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胸罩和內褲也真的不需要錢學森
鬼推磨/2009-11-15 原載人民網
錢學森是干什么的?錢學森是干火箭干導彈的,干火箭能夠賺錢嗎?不能,絕對不能,連美國也賺不了錢。據說,從921工程開始到楊利偉巡天,總共花了182億元。那個效果其實也跟放個二腳踢上天聽個響差不多。搞導彈的能夠賺錢嗎?本來是能夠的,中國的M9即東風15本來是國際市場上的搶手貨,可是米國人說這是大規模殺傷武器,不能出口,所以我們就不賺錢了。中國的鷹擊8反艦導彈,也是搶手貨,又不屬于大規模殺傷武器,總可以賣了吧?可是米國人說,伊朗是所謂的“邪惡軸心”,也不能夠賣。所以搞導彈也不能夠賺錢。
做胸罩和內褲有用嗎?當然有用!至少現在萬里先生再去安徽,絕對不會看到藏在鍋膛里兩個赤身裸體的女孩子;不會看到裹著破棉絮沒有褲子的兩個赤身裸體的女孩子;也不會看到坐在稻草上兩個赤身裸體的女孩子。能夠賺錢嗎?當然能夠!薄部長也說過了:8億條褲子能夠換回一架大飛機!
倘若當初錢學森不搞火箭的話,也許18億條褲子可以換回一支大火箭!
新時期不僅不需要錢學森這樣的人,連大學生也不需要了,所以大學生們有的去做保姆,有的去賣肉,有的去串糖葫蘆,有的去掏糞,有的去啃老。道理顯而易見的,不過就是做做胸罩和內褲,哪里需要工程師?哪里需要中級管理人員?初中未畢業的人,也可以把衣車開得飛快。這些工廠需要的是勤勞勇敢的廉價勞動力!勤勞得一天可以干上10小時,勇敢得沒有條件也要上的勞動力!
1988年,中國核潛艇發射潛射導彈成功,聶力(聶帥之女,國防科工委領導)問核潛艇專家黃旭華有什么感想,“我說:“一喜一憂”。當時冷戰剛剛結束,很多軍工項目都在下馬。我高興因為我打成功了,但大概明天我們就失業了。如果打不成功,我們還可以再吃幾年飯,因為你們還會投資。 ”
“聶力聽完也哭笑不得。果然,打成功后,我們項目就下馬了,一下就是20幾年。”
果然,不需要錢學森,那些茶余飯后能夠為人們增加談資的大師們立馬就得瑟起來了。
附文:
國防建設的浩劫:毛澤東逝世后下馬的尖端軍工項目(舊文)
作者:軍情評論 文章來源:新浪論壇
http://bbs.cqzg.cn/thread-652590-1-1.html
這里僅記錄的是毛澤東逝世后下馬的尖端軍工項目,不包括眾多的重大民用工業和科技項目的下馬,比如船舶、數控機床,大型工程裝備等等。這些可都是為著實現四化所必須的啊!四化不是靠吹的,而信心遺失,人才流失才是最為可惜的。在下馬風的同時,國防科研部門在全民經商,國防靠后的熱潮中推行市場化、自負盈虧、軍轉民等,一些有豐富經驗的科技人員在一片“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一部分”的宣揚聲中,被迫向外流失。最終使中國至今仍臣服于外國產品面前,巨額外匯白白花掉。
1、運10飛機下馬。
2、截至1982年,中國空軍總計下馬原定項目31項:
其中主要有:
⑴、遠程轟炸機;
⑵、對地強擊機;
⑶、空中優勢戰斗機;
⑷、大型軍用運輸機;
⑸、武裝專用直升機;
⑹、地空遠程、中程、近程導彈。
3、截至1982年,中國海軍總計下馬原定項目11項:
其中主要有:
⑴、包括現在才出來的“093,094”;
⑵、“092G”大型導彈SLV驅逐艦;
⑶、中國早期航母
4、截止1982年,第二炮兵部隊下馬原定項目多達45項:
其中主要有:包括了多彈頭形式的“DF6A”固體發射的“DF7A”“DF12”空射火箭。
直-7下馬
直-7是中國空軍原定于設計制造,用來替換早期研制的mi4即直-5使用的。他的最大運載能力與適航性。均達到了俄羅斯產米8的基礎。而在同時代出現的法國AS332。其性能與直-7設計參數十分接近。1975年定型后,在1978年原計劃投入試驗生產。但是,1978年一聲“春雷”把這個“文革產物” 下馬了。如今21世紀我國面臨災害卻缺少直升機運輸能力,唯一可靠的竟還是為數不多的俄國的麋鹿和美國的黑鷹。若曾有機會中國是否愿重新提高直升機產業?要是當年直7搞下去,這次救災那會出現今天這種情況,至少你不賣,我自己可以造,現在自己又造不出,買又買不來,給別人牽著鼻子走,要是青藏高原真的有事,裝活塞式發動機的直5是飛不上去的,靠那24架使用了30多年的黑鷹怎么行?現在據說中國又在仿制米17,性能和直7差不多,走了30多年,又從頭開始,本來只比人家落后幾年,現在比人家落后幾十年了,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毛的戰略眼光是鄧所沒法比的.
直-8下馬
現在的直8性能完全比不上已下馬的真的直8,真的直-8是中國早期設計的武裝專用直升機。其設計注源類似前蘇聯設計的米24。其性能絕對可以與當時歐美國家的武裝專用直升機匹敵。原定于1979年試驗生產!結果,1980下馬。原型機于當年被解體.
殲8II一拖再拖
真的殲8戰斗機,并不是今天我們看到的I型。而是在1974年就定型的殲8II。雖然中國國家軍事刊物,對此作出了“技術處理”但是,早期設計的痕跡依舊顯露了殲8II不屬于80年代的特征。按照正常計劃。1982年應該上馬的并不是后來再一次從新翻新“放大樣”長須鯨I。而是殲8II。但是那個時期沒有“洋人”認可是很難設立項目。因此1984年在美國格魯門公司首肯下,定型并且與格魯門公司聯合改進“和平典范”計劃。也稱“軍刀1”中國空軍為此耗費了10年的拖延時間。
殲9樣機免遭解
殲9戰斗機設計定型與1975年。這是中國早期設計的前鴨翼布局的戰斗機。其設計好于殲8。是用作中國主力制空戰斗機的項目。與同時代出現的美質F14A,法國幻影IIIV。都是同一個級別。其性能與作戰能力均不在后者之下。原定于1979年生產的殲9戰斗機,隨即在80年初被下馬,原型機按照要求應該在當年內解體。好在有良知的中國設計者,保留了它。使得今天你可以在航空博物館見到他的身體。
殲10亦擱淺
原計劃的殲10戰斗機,是在殲9基礎上的持續研發的,它的氣動布局遠比現在的半以色列,半F16要好很多。采用大批的當時較為先進的設計。其技術注源含量不低于同時期出現的美質F16A,F15A。而且他是中國早期設計定型重型制空戰斗機。但是,改革初期,它也被迫擱淺。好在以色列人慧眼!把它拿過去。
多項核潛艇被PK
093核潛艇計劃,是中國海軍早期定型項目。這個項目包括雙殼耐壓殼體建造。流式冷卻散熱核技術。潛射早期導彈。魚雷10A尾流指導武器,反艦魚雷管道發射導彈。CH1型作戰指揮中心系統,K1型水下無反饋衛星接受系統。自導魚雷規避系統。等等13項重要科技。094型是同時期定行的。他采用前者同類型類似的核技術。而且加入了消音瓦概念。是早期設計核潛艇中的佼佼者。對比美國70年代的核潛艇,它絕對不遜色與“培臨斯”級。如果按照原定計劃,它將以中國最習慣使用的方法“邊設計,邊改進”。順延到80年代,他的能力與兇悍可見一斑。。但是1981年它與她的姊妹093被擱淺。而隨后應該在1982原定上馬的095,096級核潛艇。均在1980年被PK。
反導反變塵垢污
反導計劃。中國早期設計于上海的衛星試驗中心,曾經設計并且在西昌發射了1箭多星。而DF6型彈道導彈是中國研制的早期最大的3枚搭載彈頭計劃。這是中國在即人造衛星出現以后,又一次叫美蘇震驚的舉動。它的出現將是的中國獲得與美蘇幾乎同步的“多彈頭”能力。而且它具備了“二次載入”機制。這是美國在1979年才開始引入的。然而在80年代對和平和幻想中,它砰然倒地,被作為文革產物肢解,1998年,竟然有人在廢舊紙堆里面找到了他的設計原型圖紙。上面占滿了污穢。
DF7慘遭肢解被銷毀
DF7計劃,他的最大搭載能力達到6枚彈頭。每枚當量12萬噸。在搭載3枚彈頭2枚欺騙彈頭之際,他的最大飛行距離,抱歉!已經可以覆蓋USA。而他的指導機制采用了慣性導航引導指導技術。這是中國首批采用這樣設計的導彈。而同時期美國、蘇聯也開始采用。但是,好呀!終于世界人民看到它被需要它保護的國家肢解銷毀。
大型驅逐艦計劃遭雷轟
大型驅逐艦計劃。這是中國海軍自49年開始,僅有的一個大型水面艦艇計劃。他是在原有基礎上,從新設計完成。為了適當解決當時南部中國海域與越南問題。威懾南亞國家。延續擴展12海里。使用的。他的設計與法國海軍的同時期“花月 ”,“梅臨”級同等。采用了早期的箭樓和體結構,引入了作戰指揮中心結構。為此研制了大型平板雷達即最早期的多普勒三座標雷達。他是相控陣技術的前身。而美國海軍斯普魯恩斯與1975年建造。1978年下水。他是第一艘安裝了A型早期相控陣的美國海軍驅逐艦同時也是采用了大平板三座標多普勒技術。但是中國原本與他同級別,同檔次,同等能力的。準宙斯盾驅逐艦。在全民經商,國防靠后的熱潮中,連圖紙都沒有留下。
兩個民用也不準生
在那個代,唯一很少遭到打擊的就剩下民用火箭了,因為他不至于引發“盟友震驚”但是即便如此,1975年定型的2個型號大推力1噸級火箭,均在揮刀自宮下得到了超生。
10年未造1艘核潛艇
中國在一聲轟雷中結束了自己的先進以后,在1997年,1998年與俄羅斯聯合研制(實際引進俄羅斯技術)使得093級核潛艇達到俄羅斯VIII級技術標準,但是這與他早期設計中標準幾乎倒退了1個量級別。094也是如此。而中國海軍為此卻拖延了整整17年。在這17年內。美國海軍發展了約6代。俄羅斯海軍3代。法國海軍2代。英國2代。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從1979-1989年,沒有制造過1艘核潛艇。
下面再說說重大民用工業和科技項目的下馬
自動放棄長城、曙光大型計算機項目
80-84年,中國果斷選擇了大型機計劃即863工程的1代長城(曙光最早前身)。而日本,此時無論技術,市場。都基本與美國同步。但是,一貫自大的日本人,感覺自己在大型機方面完全可以崛起于亞洲。因此,不切實際的盲目開始大型機算計研制。但是,在設計研發中,諸多技術難題至使日本感到難以前行。而美國為了達到早期的技術壟斷,因此以科技交流形式,誤導日本大型機發展。阻礙其象XL大型集成電路發展。使日本陷入歧途。而80-83年。中國自己已經完成長城1代大型機,以及曙光1號巨型機的制造與研發。當時的,中國人因此剛剛改革開放,因此非常想得到自己與國際高科技技術的行業內標準相差的距離,生怕自己進入"閉門造車"時代。1982年長城2號大型計算機及其重要的技術資料,被那時天真的中國帶到了"紐約國際科技博覽會""東京新技術交流會"。根本不懂得什么是技術壁壘,并且采取中國人一貫的"自卑弱點",低著頭走進所謂國際科技殿堂。在東京日本專家發現中國計算機技術遙遙領先他們的時候,十分丑陋的以所獲得的美國諸多學術資料來對中國人進行科技欺詐。告訴中國人"你們的長城早已是十分落后的產品了"。但是在美國,美國軍方對中國大型機算機技術的高超,給予了十分高度的關注。在兩者幾乎同時代將進入億次計算時代,美國軍方感到很大的壓力。但是,美國人思維不同于亞洲人,直線化,單一化。尤其在科技領域,有點刻意古板,一是一二就是二。因此美國希望與中國秘密制定"高級計算機技術協議"來控制這種技術流入"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這些華約國家。但是,中國沒有答應。
日本,則是借此次交流會機會,于第二年自行開發所謂大型機算計系統"昭和1",當時,日本精密加工的確比中國好,因此外觀漂亮,不像中國的"土氣",中國專家們一度放棄了長城、曙光。1984年初863計劃全面開始之后,由于當時北京政府強制下,該計劃才沒有被勒令下馬。但是,中國科學院遞交的報告稱:長城、曙光,由于技術相對于西方國家,處于落后階段。因此建議作為民用。多么愚蠢的舉動!無償出賣了自己最先進的科技,而且還把自己罵得一無是處。這就是中國最大的悲哀
1985年"XX"電腦公司,這是美國唯一一家全華人自主知識產權的硬件體系電腦公司。美國政府為了技術封堵,迫使其XX公司與美國IBM合作。XX公司不得已,向中國求援。而此時,中國采取的一切對外軟化外交,為了"睦鄰友好",斷然拒絕XX公司回國,日本此時則果斷接受。并提出邀請。但是,XX公司堅決拒絕與日本合作,于1986年宣布破產。自此INTEL從此打掉唯一個華人競爭對手,與APPLE一起完勝美國計算機個人系統霸主。
自動放棄工業自動化項目
1985年日本在"睦鄰友好合作"大旗指引下,參觀了沈陽某工業自動化研究所。中國科學家再一次在日本"進口"同行面前顯示出自己卓越的"自卑",把幾乎整個自動化項目都拿出來叫日本人進行所謂"審定",但是作為日本此時完整工業自動化還只是一個"雛形",而中國是已經成形的科技項目。只是尚未大規模推廣而已。1986年。日本對外宣布首次制造研發成功整體化工業自動項目。而此時中國才意識到自己的無知。
自動放棄數字焊接系統
1988年就是美國和平典范計劃剛剛結束。中國國內所謂"美國民主,西化中國"思潮不斷上升。那個時代,一切國產科技技術都是垃圾的理論到處都是。上海X船舶制造與日本進行"睦鄰友好",把經過自己多年心血研制的"XXX型集約化數字焊接系統"無償的又一次賣給日本。這套系統,是60年代初中國科學家在秘密條件下利用早期俄國電子機床,自己設計的。可以說80年代亞洲當時最先進的設備。但是,在日本"高度審視下"。被勒令下馬。1989年中日簽署進口日本大型焊接系統。大約是3億左右美金。但是由于89事件被停止。1992年通過與法國XX公司交流合作,中國人才如夢方醒。引進的法國12億美元電子數控設備。其中80%是中國在80年代中期被日本"友好的專家給審視掉了"。
這些都是高科技。至于類似諸如用雅馬哈摩托車技術換取中國宇航精確導航技術之類的愚蠢的所謂合作,當時的中國時何止這些。要說日本為何至今民用技術,依舊強大于中國,其結果80%的貢獻是來自日本的"友好鄰邦"中國。
此次的神6起飛,我看到了咱們中國人可以搞出與美國同等水平的"外層空間2次變軌技術"我感到很高興。但同時看到許多的人又在挖苦這個技術。我感到失望。美國太空科技擁有中國不可比擬的雄厚資金。美國國家宇航可以把每一次技術區分試驗,那怕每次僅僅試驗一個項目。對他們來說也是沒什么問題。但是,目前還在中國高準軍事化高科技研發的人自己清楚。一次投入資金多少。怎么可能與美國進行太空分項技術驗證來比拼。
我期望看到新時期中國領導人設想的"泛中國化圈"的實現。但是也誠懇忠告那些依舊在盲目崇拜日本科技的人們,日本在進入空間化時代的道路上,還只能算是幼兒,充其量剛剛學步。而中國已經是目前能夠實際進行太空作業的少數科技強國了。不要再拿自己的成果,去給你盲目崇拜的"睦鄰友好"日本去鑒定了。虧吃不少了,該是醒醒的時候了。
毛澤東逝世已三十多年了,毛澤東為中國的國防建設做出了最偉大的貢獻,毛主席逝世后,資改派從反對兩個“凡是”開始,進而確立了兩個新的“ 凡是”,哪就是凡是毛澤東堅持的支持的都是錯誤的,凡是資改派說的都是正確的,為了報復主席,不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強行使許多重大尖端軍工項目被迫下馬,所有這些下馬項目都是在“和平與發展”的主旋律下,借口其為文革產物,對包括眾所周知的運十項目在內,以這些項目過時落后、沒有西方先進以及全盤否定文革等作為借口,把這些文革產物都強行砍掉,此后,中國軍力萎縮停滯,我國的國防工業被拖延了將近二十年,自98年開始國家才逐漸對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錯誤政策進行反思,急起直追,以挽回被資改派耽擱的時間。
資改派一直奉行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洋奴哲學,現在我們國家富裕了有上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然而即使在商品社會里,有些東西是花錢買不來的.真正的國防現代化還是要靠毛主席的“自力更生”的辦法,再多的外匯也買不來核心技術。“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理論的風行,徹底葬送了中國自主創新能力,到如今,幾乎各個行業,都沒有核心技術,不得不承受西方技術壟斷的惡果。這些年來資改派把中國的工業體系,國防體系都快設計沒了,讓人痛心疾首啊!
為什么當時那么熱衷于停掉中國自己的研制項目,崇洋迷外購買外國產品,一是出于對毛時期全面否定的需要.二是假公濟私,讓自己的子女移居國外,沈圖當民航局長時就是近水樓臺先得月,利用購買外國飛機的權利,將自己的女兒送往國外定居,美國人恰好鉆了這個空子,趁機搞垮了中國具有戰略意義的運十項目.
假如這些項目按毛主席時代正常進行,今天中國的國防將完全是另一番強盛的情景。
震驚:80年代中國核潛艇項目下馬20年
海權論者搜集、掃/校
不久前看到有人揭發:
===========================================
居然把核潛艇項目給砍了!
作者: ft
日期: 2004-11-23 19:28
據最近某雜志對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黃緯祿的專訪:
80年代末x把中國第一代攻擊性和戰略核潛艇091/092的后續建造計劃和改型計劃都給砍了,說:“這些東西用都用不了,再建只能浪費錢。”
最后一艘091型艇405號于1991年入役,隨后中國的核潛艇計劃處于停頓狀態。
1996年臺海危機之后,09后續工程才正式變緩為上(093,094),但這為時已晚,和美歐日的差距又拉得很大,真是令人氣憤呀!!!
==============================(注:黃緯祿是第一代水下發射固體彈道導彈的總設計師,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應該是黃旭華,這里他寫錯了)
最近我偶然發現了一片訪談錄,正好印證了這一消息:
《現代艦船》2004年12月下半月刊登了對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的訪談:《龍嘯九天——中國核潛艇專家采訪錄》。其中有這么一段:
================================
。。。。。。。。
88年,核潛艇進行了最后兩個大的試驗,算是總鑒定。。。。。。。
這里說個題外話,我們第一次打洲際導彈,不是這次而是82年,在常規艇上進行的,失敗了幾次,最后一次獲得了成功
。。。。。。。
兩個試驗成功后,聶力問我有什么感想,我說:“一喜一憂”。當時冷戰剛剛結束,很多軍工項目都在下馬。我高興因為我打成功了,但大概明天我們就失業了。如果打不成功,我們還可以再吃幾年飯,因為你們還會投資。
聶麗聽完也哭笑不得。果然,打成功后,我們項目就下馬了,一下就是20幾年。
20幾年過去,美國走了多少型號,冷戰結束,戰爭的危險并沒消失。美國(包括日本)的科研工作一點沒放松,而我們的科研生產都斷線了。團隊解散,很多人才都流失了。如果我們也像美日那樣,技術抓的很緊,我們的技術水平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就算不超過美國,也至少不會和他差這么遠。
。。。。。。。。
=========(注:“聶力”與“聶麗”顯然是同一人,這里我是照抄的,想必是該雜志編輯寫錯了一處)
黃老沒有多說,但是大家都知道那時候是x時代,一切都是他說了算,這就是說:是x下馬了核潛艇項目!直到最近幾年才恢復!
附:龍嘯九天——中國核潛艇專家采訪錄(黃旭華)
《現代艦船》2004年12月下半月
本刊記者:我國的核潛艇已經走過了30余年的歷程,作為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的總師,您能對段歷程作一簡要的回顧嗎?
黃總:核潛艇的故事可以從1958年說起。
58年有兩件事情對我們工作影響比較大,一個是二機部在蘇聯專家幫助下在房山建成了我國第一個試驗堆,另一個是我們按照“二四”協定轉讓制造的潛艇, 58年也基本告一段落。這兩件事給我們打下了初步的基礎。另外,這一年中蘇關系開始緊張,接著59年,10年大慶,赫魯曉夫來了,我們正式提出希望蘇聯老大哥能幫助研制核潛艇,赫魯曉夫非常傲慢:“核技術非常復雜,花錢很多,你們中國沒有水平也沒有能力研制,我們蘇聯有了,就等于中國有了。你們把海軍基地給我們用,我們的核潛艇可以幫助你們”。毛澤東主席非常氣憤:“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此話立即傳遍09戰線,大家聽了很興奮,但工作當時是搞不下去的,因為原子彈還沒爆炸。國家搞核潛艇是有決心的,一萬年也要搞出來,但是權衡下來,最重要,首先要搞的應該是“彈”。核動力比原子彈技術要求更嚴,核動力是可控的,原子彈不需要控制,要把爆炸威力變成可控的,技術要求更高。當時“彈”還未爆,國家要把全部力量集中到“彈”上,09項目58年剛剛組建,開始預研,62年就開始下馬,過了2年,這個項目正式解散了。
在于笑虹,劉華清堅持下,中央同意保留少數人繼續調研工作,并維持了幾個關鍵設備的研制工作。
64年原子彈爆炸成功,有此基礎,國家可以抽出力量搞09了。于笑虹,劉華清有關領導抓住機會立即向中央打報告,要求09上馬。65年報告批下來,同意!
此時面臨困難仍然很多,核潛艇里面到底是什么內容,我們都沒搞清楚。幾乎毫無資料,當時外部對我們封鎖非常緊,美國就不要說了,蘇聯“二四”協定時對我們還算不錯,給我們常規艇的資料,但后來59年專家撤走,對我們控制的也非常緊。
工作條件也很差,我們搞數據,要用算盤、計算尺算。為一個數據常常要發動一批人日日夜夜算。
中央批下來時有3個原則:
1、立足國內,艱苦奮斗
2、第一條艇帶有一定試驗性質,但建成后要可以作為戰斗艇用
3、大力協同,全國有關科研單位共同努力,把09搞出來
我們就因陋就簡,創造土辦法,能拿出點成果就算一點。我們絕不等條件,就算你等得及,國家也等不及啊。
不是沒有資料,心里沒底嗎。一個一個解決。我們對國內科研技術力量調查清楚,實事求是地了解我們生產能力到底有多大。沒資料我們發動大家按各自專業搜集國外資料,美國第一個搞出來,他要吹噓自己,所以報刊書籍里零零碎碎會透露些信息,但這些資料真真假假,不信不行,全信也不行。我們的做法就是3面鏡子:一面放大鏡——把有用的信息從信息堆里挑出來;一面顯微鏡——把信息匯總分析;一面照妖鏡——要去偽存真。
有個例子很有意思,核潛艇做導彈發射平臺,精度不比陸基,因為艇的位置參數是不斷變化的。美國搞了華盛頓導彈艇之后說,他這條艇精度能達到陸基水平,因為他提出一個技術措施一一艇上裝個65噸重的陀螺儀,陀螺運轉,利用其高速,艇就可以穩定下來。我們看到這個圖紙,比較吃驚,因為陀螺除自身外還有很多設備來維持運轉,這意味至少要增加一個很大的艙室給它,排水量、航速都要受不小影響。美國人真正的做法怎樣不得而知,但這個方法是比較笨的,是否就沒有其他辦法呢?我們試驗條件很簡陋,但我們通過大量試驗最后得出結論,不一定用這個陀螺,我們有更好的方法。按我們的方法走,到試射時我們打的也很準。
美國人當然沒裝這個裝置,這不過是個設想,但他們搞的很像回事,還畫了圖紙。我們差點上了當(笑)。所以說照妖鏡不可少啊,外面妖精多。
當時我們在葫蘆島,因為這個地方水深,冬天冰凍期較短而且三面環山,保密條件也很好。現在葫蘆島成了旅游勝地了,當時可是荒山敝野的。我們種的樹就算長起來也是歪的。伙食也很“綠色”,有一句俏皮話說我們是“早上土豆燒白菜,中午白菜燒土豆,晚上土豆白菜一道燒”。北方尤其冬天只有這個,有時候一年到頭見不到一點油星。
**時候,我們白天受批判,晚上再加班加點干。
當年,我們自己總結了四句話,也算是座右銘吧: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無私奉獻
有人會說這話聽起來有些官套,我說那是因為你沒經歷那個階段,你也可以把它換成時髦的說法叫團隊精神,不過那個團隊精神往往是很功利的,和我們的四句話還是不同,我們做事可不講什么條件,我們之所以做就是為了國家能硬著腰桿說話,因為我中國人愛國。
當年同志們聊天說:“我們這輩子,如果將來在子孫面前說說我的往事的話,我們會說,我們這輩子沒有虛度。”
09是65年正式上馬的,不過58年到65年期間,雖然沒有正式立項,但預研沒停,這期間的工作給65年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所以65年上馬后,才能搞的那么快。
再過2年,核潛艇開工,70年下水開始試航,74年交給海軍。這個速度是很快的,而且我們的艇比蘇美前幾艘要強的多。有人講你的艇下水是70年,鸚鵡螺號是54年,差了十幾年,能不強么。不過你可以想想,我們70年代的工業能力、科研水平和美國50年代能有多大差距。
本刊記者:美國人研制第一代核潛艇鸚鵡螺、海狼是常規艇型,到1959年的鯉魚級才變成水滴型,而我們的研制則是一步到位,當時是怎么做出這種決策的?
黃總:美國第一條是常規線型,因為當時美國還不敢肯定他的路走對了,這只是個試驗,鸚鵡螺號完全是為解決核動力上艇的問題,其他問題不觸及。它的航速潛深都較低。同時他們又造了大青花魚,這是為解決核潛艇長時間水下高速航行的問題,要研究線型如何適合水下航行,而非水上水下兼顧。兩個都成功后,再合成搞了鯉魚。
我們則是一步跳到鯉魚,這個跳不是無中生有想當然的。他們走的每一步,我們都要分析,那些彎路不必再走了,從他們的彎路里我們分析排除了很多不必走的步驟,所以一下子搞到位。
本刊記者:1988年,我國戰略核潛艇水下發射洲際導彈成功。您能不能回憶一下當時的情況和感受?
黃總:88年,核潛艇進行了最后兩個大的試驗,算是總鑒定。第一個是深潛,反應堆全功率航行,水下大深度發射魚雷。這個試驗是在南海搞的,很成功。然后回過頭來,到北海,做洲際導彈發射試驗,兩發,打的很準。中央領導立即打來電話祝賀,說“你們打的比陸地上還要準!”我一邊感謝領導關懷,一邊哭笑不得。嚴格講,這話是不科學的,海上打,艇的姿態參數不斷變化,當時條件下是不可能比陸基更準的。當時打成這樣,實際算僥幸,陸地上一個正誤差,艇上一個負誤差,兩個正好抵消,所以打的非常準。
這里說個題外話,我們第一次打洲際導彈,不是這次而是82年,在常規艇上進行的,失敗了幾次,最后一次獲得了成功。在此基礎上,才到09上搞。09造價很高,不可能直接到它上面進行發射試驗。
兩個試驗成功后,聶力問我有什么感想,我說:“一喜一憂”。當時冷戰剛剛結束,很多軍工項目都在下馬。我高興因為我打成功了,但大概明天我們就失業了。如果打不成功,我們還可以再吃幾年飯,因為你們還會投資。
聶麗聽完也哭笑不得。果然,打成功后,我們項目就下馬了,一下就是20幾年。
20幾年過去,美國走了多少型號,冷戰結束,戰爭的危險并沒消失。美國(包括日本)的科研工作一點沒放松,而我們的科研生產都斷線了。團隊解散,很多人才都流失了。如果我們也像美日那樣,技術抓的很緊,我們的技術水平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就算不超過美國,也至少不會和他差這么遠。
本刊記者:蘇聯是世界上最大的核潛艇使用國,其核潛艇設計特點十分鮮明,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堅持使用雙殼體,這和美國的做法迥然相異,您能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嗎?
黃總:蘇聯認為他的雙殼體有2個最大的優點:
1.兩層殼體之間的液體在抗爆方面能起到緩沖能量的作用
2.雙殼體儲備浮力比較大,艇的安全性提升,能做到一艙進水艇不沉
但雙殼體同時也帶來很多問題,比如水下排水量加大,水下速度會受影響,要保持速度就需要加大馬力,結果艇越弄越大。
美國搞單殼體,儲備浮力小,但他的技術要求更嚴格。美國人不考慮一艙不沉,所謂一艙不沉的“艙”不能太大,如果破的是(洲際)導彈艙,那“不沉”是做不到的。因此美國艇的分艙很少,這樣布置起來比較方便。美國的觀點是:只要做到可靠,艇殼體結構、材料、加工工藝、建造質量保證可靠了,就不需要考慮儲備浮力的問題。
美國蘇聯設計思路有分歧,美國人努力保證艇不被擊中,而蘇聯人則更多考慮艇被擊中后如何挽救。
但不能想當然說蘇聯因為對自己制造能力的不信任是采用雙殼體的原因。這和設計師的風格有關,蘇聯人安全考慮太多。他的雙軸雙槳也是出于安全考慮,實際上,由于渦流影響等原因雙槳效率并不比單槳高。蘇聯采用雙堆是和雙殼體雙軸雙槳相對應的,采用雙堆還是考慮安全太多,并非說對自己反應堆性能不信任。另一個重要原因,單堆功率不能無限提高,采用了雙殼體,船大了,推力不夠,所以就需要2個了。
美國的觀點則是如果單堆安全性足夠,就不需要搞兩個。
本刊記者:您怎么看蘇聯的“一艙不沉”原則?
黃總:我認為一艙不沉在戰爭中沒有什么用,一艙進水后,艇不能停在水下,必須趕快浮起來。浮到海面上,如果制海權不歸你,那么艇還是要完蛋。蘇聯考慮他的作戰在北冰洋一帶會比較多,這個地域尚在他的控制范圍內,因此艇上浮后保住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我們就沒這個待遇了。
本刊記者:美國人的第一艘弗吉尼亞已經下水了,在這級艇上美國人試圖兼顧遠洋和近海作戰能力,因此,弗吉尼亞并未強調高速和深潛。弗吉尼亞是不是未來核潛艇的發展方向呢?強調高速和深潛還有必要嗎?
黃總:美國搞多功能艇(弗吉尼亞)把潛深降下來,以便靠近陸地作戰。原來一直以高速深潛為目標,越搞造價越大,海狼已經20億了。再加上冷戰后,作戰對象已不像原來那么棘手,地區作戰的重要性上升,所以高速深潛昂貴的海狼要讓位給多功能的弗吉尼亞,弗吉尼亞潛深低一些,但可以兼顧遠洋和近海,而且造價從海狼的20億降到了10億。
你們提到核潛艇的未來發展,我認為這個問題沒有固定答案一一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回答。核潛艇這種武器,他的發展要和國情相適合。
我國的特點是海外沒有基地,美國俄國都是有的,要搞強大的海軍,必須有海外基地,我們核潛艇出去,水面艦隊護航結束時,他就只能單兵作戰了。因此,我們對隱蔽性、續航力、自持力要求應該高于任何國家,人家有海外基地可以依靠,我們就不行,戰爭中,我們不能靠海上補給,因為制海權不歸我們。
隱蔽性要搞好兩大問題:深潛和噪音。這些我們應該特別重視,不能說弗吉尼亞速度低了,下潛深度低了,我們就效仿。還是那句話,我們有我們的國情。沒有海外基地,沒有龐大艦隊護航,單兵作戰時,當然下潛越深越容易保護自己,這個不能和美國比,制海權不歸我們,所以我們核潛艇自持力、續航力都要比美國長。美國可以靠基地補給,真打起來我們很難在外邊得到什么補給。這是我們的特點,是建設海軍要特別考慮的。核潛艇的發展無甚定規,要和一國的國情,作戰任務,作戰對象適合。
速度越高越好,這是沒有疑問的。但速度越大,問題越多,速度高,功率越大,排水量就越大,排水量越大阻力越大。拿水面艇做例子,起先是炮艇艇型,航速到20節上不去了;換快艇艇型,達到40節左右,再加大功率是沒用的,因為功率大船也就大了,航速還是上不去;然后變水翼艇,接著是氣墊船。核潛艇也是這個道理,提速不能完全靠加大功率,如果單純加大功率,那航速上限也就是30多節,想更快就要靠技術革命了。
本刊記者:在弗吉尼亞還未大批服役時,美國會不會在特定條件下把洛杉磯這樣的遠洋核潛艇派往近海作戰?
黃總:遠洋潛艇不適合近海作戰,這個勿庸置疑。你們說的特定條件,我就理解成執行封鎖任務吧。如果美國要封鎖別的大國,它完全不必跑到近海去。搞遠洋封鎖照樣封的住。就像一戰,英國封鎖德國公海艦隊,她就不必非跑到赫爾戈蘭灣去堵。冷戰,北約要阻止蘇聯跑到大西洋,也不必跑到蘇聯沿海去,守住GIUK水道就好了。封住關鍵出海口和海峽照樣能完成封鎖。
本刊記者:核動力潛艇發展的同時,常規潛艇的AIP技術也獲得了巨大的發展。瑞典、德國都擁有了相對成熟的AIP技術。有人甚至認為AIP技術使常規潛艇變的可以和核動力潛艇媲美了,您認為我們應該怎么看待AIP技術?
黃總:所謂AIP是指不依賴空氣的動力裝置。現在搞的所謂AIP不是不依賴空氣,只不過不依賴自然界的空氣,它把自然界的空氣壓縮了帶著用。
真正的AIP是反應堆,其他所謂AIP都要依賴一定的條件。瑞典搞熱氣機,德國搞燃料電池,都干得熱火朝天。那別的國家是不是也要搞呢?我還是剛才那句話,沒有一定之規,要視國情而定。瑞典、德國的AIP只適合于他們這樣的國家,海洋對他們來說就是波羅的海,波羅的海算是內海,面積小,水淺。所以不需要強調要多大的潛深,不強調續航力。瑞典的API艇裝2臺75千瓦主機,水下4節大概2個禮拜能量就完了。這對他的國家來說還是可以起到作用的。在沿海走來走去,這樣的性能就可以了。拿到臺海來,如果封鎖臺灣,估計水下走到臺灣東海岸就沒戲了,什么都來不及做,就得回來。
說瑞典、德國比我們科技水平好些,他們用了,我們就可以用。是錯誤的。他們有他們的國情,我們有我們的。功率那么低,航程那么短,對我國能起到什么作用。另外液氧的安全性技術到現在也不非常可靠。要把它弄到潛艇上,能不能保證一點問題不出,這也是個很大的問題。
雖然我說真正的AIP是反應堆,但遠洋作戰的大艇我們國內不能大量造。那個排水量很大,造價太高,只能適合遠洋作戰,近海不合適,而我們不會只在遠洋作戰,我們必須考慮近海作戰。所以至少要像法國一樣搞小型核潛艇,加拿大就在搞低溫低壓低功率的反應堆。不能一提核動力,就想到洛杉磯、海狼這樣的大家伙,什么都要完完整整,什么都不能缺。這么搞只能把反應堆弄得很大。搞小型必須要有所舍棄,有失才能有得。該舍掉的舍掉,把燃料濃度降下來,把技術簡單化,保證反應堆低溫低壓低功率,這才真正能起作用。
本刊記者:您剛才提到法國的紅寶石排水量只有2000噸,這級艇為什么搞的那么小呢?
黃總:法國不搞大艇,因為他和美國不同,美國是全球戰略,必須強調遠洋作戰,要捍衛他的制海權,所以艇要大,載彈量要多。法國不是這個情況,他的海洋是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所以很多裝置都可以省了,比如遠洋作戰用的遠距通訊,它就不要;而且它的功率不要太大,航速、潛深也不強調,它的反應堆設計也不錯,它的堆是緊湊型的,但還不是一體化(真正一體化是把熱交換器也壓到殼里面),這個比通常的分散型難度要大,設備排的那么緊,整個流程都要很好考慮,光管道的伸縮(熱脹冷縮)問題,就要化些功夫解決。法國弄成了,所以艇能搞的很小。這是真正的AIP。剛才說加拿大研制三低反應堆,也搞小型艇,因為他也不過是在沿海活動而已。
本刊記者:法國紅寶石用的小型反應堆和加拿大三低小型堆有什么不同?
黃總:兩者其實有質的區別。法國的紅寶石不能叫真正的小型堆,它只算緊湊型的反應堆。小堆的特點是低溫低壓,紅寶石不是,它還是正式的壓水堆,還是高溫高壓,只不過把功率縮小了,搞的緊湊了。加拿大正搞的算是真正的小堆。小堆的核燃料濃度可以降低很多,這樣反應堆的壓力殼可以薄些、輕些,因為壓力、溫度都小了。燃料濃度低了,核輻射也不像原來那么厲害了,屏蔽工作可以減輕很多,大型艇的屏蔽占重量是很多的。這樣下來,很多技術不用搞的那么復雜,可以盡量簡單些,艇自然就小了。
本刊記者:感謝黃總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對我們的讀者,廣大青少年朋友,您有什么寄語嗎?
黃總:我們當年搞核潛艇時有四句話: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無私奉獻
這四句話聽起來比較土氣,不過這才是真正的財富、有了這四句話,就沒有我們中國人做不好的事情。我把這四句話送給讀者朋友們,希望他們為國家做出應有的貢獻。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