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波社會主義運動
作者:知原
由于蘇東社會主義的失敗,許多人現在已經不相信社會主義了,他們認為“社會主義試驗的失敗是人類20世紀的最大諷刺畫”。但與此同時,另一股社會主義卻又在逐漸“蠶食”資本主義,以至于有人認為現在的瑞典、英國、甚至美國都已經被“和平演變”成了真正的社會主義(相對于蘇東社會主義而言的)。
怎么會這樣呢?是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又常稱為科學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的失敗、改良社會主義(又常稱為民主社會主義或社會民主主義)的成功?抑或是其它原因?要知道在革命戰爭年代取得最輝煌成果的是馬克思的社會主義運動,而非西方的改良主義的社會主義運動,盡管其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與馬克思的社會主義曾統治了近半個地球相比就差遠了。但隨著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在實際的治理國家中都陷入了困境,這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對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失去了信心。特別是蘇東社會主義的失敗,更使一些人對社會主義持完全否定態度。西方改良主義的社會主義雖然在革命戰爭年代遠沒有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取得的成果輝煌,但他們卻是在穩步的“蠶食”資本主義,以至于今天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普遍的建立了社會福利保障制度,從而使得一些人甚至認為現今的瑞典、英國和美國才是真正的社會主義國家。
是馬克思的錯、改良社會主義的對?我認為這樣看問題太簡單了,沒有看到問題的實質。事實上,馬克思的社會主義與西方改良社會主義只是社會主義這個大整體的兩個部分,并且它們還有一段時間的共生期(1848-1895年),之后才開始了大分裂。這兩種社會主義雖然有一段時間的共生期,但它們還是有很大差異的,后來正因為它們的這種巨大差異,而又沒能縫合起來,所以才造成了它們在第二國際的大分裂。它們的區別是:馬克思的社會主義主要是在從歷史角度出發,運用經濟分析法(歷史唯物主義)論證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必然實現性,在實際的政治斗爭中,它主張通過暴力革命推翻現有政權從而建立新社會。西方改良社會主義則主要是在從現實社會制度的問題和弊端出發,主張走議會道路通過實際參政來減小或消除這些問題和弊端。如果我們稱馬克思的社會主義為歷史論證社會主義,那么西方改良社會主義則可以稱之謂制度建設社會主義。
我們知道宇宙萬物都同時具有時間和空間這兩種屬性,但我們人類在觀察客觀事物時,有時會側重于時間維度,有時則會側重于空間維度。對于社會主義來說也是這樣,總的來說,馬克思的社會主義注重的是縱向的時間維度,側重于從人類歷史發展的角度研究人類社會制度的變遷,從而論證社會主義在未來的必然實現性及實現的條件、方式等;而改良社會主義則注重的是橫斷面的空間維度,側重于考察某一時期(比如,當前)社會的具體問題和解決方法。
馬克思的社會主義之所以能在革命戰爭年代取得輝煌成果,也正是因為它是時間維度的歷史論證社會主義。因為在革命戰爭年代最需要的是一種美好理想的感召,以及論證這種理想的必然實現性的理論,而不是實際的治國理論。西方的改良社會主義之所以在革命戰爭年代取得的成果遠不如馬克思的社會主義,也正是因為它是實際的治國理論,而不是歷史論證的革命理論。
但進入和平年代則相反,和平年代最需要的是實際治國的理論,而不是歷史論證的革命理論。這正是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在取得政權之后的實際治國中紛紛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畢竟它只是指導革命的理論,而不是指導實際治國的理論。西方的改良社會主義之所以能在現在取得巨大成功,也正是因為它是從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問題和弊端出發,從而力圖解決這些問題和弊端的實際治國的理論。
歷史論證社會主義與制度建設社會主義雖然是社會主義這個大整體的兩個部分,但它們在歷史上發展的先后順序是不一樣的。歷史上最早發展的社會主義是空想社會主義,空想社會主義是制度建設社會主義。空想社會主義主要是看到了現實資本主義社會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和弊端,而力圖構建一種合理的新制度、新社會。
在空想社會主義之后,改良社會主義與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幾乎同時發展起來了,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將社會主義從“空想”引向了實際的政治斗爭,變成了一種實踐的理論,而不像空想社會主義那樣主要停留在想像之中,最多也只是作了一些社會主義實驗。但是改良社會主義與馬克思的社會主義的重大區別是,改良社會主義繼承了空想社會主義的制度建設思想,主張通過民主選舉、議會斗爭的實際參政方式來改變資本主義,從而實現社會主義,其代表就是拉薩爾;而馬克思的社會主義繼承了空想社會主義的“空想”成份,將其美化成“共產主義社會”,并使用歷史論證的方式(其理論學說就是歷史唯物主義)說明從資本主義社會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其實現的基本條件就是高度發達的物質基礎,馬克思樂觀的認為當時的資本主義社會已經達到了這樣的物質基礎,當時蓬勃發展的工人運動也使他誤認為已經具有了這樣的革命形式,所以在實際的政治斗爭中主張通過暴力革命推翻萬惡的資本主義社會,從而建立共產主義新社會。
比較而言,從1848年歐洲革命前后到第二國際成立之前,由于當時的資本主義社會整體上處于大危機,比較有利于暴力革命的政治理論,因此以馬克思的社會主義的發展占優勢,改良社會主義可以說是基本統一在馬克思的社會主義的旗幟之下的。但是從第二國際成立之后到“一戰”爆發,由于資本主義社會進入了新的時期,資產階級的統治策略也發生了改變,從過去以暴力鎮壓為主轉為以懷柔的和平手段為主,允許工人領袖進入議會從而參政,并積極努力的改善工人的待遇,從而大大減輕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危機,因此環境變得越來越不利于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在這段時間里,占發展優勢的是改良社會主義。
不過,由于一戰、二戰的到來,形勢重新變得對馬克思的社會主義更為有利,因為我們在前面已經說過了,馬克思的社會主義是歷史論證社會主義,主張走暴力革命道路,所以更適合于動亂和戰亂環境。所以在一戰后期列寧繼承馬克思的暴力革命道路成功的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二戰結束后又相繼出現了多個繼承馬克思的暴力革命道路的社會主義國家。只是它們不是出現在馬克思所預言的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國家,而是出現在貧窮落后、工人階級占極少數、仍然處于低水平農業社會狀況的非議會民主制國家。
馬克思的社會主義雖然借助于一戰、二戰的大好環境,在蘇聯、東歐、中國、越南、古巴等成功的建立了,并一度曾統治了近半個地球。但由于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只是社會主義的歷史論證這一個方面,而不是歷史論證與制度建設結合起來的全面的社會主義學說。這一學說造成了一種十分可悲的結局,歷史論證使得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在革命戰爭年代取得了輝煌成就,但也正是因為歷史論證使得這些社會主義國家取得政權之后,在最需要治國安邦的學說之時還在繼續一種革命學說,這樣就使得這些社會主義國家遲遲不能從革命熱情中消退出來轉向實際的治國安邦之中,這些社會主義國家的困境從根本上講就是這樣造成的,蘇東社會主義的失敗從根源上講也是由此造成的。馬克思的學說是可以打天下卻不可以治天下的學說。
為了應對馬克思的學說造成的這種尷尬局面,列寧不得不提出了“作為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的理論,即將共產主義劃分為初級階段和高級階段,而將當下的社會主義定性為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從而將共產主義遠期化,將社會主義現實化;鄧公又進一步將社會主義劃分為初級階段和高級階段,從而又進一步的將共產主義遠期化,將社會主義現實化。這樣做的目的其實就是將馬克思學說從歷史論證轉化為制度建設,消退馬克思學說的革命熱情而專注于實際的治國安邦。
如果我們將制度建設社會主義運動稱之謂第一波社會主義運動(包括空想社會主義和后來的社會民主主義),那么馬克思的歷史論證社會主義則是第二波社會主義運動(需要說明的是,這里的“波”并不單純指時間關系,而是時間和類型的結合)。現在需要的是第三波社會主義運動,即制度建設與歷史論證能真正結合的全面的社會主義運動。
制度建設社會主義雖然在資本主義國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從根本上講它不可能徹底顛覆資本主義社會,而只可能對資本主義社會修修補補。因為舊社會不通過革命、不通過暴力,是不可能完全消滅的。那些認為現今的英、美等國都已被"和平演變"成了真正的社會主義,馬克思的階級斗爭學說失效了的觀點其實很荒謬。事實是,不是馬克思的階級斗爭學說失效了,而是階級斗爭上升為國家間的斗爭――強國對弱國的壓迫、剝削與弱國對強國的反壓迫、反剝削。如果美、英等國不依賴于對第三世界的壓迫和剝削從而獲取巨額財富,他們是沒有能力維持其巨額福利政策的開支的,改良主義的社會主義方案也將徹底破產。即使是這些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依靠其對第三世界的壓迫和剝削獲取的巨額財富,他們也只可能實行一些有限的改良政策以減弱其國內階級矛盾,而不會動搖資本主義的基礎。
新制度和新社會必須通過革命才能真正建立,即使是象英國那樣的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也是通過革命才取得的。但是我們又不能象馬克思的社會主義那樣片面強調革命,而不注重對新制度、新社會的構建,以至于在革命成功之后卻不知該如何搞社會主義建設,從而使得其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政權不得不紛紛轉向。
我們如果研究一下西方近現代的民主運動,我們也會發現類似于社會主義運動的一些情況。民主運動的第一波是洛克和孟德斯鳩的民主主義,洛克和孟德斯鳩是制度建設民主主義,他們提出的三權分立學說就是對民主制度的構建;民主運動的第二波是盧梭的民主主義,盧梭是歷史論證民主主義,他主要是在從歷史角度論證民主制度在他那個時代的必然實現性。
在我看來,圣西門、傅立葉和歐文就是社會主義中的洛克和孟德斯鳩,而馬克思則是社會主義中的盧梭。特別是馬克思的理論和盧梭的理論非常相似。在馬克思看來,人類社會從平等、無壓迫、無剝削的原始共產主義社會,向不平等、有壓迫、有剝削的階級社會的演變,再向平等、無壓迫、無剝削的共產主義社會的演變,是一個辯證的否定之否定過程;在盧梭看來,人類社會從平等、無壓迫、無剝削的自然狀態,向不平等、有壓迫、有剝削的專制暴君社會的演變,再向平等、無壓迫、無剝削的現代自然狀態的演變,也是一個辯證的否定之否定過程。
第三波民主運動則是美國的民主運動,美國的民主運動是洛克、孟德斯鳩的制度建設民主主義與盧梭的歷史論證民主主義的結合,這一結合是美國能建立現代最優秀民主制度的根本原因。而法國大革命的失敗則非常象蘇東社會主義的失敗,是歷史論證民主主義――盧梭民主主義的失敗。
當然一些人并不會贊同我將空想社會主義和改良社會主義稱之謂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將馬克思的社會主義稱之謂歷史論證社會主義。他們會舉出種種例子以證明空想社會主義和改良社會主義中存在歷史論證的成份,以及舉出種種例子以證明馬克思的社會主義中存在制度構建的成份。我絲毫不懷疑他們的例子,并且要舉我自己就可以舉出一些例子出來。但問題在于,一種學說中存在某種成份,與這種成份是不是占這一學說的主流以至于是否能成為這一學說的總體表現是有區別的。事實是,空想社會主義的總體表現就是制度構建,而馬克思的社會主義的總體表現就是歷史論證。
事實上,民主運動也是這樣。我絲毫不懷疑洛克、孟德斯鳩的民主主義中存在著歷史論證的成份,盧梭的民主主義中存在著制度構建的成份,但這不是他們學說的主流和總體表現。
另外,在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的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著兩股力量逐漸匯合的趨勢。對后來的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而言,他們身上體現的兩種成份結合的越來越密切。但至少在馬克思之后,還沒有哪一位偉大的社會主義思想家真正的將這兩種成份完好的結合了起來;不過對于民主主義而言,在盧梭之后雖然沒有出現一位偉大的民主主義思想家真正的將這兩種成份完好的結合了起來,但美國的民主制度卻比較完好的結合了這兩種成份。
第二波社會主義運動的失敗,除了只發展了社會主義的歷史論證這一種成份,而沒有將社會主義的制度建設與歷史論證這兩種成份結合起來的問題之外,還存在著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他們是平均主義的社會主義運動,而不是能力治國的社會主義運動。
社會主義運動從本質上講,應該是能力治國戰勝血緣治國的運動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在《民主運動、社會主義運動與能力治國運動》中論述過,近現代西方的民主運動從本質上講是消滅政治私有制的運動,近現代西方的社會主義運動從本質上講是消滅經濟私有制的運動。而政治私有制與經濟私有制又是血緣治國在政治領域和經濟領域的分別表現,因此消滅政治私有制與消滅經濟私有制就是在消滅血緣治國。社會主義運動從本質上講,是繼近現代西方開始消滅政治私有制之后,進一步的試圖消滅經濟私有制的運動。
但是在人們意識到消滅私有制之初,并不一定就能很快的意識到他們應當建立的是能力治國的制度。第二波社會主義運動走向的就是另一個極端,他們打算建立的是平均主義的社會主義。事實上,如果說私有制是血緣高貴的人對血緣卑微的人的統治和剝削,那么平均主義則是無能的人對有能的人的統治和剝削。這同樣是不合理的,真正合理的只有能力治國。
與第二波社會主義犯的平均主義錯誤相類似,第二波民主運動也犯有這樣的錯誤。第二波民主運動主張建立的是在現代社會根本不可行,而只可能在類似古希臘的小國寡民的城邦社會實行的直接民主制(盧梭的民主理念是斯巴達的城邦社會),他們反對實行適合近現代社會的間接(代議制)民主制就是這樣的錯誤。如果說第二波社會主義運動主張的是平均經濟財產,那么第二波民主運動主張的則是平均政治權利。
第二波社會主義運動和第二波民主運動之所以會犯平均主義的錯誤,這與他們的學說是歷史論證的學說很有關系。因為歷史論證學說追求的常常是最終的最完美的社會,而不是現實可行性的社會,他們較少考慮現實可行性,因此很容易走向誤區。
制度建設社會主義與制度建設民主主義剛開始或許也會構想一些不太現實、過于理想化的社會,但是隨著他們思考的深入,對現實社會改造的方案的成熟,他們就會逐漸現實化、實際化。
第三波社會主義一方面應該將制度建設社會主義與歷史論證社會主義結合起來,另一方面就是要拋棄社會主義中的平均主義成份,將社會主義發展和建立成為能力治國的社會主義。如果社會主義完成了這兩大任務,那么社會主義必然將在不久的未來得以實現!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