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妖魔化毛澤東的結果:毛澤東在重慶
從井岡山紅軍時期起,國民黨蔣介石在國統區不遺余力妖魔化毛澤東十幾年,結果怎樣?1945年8月,蔣介石三次致電邀請毛澤東重慶談判,毛澤東來了,看看重慶各界的反應吧。
毛澤東先生到重慶(子岡)
【本文原載于1945年8月29日《大公報》,毛澤東是8月28日到達重慶參加重慶談判的。子岡,即彭子岡,《大公報》著名女記者。】
人們有不少接飛機的經驗,然而誰也不能不說出昨天九龍坡飛機場迎毛澤東先生是一種新的體驗。沒有口號,沒有鮮花,沒有儀仗隊,幾百個愛好民主自由的人士卻都知道這是維系中國目前及未來歷史和人民幸福的一個喜訊。這也許可以作為祥和之氣的開始吧。機場上飛機起落無止盡,到3點37分,赫爾利大使的專機才盤旋到人們的視線以內,草綠的三引擎巨型機。警衛一面維持秩序,一面也沒有忘了對準了他的快鏡鏡頭。美國記者們像打仗似的,拼著全力來捕捉這一鏡頭,中國攝影記者不多,因此倒強調了國際間關心中國團結的比重。塔斯社社長普金科去年曾參加記者團赴延安,他也在為“老朋友”毛澤東先生留像。昨日下午6時有重慶對莫斯科廣播的節目。普金科看看表,欣慰地笑了。
第一個出現在飛機門口的是周恩來,他的在渝朋友們鼓起掌來,他還是穿那一套淺藍的布制服。到毛澤東、赫爾利、張治中一齊出現的時候,掌聲與歡笑聲齊作,延安來了9個人。毛澤東先生,52歲了,灰色通草帽,灰藍色的中山裝,蓄發,似乎與慣常見過的肖像相似,身材中上,衣服寬大得很,這個在9年前經過四川境的人,今天踏到了抗戰首都的土地了。這里有邵力子、雷震兩先生,這里有周至柔將軍,這里有張瀾先生,這里有沈鈞儒先生,這里有郭沫若先生……多少新交故舊,他都以極大的安定來迎接這個非凡的情景。“很感謝”,他幾乎是用陜北口音說這三個字,當記者與他握手時,他仍在重復這三個字,他的手指被紙煙燒得焦黃。當他大踏步走下扶梯的時候,我看到他的鞋底還是新的。無疑的,這是他的新裝。頻繁的開麥拉鏡頭阻攔了他們的去路,張治中部長說:“好了吧”,赫爾利卻與毛澤東、周恩來并肩相立,撫著八字銀須說:“這兒是好萊塢!”于是他們作盡姿態被攝入鏡頭,這個全世界喜歡看的鏡頭。張部長在汽車旁力勸:“蔣主席已經預備好黃山及山洞兩處住所招待毛先生,很涼快的。”結果決定毛先生還是暫住化龍橋十八集團軍辦事處,改日去黃山與山洞歇涼。毛、張、赫、周四個人坐了美大使館2819號汽車去張公館小憩,蔣主席特別撥出一輛2823號的篷車給毛先生使用,也隨著開回曾家巖50號【曾家巖50號,時為重慶談判中共代表團駐地。——本書編者注。】了,侍從室組長陳希曾忙得滿頭大汗。記者像追看新嫁娘似的追進了張公館,郭沫若夫婦也到了。毛先生寬了外衣,又露出里面的簇新白綢襯衫,他打碎了一只蓋碗茶杯,廣漆地板的客廳里的一切,顯然對他很生疏,他完全像一位來自鄉野的書生。他和郭先生仔細談著蘇聯之行,記者問他對于中蘇盟約的感想時,他說:“昨天還只看到要點,全文來不及看呢。”我以為他下飛機時發表的中英文書面談話甚為原則,因此問他:“你這談話里沒有提到黨派會議與聯合政府,這次洽談是否仍打算在這兩件事上談起呢?”他指著中文書面談話說:“這一切包括在民主政治里了。還要看蔣先生的意見怎么樣。”對于留渝日期,他說不能預料。他翻看重慶報紙時說:“我們在延安也能讀到一些。他盼望有更多的記者可以到延安等地去。”張部長報告蔣主席電話里說:8時半在山洞官邸邀宴毛、周諸先生,因此張公館趕快備辦過遲的午宴,想讓毛先生等稍事休息后再赴宴,作世界所關心的一個勝利與和平的握手。
中國人有了一個大救星
【本文原載《新華日報》,作者、日期不詳。原標題為《“中國人有了一個大救星,這救星就是您”》。選自1947年1月由東北書店印行、許之楨編譯的《毛澤東印象記》一書。】
自從毛主席抵渝后,無數的人們為了毛澤東同志的來到而感覺著不可抑止的歡欣。下面就是這種動人場面的一角——一群讀者投函《新華日報》說:“聽說毛澤東先生來了,咱們聽著,好不高興,可不是,這顆心都快要跳出來了。隔壁吳老先生是一位前清的秀才,他的頭發花白了……這位吳老先生聽到毛先生真的到了重慶,笑得連嘴都合不攏,連連說:好,好,好!這一下和平有保障了!”各民主黨派的領袖們和許多毛主席的故人們先后歡宴毛主席,如中國民主同盟常委張瀾先生、沈鈞儒先生、左舜生先生、羅隆基先生、章伯鈞先生、黃炎培先生、冷御秋先生、張申府先生等(9月2日),監察院長于右任先生(9月6日),中國保衛同盟孫夫人(9月6日)等等。
民主老戰士柳亞子先生在“贈毛潤之老友”詩中,寫出了無限歡快的感情:“闊別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彌天大勇誠堪格,遍地勞民亂倘休。霖雨蒼生新建國,云雷青史舊同舟。中山卡爾【中山,即孫中山,這里意指“三民主義”。卡爾,即馬克思,這里意指“馬克思主義”。——本書編者注。】雙源合,一笑昆侖頂上頭。”
人民是怎樣歡迎自己的領袖毛主席啊。一群女工的信里說:“親愛的毛澤東——我們人民的領袖:聽到您來到了重慶的消息以后,我們真高興得不曉得怎樣辦才好。大聲地歡叫吧,別人會干涉我們的,關在心里頭不講吧,又覺得悶得不好過。我們只好悄悄地躲在宿舍里,幾個人面對面地傻笑一陣……好多年來我們一直是過的不是人過的日子,老是被別人當牛馬看待,一點起碼的自由也沒有。我們老是想,我們能永遠這樣過下去,我們會遇到救星的。從報紙上,從許多好的朋友的口中,我們曉得中國人有了一個大救星,這個救星就是您。我們歡迎您來,我們擁護您提出的主張,這就是我們多年來的希望。”
在許多《新華日報》的讀者投書中一個“小康的家庭”的投書說:“好幾年來我們一直關懷著毛主席的健康,乘他到達此地的這個機會,我們誠心誠意附上法幣一萬元,擬請代購美國魚肝油丸轉獻毛主席,略表我們對他的一點敬意。我們既非黨員,又非無產階級,可算是小康之家;也就因為這點,才足以證明愛戴他的人,除上述人類外,還有我們這一類的人!我們認為只要他還活著,中國就總有完成人民愿望的一天。”
毛主席抵渝的號外傳到沙坪壩,學生們搶著購買,“毛澤東到了!”興奮的聲音,傳遍了各個宿舍。中央大學的布告墻上出現了上60位同學簽名的建議書:“希望自治會馬上敦請毛澤東先生來校演講!”人們在回憶著,正是毛澤東同志的明智領導,把中國人民帶領到抗戰的勝利,一位作家寫道:“他(毛主席)的每一本著作都是一盞指路的明燈,都是那樣地適得其時……那樣明快的解答了你的疑問!在日本投降的那天,我驀然想起了一個情景:在武漢淪陷之后的那個冬天,我在粵北的一個小村子里替一群心情黯淡的青年講述了《論持久戰》的要點。假如20世紀還有奇跡的話,這本書對人們的鼓舞,正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奇跡。年輕人的眼睛發出光來,疲憊的振奮了,消極的積極了,懷疑的堅定了……在我們的時代里有一個毛澤東是幸福的。能夠看到他,聽到他,跟著他走,是幸福而光榮的。”(魏育:《我歌頌他,是太陽,是鮮花》,見8月31日《新華日報》。)
各階層人民衷心地歡迎毛主席,是因為毛主席和中國共產黨“的確反映和代表了我們老百姓的要求”(一群讀者劉其瑞等對《新華日報》的投書),“毛澤東先生反對內戰,他曾經不斷地為和平而努力,不斷地呼吁和平,他是了解我們老百姓的痛苦的。現在他來到重慶了……他將代表我們說話,代表我們堅決地取得和平。”(張先生等:全國人民要和平)另一群人士拓夫先生等給毛主席的信說:“我們今天讀到《新華日報》轉載8月25日中共中央對時局宣言,所提六項緊急措施,完全符合人民的要求,請您堅持這個主張,爭取完全實現。……”大后方人民歡欣莫名地迎接毛主席,都在期待著毛澤東同志此行的結果,將領導中國人民進入在和平、民主、團結的基礎上建立獨立自由與富強的新國家的時期。
“毛澤東萬歲”的呼聲如雷霆
【本文原標題為《“毛澤東萬歲”的呼聲如雷霆從四面八方轟響而起》,作者不詳。選自1947年1月由東北書店印行、許之楨編譯的《毛澤東印象記》一書。】
毛主席赴渝談判時,受到進步人士及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茲將報紙上報道的情況,摘述如后。
8月29日重慶《新民報》用《走向和平建國之路,毛澤東為團結而來》的標題,報道毛主席抵渝消息,它說:“全中國人民的心里都在歡呼,歡呼著團結有望,和平前途有了保證。”接著它記述歡迎者的熱烈情形稱:“外國記者等早在等候。接著民主同盟以張瀾為首,沈鈞儒、黃炎培、冷御秋、章伯鈞、左舜生、譚平山等幾位須發都白的老先生,也自成隊伍,從后趕到,休息室里更坐著郭沫若夫婦等,大家時時從室內跑到室外,歡欣地、焦急地等候著。哪怕秋老虎再嚇人,沒有人感覺疲勞。”歡迎者聽見了喇叭的信號,“不管警衛人員的攔阻,鐵鳥剛剛著翼,人們都已抵達機門……”“中國的民族性雖忘了借鮮花歡迎遠客,但真正的熱情更賽過了鮮花。‘開麥拉’阻止了去路,索性站定了讓大家大拍一陣,十幾分鐘后,才讓開了一條路。”
29日的《華西晚報》報道稱:“毛氏抵渝后一小時,《新華日報》即發《號外》……搶購《號外》之熱烈,不亞于日本投降之時,一般市民均喜形于色,默禱國共團結成功,早日成立民主政府……關心政府之市民,均望一睹毛氏風采。”該報并報道毛主席抵渝消息到成都后,“市民都帶著興奮的情緒,大家都爭談這件事情……街上有人爭買今天的日報,就連平時不大讀報的人,今天也破鈔看報了。街頭貼報,有許多人圍著爭著,看后說:‘這下團結了,中國也應該是有辦法的時候了。’純陽觀街口一家鞋店里面伙計談話,毛澤東到了重慶,這下中國問題要解決了。人民可望過太平日子……前兩天還在制造毛澤東一定拒絕赴渝的消息的人們,看了報紙都啞口無言了。有人說:‘這一耳光真打得清脆’。”
9月19日該報《重慶特約通訊》中更報道了人民在如何開心談判,如何熱烈地歡迎自己的領袖,該通訊稱:“毛澤東的到來,使整個的重慶改觀,不只是在表面上,即在人民的心里也起了劇烈變化。
近郊滿貼著‘禁止談論國事’的茶館與飯店,現在也充滿著高談闊論毛澤東與蔣介石的聲浪,在兇猛的秋老虎淫威下,每日上千的人,奔走于大街小巷,打聽談判的消息;平時連報紙大標題都不看的人,現在一離床,第一件事就是找報,而且不論談判消息登的地位如何偏僻、短小,一打開報紙第一眼就能捉住它,讀了,而且想,而且討論。
重慶人的政治覺悟似較別地敏銳,他們更明白沒有民主與團結,勝利還是失敗的。國共談判不僅是兩黨的私事,它所要決定的是中國的命運,它的成敗,關系著每個中國人的命運,大家認為毛澤東的到來,是民主中國的曙光,此后中國將擺脫一切束縛,循新民主主義的道路邁進。因此毛澤東受到了意想不到的熱烈的歡迎。“在毛澤東來到”那天,自早晨到深夜,一向擁擠的街頭,使指揮交通的警士更難于應付,不知道哪里來那么多的人,以為毛澤東一定要從那路口經過,都想看他到底是個啥樣子。
在民生路《新華日報》館,更是水泄不通。有人告訴他們說毛澤東不會到那里去,他們還不肯信,寧可站在路旁曬太陽淌汗,直到夜深才失望地離去。這些日來熱潮并未減退,一風聞說毛澤東要去哪里,人們便蜂擁到哪里。
在勝利大游行的前夕,不知道從哪里突然聽說毛澤東要驅車觀賞重慶的夜景,于是激奮的人群便擁擠在上清寺路口,國民黨中央黨部扎的祝捷牌坊附近,每輛車經過,都要被大家擋住,誰都想看看毛澤東是否坐在車內。中蘇文化協會慶祝中蘇盟好締約的那晚上,毛澤東的出席,本是嚴守秘密的。甚至其他被邀參加的人及新聞記者事先都不曉得,但不知怎樣,會舉行到一半,消息走漏了,于是由一個人,幾十個人,幾百個人,幾千人,至上萬的人,在細雨中漸漸地聚集攏來,頓時從七星崗,到觀音巖的中間,激昂的人海激蕩著波浪,交通無形中停頓了,使負責治安的人急得要命,連忙派了許多警衛隊。
當毛澤東由陳誠部長陪著離開會場出來的時候,費了許多力量才打開很狹小的一條通道,而不曉得怎樣一來,當毛澤東走過時:“毛澤東萬歲”的呼聲如雷霆從四面八方轟響而起,歷久不止,聲徹重慶。許多過于興奮的人,眼眶浮著淚水,我親眼看到一個老頭兒,在連呼“我看見了毛澤東,我看見了毛澤東”之后,莫名其妙地哭出了聲音。該通訊并稱“曾在芷江及西安各地說‘毛澤東一到重慶,就活剝掉他的皮’的人,現在正在到處飛,對他自己的話,似乎都不敢自信了。主張向美國借原子彈去轟炸延安的人,現在也沉默了”。
中蘇文協慶祝會上的毛澤東
【本文原載《新華日報》1945年9月2日,作者不詳。】
下了一場夜雨,山城已經是秋涼時節了。中蘇文化協會孫邵雨會長為了慶祝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昨天下午7時在會所舉行了一次盛大的雞尾酒會,同時還舉行了蘇聯各民族友好的照片展覽預展。
下午6時左右,黃家埡口一帶的街上就擠滿了人,各式的汽車一輛輛地停下來,蘇大使彼德羅夫夫婦、羅申武官、孫夫人、孫院長、馮煥章將軍、覃理鳴副院長、翁文灝副院長、邵秘書長、王世杰部長、陳辭修部長、張治中部長、鹿鐘麟部長、梁寒操先生、朱家驊部長、陳立夫部長、吳鐵城秘書長、賀市長、沈鈞儒先生、馬寅初先生、左舜生先生、郭沫若先生、博斯年先生、譚平山先生、王蕓生先生、馮夫人李德全先生、王昆侖先生、許寶駒先生、張申府先生、高崇民先生、史良先生、曹孟君先生、劉清揚先生、賀夫人倪斐君先生、茅盾先生、侯外廬先生、張西曼先生、陽翰笙先生,和文化、新聞、戲劇界人士三百多人,一個個準時到會了。這樣的集會,在戰時陪都是常有的,可是,今天的情景卻顯得并不平常。
天下起細雨來了,可是人和汽車終于越聚越多地擁塞了這帶斜的坡道。6點半,幾千市民幾乎把交通都阻塞了,交通警察和憲兵忙著維持秩序,傍晚的街頭充滿了汽車喇叭和市民們興奮地談話的聲音。今天這個會的意義是重大的,可是因為今天因為一個人的參加,而更顯得重要了。幾千雙眼睛望著中蘇文協的大門,幾千個人談論著一個名字:“毛澤東!”“今天毛澤東要來參加的。”報上沒有發表消息,舉辦者方面甚至于守口如瓶地保守秘密,但,這千余的市民終于在細雨中停下腳步了,“什么,毛先生要來參加?”一位老公務員模樣的人向他同行者問,臉上浮出笑容來,“瞻仰一下豐采吧。”擁到文風書店屋檐下站定了之后,感慨地說:“毛先生啊,真說得上是位系天下之安危的人了。”
中蘇文協二樓已經擠得滿滿的了,是一片歡笑的聲音,一片期望的眼色。全陪都的知名之士,黨政軍要人,文化藝術界人士,都聚會在這今天特別顯得狹窄的屋子里了。這一邊孫夫人在和郭沫若先生握手,那一邊陳立夫先生在和孫院長碰杯,是馮煥章先生洪亮的笑聲,是譚平山先生風生的談笑,彼得羅夫大使忙著和已知未知的朋友們招呼。當主人的孫哲生先生今天是滿面春光,準七點,樓下一片轟動,多少雙眼睛望著大門的入口,在一片鼓掌聲中,大家期待著的毛主席和周恩來、王若飛同志到會了。大家緊隨著他,樓下的人一起擁到樓上來了。數不清的熱情的握手,洋溢著真情的招呼,一個十五六歲的小女孩恭恭敬敬地握了一下毛澤東同志的手,立刻跳躍地回到她媽媽的身邊,驕傲地說:“媽,我握過手了。”在毛澤東同志臉上,是歡喜和感動的表情。當覃理鳴先生和他相見的時候,緊握著手久久說不出話來,終于眼圈紅潤流下淚來了。這是一個何等動人的場面啊,今天集會在這兒的不是有許多民國十三年時代的老朋友同志嗎?
馮煥章先生兩手握住了毛澤東同志的手,看了又看,然后舉起酒杯來說:“您來了,中蘇友好條約締結了,來來,讓我們為總理的三大政策的實現而干杯!”毛主席興奮地干了杯,瞧,馮先生不也已經悄悄地用手帕在擦眼淚了嗎?譚平山先生是在九龍坡飛機場已經見面過了,今天還像初見似的熱烈地握手,干杯……今天的會見,是具有歷史意義的,“民十三”的老同志們重新在一起握手言歡,相互問好,“三大政策”的精神洋溢著今天的會場,多少人在懷舊,多少人在期待著一個和平、團結、民主的新中國啊。
正庭正中掛著中蘇兩國的國旗,在這輝煌的國旗前面,蘇大使和毛澤東同志握手了,“干杯!”為了中蘇兩大民族的友好同盟,為了新中國的和平建設。毛澤東和周恩來同志在各室巡歷了一周,每個人都向他舉起了衷心祝福的干(酒)杯,毛主席臉上已經泛起紅暈了,馮煥章先生說:“今天,你會喝得躺下來的。”時間飛一般地過去了,為了晚間八時還有吳秘書長鐵城的約宴,毛澤東同志只能向大家告辭了:“有機會再談談吧”,“一定要的”,“真是,老朋友二十年不見了。”人們用戀戀不舍的感情目送著他,又是一連串的握手,許多人一直送到門口,旁邊聽見一位作家在對一個朋友說:“你的眼好貪婪啊。”薄暮的門口還是擠滿了人,“來了來了”,毛主席臨上車的時候,門內外的人齊聲鼓掌了,“毛先生”,“歡迎歡迎”!人像潮一般推動,“毛先生,歡迎你!”這是發自內心的渴望著團結、和平、民主的人民的聲音!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