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的美國曾支持獨裁者袁世凱 的皇帝夢
世界新聞報
本報特約撰稿人 金點強
派人制定憲法 承諾撥給貸款
美國的目的是,保障在華利益,防止日本漁利
美國自封為民主國家,反對君主專制,其開國元勛華盛頓還就此做過表率,堅決不做皇帝。就是這樣一個國家,在20世紀初居然支持中國的袁世凱恢復帝制,令人不可思議。
袁世凱篡權,威爾遜發來賀電
辛亥革命后,袁世凱竊取了臨時大總統職位,于1912年3月10日在北京正式宣誓就職。10月6日,袁世凱脅迫國會讓其為大總統,不久又解散國會,篡改《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大總統“總攬統治權”等,實行獨裁專制。
一心想恢復帝制的袁世凱
當時美國正值威爾遜執政。威爾遜在外交上以“理想主義”著稱,但對袁世凱的獨裁行為,非但不批評,反而加以“慰勞”。在袁世凱就任總統的當天,威爾遜就給他發出一份熱情洋溢的賀電。賀電除了對袁的上臺感到非常高興外,還希望能和袁一起合作,保護和鞏固中美之間的“誠摯友誼”。
收到威爾遜的賀電,袁世凱非常高興,并立刻回電,表示要將“兩姐妹共和國的友誼與理解的紐帶聯系起來”。
此后,為了向美國示好,袁世凱開始不斷搞一些小動作。1913年12月,袁世凱特意托前任美國駐華代辦衛理給美國總統威爾遜帶去一封感謝信,對美國的支持深表感謝,同時還送給威爾遜一幅自畫像,以強化這位美國總統對自己的“好感”。
果不其然,威爾遜很快就回信,說中美之間的友誼將會因中國采取代議制而加強,從而讓中美獲得更多的相同利益。
為迎合美國的胃口,袁世凱口口聲聲說要實行民主,而威爾遜也說袁正在實行“代議制”。不過,美國并不是不了解袁世凱的本性,他們對袁世凱搞獨裁心知肚明。當時的美國駐華公使芮恩施向國務院反映說,袁世凱“名義上是共和主義者”,但“內心卻是專制君主。”
那么,對于這樣一個與民主格格不入的專制君主,威爾遜為何還要支持呢?這與美國的利益密切相關。在美國看來,要保障美國在華的商業和文化利益,中國就必須有一個強勢人物來統治,袁世凱正是美國所看中的人。至于袁世凱是否實行民主政治,對美國來說則是次要的了。
美政治學家幫袁世凱圓“皇帝夢”
袁世凱的憲法顧問古德諾
袁世凱并不為已經取得的獨裁權力而滿足,他還想黃袍加身,過一把皇帝的癮。為此,袁世凱開始在國內不斷造勢,以表明中國需要一個皇帝,而他就是這樣一個“好皇帝”。在這一過程中,有一個美國人不得不提,他就是袁世凱的憲法顧問古德諾。
此前,袁世凱曾多次請求美國派人來華幫助中國制定憲法。美國相關部門反復物色,終于在1913年2月以“卡內基基金會”的名義提名古德諾博士出任該職。
古德諾是美國政治學家,1914—1929年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校長,是美國政治學會的主要創建人。
袁世凱讓古德諾在立法院工作,兼任內閣憲法顧問。
古德諾在華兩年期間,為幫助袁世凱實現皇帝夢不遺余力。1915年7月,當袁世凱要稱帝的消息傳到美國后,已經回國的古德諾還專門返回北京,幫袁世凱造勢。1915年8月3日,他在《亞細亞日報》發表《共和與君主論》一文,從歷史、政治、法律、國際關系以及國民素質等方面,論證、比較了君主制與共和制的長短,明確表示,“中國如用君主制,較共和制為宜,此殆無可疑者也。”不久,日本和英國的一些報紙都先后轉載此文,于是帝制派人士將它奉為經典,此文也就成了帝制運動的理論根據。
當初,美國安插古德諾做袁世凱的顧問,并沒有想到他能為袁世凱稱帝起到這樣大的作用。然而,古德諾這種極力主張集權專制的做法并未受到美國政府的阻止。美國政府公開表態說,古德諾的意見只代表他個人,美國政府并不贊同,然而在私下里,美國極為贊許這種做法,因為這與他們扶持袁世凱的想法不謀而合。
袁世凱要稱帝的消息逐漸傳開,世界輿論一片嘩然,英日等國主張積極干涉,阻止袁稱帝。1915年10月27日,日本和英國一同邀請美國對袁世凱的“帝制運動”進行勸阻。這時,美國拿出“不干涉內政”作為擋箭牌,拒絕了英、日的建議。11月4日,美國政府給出正式答復,說美國雖然贊同共和政體,但對于中國要求改變政體一事的意見是:這是中國人的內政,“美國政府任何形式的干涉都是對中國主權的侵犯”。
美國政府限制反袁活動
美國這樣的“民主國家”都不干涉帝制,袁世凱的膽子頓時大了很多。1915年12月11日上午9時,各省國民代表共1993人云集北京,為解決國體進行總投票,結果是1993張票全部“擁護”袁世凱稱帝。袁假惺惺地推辭,最后稱,為了“救國救民”,他自己只好接受“民意”當皇帝了。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正式宣布恢復帝制,準備在次年1月1日登基,改年號“洪憲”。
不過,袁世凱顯然低估了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的程度。1915年12月25日,蔡鍔在云南發動討袁護國戰爭,通電各省興師討袁,國內人民紛紛響應。
與此同時,國外華僑也以通電形式宣告,極力反對袁世凱稱帝。
一些民主人士還專門去做美國政府的工作。1915年12月14日,美洲致公堂會長唐瓊昌上書美國總統威爾遜,請求美國對袁世凱實行帝制“不予承認,以保人權”。
全美中國國民黨聯盟致信威爾遜,呼吁美國聯合其他國家干預袁世凱的帝制計劃。
信中指出,美國的作用應該是促進中國走向民主而不是專制獨裁。國民黨元老黃興也致電芮恩施,勸說美國不要贊同袁世凱搞帝制活動,因為如果袁世凱廢除共和制,必然會引起中國國內的革命運動。
美國的一些有識之士也公開反對帝制,他們把斗爭的矛頭主要指向了古德諾的帝制理論。孫中山的友人布朗致信威爾遜,強烈批判古德諾所謂“中國文盲眾多,不適合共和”的觀點,認為這一觀點“荒誕不經”,例證就是美國也有數百萬人是文盲,但這并沒有影響到美國實行民主共和。1915年10月2日的《華盛頓郵報》一篇評論更是指出,“古德諾博士對歷史的了解似乎是在倒退。”
對于這些反對帝制的呼聲,威爾遜政府毫不理睬。不僅如此,美國政府還對反袁活動多加限制,不允許孫中山、黃興等國民黨領袖在美國居留,理由是他們在美搞反袁宣傳。
在二次革命失敗后,黃興前往美國,繼續從事反袁斗爭,多次要求會晤威爾遜和國務卿布賴恩,均遭到拒絕。后來,美國政府干脆弄了個煽動叛亂的罪行,將他驅逐出境。
袁世凱搖搖欲墜,美國還不死心
不過,對于中國政局的動亂,美國還是放心不下。美國政府擔心,中國的動亂局面只能讓日本人從中漁利。布賴恩曾告訴英國人,如果中國國內出現秩序混亂的話,將給日本擴大在華勢力提供一個很好的借口。怎么辦呢?威爾遜政府選擇繼續在袁世凱身上下注。
1915年12月21日,美國國務院向芮恩施發出指示說,如果在中國內部沒有出現強大的有組織的反對派,如果沒有其他可以長期干擾帝制運動的因素存在的話,“當袁世凱宣布帝制時,立即予以承認。”
由于這種錯誤的指示,芮恩施在袁氏統治搖搖欲墜的時候還數次與袁面議。在這些會晤中,美國不僅承諾對袁政權貸款,還派數量眾多的美國專家來華,以促進中國的會計和審計、鐵路管理、采礦和農業科學等部門發展。美國的如意算盤是,靠著這些專家,逐漸取代日本在中國的優勢地位。
但歷史證明,美國這回押錯了寶,袁世凱的帝制運動在中國人民的反對下很快失敗。1916年3月22日,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6月6日,袁本人也憂懼而死。
帝制鬧劇雖然結束,而自稱是民主國家的美國在這場運動中所扮演的不光彩角色,卻深深地烙在了世界史冊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