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發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圖為受傷的朝鮮兒童。
吉林省農安縣“鳳英榮譽軍人院”內的抗美援朝老兵:
“我們想回到朝鮮看看!看看當年戰斗的陣地!看看烈士陵園!看看永遠埋葬在異國的戰友……”
朝鮮戰爭
60年前的今天(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申明,在擴大朝鮮戰爭的同時,命令美太平洋第七艦隊開進臺灣海峽,粗暴干涉中國內政。9月15日,美軍在仁川登陸,隨后越過三八線,將戰火燒到鴨綠江邊。
當年,美國的鋼產量是870萬噸,中國只有61萬噸,美軍一個師有959門火炮,140多輛坦克,3800輛車輛,志愿軍一個軍只有522門火炮,臨時配有100輛車輛,沒有坦克,更沒有制海權與制空權……
但不足周歲的共和國下了最大的決心,在1950年10月19日夜晚,中國人民志愿軍4個軍和3個炮兵師共26萬人,在沒有空軍掩護的條件下,分別從安東(今丹東)等地,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入朝參戰……
我先后入朝參戰的部隊達290萬人,經過兩年零九個月的英勇激戰,付出巨大傷亡的代價,中朝軍隊迫使美國在停戰協定上簽字,將軍事分界線重新推回到三八線,美軍總司令克拉克將軍獲得了“一項不值得羨慕的榮譽”,成為“歷史上簽訂沒有勝利的停戰條約的第一位美國陸軍司令官。”
而對這場戰爭的結果,正如彭德懷所說:“它雄辯地證明: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此后,新中國由此贏得了一個長時間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
據不完全統計,抗美援朝期間,僅東北地區就動員了近40萬人參軍……就在廣州,也出現了大、中學生入伍的高潮,據記載,“兩萬兩千多人報名參加軍干校,被批準錄取的有3338人,分別輸送到陸軍、空軍、通信兵、鐵道兵等兵種……”
在戰火紛飛的朝鮮戰場上,13.3萬優秀中華兒女,為打擊侵略者、保家衛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在這場異常殘酷的戰爭中,中國人民志愿軍譜寫了氣吞山河的英雄壯歌,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光輝典范。
在朝鮮戰爭爆發60周年之際,本報記者來到抗美援朝老兵較為集中的東北地區吉林省農安縣,找到幾位曾參加抗美援朝第一戰的老兵,聆聽那歷史上不平凡的那一篇章……
(相關史實參考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第三卷)
在朝鮮戰爭爆發60周年前夕,本報記者遠赴東北探訪“最可愛的人”
60年前
誓將紙虎化為塵
60年后
不滅光輝不朽身
黃繼光邱少云……
122位英烈長眠在這里
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位于沈陽市北陵公園東側,占地 24萬平方米,1951年開建。黃繼光、邱少云、楊根思、孫占元等122名烈士長眠于此。
陵園正中聳立著一座雄偉的英雄紀念碑,正面鐫刻董必武題詞“抗美援朝烈士英靈永垂不朽”;背面刻有郭沫若的題詩:“煌煌烈士盡功臣,不滅光輝不朽身。鴨綠江南花勝錦,北陵園畔草成茵。英雄氣魄垂千古,國際精神喚萬民。峻極高山齊仰止,誓將紙虎化為塵。”
碑的頂部是中朝兩國國旗,寓意著兩國人民用鮮血和生命染紅的戰旗永遠高高飄揚。旗下是手握沖鋒槍的志愿軍戰士銅像,眉宇間流露出一種凜然不屈的英雄氣概。
下崗女工辦的“擁軍大院”
吉林省長春市農安縣郊一棟被稱為“擁軍大院”的平房里,聚集著一群裝容奇特的老人:他們穿著新舊不一、年代各異、樣式不齊的綠軍裝,整齊地佩戴著紅領章與五星帽徽,有人胸前還掛著各式軍功章——這是一群抗美援朝老兵!略知戰史的人都知道,27軍、40軍均是當年在朝鮮戰場上威名赫赫的“英雄部隊”。
對于遠道而來的記者,老兵們回憶起當年在朝鮮戰場上烽火連天的戰斗歲月,其中,被稱為“王班長”的王鳳和經歷最具代表性,他所在的40軍是最早入朝參戰的隊伍之一。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據王鳳和回憶,60年前,40軍120師358團在安東(今丹東)過江,他清楚地記得鴨綠江大橋的長度是1100米。當部隊走到橋中心,也就是兩國分界線時,連長看了看手表對大家說:同志們!請記住吧,現在是1950年10月22日晚8點30分,這一步邁過去就是朝鮮的土地了!聽完連長的話,一種真正走上戰場的心情猶如江水涌來,每個人都回頭流著眼淚向祖國告別……
進入朝鮮的第一幕讓王鳳和記憶猶新:“……一名朝鮮婦女躺在血泊里,手牽的黃牛也被美國飛機炸死,但她背上小女孩仍活著,白色的衣服上滿是鮮血和淚水,孩子哭著叫著:‘阿媽妮!阿媽妮!……’這哭聲聲聲打在我們的心坎上,大家的心都要被小女孩哭碎了……排長從死者身上解下女孩,由戰士們輪流背著前進,此時,敵機轟炸掃射不斷,每走一步都很艱難,直至遇到一群向北疏散轉移的朝鮮老鄉時,我們才將孩子交給了其中一名婦女……“
3天后,王鳳和所在的40軍打響了抗美援朝第一槍。首戰在溫井伏擊戰中,殲滅南朝鮮軍一個營和一個炮兵中隊,擊潰一個團,在隨后云山之戰中,中國軍隊殲滅美騎兵第一師第八團,創造了首次以劣勢裝備打擊美軍的成功戰例。1950年10月25日,也被認定為抗美援朝戰爭紀念日。
在朝鮮戰場,王鳳和還經歷了艱苦程度不遜于上甘嶺的馬良山防御戰,他回憶到:“當時后方敵機炮火封鎖,東西運不上來,戰士們幾天吃不上一口飯,喝不上一口水,嘴唇干裂滲出了血,喉嚨渴的要冒煙……一邊吃牙膏、啃樹根,一邊喝自己的尿堅守陣地……有一天半夜,炊事員冒著敵機轟炸與炮火封鎖、送上來一包土豆、半包蘿卜,盡管每個人都極度饑餓干渴,但沒有一個人去動這些東西……最后,連長和炊事員親自動手,先將東西分給傷員,而后每個戰士分到一個土豆、半個蘿卜,可沒等我們吃完,敵人又開始進攻了……四五十架敵機上下翻飛,炮彈像雨點一樣襲來,整個陣地彈片呼嘯,硝煙彌漫,一片火海……機槍掃射與手榴彈的爆炸聲響成一片……山上的樹木已燒成了灰,山頭不知道翻了幾遍,黃土已變成了黑土,隨便抓一把就有好幾塊彈片……我們仍然守住了山頭……”
“戰斗停止了,敵人的尸體遍布整個山頭,我們也有很多戰友犧牲。大家低著頭,流著淚,向犧牲戰友的遺體告別:我親愛的戰友們,你們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而英勇獻身!安息吧!親愛的戰友,祖國和人民不會忘記你們,我們這些活著的戰友永遠不會忘記你們的……”
前不久,赴朝旅游專列開通后,他們的這種愿望愈加強烈。但去朝鮮又是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去不了啊……說白了就是沒有錢!”一位老兵嘆著氣說。這些老戰士們,除了享受每月由國家民政部門發給的300多元在鄉復員軍人定補外,再無其他收入,憑自身的力量,這些老邁的身軀根本難以走出家門……
老兵們所在的這個名為“擁軍大院”或“鳳英榮譽軍人院”的機構,是由一位叫張鳳英的下崗女工自己掏腰包開辦的,劉清、邱樹林、馬常清等3位老兵長期住在此處,另有十幾位老兵常來此活動……這座“擁軍大院” 條件是簡陋的。用老兵馬常清的話來說:“沒有像樣的宿舍,沒有像樣的食堂,沒有像樣的倉庫……”此外,并不富裕的張鳳英還收留了十幾個智障人……
這位有愛心的東北女人為了幾十口人終日辛苦地勞碌著……操持著……“鳳英榮譽軍人院”——這個位于東北廣袤大地上的小小院落,是老兵們重要的一個依托,這小院聚集和收藏了他們——曾經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士:60年前的記憶, 60年前的榮光,60年來的驕傲。本報東北特稿/記者杜江攝影報道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