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就象一只永遠的用于批判的標靶
由于二十年來,一些人,尤其是一些文人的功利性的表演,采取以偏概全的手法,甚至編造歪曲夸張的手法,全面丑化文革,但物極必反,由此反而引起一些人強烈反彈,進而開始全面美化文革。其實,這種“一邊倒”的思維方式都是不正確的。
文革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簡單地全盤肯定或全盤否定的態度都是浮躁的,也是無益的。
所以,對文革必須進行反思,進行科學的反思。
而真正打開文革反思之門的人,正是文革的發動者——毛澤東。毛澤東本人也從未認為文革是完全正確的,而是認為“總的看法:基本正確,有所不足。”并認為對文革應該“三七開”,七分正確,三分錯誤。并認為“文化大革命犯了兩個錯誤,1.打倒一切,2.全面內戰。”
毛澤東的這種對待歷史事件的態度才真正是科學的態度,從中國革命的歷史來看,也正是由于毛澤東所具有的這種科學的精神,才能正確總結中國革命前期的歷史教訓,而提出科學的論斷,并指引共產黨領導人民走向了勝利的彼岸。
人類之所以進步,不僅在于能夠堅持正確的認識,而更在于不斷糾正錯誤的認識。錯誤往往是正確的先導,失敗往往是成功的先導。
文革作為一個重大歷史事件,是已經在歷史中確確實實發生過了的事件,這個事件本身并不會因為被否定而從歷史中就消失了,就不存在了;任何歷史事件,既已發生,它就會產生它所固有的歷史作用和意義;這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
其實,當我們今天在這里探討文革的時候,這不正是說明文革還在影響我們的思想嗎?倘若文革真的一點意義都沒有,那就應該是在歷史上不留一點痕跡,而悄無聲息地從人們的記憶中消失的。人類歷史據說已經有幾百萬年了,而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能不過萬年,那么到了今天,又有多少歷史的事件能夠值得保留到今天的記憶中呢?
文革從表面上來看,出現了個人崇拜這種現象。但短暫的個人崇拜的效果卻是人們打倒了其它一切形式的各色各樣的崇拜,無論是對來自于封建傳統的迷信,還是對大大小小的各種官吏的恐懼,以及盲目地對學術權威的崇拜等等。顯然,這對于破除傳統的封建迷信奴隸思想對人民頭腦的束縛是非常及時有效必要的,這也是全面解放中國人民思想的關鍵性的具有偉大戰略轉折的中華文化破冰之旅的起點。如果沒有這樣一次思想的解放運動,那么后來的關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也就根本是不可能發生的。這本是一脈相承的歷史運動。
當群眾基本上都動起來后,在達到一定效果后,毛澤東就開始對個人崇拜現象進行主動降溫,尤其是林彪事件發生后,毛澤東甚至加快了破除人民對自己崇拜的步伐。及至毛澤東去世后,全國逐漸爆發對個人崇拜現象的總批判運動,這也就其實比較徹底地破除了人們對毛澤東單純的感情崇拜。從此,中國人民對毛澤東的認識開始逐漸擺脫情感上的激情,而日漸走上理性的軌道。而理性的建立,也就預示著中國人民開始日漸成熟起來了。中國人的國民性就在不知不覺、潛移默化中被基本改造了。而這也正是毛澤東期望獲得的文化革命的一個效果。破除一切的迷信崇拜,包括毛澤東,從此中國人民走上了思想解放的文化之旅。從此,任何人若試圖在中國進行新的造神運動,那將注定是只能失敗的了。
文革在表面上還出現了包括各種打斗事情在內的各種不良社會現象,這也說明,社會本身的背后常常蘊含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東西,而文革不過提供了一個可以供人們盡情地自由表演的舞臺。一個表面上看上去很平靜的社會,并不等于真的非常安穩,只是由于各種因素的束縛,而缺少表現出來的機會而已。就拿美國前期曾發生的那個什么颶風來說吧,在社會常態下,各種社會陰暗面一般隱藏著,不為人所注意,而一旦在外界條件變化時,社會內部的一些矛盾就會有機會比較充分地暴露出來,所以人們就看到颶風過后,美國社會背后的一些丑陋的東西就暴露出來了。
暴露社會的陰暗面的目的不在于獵奇,而在于經過比較充分地暴露出社會的各種問題后,人們能夠進一步有的放矢地采取正確的措施來解決問題。也只有不斷地解決各種社會問題,社會才能更進一步的發展。看到了社會問題暴露出來了,沒什么好害怕的,單純的道德譴責是不能實際解決問題的,正確的態度是通過實事求是地科學地分析各種現象,找出現象背后的本質原因,然后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逐漸解決各種社會問題,以此推動社會更好地不斷進步。
對于文革,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其實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毛澤東以大無畏的徹底的革命家的勇氣和魄力發動文化大革命,而文革中又確實比較充分地暴露出了社會中隱含的各種問題,這是毛澤東留給后人們的寶貴的原始的極其珍貴的歷史材料。如果把這些素材比作標靶,那就是后人們可以永遠進行批判的對象。所謂批判,就是以歷史的科學的態度和方法對資料進行透徹地剖析,以從中研究社會深層次的本質規律,并用來指導今天的人們更好地推動社會建設和發展。
今天的人們要學會用科學的精神、科學的思想、科學的方法來武裝自己的頭腦,用科學地態度正確面對各種歷史事件,剖析各種歷史事件,以從中汲取歷史的智慧,豐富人類的知識寶庫,指導推進建設更為燦爛的明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