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岡山會師決定了“十六字訣”的知識產權的歸屬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展的歷史上,曾經發生了一件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件,那就是朱毛紅軍在井岡山的會師。井岡山會師,使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第一槍的“八一南昌起義”隊伍和打出了第一面中國工農紅軍旗幟的“秋收起義”隊伍匯合在了一起,從而壯大了革命的力量。兩支隊伍匯合在一起之后,在毛澤東和朱德等人的領導之下,遵循毛澤東提出的“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游擊戰爭指導原則,以弱勝強,越打越壯,越打越勇。不僅開創了中央蘇區根據地,同時也發展壯大了中國工農紅軍,為中國革命取得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毛澤東是中國共產黨的締造者之一,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在長期的革命生涯和軍事斗爭生涯中,毛澤東不僅為中國革命取得勝利貢獻了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毛澤東思想,同時更為人民軍隊能夠戰勝國內外一切敵人貢獻了游擊戰爭“十六字訣”、“十大軍事原則”等軍事指導思想。
自從三十年前一些卑鄙小人將毛澤東拉下了“神壇”之后,就不斷有人通過編造各種謊言來污蔑毛澤東,將一盆盆臟水潑向毛澤東,時至今日,已似有“破鼓亂人捶”之勢。最近一段時間,先有個別人編造謊言說毛澤東已發表的詩詞是某人所代寫,后有人站出來說毛澤東的某篇文章是占有了他的成果,再有人編造謊言說《毛澤東選集》中的大部分文章是黨內其他人所寫,更為荒誕的是有人竟然編造出了“朱老總教毛澤東打仗”這樣的低級謊言。最近又有某將軍級的軍史研究專家也加入了這臺反毛澤東的“大合唱”,并且還大有擔綱領唱和主唱之勢。此人在電視臺的講堂里公然將毛澤東提出的作為游擊戰爭指導原則的“十六字訣”,歸結為了是朱老總最初所提出的。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中國工農紅軍在誕生之初的力量十分弱小,而所面對的國民黨反動派的力量又相對的過于強大,因此,工農紅軍在與國民黨反動派的軍事斗爭中,只能采取靈活機動的游擊戰術,從而達到以弱敵強,以弱勝強的戰略目的。
“秋收起義”之初,在左傾機會主義錯誤的指導之下,“秋收起義”的隊伍不聽從毛澤東的正確意見,堅持向敵人力量強大的城市進攻。在遭到了失敗之后,一些領導人又發生了動搖,自動脫離了部隊。在革命力量陷入了生死存亡的絕地的時候,毛澤東將“秋收起義”剩余的只有一千多人的隊伍拉上了井岡山,從此開始了中國革命戰爭過程中的游擊戰爭。
“南昌起義”的主力失敗之后,領導人周恩來、賀龍、葉挺等人四散隱蔽,以圖卷土重來。朱老總、陳毅、王爾琢等人率領余部堅持斗爭,但終因敵強我弱,形勢越發地困難。在只剩下八百多人的時候,遂在毛澤東派出的得力人員接應之下,上了井岡山。于是,中國革命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歷史上,就有了著名的“朱毛會師”。
當年在井岡山“朱毛會師”之前,朱老總,陳毅,王爾琢等人率領的“南昌起義”余部雖然只有八百多人,但這八百多人可都是經歷了大浪淘沙之后的久經戰陣、千錘百煉的精銳之師,非毛澤東麾下的那一千多初經戰陣的“泥腿子”可比。不僅眾多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將領是從這支隊伍中走出的,而且名震華夏、功勛卓著的林彪元帥、陳毅元帥和粟裕大將等也是從這支隊伍中走出來的。
井岡山會師的時候,不僅兩支隊伍的素質差距極大,就連兩支隊伍的主要領導人的個人素質也有著很大的不同。與毛澤東相比,朱老總的履歷要豐富多彩了許多。講武堂畢業之后從軍,朱德曾官拜滇軍旅長;中年后投身革命,朱德又游歷了歐洲;留學蘇聯,主攻軍事;回國投身北伐,又任軍的黨代表。而毛澤東在此之前的履歷與朱德比起來,可就暗淡了許多。辛亥革命時從軍,只當了幾天一次戰陣也沒有經歷過的小兵;師范學校畢業,綜合成績也非優良;未曾出國見過大事面,只到過北京、上海等幾個大城市;在北京曾經暫住,還當過幾天的“農民工”;投身農民運動,“錯過了”北伐戰爭揚名的良機。毛澤東后來投身軍旅,完全是國民黨蔣介石的反動與殘暴逼出來的。毛澤東的軍事才能,來源于他對中國社會實踐的深入了解,來源于他豐富的知識,來源于他深厚的文化底蘊。
從朱老總遠比毛澤東豐富的軍旅生涯上看,游擊戰爭指導原則的“十六字訣”的“知識產權”也有可能歸屬于朱老總。但是,我總有一個疑問揮之不去。為什么在“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同樣都遭到失敗之后,毛澤東率領以一千多“泥腿子”為主構成的余部上了井岡山,開始了獨立的游擊戰爭。后來,朱老總等人統帥遠比“秋收起義”余部力量大得多的八百多人的“南昌起義”余部,也隨毛澤東之后上了井岡山,與毛澤東共同統帥這兩支部隊,一同堅持游擊戰爭。難道中國就只有井岡山這一處大山嗎?朱老總等人為什么沒有在一九二七年十月“南昌起義”部隊的主力失敗之后,率領余部到其他的山區去開展獨立的游擊戰爭呢?在朱老總還率領比毛澤東麾下的一千多“泥腿子”力量大得多的“南昌起義”余部或是委身于國民黨軍閥,或是還在“四處游蕩”的時候,毛澤東卻早已率領比朱老總統帥下的八百多精兵強將的力量小得多的“秋收起義”余部,嫻熟地運用游擊戰爭,在井岡山站穩了腳跟。“游”與“擊”確非是毛澤東的發明,我國自古就有“流寇”一說;“打不過,逃!”這一最為簡捷有效的保命方法,郭靖的四師傅就曾明確地告訴過郭靖。但是能把“游”與“擊”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不僅能夠嫻熟地運用,而且還將其上升為戰略高度的第一人,非毛澤東莫屬。
我等小民百姓,非能像幾個拿著國家的薪俸和專題研究經費,專門去研讀《蔣介石日記》,想從中找出蔣介石拳拳愛國之心的專家學者那樣,能從歷史的故紙堆里發現點什么奇聞異事,以此妄圖做為改寫歷史的借口和依據,幻想著按照自己的口味去書寫歷史。但好在劉少奇說了:“歷史是人民寫的。”人民寫就的歷史,自有人民寫就的方法。人民看待歷史,也只有其看待的方法。人民看待歷史和寫就歷史的唯一方法,就是實事求是。
朱老總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之一,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領導者。在中國人民長期的革命和武裝斗爭的過程中,朱老總為中國人民、為中華民族立下的不世功勛,非常人能比,非常人能及。人民永遠地懷念朱老總,中華民族會永遠銘記朱老總的豐功偉績。在幾十年長期的革命生涯中,朱老總始終與毛澤東站在一起,在許多重大的問題上,朱老總都能夠始終堅定不移地支持毛澤東。游擊戰爭的“十六字訣”,不論最早是朱老總提出的,還是毛澤東提出的,都是屬于黨的寶貴的思想遺產,本無需爭辯其“知識產權”的歸屬,而且“朱毛”也早已結成為一體,密不可分。但是,對像這樣以還歷史的本來面目為借口,編造謊言污蔑毛澤東的無恥行為,則必須予以揭露,真正地還歷史的本來面目。一小撮瘋狂反對毛澤東的丑類,純粹是中華民族的垃圾,他們潑在毛澤東身上的污泥濁水,絲毫不能掩蓋毛澤東的偉大光輝。人民長期對這些垃圾的寬容,非但沒有使其有絲毫的良心發現,沒有使其有絲毫的收斂,反而卻更加地得寸進尺。以前他們抬出人民敬愛的周總理,無端地加以心懷叵測地吹捧,是想以此來反襯毛澤東“建設有過”;如今他們又推出了民族的功臣朱老總,試圖轉移中國革命戰爭取得勝利的第一功的歸屬,竟想連他們自己以前還承認的毛澤東建國有功也否認掉。他們這樣做的真實目的,不過是想以此來進一步否定毛澤東思想,使中華民族重新變成一盤散沙,從而毀滅中華民族,以便在他們的洋主子面前邀功,并能得到洋主子多賞賜的一塊骨頭而已。對這些丑類,每個中華兒女今后必須要發揚痛打落水狗的精神,堅決地打斷他們的脊梁骨。中華民族若想發展,就必須堅決地捍衛中華民族真正的歷史,必須堅決地捍衛中華民族真正的民族英雄,必須堅決地鏟除這些丑類,這是每個中華兒女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
附:鳳凰衛視2009年08月01日《風范大國民——紅軍之父:朱德》節目解說詞
視頻地址:
http://v.ifeng.com/his/200908/d9c95d67-c62c-443f-be21-464121cb0adb.shtml#d9c95d67-c62c-443f-be21-464121cb0adb
八一南昌起義打響第一槍,幾年間中國發展到三大主力軍,十幾個根據地,30萬武裝的紅軍總司令是朱德將軍;在八年抗日戰爭,中共堅持敵后游擊戰,消滅了150萬日偽軍,八路軍新四軍等擴大到120萬人,總司令是朱德將軍;解放戰爭3年半,消滅國民黨軍800萬,解放軍武打野戰軍300多萬,總司令還是朱德將軍;共和國定都北京,開國大典的游行隊伍,高舉毛澤東和朱德的巨幅畫像,走過天安門廣場,朱毛的稱號作為中國革命的象征,從井岡山一路走進北京城,中國革命史以俄為師,武裝奪取政權,但是蘇聯率先攻占中心城市的戰略在中國行不通。中國特色是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這叫毛澤東軍事思想,其實是一代革命家的集體創作,朱德、周恩來、彭德懷、林彪、賀龍、徐向前等黨政軍領袖都有功勞,其中,朱老總居功至偉。
中共在長期的武裝斗爭過程中,經常處于敵強我弱的狀況,因此,游擊戰就成了以弱勝強的法寶。抗戰時期,八路軍、新四軍發展了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伏擊戰等多種多樣的戰法,基本原則就是16個字: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歷史學者滕敘兗:“朱德當年在滇軍的時候,他曾經帶過部隊剿匪,他跟土匪打仗的時候就是游擊戰,游擊戰是非常靈活的,不是槍多就能打勝……,所以朱德就琢磨這個事,所以這個16字訣,是朱德最早提出來的。”朱德在戰斗中不僅總結出游擊打法,還將這16字制勝法寶帶上了井岡山。滕敘兗:“上了井岡山之后,朱德就把這16字訣告訴了毛主席,告訴了井岡山這些秋收起義的領導人。當時紅軍將領非常高興,奔走相告,說,哎呀,來了個會打仗的!說朱軍長有一個御敵的16字訣”毛澤東曾將運動戰總結為一句話,“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這句話的出處同樣是朱老總……如今的教科書都是這樣寫,游擊戰的16字訣和運動戰的戰略,是毛澤東總結井岡山工農革命軍和游擊隊的作戰經驗基礎上提出來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