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寨·知青·共和國”
主題座談會發言
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各位知青朋友:
您們好!
我是來自紅土地云南昆明的知青,能夠被邀請來參加這次全國的主題活動,第一次踏上大寨甚感激動和榮幸。首先向大寨村、昔陽縣、人民日報出版社,表示感激之情,因為二、三十年后您們沒有忘記老知青,邀請知青前來歡度國慶60周年大慶,使全國的知青同大寨、昔陽又有一次精神上聯系交流。有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這是大寨昔陽人處世的優良傳統再現。
大寨、昔陽縣是一片聞名于世的改造自然戰勝自然的英雄熱土,大寨這個太行山下的山村,影響中國農村社會的進程,陳永貴是中國農民的英雄、是具有世界意義的鐵骨錚錚的中國人。時至今日,當我們踏上大寨,那已經遠去的一場場改天換地的圖景,仍能如聞其聲如見其人。那是一幅幅中外世人何等難以想象的啊!窮山惡水就是戰場,怯懦和茍安在震耳欲聾的炮聲里驅散;包谷小米的粗糧撐持了一場復一場苦戰,戰斗者就是一群群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莊稼人;木桿鐵鎬與筋肉暴突的男女雙手、甚至搭著發辮的肩膀推倒一壁壁舊土崖,崛起的是層層疊疊的新梯田群。共同富裕像金光一樣將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歲月涂染的沉雄、蒼勁和壯麗,當上國家主人的一群群莊稼人儼然是用熱血與生命鑄就新中國建設史上身材雄偉的群雕。
中國知識青年對大寨、昔陽縣和人民日報是有感情的,精神上的向往多少年也是不變的,這已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建立了。其中最典型的當屬天津五批知識青年在大學畢業生郝廣杰的帶領下,都是先到天安門領袖毛澤東像下宣誓,又到山西的大寨取一捧泥土帶到各自的插隊的鄉村,開始新的人生征程。那時,我們城市中學生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到農村插隊之初,只有一腔熱情,但建設什么、怎么建設沒有譜,又面臨角色轉換所帶來的種種矛盾與困難。這時,在興起“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全國人民解放軍”的熱潮中,我們認識了大寨支書陳永貴、鐵姑娘隊長郭鳳蓮及后來的昔陽縣,當時昆明也多次組織知青到大寨參觀學習。反映大寨和昔陽縣意氣風發的篇什、人民日報相關莊嚴閎美的文字都是我們知青喜愛的讀物,晨夕相共,不倦思考,至今珍藏。大寨僅有五六十個勞動力,在短短時間內有效的治理“七溝八梁一面坡”成為旱澇保收的高產田,經受自然災害打擊,還奪得由200多斤增到700多斤的產量,先后向國家交售175萬斤糧食,工分值達到一元多,生活有了較大的改善。我們知青感到大寨特別過硬、特別感人,也特適合農村學習。全國四百多萬個生產隊都像大寨那樣干,那樣拼搏,而不依賴國家的回銷糧,甚至敲花鼓討飯,那么整個農村就會富裕與繁榮了。總理周恩來當時指出:“大寨大隊所堅持的政治掛帥,思想領先的原則;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愛國家愛集體的共產主義風格都值得大大提倡的。”這些就為我們知青指明在農村的任務、工作思路、所采取的措施與方法。當時我在村子里當副隊長,同干部社員一塊學習大寨的精神,艱苦奮斗,科學種田,在村后新建大壩,將一片低產田改造為旱澇保收的二發田。從1969年起連續奪取三年歷史上最高產量,工分值也較大提高。從此人生有了實踐理想、實現藍圖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同時積累基層工作與群眾工作的經驗,受用大半輩子。關于大寨,還有一件事特別應提的是1975年10月昔陽召開全國農業學大寨的會議,普及大寨式的縣。這次大會代表3700人,其中有12位年輕的知青面孔,他們寫信給毛澤東,老人家在信上批示:“應發表,可惜來的人太少,下次應多來些。”并刊登在人民日報等報刊上,影響甚大。當時毛澤東老人家已82歲、身體患重疾,17個字的一句話,飽含他對中國知青的信任、期待和囑托。在他老人家的心目里,已經受基層鍛煉和嚴酷勞動考驗的知青不再是一群怯懦于檐廓的小鳥,而應像大鷹一樣,在寬廣的鄉村和高峻的山原翱翔于鳴囀。全國各地的知識青年沒有辜負領袖的期望,付出了巨大的汗水與努力,不少知識青年成為了各省市學大寨先進單位的帶頭人。
當時,通過廣大農村干部群眾和知識青年的共同奮斗、興修水利、赤腳醫生、三級農科網、推廣機械化,一個一個村子同全國的農村面貌發生較大的變化。我們知青感受到本村本地的變化至全國的變化,既熱淚盈眶又振奮人心。下面,我僅舉幾個標志性的事實數據說明:
新中國有兩個農業生產快速發展時期,從1962年到1976年是農業生產快速發展的第二個歷史時期。1976年比1965年糧食產量增長47.2%。全國人均口糧684斤超過歷史最高水平,貯藏5000億斤糧食,夠全國人民吃二 三年。農業產量1978年比1962年增長139.2%。翻一番多了;這在新中國歷史上,農業產量翻一番的年份不多,這翻一番是光榮記錄。或者說農業產量第一次翻一番記錄是在毛澤東時代發生的。中國以占全世界耕地7%生產出產品,供養占全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當時糧食產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位,棉花躍居世界第三位。農村工業從一張白紙開始,到1978年已有152萬個社隊企業,2800萬農民變成不離家的工人,工業產值達493億元。這無論如何是了不起的成就。
另據世界銀行的統計資料表明,在1951年到1980年間,中國工農總產值平均增長率12.5%,農業產值平均增長率4%,在世界各國中都是最快的,超過美蘇、日德、英法等發達國家。尤其是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上山下鄉知青最多,知識青年成為農村和邊疆建設的新銳,不僅投身國防交通、社隊企業,而且在席卷全國農村學大寨、普及大寨式縣的運動中,即平整土地和興修水利中流汗流血。與1965年相比建設8萬多座水庫,全國實現人口均有一畝穩產高產田,有效灌溉面積比美國的13%高,達到48%,居世界首位。解放后,中國有兩次大規模改造農村的舊地貌,一次是1958年前后,解決農業生產的第一個關鍵問題——大興水利、水庫溝渠化;第二次是“農業學大寨”和普及大寨式縣的運動,解決了農業生產第二個關鍵問題——田地平整、條田化連畦成片。也就是說沿襲了幾千年半原始的地貌被改造成水利化機械化的棋盤式的田畦,無疑是中國農村是空前未有的成就,是人類社會的一個奇跡。——昨天人民日報出版社編輯部主任晉建疆提出了大寨與昔陽申報聯合國非自然文化遺產的倡議,我由衷地贊成,這是當之無愧的,也會眾望所歸。
至此,新中國同國民黨統治的舊社會相比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了!當時,中國農業從肩挑人抬、人拉犁子、用鋤挖地的狀況到拖拉機田間跑、電動機柴油機普遍使用;從土地坑洼不平、旱澇災害頻發、靠天吃飯到畦田成片、普遍用水灌溉、每人一畝穩產高產田;從饑荒、挨餓到大多數人達到溫飽,初步建成一個人人有工作、有飯吃、沒有失業的中國(在1966—1976年毛澤東時代,由于建立30萬個國有企業,100萬集體企業,提供3000萬工作崗位,不僅讓1800萬知青回城有了工作,另外又從農村調出上千萬農民。)這完全是上了一個經濟生活大臺階。同時自力更生,群策群力研制成功原子彈、氫彈、洲際導彈、人造衛星、核潛艇、遠程大飛機、基因工程、人工合成胰島素、青蒿素、雜交水稻、漢字照排。在領袖毛澤東逝世時,既沒留下外債和內債,也無通貨膨脹和饑餓,而且還留下了大量外匯儲備,留下了5000億斤夠全國人民吃二三年的糧食,截止1977年共有黃金儲備1280萬盎司和外匯儲備23.45億美元,(還引進了幾十億美元成套工業設備和技術)。從1952年——1978年的25年間,國民收入增加4倍;從1952年的600億元增加到1978年的3000億元,而且是世界上分配最公平的國家。從洋油洋火洋釘仰洋人鼻息東亞病夫到世界第六經濟大國、第三軍事強國和第三世界旗幟國家、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同111個國家建立外交關系,我們的朋友遍天下。如此大的翻天覆地式的成就和急弦無懦響的聲勢,在中外千百年歷史上何時有過!
一切事實充分證明,大寨人、昔陽縣干部群眾和全國知識青年都是新中國的建設者、創業者和愛國者,我們契合無間。我們的汗水都沒有白流,創建的勛業已彪炳于當時的史冊——在這里,我建議中國知青文化旅游節由大寨昔陽舉辦。會議期間,當看到陳永貴故居和墓地、周恩來總理三訪大寨紀念亭、知青林,當聽到昔陽縣在發展社會經濟的戰略中將“大寨”定為首位,感到一種后人對那段歷史的尊重、珍惜和傳承。“吃水不忘挖井人”,而且邁出了新的更大步伐。在這里向你們致以老知青的敬禮!
云南知青 程約漢
2009年9月21日
《中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圖集》
首發儀式發言
各位領導、各位知青朋友、各位媒體:
您們好!
2009年9月21日,對1800萬知識青年而言,是一個普通但又不普通的日子。人民日報出版社這一天在大寨隆重舉辦《中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圖集》發行儀式,不僅為迎接祖國六十周年華誕獻上一份珍貴禮物,而且在新中國知識青年歷史上留下光彩一筆!
中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始自1955年,當時一場空前的大規模改造積貧積弱舊中國的戰役已經打響了,作為第一代城市中學生,響應黨中央的號召,穿起粗布衣,同當地農村和邊疆群眾,風雨同舟,戮力奮斗,“青春在崢嶸歲月里閃光,勛業在落后粗僻地方開創”。對1800萬知青而言,這是一段艱苦而光榮的歷史歲月,在新中國的建設與發展中用汗水與青春奠定自己的歷史地位,其道義性贏得國內外各階層的認同。什么是中國知識青年的形象呢?是新中國的建設者、創業者和愛國者。什么是中國知識青年的精神呢?就是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艱苦奮斗,多作奉獻,用自己的青春與熱血推動農村與邊疆經濟社會發展的實干精神。慶幸的是當我們打開散發油墨清香的《中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圖集》,非常欣慰地感到這本圖集忠實地生動地展示那段熱流回蕩的歲月,重放了一張張男女知青意氣風發、實踐理想的青春面孔,聚集了嚴酷環境青春流火的戰斗風姿。全圖集分兩部分,無論是記錄中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來龍去脈,所攬括重大事件與重要人物,還是反應一代青年生活的各個側面,主要是由原始照片敘說;許多照片都是第一次公開發表,保留原汁原味,無不提供可資回憶與紀念的憑據,將成為私家與社會的檔案珍藏;也使后人,包括中外修史者找到歷史源頭及其脈絡的形象言語。
當今時代求新求變,被拒絕被忽略被掩埋的歷史性痕跡屢見不鮮。人民日報出版社編輯及時出版這本大圖集既有對這段歷史痕跡的擔當負責,又有對1800萬知青及其父母的人格尊重,而唯獨沒有利潤訴求,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我們知青留不住青春,這大本圖集留下知青精神;留不住光陰,這大本圖集留下知青的歷史。一頁頁歷史圖文猶如一面面具有浮雕感的知青墻,后人不僅可以看到共和國的長子在怎樣的環境里、進行怎樣的學習與生活、工作與戰斗,而且感到革命的英雄主義浪漫主義的沖擊、震撼和愉悅。在這里,請讓我以紅土地云南老知青的名義,向人民日報出版社的領導和畫冊的編輯們,表示感激之情和誠摯謝意!您們雖然辛苦,為收集到許多未公開發表的照片與數據,為讓全國每個省都有照片,付出巨大的精力,但這是非常有價值的,因為一部新中國建設史不能也不應該缺少這一華章。這在同行業中也是非常值得自豪的,因為新中國1800萬知青上山下鄉的第一大本圖集是您們首先在全國推出的——熱血洗練的歷史典籍,必然在國內外產生影響!
最后我建議,“眾人拾柴火焰高”, 《中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圖集》是由人民日報出版社主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黨史辦公室審核確認的一部形象語言的正史,每位前來參加這次會議的知青朋友,都為該書的成功出版和發行,再盡一份心,再助一臂力,爭取更大的社會效益。
云南知青 程約漢
2009年9月21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