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同志的歷史地位和毛澤東思想
宋寶鈴
(二OO六年十月六日)
毛澤東同志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他為中國科學共產主義事業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立和發展,為中國各族人民解放事業的勝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和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建立了永遠不可磨滅的功勛。他為世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和人類進步事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主義者,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把中國長期革命實踐中的一系列獨創性經驗作了理論概括,形成了適合中國情況的科學的指導思想,這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普理原理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毛澤東思想。在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里進行革命,必然遇到許多特殊的復雜問題。靠背誦馬克思列寧主義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國經驗,不可能解決這些問題。主要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前期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和中國共產黨黨內盛行的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決議和蘇聯經驗神圣化的錯誤傾向,曾使中國革命幾乎陷于絕境。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后期以后,以赫魯曉夫為代表的蘇共領導集團背叛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推行修正主義路線,為上世紀九十年代前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陣營的解體作了物質和思想上的準備。毛澤東思想就是在同這些錯誤傾向作斗爭并深刻總結這方面的歷史經驗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在中國土地革命戰爭后期和抗日戰爭時期得到系統總結和多方面展開而達到成熟,在中國解放戰爭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繼續得到發展。尤其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后期至上世紀七十年代后期的中國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人類文明史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和指導意義。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的正確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主義者集體智慧的結晶,毛澤東同志的科學著作是它的集中概括。
毛澤東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內容。在以下幾個方面,它以獨創性的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
一、關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毛澤東同志從中國的歷史狀況和社會狀況出發,深刻研究中國革命的特點和中國革命的規律,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的思想,創立了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這方面的主要著作有:《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共產黨人〉發刊詞》、《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其基本點,一是認為中國資產階級有兩個部分,一部分是依附于帝國主義的大資產階級(即買辦資產階級、官僚資產階級),另一部分是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動搖性的民族資產階級。無產階級領導的統一戰線要爭取民族資產階級參加,并且在特殊條件下把一部分大資產階級也包括在內,以求最大限度地孤立最主要的敵人。在同資產階級結成統一戰線時,要保持無產階級的獨立性,實行又團結又斗爭、以斗爭求團結的政策;在被迫同資產階級、主要是同大資產階級分裂時,要敢于并善于同大資產階級進行堅決的武裝斗爭,同時要繼續爭取民族資產階級的同情或中立。二是認為由于中國沒有資產階級民主,反動統治階級憑借武裝力量對人民實行獨裁恐怖統治,革命只能以長期的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中國的武裝斗爭,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農民為主體的革命戰爭。農民是無產階級的最可靠的同盟軍。無產階級有可能和必要通過自己的先鋒隊用先進思想、組織性和紀律性來提高農民群眾的覺悟水平,建立農村根據地,長期進行革命戰爭,發展和壯大革命力量。毛澤東同志指出,“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是戰勝敵人的兩個基本武器”,加上黨本身的建設,就成為革命的“三個法寶”。以上這些,就是中國共產黨所以能成為全民族的領導核心,并且創造出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道路的基本依據。
二、關于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毛澤東同志和中國共產黨,依據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所創造的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經濟政治條件,采取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的方針,實行逐步改造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具體政策,從理論和實踐上解決了在中國這樣一個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經濟文化落后的大國中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艱難任務。毛澤東同志提出的對人民內部的民主方面和對反動派的專政方面互相結合起來就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理論,豐富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在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后,毛澤東同志指出,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人民內部還存在著各種矛盾,必須嚴格區分和正確處理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他提出人民內部要在政治上實行“團結----批評----團結”,在黨與民主黨派的關系上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在經濟工作中實行對全國城鄉各階層統籌安排和兼顧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等一系列正確方針。他多次強調不要機械搬用外國的經驗,而要從中國是一個大農業國這種情況出發,以農業為基礎,正確處理重工業同農業、輕工業的關系,充分重視發展農業和輕工業,走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中國工業化道路。他強調在社會主義建設中要處理好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大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漢族和少數民族,沿海和內地,中央和地方,自力更生和學習外國等各種關系,處理好積累和消費的關系,注意綜合平衡。他還強調工人是企業的主人,要實行干部參加勞動、工人參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規章制度和技術人員、工人、干部”三結合”。他提出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以便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建設社會主義強大國家的戰略思想。毛澤東同志關于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思想,集中地體現在《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論人民民主專政》、《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等主要著作中。
三、關于革命軍隊的建設和軍事戰略。毛澤東同志系統地解決了以農民為主要成分的革命軍隊如何建設成為一支無產階級性質的、具有嚴格紀律的、同人民群眾保持親密聯系的新型人民軍隊的問題。他規定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人民軍隊的唯一宗旨,規定了是黨指揮槍而不是槍指揮黨的原則,制定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強調實行政治、經濟、軍事三大民主,實行官兵一致、軍民一致和瓦解敵軍的原則,提出和總結了一套軍隊政治工作的方針和方法。他在《關于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戰爭和戰略問題》等軍事著作中,總結了中國長期革命戰爭的經驗,系統地提出了建設人民軍隊的思想,提出了以人民軍隊為骨干,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建立農村根據地,進行人民戰爭的思想。他把游擊戰爭提到了戰略的地位,認為中國革命戰爭在長時期內的主要作戰形式是游擊戰和帶游擊性的運動戰。他論述了要隨著敵我力量對比的變化和戰爭發展的進程,正確地實行軍事戰略的轉變。他為革命軍隊制定了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實行戰略的持久戰和戰役、戰斗的速決戰,把戰略上的劣勢轉變為戰役、戰斗上的優勢,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等一系列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他在解放戰爭中總結出著名的十大軍事原則。這些是毛澤東同志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軍事理論的極為杰出的貢獻。在建國以后,他提出必須加強國防,建設現代化革命武裝力量(包括海軍、空軍以及其他技術兵種)和發展現代化國防技術(包括用于自衛的核武器)的重要指導思想。
四、關于政策和策略。毛澤東同志精辟地論證了革命斗爭中政策和策略問題的極端重要性,指出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是革命政黨一切實際行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必須根據政治形勢、階級關系和實際情況及其變化制定黨的政策,把原則性和靈活性結合起來。他在對敵斗爭和統一戰線等方面,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政策和策略思想。他指出:弱小的革命力量在變化著的主客觀條件下能夠最終戰勝強大的反動力量;戰略上要藐視敵人,戰術上要重視敵人;要掌握斗爭的主要方向,不要四面出擊;對敵人要區別對待、分化瓦解,實行利用矛盾、爭取多數、反對少數、各個擊破的策略;在反動統治地區,把合法斗爭和非法斗爭結合起來,在組織上采取蔭蔽精干的方針;對被打倒的反動階級成員和反動分子,只要他們不造反、不搗亂,都給以生活出路,讓他們在勞動中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無產階級及其政黨要實現自己對同盟者的領導,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率領被領導者向著共同的敵人作堅決斗爭并取得勝利;二是對被領導者給以物質利益,至少不損害其利益,同時給以政治教育,等等。毛澤東同志的這些政策和策略思想,表現在他的許多著作中,特別是集中表現在《目前抗日統一戰線中的策略問題》、《論政策》、《關于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總結》、《關于目前黨的政策中的幾個重要問題》、《不要四面出擊》、《關于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是不是真老虎的問題》等著作中。
五、關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毛澤東同志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而經濟是基礎,政治則是經濟的集中表現。”他根據這個基本觀點,在這方面提出過許多具有長遠意義的重要思想。例如:關于思想政治工作是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要實行政治和經濟的統一、政治和技術的統一、又紅又專的方針;關于發展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實行百花齊放、推陳出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關于知識分子在革命和建設中具有重要作用,知識分子要同工農相結合,通過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學習社會和工作實踐樹立無產階級世界觀的思想,等等。他指出“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強調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對革命工作要極端負責,要艱苦奮斗和不怕犧牲。毛澤東同志關于思想政治文化的許多著名的著作,例如《青年運動的方向》、《大量吸收知識分子》、《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紀念白求恩》、《為人民服務》、《愚公移山》等,至今仍有重要意義
六、關于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在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以后,社會主義國家應該怎樣防止國家工作人員蛻化變質成資產階級的代理人,怎樣防止出現象前蘇聯和東歐類似的悲劇在中國發生,毛澤東同志在晚年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偉大革命實踐,進行了史無前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用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教育了中國人民,概括出了關于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這是毛澤東同志晚年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最偉大的歷史貢獻。1976年3月中共中央發布的《毛主席重要指示》,比較系統地體現了毛澤東同志的這一思想,是社會主義國家拒腐防變、繼續革命的有力思想武器。近三十年的歷史表明,無論是國外的蘇、東劇變,還是國內的89風波,都無可辯駁地證明了毛澤東同志的先見之明。毛澤東同志不愧是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和繼列寧之后的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的偉大導師。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