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溫斯坦萊公社
1649年春天,也就是英國革命勝利后,剛剛把國王查理一世送上斷頭臺不久,一群貧苦農民和城市無產者約三十多人,聚集在倫敦附近的一片荒山——圣喬治山,開墾荒地,種起莊稼。他們自稱“掘地派”或“真正平等派”,大家共同勞動,共同吃飯,過著人人平等的集體生活。他們號召人們加入公社,共同經營這種獨具特點、集體平等的新生活。他們還派出代表到各地宣傳自己的觀點和做法。
他們的做法得到了廣大貧民的熱烈響應。很快,一場開荒種地的風潮在英國勃然興起,并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迅速擴展到諾桑普頓、白金漢、亨丁頓、蘭開夏、肯特等都,有的地方還出現了千人組成的公社。因掘地派運動的領導人叫溫斯坦萊,這樣的公社又稱“溫斯坦萊公社”。
在溫斯坦萊公社里,生產資料公有,人人參加勞動,實行按需分配。生產組織以家庭成員進行生產;生產資料直接由公共倉庫不計價格領取;產品送交公共倉庫或專門商店。無論土地或土地果產,一律不準買賣,也不進行貨幣交換。溫斯坦萊將這樣的公社稱為“真正自由的共和國”。
在這場聲勢浩大的掘地派運動中,聚集起來的大批貧民不僅開墾丘陵荒地,而且也對村社土地搶種共耕,這就直接沖擊和威脅了英國私有制基礎,從而引起統治階級和貴族們的恐懼。1651年,英國政府悍然出動軍隊鎮壓了掘地派。如此一場轟轟烈烈的公有制實踐,僅僅進行了兩年時間,就在血泊中悲慘地結束了。
(二)歐文的“新和諧公社”
羅伯特·歐文(1771~1858),19世紀最有成就的實業家之一,也是歷史上第一個創立學前教育機關(托兒所、幼兒園)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者。
歐文出生貧寒,7歲開始參加勞動,9歲當學徒,18歲與人合伙經營一家機器制造廠。1799年,歐文同他的合伙人以6萬英鎊的價格購買了拉納克鎮一家大型企業,它包括一個棉紡廠、一個機器制造廠和一個占地150英畝的村莊,取名“新拉納克紡紗公司”。
新拉納克的2500名員工主要是被“圈地運動”驅逐到此的農民,也有破產的手工業者和流浪漢,這些人的成分極其復雜,多半是墮落分子。可是,歐文通過一系列所謂的“和諧社區試驗”,竟然把這個地方變成了一個模范移民區,在這里,酗酒、賭博、賣淫、刑事犯罪、民事訴訟、貧困救濟都絕跡了。而他之所以能做到這點,只是由于他使人生活在比較合乎人的尊嚴的環境中,特別是讓成長中的一代受到精心的教育。他發明了并且第一次在這里創辦了托兒所和幼兒園。孩子們在托兒所和幼兒園里生活得非常愉快,父母幾乎領不回去。歐文的競爭者迫使工人每天勞動13至14小時,而新拉納克工人只勞動10小時半。當棉紡織業危機使工廠不得不停工4個月的時候,唯有新納克的工人繼續領取全部工資。此外,歐文還在新納克辦起了工人消費合作社、工人食堂;設立工人學校,給青年工人有學習文化的機會;還設立免費的醫療和養老制度,對有病或年老的工人進行照顧。歐文也因此成為名震歐洲的慈善家和富有的工廠主,以至于參觀學習者絡繹不絕。
和諧社區的成功建設激發了歐文進一步去實踐烏托邦式的社會。1824年,歐文變賣了所有家產,帶上妻子兒女和百余名志同道合者,從英國出發,乘風破浪橫渡大西洋,駛向美國,在印第安納州買下3萬公傾土地,嘗試去建立一個名為“新和諧公社”的共產主義社會。
歐文在美國費城和華盛頓等地進行一系列宣傳后,立即吸引了800多人加入公社。于是,一個完全新型的“世外桃源”──“新和諧公社”就這樣開始一磚一瓦興建起來了。
歐文非常興奮地帶頭勞動。他們砍伐樹木、焚燒野草,開荒種地,蓋房架屋,不久,一個個村落建立起來了,一個個工廠煙囪林立,機聲隆隆。村外是紅花綠草,交相輝映,青山綠水,蜿蜒曲折。林內街道整齊,樹木成列,各種公用設施一應俱全,會議室、閱覽室、學校、醫院,甚至臨時休息室,應有盡有。街心花園恬靜幽雅,溫馨和諧。一切都是那么美妙,一切都充滿著詩情畫意。
公社實行財產共有(個人消費品除外),共同勞動,共享勞動成果。公社辦有各種工廠,也有農場、果園、商店,社員免費醫療,兒童免費教育,商店向社員供應必需品。
公社還有一項特別的規定,即全體公社成員無論男女老少都得從事各種有益的勞動。5歲到7歲的兒童,一律無條件入學。8歲到10歲的兒童除學習外,還要參加公社各種有益活動和必要勞動,如修整花園、做家務等。12歲以上的青少年,必須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還要在工廠、作坊等學習一定的手工技能。20歲到25歲的青年人,是公社建設的主力,因分工不同,或進工廠或下農田參加生產勞動。25歲到30歲的人,每天只需參加兩個小時的生產勞動,其余時間則從事公社的保衛工作和參與產品的分配工作,也有一部分人從事科學研究和藝術工作等腦力勞動。30歲到40歲的人負責管理、組織和領導各個部門的生產工作。40歲到60歲的人則主持對外交往,如接待賓客、產品交換等。60歲以上的老人負責捍衛憲法,監督憲法的落實。這樣,“新和諧公社”所有成員各司其職,各盡所能,“和諧”相處。
“新和諧公社”的建立,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人們從世界各地紛紛趕來,想看一看這個公社是如何“和諧”的,尤其是處于被壓迫、被剝削境地的勞動者更是帶著驚奇、帶著羨慕、帶著希望,如潮水般涌來。他們也希望在這個公社里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甚至連當時著名的科學家如美國費城科學院院長威廉·麥克留爾、經濟學家和博物學家約西亞·華倫等人也紛紛前來,熱情參加和諧公社的建設。“新和諧公社”的建立是這樣的吸引人,以至于除贊成者對之大加贊揚外,連反對者也眾口一辭,連聲感嘆。
但是,“新和諧公社”才紅紅火火了三年就暴露出了很多問題。例如,來參加公社的人形形色色,抱有各種目的,有著各種想法,所以,社員之間不久就產生了各種矛盾,變得不像預想的那么“和諧”了。又如,公社成員的活動目的只局限于滿足本社成員的需要,導致公社產品成品缺少,即生產少,消費多,造成供需矛盾。再如,因成員覺悟水平不一,導致腦力勞動者日趨增多,而體力勞動者日漸減少,以至于技術工和一般工人匱乏,工廠、作坊經常停產關門,甚至連當時最先進的機器也不得不閑置起來。公社一家染坊雖然設備和設施能與當時美國最好的染坊相抗衡,但都無活可干。一個紡織廠每天能生產400磅棉紗、一個面粉廠每天能生產60桶面粉,都不得不時時停工。還有一塊大到3600英畝的麥田因缺少足夠的勞動耕種而收入微薄。這種情況下,歐文自己再也沒有錢來補貼公社的逐日虧損。到第四年,“新和諧公社”不得不宣告破產。
(三)巴黎公社
1870年9月2日拿破侖三世在普法戰爭中戰敗投降。巴黎人民掀起9月4日革命,推翻第二帝國,成立第三共和國。不想,政權卻落入賣國賊梯也爾之手。當時普軍侵占了法國三分之一以上的領土,十萬普軍直逼巴黎。對于奮起抗戰的巴黎工人,梯也爾非但不予支持,反而進行鎮壓,并簽訂法德和約,法國割讓阿爾薩斯、洛林大片領土給德國,賠款50億法郎。梯也爾政府的喪權辱國行為激起人民群眾的極大憤慨。巴黎民眾紛紛要求成立公社,以監督政府。
1871年3月18日晨,由巴黎工人組成的國民自衛軍擊潰前來鎮壓的梯也爾政府軍,當晚控制巴黎所有政府機關和塞納河上的橋梁。梯也爾政府成員及其軍隊、警察和官吏倉皇出逃凡爾賽。3月26日巴黎舉行大選,28日正式成立巴黎公社。
公社設立10個委員會(執行、軍事、財政、司法、治安、勞動與交換、糧食、教育、社會服務、對外聯絡)作為新的政權機構。公社解除資產階級常備軍,取締舊警察機構。頒布教會與國家分離法令,改造司法機關,實行法官選舉制。公社通過全體公職人員需經選舉始得任命的決議,頒布廢除國家機關高薪法令,規定公職人員最高年薪6000法郎,相當于一個熟練工人的工資水平,以防止國家機關由社會的公仆變為社會的主人。
公社在所有制、分配、管理和勞動立法方面實施某些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改革。通過將逃亡業主遺棄的工場轉變為工人協作社法令,改變薪金收入高低懸殊現象,實行保持合理差別的勞動報酬制度,并著手勞動者直接參與企業管理的試驗。公社還制定若干保護工人直接利益的勞動法令,如取締面包房夜班制、禁止任意罰款和克扣工資法令等。為了維護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公社先后通過若干減輕人民負擔和解決生活困難的法令。
正當巴黎人民沉浸在革命勝利的歡樂中時,梯也爾政府重新糾集武裝力量,并勾結普魯士軍隊于5月21日攻入巴黎市區。經過一周激烈的巷戰,5月28日凌晨,巴黎公社戰士彈盡糧絕,最后的147名社員在拉雪茲神甫公墓東北角的墻下全部被屠殺。巴黎公社的公有制實踐僅持續60天就悲慘地結束了。
——本文摘自胡運動《論公有制》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