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即毛澤東時代之前的民國,實行的就是土地私有制,大部分土地由地主占有。地主或者雇傭農民給自己打工種地,或者把土地出租給農民,可以認為是“家庭承包”制。那時全國人口只有4億,城市人口很少,而廣袤的土地也無法供養,饑民遍野。在這樣的經濟背景下,革命才有機會發展起來。共產黨才戰勝國民黨,建立新中國。
然后,農民逐步組織起來走集體化道路。到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由于某些人為了“進步”而追求“政績”,搞“共產風”、“浮夸風”,導致農業走了“彎路”,教訓深刻。中國地盤大,情況各地有不同。我講我們家鄉的情況。
一、1958年
那年破除迷信,開墾墳地,增加了許多耕地。主要是種紅薯。因為是第一次種莊稼,所以,紅薯特別好。紅薯個頭大得有碗口大。但是,因為是墳地上生長出來的,所以,人們說,“有血絲”,不愿意吃,也就不熱心收。加上,男人大多“大煉鋼鐵”去了,所以,有些莊稼沒有收進倉庫,特別是紅薯。
糧食畝產“放衛星”,盡管婦女兒童都是不相信的,但是,糧食依然被調走。據說,是拿去還蘇聯的債務。那些“放衛星”始作俑者,以后,大多在官場比較“順風”。
搞“食堂化”。剛開始放開吃飯,不久,就不得不限制了。
二、1959年
進入1959年,食堂庫存空虛,糧食不足,于是,實行低定量飯票制度,或者吃稀飯,當然也是限量。
59年7月,廬山會議本來是“糾左”,或者說糾錯,卻因為“意外”發生政治斗爭,變成了“反右傾”,結果,59年秋收之后,糧食就被國家收走了。當時說是蘇聯逼債,后來才知道,我們四川的糧食調給了外省。
上面派來檢查團。“積極上進”的干部布置,在倉庫里面堆些稻草,然后,面上倒上稻谷,說明生產隊糧食還有很多。
三、1960年
1960年春天,有人“餓死”。
大米給了國家,糠留給群眾,所以,吃不飽就吃糠、吃菜。我87歲的岳母說,當年死的人不是餓死,是吃糠拉不出來漲死的。這話有道理,但可能有些片面。因為我知道,我的爺爺,1960年春天去世,享年72歲,他是因為饑荒把身體拖虛弱了,沒有扛過來的。我的外婆,也是這樣的。
所以,從1960年小春麥收之前開始,農民就“偷收”;麥收時也“偷”;到秋收時,也是先“偷收”,甚至沒有怎么成熟就開始“偷”,產量當然不高。怎么“偷”?這里不說了。為什么我用“偷”?因為我不認為是偷,而是農民對“共產風”的抵抗。
四、1961年
對“偷收”,怎么辦?之前,干部抓,抓到就是下跪,用竹條子打,或者捆綁、吊打。所以,這個時候心狠手辣的干部,大多后來被定為“壞分子”。這些恩怨,都為以后文革期間造反派產生留下“伏筆”。
1961年五六月份“食堂下放”,還分了點自留田,情況開始好點。1961年下半年,給社員多分了自留地和自留田。自留田、地里面的莊稼,一般都不被人偷。所以,對集體的莊稼,除了加強守護,人們希望把莊稼包給農民,成為私人的,一般就沒有人偷。我認為,這個時候,“包產到戶”是應該的,我是贊成的。我相信,一旦農民恢復了對黨和國家的信任,就不“偷”了。盡管我當時只是個中學生。
但是,“包產到戶”仍然沒有實行。
1961年秋收后,形勢開始明顯好轉。到1962年,農民基本上恢復了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基本上就沒有了“偷莊稼”的。民風迅速好轉,人民喜氣洋洋;到1963年,可以用“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來形容。所以,后來批評“包產到戶”主張,我內心是接受的。
五、怎樣看待這2~3年?
紅軍長征,是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情況下,被迫“轉移”的,犧牲了許多人。蔣介石稱之為“逃竄”。而毛澤東怎么評價長征?他說,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到達延安的3萬紅軍發展后,打敗了“武裝到牙齒”的國民黨百萬大軍。
人民對參加過長征的人,都叫長征干部,尊敬得不得了。
用同樣的思想方法,我把1959年1960年比作經濟建設的“長征”,把1961年調整,特別是1962年發布《農村工作60條》比作“遵義會議成果”。實際上,經歷過1960年困難的人,許多都可能“拍過胸口”:“有什么了不起?我‘六零年’都過來了,還有什么困難不能克服?還有什么苦不能吃?”
1961年后,經濟形勢快速好轉,就是靠的這樣一種精神!
六、“包產到戶”被誤讀、誤用
我們的老干部,1961年那個時候知道農民喜歡“包產到戶”,但是,他們不知道“所以然”。結果,到80年代,情況完全不同了,他們(可能多年不深入實際)卻想起了60年代的“經驗”,不顧人民反對,我行我素,豈止“包產到戶”,干脆“分田到戶”。趨炎附勢的文人們跟著起哄。干部反對?“不換思想就換人”。于是,農民單干了,集體主義精神“分裂”了、瓦解了,是社會道德大滑坡的重要根源之一,為目前社會成為這個樣、許多罪惡達到滔天程度,立下了“汗馬功勞”。
我寫這些,不是為了追究誰的責任,而是為了人民真正吸取教訓,不要讓某些人顛倒黑白,讓錯誤進一步發展下去。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