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交水稻是怎樣培育成功的
《人民日報》 1976-12-17
(……)
毛澤東思想的光輝照征途
我國雜交水稻的研究工作,是從六十年代中期開始的。在短短幾年內培育成功,并迅速應用于生產。這項科研新成果,為大幅度地提高我國水稻產量開辟了新的途徑,并且大大地豐富了我國育種科學理論和實踐,將對我國農業科學研究工作產生深遠的影響。
一九六四年,湖南省黔陽農校教師袁隆平和學生李必湖等,從革命的迫切需要出發,根據玉米、高粱利用雜種優勢的經驗,提出了進行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的研究。但是,問題一提出,就在農業科技界引起了爭論。不少人主張積極試驗,在水稻生產上闖出一條新路。有的人卻搬出洋人的遺傳學,引“經”據“典”,說什么“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雜交沒有優勢,提出這個課題是對遺傳學的無知,即使搞成了雜交種子,在生產上也沒有利用價值”,“國外從五十年代起就進行研究,至今也沒有得到應用”,等等。總之一句話,
“此路不通”。袁隆平等人沒有被“權威”的理論嚇倒。他們向毛主席著作求教,學習了《實踐論》、《矛盾論》。根據對立統一規律,他們認識到,雜種優勢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為什么水稻要例外呢?他們在實踐中發現,用人工雜交得到的水稻雜種第一代已經顯示了優勢現象,說明利用水稻雜種優勢奪高產是有可能的。但是,由于雜種優勢只有雜種第一代表現最明顯,要利用雜種優勢提高產量,就必須年年培養大量第一代雜交種子。而水稻是雌雄同花,自交結實,不能象玉米那樣依靠人工去雄雜交的方法產生大量雜交種子,這就給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的研究帶來極大的困難。
“外國有的,我們要有,外國沒有的,我們也要有。”袁隆平等人進一步學習毛主席著作,為攀登這座科研高峰,勇敢地迎著困難前進。突破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的關鍵,在于培育雄性不育系。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他們按照毛主席的教導,決定在實踐中尋找答案。
南方的六月,天熱日烈,但也正是水稻抽穗揚花時節。為了尋找雄性不育植株,他們連續幾天頭頂驕陽,腳踩爛泥,蹲在稻田里,一株一株地觀察研究。為了擴大研究范圍,他們南跑廣東,西去云南和廣西,奔波不息。他們同兄弟省、區的農業科技人員合作,向野生稻領域進軍。
南海的臺風曾經吹倒了他們試驗田里的秧苗,一些思想保守的人吹來了一陣陣冷嘲熱諷,階級敵人也跳出來毀壞了他們的試驗材料。但是,困難嚇不倒這些育種工作者,有毛澤東思想照亮征途,斗爭使他們越來越堅強。這年,袁隆平經過連續七天的觀察,終于在大田里找到了雄性不育植株,并進行了觀察試驗,使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的研究,闖出了可喜的一步。
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推動下,不少省、區的大批育種工作者和廣大貧下中農相結合,以只爭朝夕的精神,依靠自己的力量,利用我國豐富的水稻資源,收集了數千個水稻品種和材料,配置了千萬個組合,進行了數以萬計的雜交試驗。一九七○年,又一個突破口打開了:李必湖在我國南方發現了野生稻雄性不育植株。一九七一年,湖南、江西、廣西、廣東、新疆、福建等省、自治區的育種工作者,利用野生稻材料進行了大量的雜交試驗。一九七二年和一九七三年,江西、湖南、廣西先后育成了水稻雄性不育系、相應的保持系和強優恢復系,宣告我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取得了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的重大成果。
社會主義大協作好
我國的雜交水稻研究,從一九七○年開始大“上馬”,到一九七三年就實現三系配套,這個進程是相當快的。為什么這樣快?一個重要原因是在黨的領導下,開展社會主義大協作的結果,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體現。
雜交水稻研究這個新事物一出現,就受到黨中央、國務院和華國鋒同志的重視,給予正確的領導和大力支持。一九七○年,在黨的領導下,許多地區就開始協作研究雜交水稻。一九七二年,又列為全國重點科研項目,組織了全國大協作。十九個省、市、自治區成立了干部、群眾、科技人員三結合的科研協作組,設立了研究點。同樣,各有關省、市、自治區根據自己的特點,分別組織本地農業科研部門、大專院校、國營農場和社隊開展協作。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攻克雜交水稻的大協作網。一個地方,一個單位的研究成果和育種材料,很快就成為大家的共同財富。一個育種材料發現后,經過多方觀察,反復分析、鑒定,很快就能摸清其特點,確定其價值。一個新的課題出現后,四面八方,一齊動手,從不同角度進行研究試驗,很快就能突破。許多農業科研機關、大專院校的專業力量,分擔了雜交水稻的基礎理論研究工作。他們同育種工作者和社員群眾密切配合,對水稻三系和一些雜交組合材料,進行了細胞學、遺傳學、生理生態學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績。
廣大育種工作者和社員群眾,充分利用我國遼闊的土地,各種不同類型的氣候條件,繁育雜交水稻,變一年只能繁育一代為兩年種七代,一年就做了三年半的工作。有關省、自治區的黨組織和社員、干部,從全國一盤棋的思想出發,為兄弟省、自治區的育種人員提供了土質好、灌溉方便、光照充足的試驗田和育種基地。并在生產管理、交通運輸、生活安排等方面,給予人力、物力的支持和幫助,保證育種工作按季節、按數量順利完成。原來有些人曾預言:“三系三系,三代人也搞不成。”可是,不是三代,而是三年就三系配套了。
群眾運動威力無窮
毛主席指出:“什么工作都要搞群眾運動,沒有群眾運動是不行的。”我國雜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并很快在生產上應用,是在黨的領導下,大搞群眾運動的結果。
雜交水稻的研究應用過程,是個大規模的群眾性科學實驗運動。在黨的領導和關懷下,有關部門堅持毛主席的革命路線,以農科所、良種場、農業院校為基地,以貧下中農為主力軍,組織起浩浩蕩蕩的科技隊伍,廣泛開展了雜交水稻的科學實驗活動。各地通過舉辦學習班、技術訓練班、座談會等形式,發動群眾,培訓骨干,把技術交給群眾,又及時總結交流群眾中創造的好經驗、新技術。各科研部門實行專業隊伍與群眾隊伍密切結合,理論研究與生產實踐密切結合,依靠群眾,開門辦科研,把研究、試驗、示范、推廣,環環緊扣,在普及的基礎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導下普及,不但使以貧下中農為主體的農業科技隊伍迅速成長壯大,又推動科研工作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發展。一九七三年,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后,一九七四年立即進行雜種優勢鑒定,一九七五年就試種五千六百多畝,一九七六年全國示范推廣面積就達到二百零八萬八千三百多畝,開始在生產上大面積應用了。
有人曾預言:雜交水稻的制種關肯定過不了,即使雜種優勢再強,也不可能在生產上應用。但是,廣大群眾遵照毛主席關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教導,經過反復的試驗,終于突破了制種關,創造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制種技術和體系。最初,制種田每畝只產十多斤,現在已提高到大面積畝產四十到五十斤的水平,最高畝產達到三百五十斤。廣大群眾在實踐中還創造了培育多蘗壯秧、合理密植、合理施肥、提高結實率等栽培技術,使雜交水稻充分發揮優勢,提高產量。現在,不少地方創造出小面積一季畝產一千三四百斤甚至一千五六百斤的高產量。
目前,一個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的群眾運動正在有關省、自治區興起,將為我國的糧食增產作出貢獻。
新華社記者(本報有刪節)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