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發劉麗群的文章
身為高官,為何讓兒子當農民
劉麗群
為紀念古田會議召開80周年,我來到位于井岡山市茨坪鎮的小井紅軍醫院參觀。這所醫院最初取名為“紅先醫院”,是我軍第一所正規醫院,1929年l月第三次反“會剿”中被國民黨軍隊燒毀,1977年井岡山人民按歷史原貌修復了小井紅軍醫院。
在昏暗的展室里,一張張老一輩革命者的照片映入眼簾。忽然,一張女紅軍的照片吸引了我的目先。照片上女紅軍一只手輕輕地托在腮邊,柔美的黑發自然蓬松地垂到肩頭,大大的眼睛中透著靈氣,一件貼身的毛衣外套襯托著苗條的身材。照片右下角寫著:1932年在廈門從事地下工作時的曾志。
“啊!還有這樣的美女紅軍!”面對著這樣一張與眾不同的照片,我忍不住脫口驚嘆。
“不容易啊!她把 3個兒子都送了人。”
“不簡單哪!身為中組部副部長、兒子卻留在井岡山當農民。”
身邊兩位老同志的感慨讓我陷入了沉思和困惑。帶著疑問,我回到了北京,找到了她撰寫的書——《一個革命的幸存者——曾志回憶實錄》。從書中,我了解到了她與3個丈夫、3個兒子和1個女兒在革命戰爭年代那些驚心動魄的往事。
第1個兒子是她和第1任丈夫夏明震所生。夏明震就是當年寫“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的夏明翰的弟弟,后來也英勇就義。孩子出生26天,她要和部隊轉移離開井岡山,無奈只好把孩子托付給別人。直到24年后人才再次見到這個孩子。當時曾志已是廣州電業局黨委書記,母子相認后,曾志考慮撫養孩子的一家在那么艱難的情況下把他拉扯大。她不能把兒子留給自己,因此她說服兒子留在井岡山,做了一輩子農民。
第2個兒子和第3個兒子是她和第2任丈夫蔡協民所生。蔡協民也在革命中不幸犧牲。第2個兒子她自己帶了兩個多月,當時,黨的活動經費非常少,這個孩子最后以100塊銀洋賣給了一戶殷實人家。不幸的是,孩子很快夭折了。第3個兒子她僅帶了13天,就又要隨部隊出發,孩子被迫留在了當地。多年后,母子相見時,孩子已成了跛子。
唯一的女兒陶斯亮是她和第3任丈夫陶鑄所生,這個孩子4歲前是由一個參加過長征、腿部有傷殘的老紅軍所帶,在延安要疏散、撤離這些非戰斗人員時,這位老紅軍歷時一年多,在敵機的狂轟濫炸之下,騎著毛驢,從延安輾轉幾個解放區,甚至借道平壤,終于把女兒送到在白山黑水之間戰斗的陶鑄、曾志夫婦手上。
以今天多數人的視角,可能很難理解曾志的親情觀、生死觀和婚姻觀?是什么支撐這位瘦小的女子在掩埋好丈夫的遺骨后。仍有力量拿起刀槍繼續戰斗?又是什么力量讓她把舔犢之情化作革命的動力?
讀完她的回憶錄后,我理解了。她是一個徹底的革命者。她的愛不是簡單的卿卿我我.而是完全融入到了革命信仰之中。
相濡以沫的丈夫的另一個身份,是她親密無間、懷著相同的革命理想、共同浴血奮戰的戰友。在她心中.孩子是“娘的心頭肉”,但更是人民的后代。
她清楚地記得:當她病重時,是一位普通的農家大嫂拋下自己的孩子不顧,把她背上山,躲過了敵人的掃蕩。當時這位大嫂聽著村里的槍炮聲,淚如雨下。
當她看到抬擔架的民工在敵機轟炸時,不顧個人安危,撲到受傷的戰士身上時,她明白了,為什么我們弱小的黨和紅軍能夠戰無不勝;當她看到東北數萬民眾忍饑挨餓把搶運回來的糧食,顆粒不少地送給部隊作軍糧的那一刻,她理解了人民是靠山的含義;當她看到溫文爾雅的丈夫前仆后繼倒在革命的征途上,她意識到,她的生命已經不再是個體意義上的生命。
承載了這些流血和犧牲.她的生命力比別人更頑強。因為,烈士的英靈沒有走遠。她一定要笑對艱險、傲視困境。
什么都可以改變,唯獨革命的初衷不能改;什么都可以舍棄,唯獨革命的信仰不能拋棄;什么都可以放下,唯獨黨員的職責和使命不能放下。
即便是她擔任了中組部副部長,她也深深地相信并堅持這一點。因為,她深知手中的權力浸染著無數先烈的血跡,唯一不能愧對英靈的就是盡職盡責完成使命。正是為了這份堅守的信仰,她把兒子留在了她和丈夫并肩戰斗過的井岡山上,至今還是一個農民。
在晚年的時候,她說過,“我對我選擇的信仰至死不諭,我對我走過的路無怨無悔。”她實現了自己15歲時面對黨旗宣誓時的誓言,堅持了自己的信仰。
在她死后,按照她的遺愿,她的部分骨灰撒在了小井紅軍醫院舊址旁的小山坡一棵柏樹下。這所醫院是當年她懷孕7個月時和戰友們一起創建的。這個小山坡是當年130多位沒有來得及轉移的紅軍傷病員被槍殺的殉難地。
在她的墓碑上刻著四個字——“魂歸井岡”。在生命的終點,她把自己交給了紅土地上的人民
哲學家薩特曾經說過,世界上有兩樣東西是亙古不變的,一是高懸在我們頭頂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個人心底的高貴信仰!
溫水中游動的魚終將在舒適中“死”去。今天,有許多人對幸福的感覺越來越遲鈍,為貪欲所迷,為金錢所惑。此時此刻,追思這些珍貴的紅色記憶,看一看革命前輩為之堅守的信仰,我們應該有所啟迪。
(《環球視野》 2010年3月9日 第282期,摘自 2010年2月2日 《中國國防報》)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