺的生靈!還有欲待重整的殘破河山,渴盼歸一的邊遠疆域,切望蕩平的殘敵悍匪,急需洗滌的污泥濁水……
她對和平生活和平建設的向往,如同久旱的土地之望云霓。
然而,她卻毅然決然地派出了她的百萬優秀兒女,肩荷著“萬國牌”武器,昂首挺胸地走出國門,迎著撲面而來的硝煙烈火、槍林彈雨,去迎擊以世界頭號強國為首、自稱“聯合國軍”的鐵甲勁旅!以至于當年的對手和許多朋友都認為這是多么地不可思議:家園百廢待興,自顧尚且不暇,又何以兵臨險境,勉為其難地以卵擊石?即使在今天,仍有人喋喋不休地以戰爭中的每一項得失來斤斤計較:當年新中國領導人這一驚世駭俗的重拳出擊是否必要?利害相較,是得分還是失算?
出兵援助有前提負責任
審視歷史需要有穿透歷史的眼光,何況歷史演進的本身就能說明一切!無須對此作太久遠的回顧,日本軍國主義霸占朝鮮而后染指中國,從而使中朝兩國先后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慘痛教訓,對兩國人民就足具史鑒來者之功效——“唇亡齒寒,戶破堂危”,何過于此?而唯其如此,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兩國愛國志士就攜手并肩互相支援相濡以沫共挽民族危亡。而二戰結束后,中國人民革命斗爭在短短四年間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并且繼續以磅礴之勢推進百年來首次在真正意義上完成民族統一之大業,這自然而然地鼓舞了朝鮮人民完成祖國統一的決心和意志。而支持朝鮮人民正義斗爭,對于正進行同樣事業的中國人民來說,毫無疑問也是天經地義的。
然而支持并不等同于直接介入,建國伊始,新中國自己的問題一大堆,清匪反霸,土地改革,鞏固政權,恢復經濟,解放臺灣,進軍西藏,都決定了新中國的戰略重點應該是在南而不是在北。百廢待興之時,新中國的領導人和人民群眾都不愿意與任何一個國家之間發生戰爭。新中國對于兄弟鄰邦的支持只能基于道義的聲援和有限度的物資支援,同時必須作危急情況下的應對準備。而新中國領導人對友好鄰邦作出的在緊急情況下出兵援助的承諾也是有前提責任的——美國軍隊“不過‘三八線’,我們不管;過了‘三八線’,我們一定打過去”。這是明確的宣示:“如果不是美國侵略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我國臺灣,打到了我國的東北邊疆,中國人民是不會與美國作戰的。”
而世界頭號強國偏偏就冒了這個天下之大不韙。
曾任美國國務卿的亨利·基辛格也曾經婉轉地承認:“毛澤東有理由認為,如果他不在朝鮮阻擋美國,他或許會在中國領土上與美軍交戰。最起碼,他沒有理由去作出相反的結論?!?/p>
美國作為軍事基地遍布全球的世界頭號強國都可以聲稱“安全”受到威脅,因而遠涉重洋肆意踐踏他國的土地,那么被這把侵略兇焰燒到了鴨綠江邊的中國,在得到鄰國之請后伸出援手掃清家門,又有什么可以值得非議的呢?弱者對抗強者最有效的武器是自身的團結和互助,中國人民的革命斗爭的旗幟上曾經灑下過朝鮮志士的鮮血,而朝鮮人民革命斗爭危難之際,中國人民“涌泉相報”,不更是順理成章的回報么?更何況,中華民族禮義之邦,中國人民大人大量,在“沒有理由作出相反的結論”的同時,還先禮后兵,言之有預,對美國為首的所謂“聯合國軍”是“打你先商量”,警告再三,忠言相告:先告訴你,別欺人太甚;再告訴你,別過那道生死線;最后甚至明白攤牌,人家內戰一方過線沒問題,你要過來我們就不能不管。
然而,那個年頭的頭號強國聽不懂或不愿聽懂這個“言之有預”,根本就沒有把尚在襁褓中的新中國放在眼里,仍然以“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那個軟弱的國家”來認識這個古老土地上的新生國家,認定了欺侮了你也是白欺侮。這個時候,除了掂槍挾炮起而反抗侵略,還能拿什么東西與他們平等對話平等交流?而“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這個口號之所以在中國人民中具有毫不含糊毋庸置疑的號召力,正是因為中國人民從并不久遠的歷史教訓中就能很方便地比較鑒別:這直奔家門而來的客人,究竟是好心,還是歹意?
“敢戰方能言和”
面對當年霸權肆虐的世界,要想贏得和平生存和平發展的環境,敢戰方能言和,和平的愿望未必能帶來和平,展現你維護和平的力量才能爭取真正的和平。對于掌控著國際話語權的帝國主義霸權主義,更深層次的了解和交匯恰恰是交手過招之后的成果!
在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歷史上,只有新中國,第一次在真正意義上拒外來威脅于國門之外,遏侵略兇焰于初臨之時;只有新中國,第一次基本依靠自己的力量,卓有成效地維護了我們和平生存、和平建設與和平發展的權利;只有新中國,第一次出色地履行了對盟友乃至對世界和平的國際主義義務,鮮明地向朋友,向敵人,向世界,展現了“一個負責任的大國”真真切切的現實存在:言必信,行必果;不拋棄,不放棄;敢承受,能擔當!而以世界頭號強國為首的列強們,也正是通過這場戰爭的較量和交往,開始真正聽懂了他們曾經聽不懂的鏗鏘之聲:
“中國人說話是算數的!”
“中國人民已經組織起來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辦的!”
……
世界頭號強國同樣也得到了“第一次”的體驗——第一次“在沒有取得勝利的停戰協定”上簽字畫押;第一次面對戰爭結局享受“失望的痛苦”;第一次面對把企圖削弱的對手給打強大了的尷尬處境;第一次在一個站起來的東方民族面前垂下了高傲的頭……
新中國走向世界的真正起點,其實正是始于這場偉大的戰爭!
評析事實更需要依據事實的邏輯,何況事實本身的邏輯就已經非常雄辯。對中國人民而言,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二字,那就是真真切切無可置疑的鐵的事實!誠然,因力量懸殊戰爭殘酷,新生的共和國為這場當時最現代化的立體戰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戰爭歷時近三年,數十萬優秀兒女或捐軀、或傷殘、或失蹤;本可以用于恢復國民經濟、從事國家建設的人力物力財力被大量牽制和消耗;國際交流交住也因戰后受到的經濟封鎖而受到了諸多不利影響;國家統一的進程因此而延緩……然而,中國人民以鐵的意志血的犧牲換取了偉大的勝利:中國人民志愿軍參戰伊始,戰線在鴨綠江邊;戰罷議和,戰線在“三八線”上。一戰揚威,穩定家國半世紀;百年雪恥,震懾對手數十年。這是自近代以來,中國軍隊第一次在一場當時最具現代水平的大規模高強度國際局部戰爭擔任主角并贏得勝利。這類似于一個輕量級的業余拳手痛毆一個重量級的職業拳王,雖未將其擊倒卻也讓其身上平添了幾道傷痕,致使對手在面對把企圖削弱的新中國給打強大了的尷尬,也不得不發出“這再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那個軟弱無能的國家”這樣無可奈何的嗟嘆……
留下寶貴財富和精神遺產
中國人民在取得戰爭勝利的同時,也贏得了巨大的建設成就:雖然戰爭牽制和消耗了對新中國來說至為寶貴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但因革命勝利而獲得了巨大身心解放的中國人民煥發了前所未有的熱情,在短短幾年內完成了國民經濟的恢復,為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革命戰爭在付出巨大犧牲的同時,也蕩滌了舊世界的污泥濁水,使這個曾經“一盤散沙”的民族煥發了空前的熱情,展現出空前的團結。新中國的人民軍隊在跨出國門迎擊頭號強國的同時,在國內消滅了貽害荼毒人民上百年的匪患,粉碎了帝國主義分裂中國的陰謀,進軍西藏而實現中華民族真正統一的壯舉。新中國在建國之初幾乎在同時對外對內的這兩次用兵,也與當年敵寇深入卻仍然高喊“攘外必先安內”的國民黨政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也更為廣泛深入地成為了海內外眾多炎黃子孫的共識。
這場反侵略戰爭還促進了新中國國防建設的起步與發展,一支農民群眾為主的軍隊在戰爭中更深刻地認識了敵人也更深刻地認識了自己。正是在這場戰爭中取得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這支軍隊邁開了向現代化進軍的步伐,一個百年來有國無防的國家從此開始有了足以使任何強大的外敵望而卻步的國防力量。
中國從抗美援朝戰爭開始,從真正意義上開始履行一個主權國家的神圣使命:鞏固國防、遏止侵略,給人民一個長遠和平與生息的環境。
中國從抗美援朝戰爭開始,以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走上世界歷史的舞臺。在此之前的100多年中,中國的對外交往,只有屈辱、失地、賠款;抗美援朝之戰,使中國這個歷盡憂患的巨人站起來了,從此奠定了中國平等互利、對外開放的基礎。
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和精神遺產,一切站在狹隘和媚外立場上的嚶嚶之聲都無法詆毀這場偉大的勝利所燭照后人的不朽光芒。作為中華民族的傳人,我們應該能夠掂量得出這些寶貴遺產的分量。珍視這筆遺產,傳承這筆遺產,光大這筆遺產,是我們不可推卸必須擔待的神圣義務。
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萬歲!□
《瞭望》文章:世界目光審視朝鮮戰爭
不管站在什么立場上看朝鮮戰爭,一個任何人都無法否認的事實是:“朝鮮戰爭使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站起來了!”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陳輝
今年6月25日是朝鮮戰爭爆發60周年;今年10月25日是中國人民志愿軍參加抗美援朝戰爭60周年。
在60年后回過頭來看這場戰爭,結論應該更加客觀、公正。而用世界目光去審視朝鮮戰爭,也往往能看得更全面、更透徹、更令人信服。
但不管站在什么立場上看朝鮮戰爭,一個任何人都無法否認的事實是:“朝鮮戰爭使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站起來了!”
“朝鮮戰爭是美國強加給中國的”
美國著名作家約翰·托蘭在《漫長的戰斗》中指出:“朝鮮戰爭是美國強加在中國人民頭上的戰爭,是在美國武裝干涉朝鮮內戰并嚴重威脅中國國家安全的情況下爆發的。中國出兵朝鮮,是出于國家利益的考慮,是不得已。如果蘇聯侵略墨西哥,那么美國在5分鐘之內就會決定派軍隊去的?!?/p>
在朝鮮戰爭歷史研究領域很有影響的美國學者艾倫·懷廷在《中國跨過鴨綠江:決定介入朝鮮戰爭》一書中認為,中國領導人在朝鮮戰爭前夕正專注于解決壓倒一切的國內問題,而中國的介入是由于中國安全受到現實威脅的結果。
美國學者喬納森·波拉克通過對披露的新材料的研究認為,中國參加朝鮮戰爭是受形勢支配的。他說,關于是否介入戰爭的爭論在1950年10月份甚至在周恩來與印度大使潘尼迦著名的深夜會見后還在繼續進行。只是到了10月13日,毛澤東和其他領導人再次權衡了中國介入的風險和代價之后,才重新確定有必要在朝鮮部署軍隊,因為如果中國軍隊不介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安全就會受到明顯的威脅。當美國決定越過“三八線”、美國強大的軍事力量出現在中國東北邊境的時候,“中國領導人似乎沒有別的選擇”。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大外交》一書中評論說:“剛在國共內戰中獲勝的毛澤東,把杜魯門的宣告視為反映出美國人害怕共產主義陰謀,色厲內荏;他把它解讀為,美國開始想采取行動,扭轉共產主義在中國內戰得勝的局面。杜魯門保護臺灣,等于是支持美國仍然承認為中國合法政府的國民黨政府。美國逐步加強援助越南。北京視之為資本主義包圍中國的行徑。凡此種種加起來,都促使北京采取美方最不愿見到的措施。毛澤東有理由認為,如果他不在朝鮮阻擋美國,他或許將會在中國領土上和美國交戰;最起碼,他沒有得到理由去作出相反的結論?!?/p>
美國《世界歷史》雜志1995年第3期,在《美國是怎樣卷入朝鮮戰爭的:過程和依據》一文中指出:“6月26日,杜魯門即下達了出動海軍和空軍支援南朝鮮軍隊以及派第七艦隊駛向臺灣海峽的命令。杜魯門還要約翰遜用電話通知麥克阿瑟,動用在遠東的海、空軍力量支援南朝鮮,但只能在“三八線”以南活動。會后,佩斯立即向麥克阿瑟下達作戰命令:對“三八線”以南的“所有軍事目標都可以出動空軍”,“海軍對所有海岸水域及港口可以自由采取行動”。這就是說,在朝鮮戰爭爆發的第二天,美國就邁出了卷入戰爭的第一步,同時,也為中美之間的抗爭奠定了第一塊基石。還有必要指出,在美國總統和陸軍部長的命令下達時,聯合國安理會尚未開會通過所謂支援南朝鮮的決議案,美國國會也還沒有就此問題進行討論。這意味著美國政府采取的軍事行動甚至沒有任何表面的合法化。當然,白宮對此并不是不介意的。”
“同錯誤的對手打一場錯誤的戰爭”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雷德利如此評價朝鮮戰爭:“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同錯誤的對手打一場錯誤的戰爭?!?/p>
“聯合國軍”首任司令官、“二戰”名將、美國五星上將麥克阿瑟對中國人民志愿軍評價道:中國軍隊常常避開大路,利用山嶺、丘陵作為接近路,他們總是插入我縱深發起攻擊。其步兵手中的武器運用得比我們熟練,充分。敵軍慣于在夜間運動和作戰。敵人步兵訓練優良,小型武器和輕便裝備充分,但幾乎沒有起支援作用的空軍,而且大炮、高射炮、運輸和交通設備等方面都特別缺乏。
“聯合國軍”第二任司令官李奇微是這樣評論志愿軍的:中國人在夜間進攻特別神秘莫測,不可思議。中國部隊很有效地隱蔽了自己的行動。每個執行任務的士兵都能做到自給自足,攜帶由大米、豆類和玉米做成的干糧以及足夠的輕武器彈藥,因而可以堅持四五天之久。敵人以東方人特有的頑強精神奮力加固他們在山上的工事。中國人是勇士,他們常常不顧傷亡地發起進攻。
李奇微把韓國軍隊與志愿軍做了對比:“南朝鮮軍隊缺乏得力的領導,他們在中國軍隊的打擊下損失慘重,往往對中國軍隊有非常大的畏懼心理,幾乎把這些人看成了天兵天將。腳踏膠底鞋的士兵如果突然出現在南朝鮮軍隊的陣地上,總是把許多南朝鮮的士兵嚇得頭也不回地飛快逃命。他們沒有秩序,丟掉武器,沒有領導,完全是在全面敗退。他們只有一個念頭——逃得離中國軍隊越遠越好。”
李奇微把美軍與志愿軍作了比較:(美軍)部隊不愿放棄某些物質享受,害怕離開為數不多的公路,不愿在沒有無線電和電話聯絡的條件下實施運動,此外,在同敵人作戰時頭腦過于簡單。這支部隊是這樣依賴公路,不重視奪占沿途高地,不熟悉地形和難得利用地形,不愿拋開使部隊傷亡慘重的汽車而代之步行,不愿深入山地、叢林到敵人的駐地去作戰。
美第八軍軍長范佛里特對志愿軍的評論是:“以個人而論,中國士兵是一個頑強的敵人。他們沒有防彈背心,沒有鋼盔。他們只穿上軍服,戴上軍帽,踏著一雙帆布鞋。他們攜著步槍,腰上皮帶配有二百粒子彈。他們攜帶數枚制造粗劣的手榴彈,糧食是用米和雜糧磨成粉狀而成的,裝在一條長管形布袋里,必要時可維持十幾天。中國軍隊醫療設備簡陋,萬不能和我們的醫療隊、前線救護站,以及完善的后方醫院相比擬。但是,他們永遠是向前作戰,奮不顧身的,有時甚至滲透到我們防線后方,令我們束手無策?!?/p>
美國國防部長馬歇爾評論說:中國共軍是一個幽靈,連個影子也沒有。共軍沒有機械化部隊,只好巧妙地實施徒步滲透,迂回包抄行動。敵人的行動比我們的行動意圖更隱蔽。
前“聯合國軍”法國希爾將軍說:我認為時下,一些人包括很多中國人,他們對韓戰(朝鮮戰爭)的看法簡直就是在胡說。他們根本不理解,我們當時的對手是誰。“鴨綠江的冬季戰役,我的部隊一次戰役下來,損失慘重,我從士兵眼神中,看到的不是怒火,而是恐懼!”
美國《安斯凱頓研究室》首席研究員偌布斯·弗蘭克評論:北韓戰場上的中共軍隊,除了軍事裝備上不如美國聯軍,而其他無論斗志、勇氣,都是美國難以想象的高……當時,中共軍隊可以說無論哪一支都可以在一塊陣地,獨擋一路盟軍。而盟軍除了美軍以外,其他部隊都是一觸即潰。
一個西點軍校教員評論說:要知道參加韓戰的美軍部隊均非等閑之旅。美八軍、陸戰一師、騎一師都是美軍中響當當的王牌軍、常勝軍。官兵又剛打過二次大戰,富有實戰經驗。裝備有世界最新型的坦克、火炮和各種輕重武器。并且擁有絕對的制空、制海權。除了第一次戰役有措手不及的原因外,實在沒有什么其他的借口可找。美軍在韓戰中一再失利,不但在戰役初期遭受突襲時失利,在中后期的兩軍對壘攻防中也勝少敗多。就只能得出一個令人很不舒服的結論:裝備占優的美軍在戰場上的作戰表現不如中國軍隊。
前美國陸軍將軍麥克爾·艾倫說:只有傻瓜才選擇中國作對手。
“中國人真的站起來了”
對于朝鮮戰爭的勝負,世界上有三種觀點:
一種認為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勝了。美國從南朝鮮東南角底端釜山,打到中國鴨綠江邊,最后把戰線維持在“三八線”。
一種認為以中國勝了。中國人民志愿軍用落后美軍幾代的武器裝備,從鴨綠江邊打到南朝鮮首都漢城,最后把戰線穩定在“三八線”,美軍是從鴨綠江邊退到“三八線”以南。
一種認為交戰雙方打了個平手。朝鮮戰爭的從“三八線”開始到“三八線”結束,交戰雙方打了個平手。
美國有輿論稱,美軍向“三八線”以南的大潰退,是美國陸軍史上一次“最大的失敗”。美國《時代周刊》指出:“140000名南撤的美軍,是美國軍隊的精華——他們是我們陸軍中最有戰斗力的部隊?!薄斑@次失敗——是美國有史以來所遭受的最嚴重的失敗……在朝鮮的這次失敗是不能補救的?!泵绹鴩鴦涨浒孢d稱此為“美國歷史上路程最長的退卻”。
西點軍校評論:中美兩軍的戰斗接觸是在中朝邊境地區展開的,單從地理上講,始于鴨綠江而終于“三八線”,勝負之勢是不言自明的,沒有必要歪曲和掩蓋。中國軍隊在毛澤東的統率之下竟成了一群獅子。中國軍隊在韓戰中表現出來的戰勝困難的勇氣、視死如歸的氣概和精明有效的戰術,是非常令人欽佩的。作為軍人,我們自然是希望己方能獲得勝利。但是作為一個客觀論證的學者,我們以為無論從戰役指揮和戰場表現來評判,中國軍隊獲勝都是合理的。不堪設想,假如有一天不得不打的話,我只能祈望那時的中國軍隊不再有太多的毛澤東色彩。
一個西點軍校教員說:……對我們美國軍人來說,這兩場戰爭的意義和意味都是完全不同的。越南戰爭是政治上的失敗,并不是軍事上的失敗。美國軍隊是在被束縛手腳的情況下打仗。由于懼怕中國參戰,不準許美軍越過17度線對北越的目標和基地進行有效的軍事攻擊。終于打成了一場爛仗。最終只能撤出了事。而朝鮮戰爭則是完完全全的軍事失敗。一個世界公認最強大的國家的陸??杖娐摵狭Ⅲw作戰,卻沒能打過一個貧窮國家裝備原始的陸軍。尤其是在對我們有利的大兵團野外攻防戰而不是游擊戰的狀況下失利,而且輸得很慘。這是我們美國軍隊和美國國家永遠的恥辱和瘡疤。
長期以來,在美國民眾心目中,朝鮮戰爭是不受歡迎的。因此,近十幾年來一些外國學者,如美國著名的朝鮮戰爭史專家布魯斯·卡明斯等以“鮮為人知的戰爭”、“被遺忘的戰爭”為研究著作的標題。
美國學者約瑟夫·格登在其很有影響的著作《朝鮮戰爭——未透露的內情》一書中說:“在美國不愉快的經歷中,朝鮮戰爭算是其中的一個:當它結束之后,大多數美國人都急于把它從記憶的罅隙中輕輕抹掉。出于某一原因,朝鮮戰爭是美國第一次沒有凱旋班師的戰爭。美國使朝鮮處于僵持狀態,同共產黨中國這個龐大而落后的亞洲國家打成了平手。盡管美國使用了除原子彈以外的所有武器,中國則以人海戰術和對國際政治巧妙的縱橫捭闔,制服了美國的現代化軍事力量?!?/p>
“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對朝鮮戰爭勝負的感慨最具有代表性:“這協定暫時停止了(我虔誠希望它永久終止了)那個不幸半島上的戰爭。對我來說,這亦是我40年戎馬生涯的結束。它是我軍事經歷中最高的一個職位,但是它沒有光榮。在執行我政府的訓令中,我獲得了一次不值得羨慕的榮譽,那就是我成了歷史上簽訂沒有勝利的停戰條約的第一位美國陸軍司令官。我感到一種失望的痛苦。我想,我的前任麥克阿瑟與李奇微兩位將軍一定具有同感?!?/p>
英國牛津大學戰略學家羅伯特·奧內爾博士在《清長之戰》(長津湖之戰)中評價道:英勇的志愿軍,可能在后人看來不可思議。中國從他們的勝利中一躍成為一個不能再被人輕視的世界大國。如果中國人沒有于1950年11月在清長戰場穩執牛耳,此后的世界歷史進程就一定不一樣。
日本出版的《‘強大’的神話破滅了》一書中寫道:“年輕的共和國同有100多年侵略史的美國及其聯合勢力較量,這本身就是奇跡。但更驚人的奇跡,是此后發生的美國每戰每敗,最后在中朝人民面前屈膝認輸。美國在朝鮮戰爭中所受損失幾乎等于4年太平洋戰爭中所受損失的2.3倍,美國‘強大’的神話,就這樣被打破?!?/p>
一位日本教授感慨道:“1949年,你們說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在我們日本無人相信??纯茨銈冎袊?,100多年來一個失敗接一個失敗,幾千個外國入侵者、一兩萬個外國入侵者就可以直入你們首都殺人放火,你們就得割地賠款。后來你們出兵朝鮮,把我嚇一跳。你們把美國人從朝鮮半島北面壓到了南面,我才感覺中國與過去相比不一樣了,看來中國人是真的站起來了。”
一位國民黨老兵,家里是富農,土改時受了“迫害”,所以死心塌地地跟著國民黨。去了臺灣后,因不受重用,又去了美國,在美國沒有找到他理想中的世界,反而受盡白眼冷遇,就又去北美一些小國家做小生意。幾年的海外漂泊,早已使他淡忘了國家的概念,祖國在他心目中似乎遠沒有一杯熱咖啡有價值。
1953年的一天,他在北美的一個小國家坐公交車,一位當地人拍了拍他的肩膀,問他:先生,你是中國人嗎?他遲疑了一下,回答說:“是?!蹦莻€當地人對著全車的人大聲說:“看哪,這就是中國人!就在昨天,我們那個蠻橫的鄰居在朝鮮停戰協議上簽字了,不可一世的美國佬就是被和這位先生一樣的中國人打敗的,我們面前就站著一位了不起的中國人!”于是,全車的人都起立鼓掌,并紛紛與老兵握手,向他表示祝賀。那一刻,老兵的內心世界被強烈震撼了,作為中國人而擁有的尊嚴使他熱淚盈眶?!?BR>
志愿軍鏖戰17國軍隊
(中國)《瞭望新聞周刊》
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中華民族對世界列強屢戰屢敗。而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軍隊抗擊多國列強、一雪前恥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陳輝
1900年6月初,英國、俄國、德國、法國、美國、日本、意大利、奧地利組成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把泱泱大國打得支離破碎,這是中國人難以忘懷的恥辱。
抗美援朝戰爭,中國人民志愿軍面對的是以美國為首的所謂“聯合國軍”16國部隊和受“聯合國軍”指揮的韓國軍隊,共17國軍隊,遠遠超過了當年的“八國聯軍”,但結局截然相反。
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中華民族對世界列強屢戰屢敗。抗日戰爭取得勝利,但那是中華民族抗擊單個列強的勝利。真正抗擊多國列強的當屬抗美援朝戰爭,這是一場中華民族洗刷百年恥辱的戰爭。
今年10月25日,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60周年紀念日,回眸這場讓中國人民揚眉吐氣的戰爭,作為中國人都會感到光榮與自豪。
所謂“聯合國軍”的由來
“聯合國軍”的名詞第一次出現在歷史上便是朝鮮戰爭,朝鮮戰爭從1950年6月25日開始,至1953年7月27日結束,歷時3年零32天。在此期間,美國操縱聯合國通過了多項決議,組織16國部隊軍事干涉朝鮮問題,把戰火燒到中國邊境地區,威脅中國的國家安全。
鏡頭回放到紐約時間1950年6月25日凌晨3時,朝鮮戰爭爆發。當日,聯合國安理會為此召開了緊急會議。在美國的操縱下,安理會通過了旨在挽救南朝鮮軍隊頹勢的3項決議,并在第三項中明確要求:各成員國須就朝鮮問題向聯合國提供一切形式的援助。這為組建“聯合國軍”奠定了基礎。
6月26日,美國總統杜魯門下令駐日本的美國空軍和海軍協助南朝鮮作戰。
6月27日,安理會在蘇聯缺席的情況下,又通過一項決議,呼吁各成員國為“恢復國際和平與安全”,向南朝鮮當局提供軍事“援助”。當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聲明,宣布美國從軍事上支持南朝鮮軍隊作戰,向南朝鮮派遣??哲姡_侵略朝鮮,并把戰火燒到了中國東北邊境城市。同時派美國第7艦隊開赴臺灣海峽,幫助國民黨防衛臺灣。
6月30日,杜魯門又下令將美陸軍部隊投入朝鮮,7月5日美軍參加了第一場對朝鮮人民軍的戰役。
7月7日,美國操縱聯合國安理會又在蘇聯代表缺席的情況下通過決議,授權由美國組成“聯合國軍”司令部,統一指揮參加干涉朝鮮的各國部隊;由美國指派指揮該部隊的司令官,并授權該司令部使用聯合國的藍色旗幟;“聯合國軍”總部設在東京。
7月8日,杜魯門任命美國遠東部隊總司令麥克阿瑟為“聯合國軍總司令”。值得注意的是,麥克阿瑟指揮“聯合國軍”卻不受命于聯合國。7月7日的聯合國決議要建立的只是一個“聯合司令部”,美國打著聯合國的旗號,卻不必受聯合國的指揮。決議對自愿參戰的、打聯合國旗號的、服務聯合國的軍隊,沒有一處指出聯合國有權監督。
聯合司令部也不必同聯合國進行協商。擁有聯合國賦予的名義的權力,卻不必受聯合國指揮,這使美國可以自行其是,在對朝鮮的“聯合行動”中擁有絕對的主動權。聯合國已被美國玩弄于股掌之間,當時美國助理國務卿魯斯克叫囂:“我們就是聯合國?!?
至此,一支所謂的“聯合國軍”誕生了。這支“聯合國軍”由美國、英國、澳大利亞、荷蘭、新西蘭、加拿大、法國、菲律賓、土耳其、泰國、南非、希臘、比利時、盧森堡、哥倫比亞、埃塞俄比亞共16個國家的作戰部隊及瑞典、印度、丹麥、挪威、意大利5個國家的醫療隊組成。需要指出的是,南朝鮮軍隊也受“聯合國軍”指揮。
朝鮮戰爭期間,“聯合國軍”侵朝部隊最多時達到93.26萬人,受“聯合國軍”指揮的南朝鮮部隊59萬多人,共計152萬多人。其中美國出兵居第一位,兵力達30多萬人;英國居第二位,兵力達14000多人;加拿大居第三位,兵力達6100多人;土耳其居第四位,兵力達5400多人;其余出兵數量的排列順序是澳大利亞、菲律賓、新西蘭、泰國、埃塞俄比亞、法國、希臘、哥倫比亞、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南非。
與“聯合國軍”的主要戰役和戰斗
與美國軍隊的較量
朝鮮戰爭是我軍與美軍首次交鋒。美國三軍大規模卷入了侵朝戰爭,它動用了陸軍兵力的1/3,戰場兵力最多時達到302483人;海軍兵力的1/2,出動各種艦艇210艘,海軍航空兵的作戰飛機383架;空軍兵力的1/5,先后出動各種飛機數萬架,戰場上飛機最多時達1700多架。
美軍動用其大量的精銳部隊,有“開國元勛師”——騎兵第一師;“美利堅之劍”——陸戰第一師;“滴漏器師”——美軍第七師;“王牌飛行隊”——航空兵第4聯隊等大量“王牌”。
美軍使用了除原子彈以外的所有現代化武器,許多戰役、戰斗的炮火密度、戰場兵力密度、空襲轟炸密度,都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水平。
但中國人民志愿軍面對世界頭號軍事強國,毫不示弱,英勇抗敵,使美軍蒙受重大損失。美軍公布整個朝鮮戰爭期間損失兵力162708人,其中戰死54246人,傷103284人,失蹤、被俘5178人。其死亡人數占侵朝“聯合國軍”死亡總數的94.16%,日平均傷亡數遠遠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
與英國軍隊的較量
朝鮮戰爭期間,英國共投入兵力14198人。先后有陸軍第2旅、28旅、29旅,海軍包括航空母艦在內的艦艇21艘、飛機80架。
中國人民志愿軍的“經典”之戰是消滅了英軍第27旅榴彈炮營、英軍第28旅的“皇家蘇格蘭團”、英軍第29旅的“格洛斯特營”和“皇家坦克營”四支成建制的部隊。
1950年11月初,志愿軍第一次戰役中,英軍第27旅榴彈炮營就被全殲。
1951年1月3日的第三次戰役中,志愿軍50軍149師在高陽以南佛彌地截斷了英軍29旅“皇家坦克營”和“來復槍團”1營的退路,全殲“皇家坦克營”,重創了“來復槍團”1營,擊毀英軍坦克27輛、汽車3輛;繳獲坦克4輛、裝甲車3輛、汽車18輛、榴彈炮2門;斃傷敵200余名,俘英軍少校隊長以下227人。
1951年4月24日的第五次戰役中,志愿軍63軍187師殲滅英軍第29旅“格洛斯特營”和一個炮兵隊、一個重坦克連,斃敵中校營長以下官兵129名,俘敵副營長以下459名。
1951年10月3日,志愿軍坦克1師1團受命配合64軍步兵191師攻占馬良山,消滅了英軍“蘇格蘭團”第一營官兵1701名,將英軍營長擊斃,俘獲英軍官兵46人?!奥摵蠂姟笨偹玖罾钇嫖⒙牭健疤K格蘭團”第一營被全殲后,大驚失色。英國首相丘吉爾得知這一消息后,連聲痛呼:“太可惜了!太可惜了!”整個朝鮮戰爭英軍損失兵力4435人。
與法國軍隊的較量
1950年7月22日,法國派遣一艘驅逐艦前往韓國,加入“聯合國軍”海軍行列。8月25日,又創建1個獨立營,番號為“聯合國軍法國營”,萊米勒中校為營長,全營1065名官兵。
法國營1950年11月29日抵達韓國釜山港,12月10日投入戰斗,損失慘重,只好不斷補充兵員。到1953年7月,法國補充兵員達1119人,超過了入朝參戰時的人數,其損失數也超過了入朝參戰時的人數。
“聯合國軍法國營”在朝鮮戰爭期間,配屬在美軍第十軍團。法國營與中國人民志愿軍先后在橫城反擊戰役、砥平里戰斗、文登里戰斗中三次交手,均以慘敗而告終。
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戰史》中,對志愿軍與法軍的交鋒作了這樣的記載:1951年2月11日,橫城反擊戰役——“我第12軍在自隱里地區殲滅了美第2師兩個營和法國營大部”;1951年2月13日——“我39軍和40軍部隊消滅美2師23團和法國營一部”;1951年10月8日——“我68軍610團和師臨時組成的反坦克大隊使美2師附法國營遭受重大損失,被擊毀坦克28輛,擊傷8輛,粉碎了敵人的‘坦克劈入戰’”。整個朝鮮戰爭期間,法國營戰死262人,傷病、失蹤、被俘1127人,共計1289人。
與比利時軍隊的較量
1951年1月31日,比利時派一個步兵營入朝,隸屬于美軍第一軍團指揮。
在朝鮮戰爭期間,比利時營與中國人民志愿軍多次交鋒,都以失敗告終,要不是不斷補充新兵,比利時營幾乎不存在了。
兵敗臨津江,就是比利時營多次死里逃生中的一次。
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志愿軍63軍奉命突破朝鮮臨津江防線,江北金窟山有敵比利時營防守,江中布有鐵絲網、鐵蒺藜等障礙物,其炮兵火力可控制江面和南北岸諸要點及通路。
志愿軍63軍188師決定以562團和564團為一梯隊,各以第3營圍攻江北金窟山比利時營。
戰斗打響后,志愿軍188師左翼562團1營,首先以隱蔽突然的動作殲滅了北岸警戒陣地比軍的30余人,隨后以第2連奪取敵坦克浮橋并與涉水渡江的第1連協同,一舉奪占了敵南岸主陣地257高地,爾后又以第3連攻占了167.8高地,對比利時營形成合圍。
美軍指揮部發覺比利時營被圍后大驚失色,一旦比利時營被全殲,侵朝16國部隊組成的“聯合國軍”將變成15國部隊。于是,美軍一面以縱深炮火封鎖江面和交通要道,阻止188師后續部隊過江,一面以美3師和英軍29旅向志愿軍63軍渡江部隊反沖擊。美軍出動殲擊轟炸機對257高地和浮橋進行多批次輪番轟炸、掃射,其地面部隊在縱深炮火的支援下,向剛剛占領江南各陣地的志愿軍展開反撲。
與此同時,江北的比利時營一部在13輛坦克的引導下向浮橋方向突擊,企圖奪路南逃。志愿軍188師渡江部隊依托改造過的敵軍工事與敵激戰,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進攻,守住了陣地。扼守橋頭陣地和257高地的562團2連,連續打退了敵一個連的輪番進攻,鞏固了突破口,保住了后續部隊的渡江通路。
志愿軍188師562團3營和564團3營在師長張英輝的指揮下,對江北金窟山的比利時營發起攻擊。比利時營依托有利地形和30余輛坦克的掩護拼命抵抗。188師采取小群多路,四面包圍的戰術,不斷地發起進攻,激戰至1時,將敵大部殲滅。殘敵200余人,在12架飛機和40余輛坦克掩護下,向東面人民軍作戰區逃躥。
至此,188師突破了臨津江岸防御,奪取了江南一線陣地,并抗擊了美、英軍的增援,重創了比利時營。
臨津江之戰后,美軍再也不敢將比利時營部署在一線。
與土耳其軍隊的較量
朝鮮戰爭期間,土耳其投入1個步兵旅,開始配屬在美軍第九軍團,后來配屬在美軍第一軍團的序列中。
1950年11月27日,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的價川地區戰斗中,中國人民志愿軍38軍114師342團與土耳其旅首次交鋒,粉碎了土耳其旅2個步兵營、1個榴彈炮營及1個戰斗工兵連的阻擊,共殲敵559人,其中俘敵官兵59人。此外,繳獲汽車20輛。
此后,在漢城南追殲戰中,志愿軍12軍35師103團消滅土軍1個營,俘土軍營長以下百余名官兵。志愿軍先后與土耳其旅作戰十余次,土耳其旅死傷、被俘、失蹤3216人,其損失的兵力在“聯合國軍”中居第3位。
與泰國軍隊的較量
泰國陸軍21團是由泰軍中精選出的混成部隊,美式裝備、美式訓練,在鐵原以西190.8高地戰斗中,被中國人民志愿軍消滅一個加強連,繳獲9輛坦克。后來他們又屢戰屢敗,共損失1273人,超過了入朝時的1057人。
泰國原定出動1個團,實際上僅出動21團1個步兵營及兩艘小型護衛艦、1艘支援艦、1個空中運輸中隊。
朝鮮鐵原以西190.8高地戰斗,是志愿軍與泰軍數次交戰中的一次。
1951年10月中旬,美軍第33師從190.8高地后撤休整,由泰國第21團一個加強連接防,泰軍接班后,積極加修工事,并與其側后各支撐點構成嚴密交叉火網,以防志愿軍進攻。同時常以小股兵力在志愿軍前沿活動,企圖攻占志愿軍芝山洞陣地。
志愿軍決定用坦克第1師2團中型坦克第3連和自行火炮連,配屬47軍432團8連,強攻190.8高地。
11月13日夜,坦克第3連2排由內外古橋出發,乘自行火炮連炮火準備時節,于21時23分開進五里亭、宋村洞發射陣地。21時25分,步兵發起沖擊,坦克以猛烈炮火和機關槍向190.8高地、198.2高地敵火力點射擊,將其部分壓制或摧毀。此時,泰軍榴彈炮約六門向志愿軍發射,坦克3連當即照準泰軍發射火光猛烈射擊,將其壓制。之后又根據步兵曳光彈指示,消滅了418高地泰軍復活的機槍發射點,21時55分戰斗結束,僅僅用了25分鐘,泰國一個加強連就全部被殲。
與澳大利亞軍隊的較量
朝鮮戰爭中,澳大利亞陸、海、空三軍精銳加入“聯合國軍”,有兩個步兵營、三艘驅逐艦、一個戰斗機中隊和一個空中運輸中隊。
澳軍在戰場上始終作為美、英軍的附屬,從未獨立作戰。澳軍與中國人民志愿軍首次交戰是在1950年10月29日,地點在朝鮮定州。此戰,澳大利亞第3營死傷39人;11月3日,澳大利亞第3營在博川掩護美24師敗退時,又遭到志愿軍打擊;11月5日,在朝鮮大寧江西岸澳軍又當了英軍27旅的替死鬼。在掩護英軍27旅逃命時,澳大利亞第3營受到志愿軍一個團的打擊,當場死傷76人。后來,在龍頭里戰斗中,澳軍再次受到重創。
志愿軍第1軍是與澳軍作戰次數最多的部隊?!吨袊嗣裰驹杠姷谝卉娍姑涝瘧鹗贰分校羞@樣的記載:
1953年4月15日,1軍1師偵察連在高旺山西北與澳軍1個排發生遭遇戰,消滅澳軍5人。5月4日,1軍1師2團4連1個班,在萬石洞伏擊了澳軍兩個班,消滅澳軍7人。5月23日,1軍1師2團8連一個班,在基古里伏擊澳軍C連,消滅澳軍12人。5月25日,1軍1師2團偵察連11人偵察組,在萬石洞東山反伏擊戰中與澳軍1個排發生激戰,消滅澳軍10人。6月6日,1軍1師2團偵察排12人,在158.7高地北山伏擊戰中,消滅澳軍21人。6月22日,1軍1師2團3連19人,在萬石洞東高地襲擊澳軍,消滅澳軍12人。6月23日,1軍1師2團3連21人,在萬石洞東高地反伏擊中,消滅澳軍65人。6月24日,1軍1師2團8連25人,在甲區21號陣地伏擊戰中,消滅澳軍17人。
志愿軍第1軍先后與澳大利亞營作戰8次,斃傷澳軍146人,俘虜3人。
與加拿大軍隊的較量
朝鮮戰爭中,加拿大出兵人數居“聯合國軍”第三,陸??杖姽渤鰟恿?個步兵旅、1個炮兵團、1個坦克團,3艘驅逐艦和1個空中運輸中隊,共計5403人。
加拿大軍隊規模最大的戰斗是1953年5月2日在下勿閑北山與中國人民志愿軍46軍397團3個排交鋒。這次戰斗加軍動用了25旅3個連隊,被殲220人。另一次是芝浦里戰斗,加軍動用25旅配合美軍第3師、25師與志愿軍15軍29師交鋒,也以失敗告終。
與埃塞俄比亞軍隊的較量
朝鮮戰爭中,埃塞俄比亞派遣1個步兵營參加“聯合國軍”,人數1153人。埃塞俄比亞營配屬在美軍第九軍團的序列中。
赴朝期間,埃軍僅在上甘嶺戰役與中國人民志愿軍交戰一次,戰死121人,傷病536人,共計657人。
上甘嶺防御戰役歷時43天,由戰斗規模發展成戰役規模,“聯合國軍”投入了美7師、美空降187團、埃塞俄比亞營、韓9師、哥倫比亞營,共11個團兩個營,另有18個炮兵營105毫米口徑以上火炮300余門,坦克170余輛,出動飛機3000余架次,總兵力約6萬人。志愿軍投入15軍和12軍部分部隊,總兵力約4萬余人,投入山炮、野炮、榴彈炮114門,火箭炮24門,高射炮47門。
此役,打退“聯合國軍”營以上兵力的沖擊25次,營以下兵力的沖擊650余次。共斃傷俘敵25000余人,志愿軍傷亡11500余人,敵我傷亡比為:2.21:1。志愿軍擊落擊傷敵機270余架,擊毀擊傷敵大口徑火炮61門,坦克14輛。
與新西蘭軍隊的較量
朝鮮戰爭,新西蘭沒有出動短兵相接的步兵,只派炮兵16團和2艘護衛艦參加“聯合國軍”。雖然沒與中國人民志愿軍短兵相接,但也有23人在炮火中喪生。
在第四次戰役中,新西蘭軍隊野炮團在龍頭里地區配合美軍騎1師進攻志愿軍42軍125師375團堅守的317.6高地,這場惡仗打了整整4天,新西蘭野炮團集中炮群對375團2營6連陣地輪番炮擊,山頭被削去1米多高,焦土一片,志愿軍375團6連95%的官兵血染沙場。但美軍騎兵第1師和新西蘭野炮團傷亡近400人。戰后,志愿軍375團2營6連被42軍授予“大功連”稱號。
與哥倫比亞軍隊的較量
哥倫比亞派出一個步兵營和一艘護衛艦參加“聯合國軍”。在上甘嶺、老禿山戰斗和漢江地區防御戰中,中國人民志愿軍給哥倫比亞營以沉重打擊,擊斃哥軍163人。
與希臘軍隊的較量
在朝鮮戰爭中,希臘派遣1個步兵營和9架飛機組成的1個空中運輸中隊,參加“聯合國軍”,共計1027人。
在與中國人民志愿軍交鋒中,希軍從來不敢獨立交戰。1951年9月的天德山戰斗、同年10月的朔寧戰斗,都是作為美軍“王牌”騎兵第1師的附屬出現在戰場上。誰知兩次戰斗美軍跑得比兔子還快,希臘小兄弟卻遭了殃,192名官兵被擊斃。
志愿軍與希臘營的另一次交手是第四次戰役中的金浦、仁川等地的防御戰。進攻之敵為希臘營、美軍3個師、英軍2個旅、南朝鮮軍第6師。
這次防御戰打得驚天動地,從1951年1月28日直到3月16日,志愿軍第38軍抗敵數倍,勝利地完成了阻擊任務,斃、傷、俘多國部隊10800人,其中包括希臘營的官兵。
與菲律賓軍隊的較量
菲律賓派遣步兵第十營參加了“聯合國軍”,兵力1196人,占其全國總兵力的4.4%。在朝鮮戰爭中,菲軍配屬給美軍25師,在沙器幕戰斗和鐵原地區戰斗中,被中國人民志愿軍消滅官兵400余人。
1950年9月19日,菲律賓第10營從朝鮮釜山登陸后,配屬給美25師,擔負守備補給線的任務。1951年7月14日,在沙器幕戰斗中,菲律賓營孤軍深入,遭志愿軍42軍124師3個排的伏擊,當場斃傷菲軍49人,俘虜12人。
1951年3月16日,在鐵原地區機動防御戰斗中,菲律賓營配合美軍、英軍作戰,同樣遭到失敗。
與荷蘭軍隊的較量
朝鮮戰爭中,荷蘭出動1個步兵營和1艘驅逐艦,共725人參加“聯合國軍”。
中國人民志愿軍與荷蘭軍隊在漢江地區防御戰和上甘嶺戰役中交鋒,荷軍戰死120人。
與盧森堡軍隊的較量
1951年1月31日,盧森堡一個步兵排44人參加了“聯合國軍”,盡管出兵最少,但比例最大,因為盧森堡全軍僅有一個營;雖然它傷亡僅有15人,但傷亡的比例最大,占出兵總人數的34%。
與南非軍隊的較量
1950年11月14日,南非聯邦派遣空軍第二大隊的25架飛機、157人參加“聯合國軍”。
韓國出版的《朝鮮戰爭》記載:“南非聯邦政府于1950年8月4日作出決定,派出空軍1個大隊。11月6日,地勤人員乘5架F-51戰斗機和C-47運輸機抵達水營機場,編入聯合國軍遠東空軍第18轟炸飛行聯隊,于19日開赴平壤美林機場遂行作戰任務。這支部隊叫‘飛豹’部隊。南非空軍第2大隊編入聯合國軍空軍后,遂行對地面部隊提供直接支援作戰任務。能從早到晚出動,轟炸敵軍的部隊、汽車和補給品堆積場?!?
在空戰中,南非空軍34名飛行員命喪藍天,8人跳傘生還,但最終還是成了中國人民志愿軍的俘虜。
與韓國軍隊的多番較量
在朝鮮戰爭中,中國人民志愿軍與韓軍交戰的次數最多,抗美援朝第一仗是與韓軍交戰??姑涝詈笠粋€戰役——金城戰役也是與韓軍打的。
朝鮮戰爭,韓軍投入兵力有陸軍第1軍團、第2軍團、第3軍團、第5軍團和配屬美軍的部隊共23個師;海軍4個艦隊和陸戰隊,艦艇67艘;空軍飛機146架;總共兵力達718477人,全部美式裝備。
1950年10月25日,志愿軍40軍118師在朝鮮溫井地區與韓軍第6師2團第3營和一個炮兵中隊發生遭遇戰,全殲韓軍第3營和炮兵中隊,揭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
抗美援朝戰爭志愿軍先后進行了5次戰役,其中與韓國軍隊較量結果如下:
第一次戰役,志愿軍殲滅韓軍第6師、7師大部,殲滅韓1師、3師、8師各一部,共計7584人,俘敵4741人。
第二次戰役,志愿軍消滅韓7師、8師5962人,俘敵5568人。
第三次戰役,志愿軍殲滅韓1師、2師、5師4593人,俘敵5967人。
第四次戰役,志愿軍殲滅韓1師、3師、5師、6師、8師共計8861人,俘敵7769人。
第五次戰役,志愿軍殲滅韓3師、5師、6師、7師、9師60537人,俘敵5233人。
在后來的1951年防御作戰、1952年鞏固陣地作戰和上甘嶺防御作戰、1953年反擊戰役等戰役、戰斗中,志愿軍殲滅韓軍25萬多人,俘敵8354人。
朝鮮戰爭的最后一次戰役——金城戰役主要是與韓國軍隊交鋒。1953年7月13日,志愿軍在朝鮮人民軍的配合下,發起金城戰役,此役自1953年7月13日起至27日停戰協定簽字止,歷時15天。志愿軍共殲敵5萬余人,收復土地178平方公里。
整個朝鮮戰爭中,中國人民志愿軍共消滅韓軍393000多人,并重創了韓軍“王牌”首都師,全殲了首都師的“王牌團”白虎團,該團團旗至今展出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
沒有獲勝的聯合國軍
朝鮮戰爭交戰雙方最后將陣線穩固在“三八線”上,迫使“聯合國軍”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于1953年7月27日,在《關于朝鮮軍事停戰的協定》上簽字,確定“三八線”為臨時軍事分界線。
至此,歷時3年零32天的抗美援朝戰爭,以中朝軍民的勝利和美國為首的17國軍隊的失敗而告結束。在停戰協定上簽字的“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后來在回憶錄中說:他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在沒有勝利的停戰協定上簽字的美國司令官?!?
1953年10月23日,美聯社發表的17國軍隊在朝鮮戰爭中的損失數字為1474269人;1976年韓國國防部編寫出版的《韓國戰爭史》披露的數字是1168160人。
據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戰史》公布的數字:朝鮮戰爭,中朝人民軍隊共殲滅敵軍109萬余人(朝鮮人民軍殲敵13萬余人),其中美軍39萬多人,擊落擊傷敵機1萬余架,擊毀擊傷和繳獲敵軍坦克3064多輛,擊沉擊傷敵軍艦艇257艘,擊毀擊傷和繳獲敵軍各種炮7695門。美軍在朝鮮戰爭中消耗各種作戰物資7300余萬噸,用于戰爭的經費達830億美元,僅次于它在“二戰”中的消耗。中國人民志愿軍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傷亡36萬余人,消耗各種作戰物資560余萬噸,用于戰爭的經費62億元人民幣。□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