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對毛岸英烈士犧牲的意義的正確認識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因為這件事很大程度上影響人們到對抗美援朝戰爭的認識,有人由于對毛岸英的偏見產生了對抗美援朝戰爭的偏見。 而抗美援朝戰爭作為中國當代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中國近代史以來最偉大的軍事勝利之一(意義僅次于抗日戰爭的勝利,戰果則遠大于后者),對今天中國人的歷史觀有著重大的影響,同時也是很多中國人建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重要來源和基礎。 如今網上網下充斥的對毛岸英烈士有意的歪曲詆毀和無意的的誤解偏見,讓不少對中國懷著美好愿望的朋友感到困惑苦悶,甚至對自己的歷史觀和價值觀產生懷疑。所以大是大非之下不得不辯,不得不爭。 本文不摻雜個人感情因素,僅僅是對人所共知的一些事實和傳聞進行理性的分析,僅供感興趣的朋友參考,如有疏漏也請不吝指正。 1.很多人認為毛岸英去朝鮮是毛澤東派去的,并因此想當然的認為毛澤東是要培養毛岸英,將來當自己的接班人。而事實上很多材料證明是毛岸英自己主動提出去朝鮮的。 說毛澤東要借此培養毛岸英當接班人,一個最有說服力的事實是:毛岸英1945年回國,在國內經歷了解放戰爭的全過程。如果毛澤東真的想讓毛岸英當太子,培養他在黨內軍內的資歷和威信的話,就應該在1948-1949年解放戰爭勝利在望的時候讓他到軍隊去。 毛澤東再用兵如神也不可能在48年就預見到50年會發生朝鮮戰爭,當然更不可能存在預先就打算讓毛岸英“出國鍍金”的計劃,而且48-49年的解放戰爭勝利在望,毛澤東無論把他派到那個野戰軍去,那里的老總不得把他當太子一樣地供著?可是這時毛澤東卻讓毛岸英到解放區去參加最基層的土改。 反過來說朝鮮戰爭參戰之前誰也沒有必勝的把握,包括毛澤東本人。出兵的決定當年中央是爭論再三才艱難決定的,冒了很大的風險。 那么可以打個庸俗的比方:假設毛澤東有意培養毛岸英做接班人。那么前者派毛岸英參加解放戰爭就是高收益,零風險的投資,后者派毛岸英參加朝鮮戰爭就是高風險,幾乎看不到收益的投資,換了你會怎么選擇?難道毛澤東會比我們大多數人傻嗎。 雖然毛澤東在50年代后期開始犯了一些嚴重的錯誤,但是50年剛剛取得勝利的毛澤東應該說還是很謹慎很清醒的。 2.質疑毛岸英給彭德懷當翻譯的資格的人顯然缺乏對翻譯工作的了解,更別說是對軍事翻譯和機要翻譯的了解了。彭德懷的翻譯是隨便懂點俄語的人就能當的嗎? 首先他必須精通口語,因為他可能經常在會見和會議中進行同聲傳譯,還要保證快速準確。而很多中國人學外語一個特點是能讀能寫就是不能說! 其次,軍事翻譯工作在翻譯領域里專業性是比較強的,必須是具有比較豐富的軍事知識的翻譯才能勝任,一般的翻譯去哪里“具備豐富的軍事知識”?而毛岸英不但長期在蘇聯留學,還在衛國戰爭中當過連指導員。 第三,作為志愿軍最高首長的翻譯,他的每一句話都可能是軍事機密,因此必須具備很高的政治素質和保密觀念。毛岸英的政治背景自然沒的說,據說他在48年還在參加過保密工作的訓練,而且從他保守自己身世的秘密來看,他在保密方面也沒問題。 以上的條件在1950年的中國是隨便一找就能找到的嗎?當時的中國對蘇聯一邊倒,方方面面都缺少俄語人才,而且毛岸英在去朝鮮之前就曾經被國務院借調去擔任過中央領導訪問蘇聯的隨團翻譯。 把毛岸英留在志司當參謀實際上是彭德懷親自點的將,毛岸英和他父親并沒有明確提過這樣的要求。當然也有人說這是彭德懷在拍毛的馬屁,如果他認為彭德懷是個馬屁精的話。 進一步說,毛岸英除了在蘇聯衛國戰爭后期擔任過連指導員(還是坦克連,而入朝最初期的志愿軍幾乎沒有坦克)以外,并沒有任何更高級的資歷,讓這樣的人去最前線指揮一支步兵部隊,不只是對他本人不負責,更是對其下級官兵的不負責。 剛經歷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人民解放軍里,身經百戰的基層指揮員俯拾皆是,怎么輪也輪不到毛岸英。 這樣的人是留在總部從事重要的機要翻譯合適還是到最前線當一名戰士合適不用多說了吧? 另外當時美軍掌握著絕對的制空權,只要是進入朝鮮境內,在美軍的空中優勢下就要隨時隨地面臨犧牲生命的危險,炸彈不會管你是誰的兒子,事實也正是如此的結局。 3.某回憶錄中稱毛岸英在一次會議上敢在彭德懷生氣時“冒昧”地發表意見(文中的意思是別人不敢),讓人似乎產生了毛岸英在志司地位非同尋常,或是毛岸英“不守規矩,不尊重彭總”的印象。對此我是這樣看的: 一,毛岸英是在參加志愿軍赴朝后才開始進入和接觸中國的軍隊系統的,而直到他犧牲,他的中國軍人身份只持續了不到3個月,對軍隊內部的了解自然也比較少。 二,由于毛岸英的身份,作為長輩的彭德懷自然對他關愛有加,他們的私人關系要比其他人親近地多。 三,基于以上兩點理由,閱歷淺和關系近,使得毛岸英對彭德懷在軍中的崇高地位和威望缺少足夠的感性認識,比別人更少一些對彭總的敬畏之心。 四,從該回憶錄的內容來看,這次會議應該是第一次戰役之后志司召集中高級軍官召開的吸取教訓,改變部署的會議,這樣高級別的軍事會議,在毛岸英短暫的中國軍人生涯中估計只有這一次。 于是我可以得出結論:在毛岸英參加的這第一次可能也是唯一一次的高級軍事會議上,對軍隊內部情況缺乏了解的,與彭總關系親近而又少了一分敬畏的他“冒昧”的發了言。 從毛岸英的妻子和戰友的一些回憶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低調謙和的不追求奢侈生活的人,我想是毛岸英坎坷的生活經歷磨練了他的性格,和他一起長大的他的弟弟毛岸青不就低調了半個多世紀嗎?直到去世后才引起了一次比較廣泛的關注。 4.關于毛岸英的身份保密問題,目前的資料表明從來沒有任何一個正式命令或文件把他的身份列為機密,對自己顯赫的身世保密完全是毛岸英自己自覺的行為(也可能是毛澤東的囑咐),并因此贏得了彭德懷的好感(此前毛岸英和彭總的接觸可能是有限的)。這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毛岸英是一個低調謙和的人,因為一個飛揚跋扈,目空一切的人是絕對做不到這一點的。 5.毛岸英和高瑞欣熱飯暴露志司位置的觀點是很可笑的,權威資料可以證明,當天美軍對志司的空襲最可能是源于前一天的偵查結果。也有觀點認為是頻繁的無線電發報或者是特務告密暴露了志司的位置。而且空襲本身也從側面可以證明美軍可能認為這里可能是一個較高級的指揮機關,但肯定不知道詳情。因為當天的轟炸也只是一般規模,如果美軍確認這是志愿軍總部的話,來的絕不會是只有區區一個波次的幾架戰術轟炸機。 當時毛岸英犧牲的作戰室是一處體積較大,目標明顯的木板房,不管煙囪里有沒有煙,美軍飛行員也很容易看到這個目標,當時已是大白天了。 6.有人說毛岸英沒有進入防空洞是違反防空紀律,以此暗示毛岸英對自己的犧牲負有責任(有些人干脆就說毛岸英是死的活該,我親眼見過)。應該看到志愿軍當時入朝不久,志司雖然也修了防空工事制訂了防空紀律,但是對美軍的空中威脅普遍認識不足特別是缺少感性認識(尤其是燒死毛岸英和高瑞新的凝固汽油彈,很多身經百戰的老兵也是在朝鮮才第一次見識到),甚至作為最高首長的彭德懷本人都不怎么把防空當回事。當天早上是洪學智以下棋為借口連哄帶騙,生拉硬拽地才把彭總弄進了防空洞。在這樣的背景下,所謂毛岸英違反防空紀律至少不是突出的個案,到不了加之以罪的地步。 正是毛岸英的慘痛教訓(包括他的特殊身份帶給人們特殊的心理沖擊),志愿軍總部才對美軍的空中優勢有了刻骨銘心的感受,這為以后減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損失。從這一點來說,毛岸英的犧牲是有價值的。 7 .關于如今網上盛傳的蛋炒飯的問題,首先并沒有任何可靠的資料可以直接證明這一點,一切都是不很確切的傳聞。也有資料說當時朝鮮方面送給彭總一籃雞蛋,但是他并沒有吃。我們可以假設:彭總沒有吃并不不是說他不會把雞蛋給他關心的人吃,這完全是合情合理的。而28歲的毛岸英面對這一頓難得的大餐,喜出望外之余和高瑞新等年輕的戰友(分享到的也許不只高瑞新)分享起這難得的美味來,可以肯定如果真有雞蛋的話,毛岸英至少是和高瑞新一起吃的,因為我無法想象二人一起吃早飯,毛岸英吃的是“蛋炒飯”,而對毛岸英身份毫不知情的高瑞新吃的是別的(比如咸菜饅頭)。 從生活常識來分析:當時毛岸英和高瑞新犧牲的地方是作戰值班室兼會議室,在那里有一個燃煤的取暖爐,以我本人的經驗來看,這樣的爐子可以放開水壺,要熱飯的話可能要用軍用的鋁制或搪瓷飯盒放在爐子封火蓋上熱,至于在這樣的地方支上一個炒鍋抄蛋炒飯我實在是無法想象,志司好賴也有廚房的吧? 因此毛岸英和高瑞新熱的是剩飯是不會有錯的,當然也可能是蛋炒飯,不過就算是蛋炒飯,也是剩的蛋炒飯??梢钥隙ǖ恼f這個“蛋炒飯”不會是專門做給毛岸英一個人的,更不可能是毛岸英自己給自己做的,以此來影射毛岸英生活特殊化站不住腳。 至于總部和前線有不完全一樣的伙食這需要的特別說明的嗎?就因為前沿困難所以志司一點都不能不一樣?這是什么邏輯?再說區區蛋炒飯都成了難得的美味,足以說明志司比前沿強不了多少。 8.有人認為毛岸英沒有資格和邱少云黃繼光一起接受人們的敬仰。他們共同的身份是志愿軍烈士,還有十幾萬和他們一樣的烈士。但是很多人不知道(或是裝作不知道)黃繼光邱少云有一個毛岸英沒有的榮譽:特級戰斗英雄!而毛岸英除了烈士的稱號,只有身后的一枚抗美援朝勝利紀念章。毛岸英并沒有不應得的特殊榮譽。 宣傳工作有其自身的規律,毛岸英的特殊身世在當時的中國有其特殊的感召力,對他的犧牲進行重點的宣傳會達到非常好的宣傳效果,與其說宣傳他是讓他本人出名,倒不如說是已經壯烈犧牲的毛岸英在死后還在為國家的宣傳工作服務。 很多人對毛岸英懷的歪曲或偏見實際上源于對其父毛澤東的反對,毛澤東晚年犯了嚴重的錯誤,給整個國家都造成了巨大傷害,有人懷恨其實不奇怪,也可以理解。 但是也有的人心中還充滿著父債子嘗,株連三族的封建思想和甲如何乙就必然也會如何的荒唐邏輯。就因為毛岸英是毛澤東的兒子,便無視他為國捐軀的事實,僅僅以憑空的想象來給這樣一位犧牲半個多世紀的烈士編制罪名,肆意詆毀。我只想奉勸這些人一句,反對毛澤東不要把60年前的烈士拉出來墊背,這樣反而顯得自己的淺薄與狹隘,本來還能得到的一點同情也會變成反感。 毛岸英終其短暫的一生從沒有從他父親的權利地位中得到過任何值得一提的利益,倒是為了其父的革命事業吃了很多常人難以想象的苦。以28歲的青春年華壯烈犧牲在保家衛國的戰場上(比他的母親犧牲時還要年輕),理應得到人們起碼的尊重。那些不尊重他的人想過沒有,對毛岸英的不尊重實際上是對自己的不尊重。 |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