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黨內右傾勢力”的根源-蘇聯模式
【簡介】
本文分為兩個主要部分:
㈠什么是“黨內右傾勢力”,及“黨內右傾勢力”與毛澤東同志的“廬山會議”之爭。
結論:“黨內右傾勢力”的根源就是“蘇聯模式”。
㈡淺析“馬克思主義原理”。
結論: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結合“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糾正“黨內右傾勢力”的航向。
【關鍵字】
中國共產黨|黨內右傾勢力|蘇聯模式|廬山會議|馬克思主義原理
【正文】
行文之前,首先聲明,筆者僅是一名毛澤東思想捍衛者,沒有任何黨內職務,沒有任何政工學歷。
筆者僅是一名最普通的中國共產黨黨員,但這也是筆者最自豪的地方。因為筆者就在群眾中間,對群眾的呼聲有切身的體會。也因此,任何一名黨員,都可以至少以平等的心態批評筆者,筆者也因此能夠心安理得地接受任何一位黨員,也就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支持者”的批評指正。
㈠什么是“黨內右傾勢力”,及“黨內右傾勢力”與毛澤東同志的“廬山會議”之爭。
筆者認為:“黨內右傾勢力”的定義是中國共產黨內,部分無產階級革命家對“馬克思主義原理”的教條應用。“黨內右傾勢力”的根源就是蘇聯模式。
對于黨內右傾勢力,毛澤東同志本人是高度敏感的。但是,黨內各級干部及普通黨員的心中,卻長期不能形成一個清晰的概念。
對于“右傾”,毛澤東同志本人的定義是:凡是思想認識落后于形勢(尤其包括提倡相對落后的倫理道德觀念),甚至反對前進時,稱為右傾;而思想認識超越客觀形勢,行動上盲目冒進,稱之為左傾。——引自“烏有之鄉”網站作者‘春天的驚雷’的文章《左派、右派;左傾、右傾;極左、極右》。
筆者認為,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之后的形勢,完全不同于蘇聯的十月革命。所以對于形勢的估計,以毛澤東同志為首的本土革命家與以劉少奇同志為首的“蘇聯模式”支持者,是無法統一的。
對于形勢的判斷都無法統一,在思想認識上就更加復雜了。中國共產黨內的革命家,有國外進修歸來的‘馬列’主義傳播者,有本土‘馬列’主義接受者,在統一戰線的感召下,又有右翼的左傾進步勢力、封建農民起義者等等。革命家們所領導的革命隊伍,有舊中國極度落后的工業生產下造就的產業工人,有進步軍人、學生、知識分子,有覺醒的農民甚至小地主,而絕大多數是魯迅筆下描寫的那樣心靈迷失的民眾。所以對于思想認識怎么樣是落后、又怎么樣是超越形勢;對于思想認識怎么樣是倒退、怎么樣是冒進,黨內干部的意見就難以統一,工農群眾就更加糊涂了。
其實,即便到了今天,又有哪位敢說擁有毛澤東同志那樣高度的政治敏感性?筆者第一次閱讀彭德懷同志的《上毛澤東萬言書》時,真的沒有發現有什么不妥,說的好像也是有理、有力、有節,更有很多詞句,似乎是在重復毛澤東同志早已表達過的意思。
雖然筆者暫時沒有發現彭德懷同志的原則性錯誤,但是筆者相信毛澤東同志的胸襟與氣度,相信毛澤東同志絕對不是那種所謂為子復仇的小人。隔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之后,為了證明這一點,筆者再次認真閱讀了《上毛澤東萬言書》,這次不敢有絲毫大意,筆者是一個字、一個字念的。終于,筆者發現了“政治掛帥”,而且是四次。筆者明白了。
接下來,筆者當然要證實自己的想法。于是,筆者搜索到了繁體版的1959年8月16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以彭德懷同志為首的反黨集團的錯誤的決定”。第(一)段就是一個聲明,第(二)段說明了批判彭德懷同志的原因,就是彭德懷同志反對“政治掛帥”的不可動搖的地位。
除此之外,通讀《上毛澤東萬言書》,另外那些諸如“小資產階級狂熱性”、“獨立王國”、“資產階級革命家”之類的批判,都是源于彭德懷同志挑戰了“政治掛帥”地位的這個主旨。
那么,什么是“政治掛帥”?為什么毛澤東同志對反對“政治掛帥”如此敏感,即便是將“政治掛帥”的地位降低到與“經濟原則”并列也毫不容忍?
建國之初,以劉少奇同志、鄧小平同志、彭德懷同志為代表的幾乎全部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對蘇聯老大哥的偉大成就心悅誠服,就連毛澤東同志,在參觀了蘇聯同志的偉大建設成就之后,應該也會認為“蘇聯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
所以,劉少奇等同志堅定地認為,必須堅持列寧同志、斯大林同志指引的方向,必須堅持工業優先的原則,大力發展生產力,暫時犧牲農民的利益,大力發展工業體系,這樣才是建設中國社會主義的光明大道。
但是,作為集黨、政、軍三大“主席”于一身的中國最高領袖,毛澤東同志的心情是矛盾的,因為他是農民的兒子。
1959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之前,毛澤東同志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全面系統地分析中國現狀和世界局勢,根據中外民眾的呼聲,逐漸得出世界大趨勢是“和平”的結論。因此從1959年開始就反復強調“全世界的人百分之九十或者更多的人是好人,壞人總是少數,頂多百分之十”這樣的觀點。既然世界大趨勢是和平,那么中國的時政就不是“出頭鳥”蘇聯老大哥十月革命之后的窘境。這樣,中國就沒有必要教條地依照蘇聯模式,大規模犧牲農民利益,強行發展工業體系,與資產階級國家拼個你死我活。
但是,這個觀點與莫斯科的聲音是不一致的。
1959年4月劉少奇同志當選國家主席之后,意味著中國共產黨正式準備開始追隨莫斯科的右傾路線。彭德懷同志作為國防部長,在1959年7月廬山會議上發出的聲音,是進一步的表達。
1959年4月,為什么毛澤東同志要從國家主席的位置上退下來,是精力不足嗎?
毛澤東同志是人不是神,經過幾年高強度的工作,也許是有些疲倦了。所以,在新中國建設成就節節攀高的態勢下,可能會略作休息,退居二線,將主要精力放在黨務工作上,對于軍隊和政府的工作,逐漸放手讓同志們去增加鍛煉學習的機會。
當然,以上是筆者的揣測,但因為毛澤東同志一向是擁有“其樂無窮”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怎么會疲倦呢?所以,筆者的另外一種揣測就是毛澤東同志曲高和寡,在內外壓力下,黨內高層集體決定讓毛澤東同志退居二線。毛澤東同志一貫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則,所以即便是心有不甘,也會執行集體決定,避免黨內分裂。
然而,黨內右傾同志似乎仍不滿足,國防部長彭德懷同志的發難,是不是一種爭取“軍委主席”職位的試探呢?
如果毛澤東同志的政治敏感性不高,同意降低自己主張的“政治掛帥”的地位。其后果不但是要從軍委主席的位置上退下去,而且很可能即將從黨主席的位置上退下去。
如果是那樣,中國就將徹底重復蘇聯老大哥的歷史。
毛澤東同志暫時放棄了國家主席的位置,主動的因素肯定也占了部分。讓同志們去嘗試,自己發現錯誤,肯定比被別人指出錯誤,容易接受得多,印象也要深刻得多。這也符合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
但是,廬山會議上,毛澤東同志卻不能再退縮了。因為,實事求是地講,從中國長期革命歷史經驗中,像周恩來同志那樣,與毛澤東思想高度保持一致的同志,還是相當罕見的,多數同志只能做到努力跟隨。萬一此次再做退讓,黨內高層徹底改變航向之后,就積重難返了。黨主席和軍委主席的位置,必須保持。
所以,毛澤東同志必然要對彭德懷同志的試探予以堅決的反擊。
對于人民內部矛盾,毛澤東同志處理起來,一向是剛柔并濟的。所以毛澤東同志撤掉彭德懷同志的國防部長,但是仍然稱之為同志,仍然保留政治局委員的職務和相關待遇。
毛澤東同志作為農民的兒子,堅決地維護農民的利益,他認為中國的狀況不同于蘇聯,絕不能照搬蘇聯模式。毛澤東同志希望在工農利益適當平衡的基礎上,充分發揮黨員和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全體人民共享社會主義成就。
蘇聯作為社會主義陣營的領袖,素有擴張的傳統。金日成同志的沖動,恐怕也是根源于蘇聯。要是按照毛澤東同志的想法,絕對不會贊同,因為人民早已厭倦了戰爭。
毛澤東同志的想法,在蘇聯老大哥看來,就是民族主義。蘇聯老大哥也非常不解,中國同志怎么這么缺乏國際共產主義精神呢?
在國內的同志看來,毛澤東同志的想法似乎也有些天真,因為沒有先例。毛澤東同志的政策,似乎不符合“經濟原則”,就是蘇聯一貫行之有效的原則。所以,也對毛澤東同志不理解。
毛澤東同志的施政方針是不是很天真呢?“政治掛帥”的地位是不是不可動搖呢?作為真正的毛澤東思想捍衛者,不能說“凡是毛澤東同志堅持的,我們就必須堅持。”雖然說建國以后至1959年的建設成就,以及右傾得勢之后隨即出現的1960年“信陽事件”,乃至改革開放之后的種種事實,都充分地、從正反兩個方面驗證了毛澤東思想“政治掛帥”的必要性。然而黨內右傾勢力卻并不贊同,他們認為毛澤東同志是農民“小資產階級”思想的代表,認為工人階級才是革命的主力,認為新中國建設成就,都是在右傾勢力的直接工作下完成的,認為“信陽事件”完全是毛澤東同志“左傾”錯誤的結果,認為改革開放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只是前進道路上不可避免的挫折。
經過長期的社會主義教育,經過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洗禮,經過幾上幾下的調動,鄧小平同志始終不承認毛澤東同志的指責。鄧小平同志堅定不移地相信自己是忠誠的“馬列主義者”。所以,改革開放之后的中國,與蘇聯老大哥的發展歷史比對,會發現高度的相似性。
鄧小平同志作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總設計師”,其工作成就中,好的方面,為世所公認。像剛發生反政府動亂的“吉爾吉斯斯坦”就有一條以鄧小平同志命名的大街。
然而,隨著東歐的劇變,蘇聯的解體,美國金融海嘯,中國國內的各種錯綜復雜的矛盾紛至沓來。群眾不得不思索,全體共產黨員不得不思索,中國到底要向何處去?中國會不會重復蘇聯解體的老路?中國會不會動蕩不安?
人民很著急,后果很嚴重!
所以,必須依照馬克思主義原理,運用毛澤東思想,基本厘清社會主義陣營的歷史進程,充分調查研究社會現實,進而逐漸糾正國家的右傾趨勢,將我們的航向調整到“左派”的“普世價值”上來。
㈡淺析“馬克思主義原理”
“左派”就是“左派”,堂堂正正,不用什么前綴或后綴的修飾詞。
左派代表所有被剝削、被壓迫的人民的利益。
左派依據馬克思主義原理,結合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指導自己的社會實踐。
馬克思主義原理,按筆者總結,非常之簡單,只要是中國人,恐怕沒有不知道的。
馬克思主義第一原理:物質決定意識。(針對人的)
馬克思主義第二原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針對社會的,是第一原理的推論)
當然,馬克思得出這兩個原理的過程,就很不簡單了。
更加不簡單的是,馬克思運用他的第二原理,做了大量細致的深入調查研究工作,根據當時西方的社會現實,以無可辯駁的證據,引出了“剩余價值學說”,披露了資產階級滴著血的發家史,以及殘酷剝削無產階級的內幕。馬克思進而得出結論,無產階級要想解放自己,必須進行“無產階級革命”,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實行“無產階級專政”。
“巴黎公社”失敗的現實,讓馬克思修改了自己的觀點,認為“無產階級革命”不可能在一個國家首先獲得勝利,無產階級必須解放全人類,才能最終解放自己。這個結論是一種推測,與前面那個“革命”論點不同,顯然有了一些悲觀失望的情緒。馬克思可能沒有注意到歐洲資產階級國家基本上都有姻親關系的事實。
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充分繼承了馬克思主義原理,但是列寧沒有教條地全部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具有條件性的結論。通過分析本國現狀,列寧領導人民革命,建立了偉大的蘇維埃,推翻了馬克思后期的簡單論斷。列寧開辟了在生產力落后國家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先河。
列寧去世以后,斯大林放棄了列寧的“新經濟政策”,犧牲農民利益,全力進行工業化,迅速改變了國家面貌,建立了完整的獨立自主的工業和軍事體系。
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法西斯力量的殊死搏斗。斯大林的鐵腕統治更加牢不可破,蘇聯的極權政治,使得整個國家儼然成了一個超級托拉斯,一個超級龐大的基于資產階級價值原則管理的壟斷公司。
必須承認,作為第一個按照馬克思主義原理創建的社會主義國家,是“出頭鳥”,在資產階級國家的圍攻面前。蘇聯必須迅速強大起來,無法自由自在地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無法徹底擺脫既有的資產階級經濟原則的影響。
但是,此后,逐漸披露出來的事實,讓人不免發問:蘇聯廣大工農群眾的剩余價值難道不是被剝削,蘇聯共產黨內高層領導難道不是在利用人民的勞動成果,去滿足自己的享受,去實現自己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欲望?
所以,筆者認為蘇聯就是一個超級壟斷公司,用馬克思主義原理來說,蘇聯的這種上層建筑形式,是由其按照資產階級剝削原則發展而來的經濟基礎決定的。
犧牲農業,發展工業。是不是工人階級對農民階級的剝削?作為工人階級領導的蘇聯共產黨,是不是在剝削工人階級?黨內高層,是不是變成了集團資本家?日后,蘇聯人民自己會做出判斷。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中國送來了馬列主義。
20世紀初,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按筆者看來,不如叫“馬列”農民起義。
因為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是以馬列主義“無產階級革命”推論為基本原則的,所以修飾詞為“馬列”。
因為主要的依靠力量是農民,主要的策略是“農村包圍城市”,主要的斗爭手段是“土地革命”,所以其革命本質與農民起義非常類似。
建國以后,按照中國當時的社會現實,如果服從“斯大林”的右傾鐵腕政策管理國家,占絕大多數人口的中國農民必將受到徹底的壓制。
即便沒有“三年困難時期”的大災荒,毛澤東同志對右傾勢力暴露出來的官僚特權、獨斷專行、封建遺留,都深深地反感。比如毛澤東同志反復強調的“衛生工作應該為工農群眾服務”的問題,在右傾勢力的阻礙下,是什么結果呢?看看毛澤東同志1965年8月2日“對衛生部黨委關于進一步改革北京醫院工作的報告的批語”,就明白了。老爺醫院一直存在著。
看到工農群眾的利益逐漸被侵犯,毛澤東同志無論是出于感情,還是出于維護社會主義方向的理性,都十分不安。毛澤東同志希望全體共產黨員都能夠和工農群眾站在一個平等的地位,共同在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上前進。
中國民眾其實非常的老實,心態非常的好,大富大貴見的多了,幾千年綿長的歷史,什么怪事沒見過。民眾只要吃飽喝足,就會安心地接受統治階級的剝削和壓迫。只要統治者還擁有一顆仁慈的心,老百姓就能踏踏實實地造出一個太平盛世。
然而,右傾勢力的“先鋒隊”意識太強了,在右傾勢力看來,工人階級是被領導的,農民階級是需要改造的,不打不罵不成器。這類話似乎有道理,在毛澤東同志看來就是“忘本”啊!
通過黨內眾多“留蘇精英”的匯報,毛澤東同志應該對蘇聯的發展模式和現狀逐漸有了充分的了解。通過實地考察,通過觀察1956年蘇聯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上赫魯曉夫詆毀斯大林的表演,通過閱讀蘇共關于斯大林“大清洗”罪行的報告,再結合建國以后,中國在右傾勢力的控制下,越走越歪的事實,毛澤東同志越來越不安了。
毛澤東同志堅持中國要走自己的“社會主義道路”。消滅剝削,人民誠實勞動,共同進步,這個想法天真嗎?這個想法難道不是“普世價值”嗎?為什么中國共產黨人不能像魯迅先生說的那樣,在無路時走出新的路,為什么一定要跟著蘇聯走?毛澤東同志認為“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其樂無窮。”這種強大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在黨內的右傾勢力看來,就有些不和諧了。
于是,產生了“黨內右傾勢力”與毛澤東同志的“廬山會議”之爭。
1960年,蘇聯看到毛澤東同志批判“右傾”的強硬態度,在1960年6月的布加勒斯特會議上,徹底公開了與中共的矛盾。并于當年7月閃電般撤回全部蘇聯專家,并向中國催帳。
在1960年底得知“信陽事件”之后,毛澤東同志與右傾勢力開始徹底劃清界限。(見拙作:論“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起源-信陽事件)。
此后至改革之前的歷史,尤其是文革,筆者希望研究之后再說。
但是,從筆者瀏覽過的文革評價中,會發現,一些即便是有反華基金支持的西方作者,也會承認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國家工業體系的基本建立,工業、農業比例的翻轉,教育和衛生事業的進步,人口和壽命的明顯增長,都是查之有據的客觀事實。
改革開放之后,鄧小平同志其實還是接受了毛澤東同志長期潛移默化的影響,以農村為突破口,讓一部分農民先‘富裕’起來。然而,對所謂“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和“共產主義理想”的向往,鄧小平同志的政策開始傾斜了,“工農業剪刀差”越來越大,農民的利益逐漸喪失。
在和平的大趨勢下,生產力高速發展,資產階級也改變了統治方式,階級剝削越來越隱蔽,資產階級國家的階級矛盾,已經有了相當程度的緩解。所以,這個時候,再套用馬克思根據他當時所觀察到的社會現實,來說什么“資產階級的腐朽”,什么“無產階級必須革命”,就相當的不合時宜了,違背了馬克思主義的第二原理。
蘇聯、東歐的右傾教條鐵腕政策,似乎不知調整,逐漸走到了盡頭。1989年齊奧塞斯庫的統治被推翻了。1991年,蘇聯解體了。可笑的是,當蘇共高層妄圖挽回頹勢,密令軍隊逮捕葉利欽的時候,阿爾法特種部隊的隊員,除了隊長,沒有一個人執行命令。可見蘇共與人民的關系已經惡化到了什么地步!
中國共產黨人難道還不能警醒嗎?
馬克思主義原理沒有變,但是“共產主義理想”絕不是馬克思主義的主體!“共產主義理想”只是馬克思主義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馬克思主義的主體是兩個基本原理,以及隨之產生的具有時效性的“無產階級革命”推論。
“共產主義理想”,不就是“大同社會”嗎?古今中外,早已有之,這怎么能激起無數革命者前仆后繼,為之拋頭顱、灑熱血,甘愿流血犧牲。
革命者的勇氣來自憤怒,憤怒源于馬克思揭露出來的,當時歐洲“資產階級”那飽含人民血與淚的發家史,對無產階級那種令人乍舌的“吸髓抽骨”式的剝削,進而相信馬克思“無產階級必須革命”的光輝論斷。
毛澤東同志一貫堅持馬克思主義原理,實事求是,詳查客觀現實,以決定方針策略。
毛澤東思想,基本上覆蓋了毛澤東同志一生的革命歷程,是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寶庫,是人類不可多得的遺產。毛澤東同志更是光明磊落地幾乎讓身邊工作人員記錄下來自己工作的一言一行。實在想象不出哪一位思想者和實干家,能夠達到毛澤東同志的高度。同時,這未嘗不是毛澤東同志對毛澤東思想的一種保護。斯大林同志不是被詆毀了嗎,那么毛澤東同志就留下自己的一言一行,讓全體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自己去分析,去判斷。反動學術權威的言論靠得住嗎?右傾勢力的結論靠得住嗎?在事實面前,一切試圖掩蓋真相的力量都是紙老虎。想要打著毛澤東思想的旗號,反對毛澤東同志,往往會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丫。
如何靈活的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分析當今中國社會的現實,進而做出具體的應對調整措施,相信“左派”都可以在毛澤東同志的革命歷程記錄中獲得類似的解決方案。
就像人類走路時重心會左右輕微擺動一樣,“左派”的思想也不可避免地會犯一些或“左傾”、或“右傾”的錯誤。對于如何糾正錯誤,毛澤東思想寶庫里面也有豐富的貯藏。
當然,“左派”絕不會照搬“毛澤東思想”的推論,那樣又是教條了。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結合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是正道。
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在原理上是一脈相承的。
“馬克思主義原理”是種子,沒有變過。
在不同的時代,在不同的社會狀況下,其上的枝葉可能會隨著寒冬的來臨,枯黃萎靡。
但是,“馬克思主義原理”顛簸不破,“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植根于民眾的現實呼聲,一旦春暖花開,必將又一次枝繁葉茂。
最后,還是用一首毛澤東同志詩詞,來結束本文吧。
《七絕·詠賈誼》 毛澤東 (這首詩作于1954年,根據抄件刊印。)
少年倜儻廊廟才,壯志未酬事堪哀。
胸羅文章兵百萬,膽照華國樹千臺。
雄英無計傾圣主,高節終竟受疑猜。
千古同惜長沙傅,空白汨羅步塵埃。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