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也是我們的萬世師表!(19)
——亂讀隨抄之九
馬望野
================================
+++++++++++++++++++++++++++
[J]浮想聯翩 神思永遠(1-24)
+++++++++++++++++++++++++++
(J1)“那些竅門原來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
在他回國之后,“工程控制論”在國內形成為健全的人才培養、理論研究和工程應用體系,為中國現代高科技事業的發展提供了科學支持。后來,錢學森曾經直截了當地說:“從前我在國外呆了很長時間,覺得在工作、搞學問中有幾個竅門。1955年回到祖國,發現我那些竅門原來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辨證唯物主義。”
(安然:《錢學森,導彈以外的軌跡》,《中國新聞周刊》2009/11/9)
(J2)“一加一大于二”
錢學森的自信,來自他的經驗和理論。在《工程控制論》里,他闡述了一個聽上去不可思議的觀點:用不可靠的元器件,能夠組成一個可靠運行的系統。
這套“一加一大于二”的科學思想是錢學森在美國研制導彈的經驗總結,也在中國航天的實踐中得到了證明。
錢學森進一步提出,運用一個或幾個學科的知識來觀察和解決具體問題的時代已經結束了。非典、金融危機、溫室效應等今日社會面臨的大題目,都需要運用知識體系這把鑰匙。
(新華社記者李清華白瑞雪:《大師的遺產——記人民科學家錢學森的生前身后事》,新華社北京11月10日電《北京日報》2009年11月11日)
(J3)一個“致命的缺點”
90歲那年,錢學森在翻看關于自己成就的文章和傳記時,指出了一個“致命的缺點”。
“這些書都是說我這個好那個好、這個行那個行,對人沒有啟發性。我不是天才。要說說我為什么能取得那些成就,要說說里頭的道理和規律性。”錢學森告訴錢永剛。
“父親能夠取得成就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也正是在于他善于用系統科學的理論觀察和分析問題。”錢永剛說。
(新華社記者李清華白瑞雪:《大師的遺產——記人民科學家錢學森的生前身后事》,新華社北京11月10日電《北京日報》2009年11月11日)
(J4)毛澤東:“原來你也是冒叫一聲!”
1958年夏收時節,6月12日《中國青年報》發表文章,稱河南遂平縣衛星農業生產合作社繼放出小麥畝產2105斤的“衛星”之后,又放出畝產3530斤的“衛星”。對農業生產并不熟悉、時在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任所長的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有感而發寫了一篇短文刊于該報。他提出:“土地所能給人們的糧食碰頂了嗎?科學的計算告訴人們,還遠得很。如果把每年射到一畝土地上的太陽光能的30%,作為植物可以利用的部分,那么稻麥每年的產量不僅僅是2000多斤,或3000多斤,而是2000多斤的20多倍。”
錢學森的短文很快得到毛澤東的注意,1958年10月27日,在參觀“中國科學院躍進成就展覽會”時,毛澤東對錢學森說:“你在青年報上寫的文章我看了,陸定一同志很熱心,到處幫你介紹。你在那個時候敢于說四萬斤的數字,不錯啊。你是學力學的,學力學而談農業,你又是個農學家。”當時資料記載,這之后,錢學森回答說:“我不懂農業,只是按照太陽能把它折中地計算了一下,至于如何達到這個數字,我也不知道,而且,現在發現那個計算方法也有錯誤。”主席笑著說:“原來你也是冒叫一聲!”這句話把大家引得哈哈大笑。可是主席接著說:“你的看法在主要方面是對的,現在的灌溉問題基本上解決了。豐產的主要經驗,就是深耕、施肥和密植。深耕可以更多地吸收一些有機物,才能長的多、長的壯。過去是淺耕粗收,廣種薄收,現在要求深耕細作,少種多收。這樣可以省人工、省肥料、省水利。多下來的土地可以綠化,可以休閑,可以搞工廠。”
(黃祺 應琛:《傳奇錢學森》,《新民周刊》2009年43期)
(J5)“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
1958年3月1日錢學森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一篇題為《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談園林學》的文章,此文被視為錢學森對建筑與城市研究的肇始。及至20世紀90年代初,錢學森公開提出:要發揚中國園林建筑,特別是皇帝的大規模園林,如頤和園、承德避暑山壯等,把整個城市建成一座大型園林,錢稱之為“山水城市”。在錢學森的倡議下,1993年2月27日在北京召開了“山水城市座談會”,錢學森在為此次大會寄來的書面發言《社會主義中國應該建山水城市》中說,“山水城市的設想是中外文化的有機結合。是城市園林與城市森林的結合。山水城市不該是21世紀的社會主義中國城市構筑的模型嗎?”
(安然:《錢學森,導彈以外的軌跡》,《中國新聞周刊》2009/11/9)
(J6)“國家需要站在一個總體的高度”
“上世紀80年代初,從一線領導崗位退下來后,錢學森把主要精力集中投入到系統科學理論的探索、研究和系統工程理論的推廣和應用中。 年事已高的錢學森,仍然心系系統科學和沙產業等事業的發展。錢永剛說:‘他關注的就是兩個方面的材料,一個是系統科學方面的材料、觀點,誰誰提出什么新的觀點,運用在哪個工程項目上,等等;第二方面,就是他晚年提出的沙產業、草產業的理念。現在甘肅、內蒙古運用這些理論,都取得了好的效果。這兩方面的材料如果有的話,他就會看一看。新發展、新認識,他都感興趣。’‘他不認為自己就是這門學問的頂峰。時間過了幾年,有沒有新見解、新成就和新發展,這是他感興趣的。’‘他希望更多人理解、運用晚年的學術思想。因為歲數大了,自己不能沖鋒陷陣了,但是別人可以運用這些東西。’‘比如說,現在面對的國際金融危機就是一個復雜系統的課題,包括非典、南方冰雪災害和汶川大地震都是。應對非典表面看是衛生部的事,實際上是國家的行為。一個復雜大系統,一定要從整體上操作和運作,不是一個部門忙活,別的部門看著。國家需要站在一個總體的高度,動用全國各個方面的力量應對這種挑戰。’”
(新華社記者李 斌:《赤子丹心為中華——錢永剛追憶父親錢學森的最后歲月》,見《北京日報》2009/11/07)
(J7)提出的“大農業”的概念
他和年輕學者張沁文于1980年提出了農業系統工程理論,用以分析我國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的對策。“農業是一個巨大而復雜的系統。一旦農業系統工程用到知識密集的農業產業、林業產業、草業產業、海業產業、沙業產業,定會大顯身手,不但體系的組織,而且在日常生產調度上,都會顯示其威力。”錢學森提出的“大農業”的概念,不僅包括傳統的農林牧副漁,還包括蟲業(即養蜂、養蠶、養蚯蚓等)、微生物業(即利用微生物發酵搞沼氣、生產飼料、生產蛋白質等)。
(安然:《錢學森,導彈以外的軌跡》,《中國新聞周刊》2009/11/9)
(J8)長達15年的文字之交
1987年4月30日,我把我發表在《世界建筑》上的拙文《新時期中國建筑文化的特征》寄給錢老請教,同時請錢老對建筑文化寫點意見。錢老5月4日即給我回了信,談了他的具體看法,這是錢老給我的第二封信。從此我們之間有了長達15年的文字之交。像錢老這樣的大科學家,能夠親自給我回信,使我很受鼓舞和教益。
與錢老的書信往來內容是豐富多彩的。錢老的信中既有科學技術、哲學、文學藝術等內容,也有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科學方法以及學術民主意識的內容, 錢老言簡意賅的書信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珍貴的啟迪。每次收到錢老的來信,我都會反復地閱讀、思考,同時也認真學習他隨信寄來的資料。
(顧孟潮:《與錢老彌足珍貴的文字之交》,作者系城鄉住房建設部高級建筑師,《北京晚報》2009/11/04)
(J9)“與你不謀而合!”
有一次因為我信中的內容竟與錢老的想法“不謀而合”,得到了錢老的鼓勵,他說,“你在信中談了信息體系,很好。我在這幾年也一直宣傳現代科學技術的體系,與你不謀而合!”隨此信還寄來了《論述錢學森有關科技革命與社會革命》的論文,使我興奮了好幾天。
(顧孟潮:《與錢老彌足珍貴的文字之交》,作者系城鄉住房建設部高級建筑師,《北京晚報》2009/11/04)
(J10)在錢老的提醒下,開設了建筑哲學課
錢老的點撥常常使我對有些百思不得其解的建筑理論問題頓開茅塞,思想理論得以升華。如,錢老看到我主編的《奔向21世紀的中國城市——城市科學縱橫談》一書后,于1992年10月2日復信中提到中外文化的有機結合、城市園林與城市森林的有機結合的“21世紀的社會主義中國城市的模型”,使我對有關未來城市的思考更加深刻,在此思考的基礎上,我寫了《關于城鎮規劃與建設優化的思考》寄去請教,錢老復信說,“您的文章是一篇高層次的作品,實是講建筑哲學,”他問道,“我們高等院校的建筑專業有這門建筑哲學課嗎?”在錢老的提醒下,建筑院校的大學開設了建筑哲學課,填補了我們在建筑教育和建筑學術研究上的盲點。
(顧孟潮:《與錢老彌足珍貴的文字之交》,作者系城鄉住房建設部高級建筑師,《北京晚報》2009/11/04)
(J11)幫我修改文章和調整思路
在通信中,錢老曾經多次幫我修改文章和調整思路,其中最為難忘的一次是他修改的“哲學·建筑·民主——會見鮑世行、顧孟潮、吳小亞時講的一些意見”一文。全文不過3千字,11個自然段,當時錢老已是85歲高齡,但文章的標題、標點符號、錯別字以及他新寫的一小段文字,他都字斟句酌地認真修改,多達245處。在修改審定稿的信中他還特別鄭重地囑咐我說,“這是試探,不是結論”。這里體現出的錢老的科學精神和民主意識,都使人難以忘懷。
(顧孟潮:《與錢老彌足珍貴的文字之交》,作者系城鄉住房建設部高級建筑師,《北京晚報》2009/11/04)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