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的三落三起
-張素華
毛澤東個人的人生曲折,是一種相忍為黨積極的人生價值取向,對于中國共產黨說來,也是一個歷盡曲折的成長過程
最近,中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了黃允升著的《毛澤東三落三起》一書。過去人們都知道鄧小平有個“三落三起”的傳奇人生,如今黃允升又向大家講了一個毛澤東“三落三起”的長篇故事。
說起毛澤東的“三落三起”,對于毛澤東說來,自然是他刻骨銘心的一段人生磨難;對于中國共產黨說來,也是一個歷盡曲折的成長過程。
秋收起義后第一落
毛澤東的第一落,說起來,叫人不能不遐想。1927年春夏,國民黨突然對共產黨翻臉,進行窮追猛打。一向懷有救國理想的共產黨對此極其震驚和氣憤,立刻決定通過充分發動工農群眾,在城市實行武裝起義,奪取全國政權。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自動請纓到湖南組織起義。然而,起義并不順利,原想幾路進攻長沙,可是起義沒幾天,幾乎全部失利。這使毛澤東迅速明白了一個問題,國民黨已經坐大,整個形勢是敵強我弱,眼下不是什么繼續暴動,而是如何生存的問題。
當然,他是否馬上就明白了靠暴動不能取得勝利的道理,似也不是那么明確,但有一點,他比較肯定,必須保存武裝,必須先生存下來才能談到其他。所以,幾路起義軍失敗之后,毛澤東立刻做出決斷,不再進攻長沙,拉著隊伍上山了。
上山,在當時來說,是惟一正確的選擇,但中央則很難理解,乃至非常憤怒。認為他“停止長沙暴動”,是“放任工農革命軍退走”,是“臨陣脫逃”。共產國際的代表說得更嚴重,是“最可恥的背叛”。很快,毛澤東就被“開除中央臨時政治局候補委員”,后來一傳再傳,又變為被開除黨籍了。這就是毛澤東的第一落。
事后來看,當時在中央負責的同志,也都是一些革命青年,他們憑著一股堅定的革命信念,憑著對蘇聯十月革命武裝起義道路的認定,以及對國民黨政權的蔑視,一心認為通過發動一個個暴動就可以實現全國革命的勝利。那么毛澤東呢?他暴動一半,就領兵走了,自然就是他們眼里的“逃兵”。之后,隨著一個個暴動的失敗,人們才逐漸認識毛澤東是對的。
問題的關鍵是,毛澤東為中國共產黨保存了實力,搞出一個工農武裝割據的成功案例,他不僅讓一些起義隊伍有了歸宿,而且為眾多的起義隊伍提供了榜樣,使中國共產黨有了喘息和重整隊伍的機會,否則中央精心策劃的所有起義都會是慘痛的失敗而變得無甚意義。
第二落:落選前委書記離開紅四軍
毛澤東的第二落,情況稍有不同。這次的大落是紅四軍內部意見分歧的結果,與中央關系不大,但所爭論的內容,也涉及一些原則問題。紅四軍的核心人物是毛澤東和朱德等,當時的分歧也主要產生在他們之間。毛澤東從未做過軍事工作,甚至連軍校也未讀過,帶兵打仗可以說是一個外行;朱德不僅讀過軍校,而且身經百戰,有著豐富的戰斗經驗。而四軍這支弱小的軍隊,既屬于初創時期,又生長在國民黨強大優勢兵力的“叢林”之間,時刻都有被剿滅的危險。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如何生存、如何領導、如何建設和發展,面臨著生死的考驗,一切都在艱難的起步與探索之中。
問題的復雜性在于,遠在偏遠農村的四軍,是由身居上海的中共中央指揮的一支軍隊,中共中央又是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四軍的行動必須按中央的指示辦事。毛澤東雖然初入行伍,但他悟性極高,在如何治軍、如何帶兵打仗、如何使紅軍發展壯大等等方面提出一些自己的主張,并且常常是一些有別于中央指示的主張。
當同志們向他質疑時,他總是以要從本地情況出發,要創造性地執行中央指示為由,為自己辯護,這使認為應該堅決執行中央指示的同志心里總是不那么踏實。在這些現象的背后卻存在著毛澤東攬事太多、太有主見,常常聽不進他人意見的情況,也讓同志們感到郁悶。
一來二去,加上中央二月指示的因素,再加上中央特派員劉安恭的到來,紅四軍內部的大爭論爆發了。很快,毛澤東就成了少數,甚至劉安恭說他是“自創體系”,是“反中央派”。紅四軍黨代表大會在選舉前委書記時,毛澤東落選了。無奈,毛澤東離開了紅四軍,到地方工作。
事后來看,當時的毛澤東、朱德、陳毅等都處在同一起跑線上,誰的想法正確?誰更高明一點?一切都要由實踐來檢驗。幾個月后,主持中央工作的周恩來做出裁決,對毛澤東提出的實行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關于紅軍建設的基本原則進行了肯定。于是,毛澤東又被請回了四軍。
毛澤東立刻抓住這一機會,起草一個有3萬多字的文件,交四軍黨代表大會通過,史稱“古田會議決議”。這個決議,將紅軍建設的基本原則確立起來,成為中共建軍的綱領,至今仍在發揮作用。近一年后,朱德坦然承認,這場爭論,他是錯的;毛澤東表示他的工作方式和態度也有問題;各自都作了自我批評。這就是毛澤東的第二落。
第三落:成為中央批判對象
毛澤東的第三落,情況非常復雜,這一次主要是同中央的一些認識分歧,最根本的問題,是以什么方式如何實現中國革命勝利的問題。到1931年底,毛澤東和朱德領導的紅軍已發展到幾萬人,并建立了大片根據地。怎樣才能奪取全國政權呢?中央的意見仍是以占領中心城市為主,以實現革命在一省數省的首先勝利。毛澤東則堅持以“農村為中心”,實行“工農武裝割據”,也就是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那么這個爭論,誰是正確的,是馬克思主義的呢?
這時在中央負責的是一些從蘇聯學習回來的年輕人,中央的同志理直氣壯地認為,“山溝”里出不了馬克思主義!
毛澤東提出的以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是對中國革命經驗的總結。它雖與蘇聯的道路不同,卻是一條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惟一能夠實現中國革命勝利的路。但中央的領導權不在毛澤東的手里,他越是堅持自己的意見,越是讓人覺得他太固執,他已經成為貫徹落實中央意見的阻力。因此,毛澤東便成了中央批判的對象,被請出了紅軍,去做地方工作。用一句通俗的話說,邊緣化了。最嚴重時,人們甚至不敢同他交往。這就是毛澤東的第三落。
1934年,紅軍被迫長征,在紅軍生死關頭的時刻,毛澤東才又回到了軍事指揮的領導崗位。有人說,歷史選擇了毛澤東,這個話是符合歷史實際的。
表面看來,毛澤東的三個大落與大起,是他個人的人生曲折,實際卻反映了中國共產黨的初創時期,既有一個對外斗爭,也有一個內部不斷爭論、不斷調整方向、不斷進步的過程。這個過程留給后人的啟示是,做事一定從實際出發,注意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離真理近一點。從毛澤東本人來看,他不但沒有因為受到挫折而消沉,并從中學到不少東西,賀子珍說,他變得更耐心了,更加善于團結人了。這是一種相忍為黨積極的人生價值取向。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