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如何修改反修文章--摘自李敦白回憶錄
與蘇聯決裂之后,中共中央發表了一系列編號的論戰文章,抨擊赫魯曉夫諂媚西方世界,是修正主義者、擴張主義者、帝國主義者。但是中共領導人相當懷疑自己的媒體或是外國的媒體能否將這些敏感的材料翻譯準確,因此組成了另一個精英小組來翻譯。以前翻譯毛選時,還有幾個外國人在小組內,但這次,我通常是唯一做最后修訂工作的外國人。在有資格做這項工作的外國人中,我是唯一的黨員,因此黨才把這種機密工作委托給我。
這次翻譯論戰文章,其機密程度甚至遠勝于翻譯毛選。翻譯的地點在新華社,我進出都由一輛遮著窗簾的轎車接送。我和其他身份清白的翻譯員在新華社一間隱秘的辦公室里工作,我也不準走到大樓內的其他區域。如果在新華社碰到認識的朋友,我也不能告訴他們我在新華社做什么。午飯和晚飯時分,有人會專門送來裝滿飯菜的搪瓷飯盒,這樣我們也不會在新華社的食堂出現。
一旦開始翻譯,我立刻明白了該項工作何以如此保密。以前在翻譯毛選時,我們所接觸到的稿子都已由黨中央審讀、修改和認可,但這次拿到的稿子卻是直接從撰稿人那里送來。當我們翻譯著陸續送到的草擬稿時,我看到中共中央領導人各自以其獨特的筆跡,在稿紙上訂正、修改、爭論甚至對立,那種感覺猶如我也參與了辯論一樣。通常毛澤東的意見會一點點地出現,到最后卻幾乎將原來的內容完全推翻。
以一篇早期的論戰文章《論尼赫魯的哲學》為例。我們接到稿子后就立刻開始翻譯,但是沒過多久,修改意見開始陸續加入。這篇文章改了二十多遍才定稿。其中周恩來的批注審慎周到,書法也是工整內斂、規矩易讀,每個字都端正地落在中式稿紙的方格里。劉少奇的字大都循規蹈矩,但偶爾也會恣意揮灑,龍飛鳳舞一番。毛澤東的字是典型的行書體,筆畫粗細分明、濃淡有致,一勾一勒也都各適其態。他的筆跡最容易認出,但有時候卻最難看懂,因為他的字大小參差不齊。
在經過一遍遍的修改后,越來越多的稿子布滿了毛澤東行云流水般的筆跡,待定稿出來,就幾乎全成了毛澤東的手筆。原來唐突教條的文章,修改后卻變得練達微妙,同時又更為辛辣嘲諷,行文技巧也高明許多。原稿是對尼赫魯的膚淺攻擊,定稿卻是一篇充滿理性又義正辭嚴的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