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盛齋”私有、公有之優劣——袁騰飛“真話”剖析之五
-----------------------------
是地方軍隊軍旗,還是所謂“國旗”——袁騰飛“真話”剖析之一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22/201005/155014.html
結晶牛胰島素為何未獲諾貝爾獎——袁騰飛“真話”剖析之二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4/201005/155017.html
毛主席題寫過上海人民公社匾額嗎——袁騰飛“真話”剖析之三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4/201005/155239.html
鄧子恢·三門峽·“去修水電站”——袁騰飛“真話”剖析之四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4/201005/155560.html
-----------------------------
袁騰飛“真話”之五:
“56年完成了生產資料的公有化就是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了,然后我們認為它標志著進入到了社會主義社會,然后我們特別講了月盛齋醬肉,老北平最好的字號。
“我當時正在吃飯,新聞聯播說完后我差點兒沒噎死。它那個原話是怎么說的呢?逗人到了極點,它說月盛齋是一家創立于乾隆年間的老字號,然后中間我沒聽到啊,56年實現公私合營由私有變成公有,經過集團上下幾代人的努力,今年終于實現了扭虧為盈。
“它是把這個當做正面典型說的,讓大家看看我們多厲害!幾代人努力,月盛齋扭虧為盈,哎呀給我樂的喲!人家從乾隆年間可就創立了,要是人家賠錢早關門了,對吧?在資本家手里掙了200年的錢,到共產黨手里賠了50年,終于實現了扭虧為盈。它還當做正面典型說,我要是審稿的,這條我絕對不讓通過,你這不缺心眼嗎,是不?在人家手里一直在掙,到你手里就賠,道理很好理解,因為這個買賣不是我的,我能上心嗎?愛賣的出去賣不出去,我不上心對吧!
“所以你看,沒有一個國家公有制是搞的好的?!?/p>
歷史事實與真相:
這是袁騰飛所謂“文革視頻”開篇的一段話,流傳最廣,也最迷惑人。袁的口舌確實不錯,說得繪聲繪色、虛實結合,一個月盛齋的例子,就宣布了私有制的永葆青春,公有制的腐朽沒落,為他的整個講課奠定了基調。
袁騰飛講課也確有兩把刷子,面對京城的莘莘學子,一個身邊的事例,真假摻雜、形神兼備,能不哄得那些80、90后始而哄堂大笑,繼而又深信不疑嗎?于是,月盛齋“在資本家手里掙了200年的錢,到共產黨手里賠了50年”,就成了定論了。
然而且慢,歷史事實真是如此嗎?中央電視臺2008年11月14日一篇題為《老前門的流年》的報道,講的就是月盛齋前200年的歷史(http://sports.cctv.com/special/yundong/20081114/103927.shtml):
“最初的那些老字號與其說是自持家業、白手起家,倒不如說是與權貴走得最近,資本的原始積累,多是依仗著皇宮御內。月盛齋最為典型。它是當年唯一一家開在戶部街(今天安門)的館子。老馬家最初來到京城是在元朝,做的是香料生意。直至清乾隆年間,一個偶然的機會,后人馬慶瑞偶然進了禮部做供桌,他暗中觀察御膳房師傅如何做醬羊肉,遂也如法炮制。沒想卻廣受好評,馬慶瑞遂買下戶部街上一間店面,取名“月盛齋馬家老鋪”。
“月盛齋到了二代當家的時候,馬慶瑞的兒子馬永祥將本家的一些香藥加入到醬羊肉里,一是增加了香味,二是增加了營養價值。自此,月盛齋名滿京城,當時的主要客戶還是上層的達官貴人,一般老百姓買不起。
“到了光緒年間,月盛齋達到了事業的頂峰,據說慈禧最愛吃醬羊肉,每晚夜宵都要吃一小盤,故特賜了腰牌,可以讓馬家把肉直接送進宮內。每當慈禧游昆明湖時,后面常拴兩小船,一條是御膳房,一條是馬家老鋪。因朝廷是馬家最大客戶,故此月盛齋雖然不是官家,但比官家還要硬。身在戶部街,沒人敢惹。
“清朝末年,月盛齋第四代傳人馬德成預感到清朝大勢已去,敏銳地調整了經營策略,把買賣‘向下做了’。民國時期物價巨漲,羊肉很難買到,月盛齋苦苦支撐。然后,當北京淪陷,日軍一進城,月盛齋就再也支撐不下去了。
“第五代傳人馬林力挽狂瀾,他再一次調整經營策略,讓月盛齋轉向中下層百姓。同樣還是醬羊肉,把32種香料改為4種,還是很香,但營養價值沒了。另外馬林還做成功了醬牛肉,讓很多不吃羊肉的滿人漢人也都可以吃月盛齋了。但這些調整都無法挽救月盛齋,解放初期該店還是破產了,正好國家說公私合營,就歸了國營。”
可見,私有的月盛齋,開始是賺了不少錢,那是因為“與權貴走得最近,資本的原始積累,多是依仗著皇宮御內”,“主要客戶還是上層的達官貴人”;后來卻命運多舛,“民國時期……月盛齋苦苦支撐……日軍一進城,月盛齋就再也支撐不下去了”;盡管“第五代傳人馬林力挽狂瀾”,搞起了資本家慣用的偷工減料的把戲,“把32種香料改為4種”,但“解放初期該店還是破產了”——這就是私有制下的月盛齋,就是袁騰飛口中的“在資本家手里掙了200年的錢”!
再來看看“歸了國營”以后的月盛齋,是不是如袁騰飛所說“到共產黨手里賠了50年”?百度百科上有一篇關于月盛齋的介紹,其中說到(http://baike.baidu.com/view/143528.htm#4_3):
“1951年,在各級政府的關懷下,前門建立了‘月盛齋’門店和相應的生產車間。1982年,在永外南頂村建立了4000多平方米的生產車間,使“月盛齋”的規模進一步擴大……。過去從業人員最多只有六七人,現在擁有職工近百人;過去一天最多醬制30多公斤肉,現在日產1500公斤,提高了40余倍。
“1991年為了落實黨的民族政策,促進民族工業的發展,北京市清真食品公司成立,‘月盛齋’熟肉制品加工廠從此誕生。1996年為了適應市場經濟和人們消費層次的改變,北京市清真食品公司投資對‘月盛齋’熟肉制品加工廠實施改造工程引進國外設備,改善衛生設施和生產條件,擴大‘月盛齋’產品的科技含量,運用現代加工手段,使其產品賦予新內容,滿足市內、國內以及國際市場的需求?!?/p>
月盛齋作為一家公有制企業,在解放后50年中,產品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發展越來越快,這就叫“賠了50年”?天底下有這樣賠錢的企業嗎?袁騰飛如此信口開河,真不知道他吃錯了什么藥!
那么,50年來,月盛齋在經營過程中一次也沒有虧損過嗎?有的,但這是難免的,也是很快就扭虧為盈了的。比如,據現有資料,月盛齋2003年進行企業改制,成立北京月盛齋清真食品有限公司,擴大了規模,增加了投資,當年出現了較大虧損,但到2004年全公司就扭虧為盈,銷售額近5000萬元,實現利稅300萬元,凈資產收益率為10%左右;到2007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8950萬元,同比增長29.7%。
可以想象,如果月盛齋還是一家私有企業,遇到這種情況,早就徹底破產了,就像它在50年代初已經破產一樣;而在公有制條件下,月盛齋卻不僅克服了經營困難,還極大地促進了企業的發展——私有與公有孰優孰劣,不是一清二楚的嗎?
袁騰飛一口咬定“沒有一個國家公有制是搞的好的”,但是他舉的這個月盛齋的例子,恰恰證明了公有制的優越性,抽了他自己一個大嘴巴!
最后順便提一句:袁騰飛說此事是他從《新聞聯播》中聽來的,可是在cctv.com“央視搜索”上鍵入“月盛齋”,搜索包括《新聞聯播》在內的全部新聞內容,獲得103個結果,卻沒有一個是有關“月盛齋扭虧為盈”的,看來,這條新聞恐怕又是“史上最牛歷史老師”道聽途說、信口胡編的“真話”!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