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院命令:凍結美國資產
清除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經濟特權,也是貫徹毛澤東提出的“打掃干凈屋子”外交戰略的一個內容。所以,當外交部剛一成立,就由外交部政策委員會、外交部領事司牽頭,會同各省市的外事部門,著手進行調查。
當時外國人的企業分幾種情況,有的涉及國計民生,像美國人辦的上海電力公司、上海電話公司,如果馬上讓它關張,對我們的經濟建設和老百姓的生活不利;有的按我們當時的人力、技術力量,還不能把它取代,比如造船廠、航運船隊等等;還有的如果把它趕跑,會造成大批工人的失業,比較典型的就是英國人開的“頤中煙草公司”。
根據這些情況,當時中央確定的方針是,要在一定的時期內,肅清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殘余經濟勢力。
本來,中央是計劃利用幾年的時間做完這項工作,然而國際形勢的突變,使這個工作驟然加快。特別是對美國資產的清算。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消息傳來,舉世震驚。
面對國際形勢的風云突變,中共中央經過審慎研究,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
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參戰,使美軍的進攻勢頭遭到了遏制。麥克阿瑟回家過感恩節的狂言成為了笑柄,美國政府也為眼看就到手的“最后勝利”化為泡影而大為光火。
12月3日,美國商務部決定:從1950年12月3日東部標準時間12時零1分開始,所有輸往中國大陸、香港、澳門的物資,都要經過嚴格的甄別手續,并且公布了一個禁運物資的清單。
12月16日,美國國務院發表關于管制中國在美資產及對中國實施禁運的新聞公報。美國政府聲稱,凡是一個士兵可以使用的東西,都不許向中國出口。它是想通過封鎖和禁運,把中國困死。
中央人民政府財經委員會馬上提出幾項應對方案。12月15日,中央批示,同意財經委員會的建議,并對應對美國封鎖和凍結做出了進一步的指示。
12月28日,周恩來總理發布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命令,宣布管制和清查美國在華資產,凍結美國政府、公司及個人在中國的存款。
當時各國在中國的資產,英國最多,美國人排在第二位。新中國成立的時候,在中國的外國企業一共有1700多家,其中英國人有299家,美國排在其后,有212家。這些公司主要是在上海,光是銀行前前后后就開了12家。
各地人民政府接到政務院的命令之后,立即進行部署,對各自轄區內的美國資產展開調查,采取行動。
首先,對美國的電力、公用事業、房地產等企業實行軍事管制,把美國人在這些企業里面的股權、債權交中國人民銀行設立專門帳戶予以凍結。
對美國人所屬的碼頭、倉庫、船舶、石油公司等等,立即征用,撇開產權問題不談,先把企業的管理權收歸人民政府。對一些物資、房產,以及其他可以作價的財產,一律由人民銀行按物作價,所收資金由人民銀行予以凍結。當時有不少美國人的企業早就歇業,人民政府命令他們限期自行清理出售全部財產,所得款項同樣由人民銀行凍結。除此之外,對帝國主義過去憑借特權占有的地皮、農田、跑馬場之類的地方,全部要收回。
上海是美國在華經濟勢力的核心,其資產大部分集中在這里。12月3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率先施行對美資企業的管制,首要目標就是上海電力公司、上海電話公司和上海電氣公司。這幾家公司原來都是英國人的,其中上海電力公司是1882年由英國人狄斯等人建立的,是中國土地上第一家成規模的發電廠。
據說,當時英國人對市場前景非常看好,準備大賺一筆。可是沒想到,電廠建好發電后,清政府上海道臺見了這閃閃發亮的燈泡,竟認為它是妖術,下令所有的中國人不得安裝電燈。結果,發出的電只有外國租界里可以用用,公司的經營規模給限制住了。
到了1929年,美國電氣債券公司用8100萬兩白銀把電力公司買了下來,取得了40年的經營權,形成了電業壟斷,經營頗有起色,成為掌控上海命脈的大型企業。
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人把電廠搶了過來,一直到抗戰勝利,才又重新回到美國人手里。
上海解放的時候,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對上海電力公司實行了軍管,此時它的資產已經達到5700多萬美元。
跟上海電力公司差不多,上海電話公司原來也是英國人的企業。1930年美國國際電話電報公司用1000萬兩白銀,從英國華洋德律風公司買下,并取得在上海英法租界內40年的經營權。
在成功實施對電力、電話、電氣三大公司的管制之后,上海市人民政府又分別對包括美國商業銀行、德士古石油公司和美孚石油公司等在內的115家美國企業施行了管制。
與此同時,北京、青島、重慶等地也按照中央的方針,對美國企業、資產進行清查、凍結。這項行動一直持續到1952年底才基本結束,各地共接收管制美資企業304家,凍結的存款有上億元。
美國在中國的經濟勢力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