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有哪些“智慧”,從什么地方“結晶”?
“中國革命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現在是個普遍說法。這句話如果成立,應該包含這樣幾點。
首先,是共產黨在各個時期“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一定不包括各個時期“錯誤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比如一旦我們認定文革是“錯誤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就不屬于毛澤東思想。
其次,共產黨中央集體在各個時期都曾經有很多主持工作的同志(集體嘛)提出了正確的理論和路線。即使這些理論和路線與毛澤東不一致,但能夠代表這個時期“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因此才有“結晶”。
不過看看黨史,這句話還真的有爭論余地呢。
我們可以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看。
1927年到1937年是所謂土地革命階段。這個時期黨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包括哪些呢?首先,“正確理論”是八七會議的“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其中土地革命是在大革命時期就有的路線,要害在于“用‘平民式’的手段來解決土地問題”,也就是毛澤東在會議上提出“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論斷。八七會議只是在漢中央委員和候補委員參加的會議,但決議成為全黨此后的方針。會議上,持相同意見批判陳獨秀右傾路線的是毛澤東、鄧中夏、蔡和森、羅亦農、任弼時。雖然在此前陳獨秀也說過槍桿子和政權的關系。可以說,這個思想有“集體智慧”。
土地革命時期最主要的思想還包括:黨指揮槍;政治工作第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農村包圍城市;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游擊戰爭十六字訣。
翻開黨史就知道,最早蘇區主要領導人是毛澤東、朱德、陳毅、彭德懷等。提出以上路線,至今沒有異議的是毛澤東提出的黨指揮槍、政治工作第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農村包圍城市、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等。最近《炎黃春秋》挑起關于游擊戰十六字訣的爭論,說是朱德總司令提的。但更多史料證明,是毛澤東最早提出的。雖然這種作戰原則與朱德的作戰思想是接近的。關鍵在于,軍事斗爭時期形成的,對整個時期起決定意義的核心原則:“黨指揮槍和政治工作第一”的思想,朱德是反對的,陳毅是和稀泥的,只有毛澤東提出并誓死堅持,為此還讓毛澤東“丁憂”了差不多一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林彪不贊成的。農村包圍城市是整個中央反對的,包括周恩來、博古等,并因此導致土地革命的失敗。論證土地革命時期“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當時主持工作的人的“集體智慧”,并沒有充分史料能證實。
長征時期,毛澤東堅持的作戰方針是正確的,這一點沒有人有異議。現在很多人在論證毛澤東在四渡赤水時前三渡作戰是有問題的。但前三次渡赤水期間,軍事指揮權依然是集體領導,毛澤東連軍事指揮的名義都沒有。打鼓新場前毛澤東處于孤立狀態,甚至被撤銷前敵司令部政治委員。毛澤東的軍事指揮權真正落實是三渡赤水后在赤水河畔的陳福村正式成為三人軍事領導小組成員后。毛澤東說他最得意之筆是“四渡赤水”,這個四究竟是數詞還是序數詞,恐怕可以斟酌。起碼四渡赤水后,軍事上成功的多,失敗的少了。這個時期,彭德懷、林彪先后反對過毛澤東的作戰思想。因此,長征時期“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說是“集體智慧的結晶”,證據也不充分。
再說抗戰時期。抗戰時期的黨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應該有以下幾點:一是堅持統一戰線中獨立自主;二是以游擊戰為主的人民戰爭;三是持久戰思想。提出以上思想的沒有別人,是毛澤東。反對游擊戰為主的人民戰爭和持久戰的是彭德懷。美國學者羅斯·特里爾在他所著的《毛澤東傳》中記述彭德懷議論《論持久戰》時說:“是他寫的。他還想出版呢!個人寫的書只能以個人的名義出版,不能用中央的名義出版。”林彪也對此不以為然。他們兩個更傾向于以“會戰”,起碼是“運動戰為主”來抗擊日本。而當時除了朱德,最主要軍事領導就是彭德懷和林彪。事實上,對于1938年僅數萬官兵的八路軍來講,如果試圖用會戰或者運動戰與華北40萬日軍作戰(國軍主力已經基本退出華北,唯有衛立煌集團龜縮在黃河與渭河交界的中條山),肯定被日軍消滅。沒有以游擊戰為主的作戰方法,連生存都不存在,何談抗戰!國共合作中堅持獨立自主思想是毛澤東提出的,反對的有王明,他在十二月會議上提出“一切經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一切服從抗日”的路線。彭德懷參加了會議,后來承認當時“沒有真正地認識到毛澤東同志路線的正確性,而是受了王明路線的影響,在這些原則問題上模糊不清”。因此,抗戰期間無論“正確理論原則”還是有效“實踐”都證明在軍事指揮層里,毛澤東是一貫正確的,其他人要么不那么正確,要么是聽毛澤東的。但是貧道支持彭德懷的百團大戰,因為實踐證明并沒有因此使八路軍被消滅,而是一直在擴大。
解放戰爭時期,從抗戰后期就認為有實現“聯合政府”機會的是毛澤東,而且冒險參加了重慶談判。雖然和平建國希望沒實現,但這一戰略動作使發動內戰的責任落到蔣介石頭上,是解放戰爭很快勝利的關鍵。而持不同意見的人多得是。但這個時期毛澤東已經建立絕對威信,很少有人公開反對了。
至于解放戰爭中大的戰略構想和戰役指揮中毛澤東始終是主角,恐怕沒人有多少異議。
抗美援朝顯然是毛澤東提出并堅持,才獲得通過的。這場戰爭形成了影響至今的西方與中國在軍事對抗中的基本心態,奠定了中國60年的國家安全基礎。顯然,反對這個意見的當時是有的。
土地革命結束后,是否及時開始社會主義改造,開始社會主義制度建設,顯然中央并不一致。最早提出并堅持要及時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并開始實施計劃經濟的是毛澤東。劉少奇沒有持積極態度。實踐證明,中國用贖買和改造方式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成功的,使我國很快形成了部類齊全的工業、交通、能源體系。如果依照共同綱領路線走下去,結果無非是印度。
此后的反右、大躍進、廬山會議等的評價、責任是有爭議的,而且史料并不清晰。這里就不說了。包括完全是毛澤東堅持搞的文革,評價起來也會有爭議。這里就不再評述,因為“正確不正確”都判斷不了,結晶就談不上了。
總的來說,中國共產黨從土地革命到1956年毛澤東不再主持政治局會議,全部“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都是毛澤東提出的,堅持的。其他幾乎所有中央領導同志要么在這個時期反對或不支持毛澤東,要么在另一個時期這樣做過。如果說毛澤東每次都能成功地找到黨內支持者,還比較客觀。如果說這些“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就有些牽強。
用“集體智慧的結晶”說,既有“大家提出的,毛澤東總結的拍板的”的意思,又有“正確的”是集體的,錯誤的是毛澤東的的意思。前者不客觀,后者不厚道。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