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看毛澤東時代
作者:飄來的風(洛.嶺.潔.帆)
毛澤東生前給國人帶來了太多的災難和痛苦,毛澤東時代是一個讓國人都面黃饑瘦,營養不足的時代,是一個沒有言論自由的時代~~~~~~水生火熱用來形容那個時代是十分合適的。但哲學中告訴我們,事物都有兩面性。中國官方對毛的評價是三七開,這里雖有一些爭議之處,不過五五分還算說得過去的吧!
既然功過對半,為什么很多人對功視而不見呢?其實毛澤東的功績是一個個眼光十分長遠的事情,俗話:“前人種樹后人乘涼”,北宋范仲淹也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許這個“種樹”的階段,這個先天下之憂太過漫長,也太沉重,使得本身就飽經風霜的國人的背脊骨難以承受。也許那個“乘涼”,“后天下之樂”對于幾代人類的生命期限來說太過遙遠,遙遠得足以把最初對那個美好時代的向往熱情徹底消磨干凈。也許這就是為什么毛澤東的那一半是當下人們不足為道的原因吧!
現在我們撇開遙遠得很不現實的期限,讓我來說說這個種樹是種的什么,憂是憂的什么吧。
先來看看世界現狀吧。世界在戰后只有亞洲四小龍加入了發達國家俱樂部,豈不說四小龍是不是在獨裁時期起飛,就說他們的國家類型就不能和中國相提并論,所以各為最好不要拿四小龍特別是臺灣來說事!而其他的發展中國家要變為發達國家是何其難也!非洲不用說了,拉美和東南亞鬧“拉美病”,蘇東國家自我爆炸!很多國家都是離跨進發達國家俱樂部就一步之遙,可就這時候垮了。而在世界上只有兩個例外!----中國和印度!
我可以明確的告訴大家今天中國取代的成績完全是毛時代奠定的基礎!印度才剛剛起步所以不好評論。
首先說毛第一個功績徹底完成了土地改革!世界上但凡要想完成工業化的國家,都必須進行徹底的土地革命,英國圈地運動、法國接二連三的革命、蘇聯的土地改革。因為土地制度是舊時代的核心與本質,土地革命完成后其余的拖累工業化的因素也將不起作用了。看看印尼吧,印度吧他們就沒有完成土地革命,印尼不用說了,而印度目前越發的感覺舊有的土地制度很種姓制度對工業發展的拖累使得印度經濟的發展后勁不足!
第二:毛確立了中國獨立自主的發展戰略模式。
國防:中國的國防技術雖不如西方發達國家實力。但在整個發展中國家中是最先進強大的,在發展中國家中真正擁有獨立自主的研發能力!這不僅要歸功于毛,也要歸功于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封鎖和蘇聯的背信棄義。當今俄羅斯人就非常的惱火,賣給中國的軍事裝備不多于會就發現在國際武器市場上有中國的同類仿制成品與其競爭,所以俄羅斯在賣給中國時總要留一手,有時候還需要簽定協議既在幾年內不允許中國仿俄的該裝備進入國際武器市場。SU-30賣給中國的就遠不如賣給印度的先進。而反關得到更大技術支持的印度呢,不僅仿制學習俄式技術很“笨”而且還陪本花高價把俄專家請來看故障,俄專家還不買帳!
經濟與產業:毛確立了中國獨立自主的經濟與產業發展方針。一國的經濟獨立是相當重要與關鍵的。看看拉美,是啊他們想造發動機,美國來的顧問就說:“這些東西你們不用造了,就算造了也趕不上我們的好,而且買我們的更便宜劃算”拉美國家聽了絕對,是啊也對,就照辦了,結果怎樣發現自己上當了,產業升級不了,經濟結構畸形,傳統優勢產業(勞動密集型)現在又被中國人槍了飯碗!該自己國家發展的東西絕對不能讓給外國人,即使技術很糟糕也得陪本發展。很可惜的是,如今的中國政府有些背離了毛的指導思想,“運十”的破產就讓我們想起了拉美的痛。
外交:毛還確立了中國外交的獨立。在國際上只有獨立外交的國家,才能真正在國際上真正站在自己國家的利益的一邊!
第三:這是我要著重說的。毛確立了中國“高積累低消費”的趕超式重工業化路線。“高積累低消費”最早由德國人首先提出。世界上但凡后進國家在成功地實現了趕超后都有個典型的“高積累低消費”的時期。日本、德國、蘇聯都如此。
很多經濟學家就因此指責毛不懂經濟學。我們知道經濟學是一門研究經濟節約的學問。但在涉及國家生死存亡繁榮富強的重大戰略上我們根本不能有一絲的節約幻想。說得不好聽的話:在國家要實現偉大戰略趕超的加速工業化積累時期,經濟學家應該滾一邊去!可以這么說,毛確立的工業化趕超路線與蘇聯、納粹德國、日本走的是一樣的道路。為什么“高積累低消耗”的重化工業路線很重要呢。
我們來回顧下歷史:
一戰以后,出現了一個社會主義政權,蘇聯。俄國本來是歐洲的一個落后國家,人民生活很苦,可是俄國的沙皇卻也為了殖民地的爭奪參加了世界大戰,結果老百姓開始革命,最后一來二去成了蘇聯。蘇聯時代,政府有強大的政治優勢,列寧說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不去搶什么殖民地,俺們要建設自己的新國家。于是,一種更徹底的“高積累”型的工業化模式開始了。具體是如何執行的,不是俺要說的重點,俺就不說了。結果呢,大家都知道了,蘇聯用了僅僅十五年的時間,通過社會化的大生產,完成了基本的工業化。而后一躍成為了歐洲最強的工業國家。這個現實,震驚了當時全世界。“社會主義”一下子就成了當時最流行的詞語,世界各國紛紛出現了學習共產蘇聯的熱潮。中國也是在這時候,看到了一種強國的希望,很多有志之士紛紛信仰起了馬列。當然,由于俄國革命以前雖然是落后,但本身也是有一定工業基礎的。所以用了十五年。呵呵,中國就慘綠,一張白紙。所以中國只用三十年就基本完成工業化本身就是一個奇跡,也是我們中國人應該驕傲的地方。
一戰沒有解決殖民地問題。戰敗后的德國出了個希特勒,其實歷史課本上的希特勒是個大壞蛋,殺人如麻。的確,他是個大魔頭。但這個人也是有一定本事的,否則聰明的德國人怎么會那么如癡如狂地崇拜他?他一上臺就開始進行工業的整合,施行徹底的“獨裁”統治,以便為順利完成“高積累”打下政治基礎。然后就開始“打造”德國的“骨頭”--基干產業。德國本來就有工業基礎,再加上希特勒“要大炮不要黃油”的高積累政策,很快就成了僅次于蘇聯的歐洲第二大工業國。
當時的中國也在為究竟走什么樣的工業化道路而爭論,這里,我引用一段話。“1928年,北京政府倒臺,南京國民政府建立。1928-1931年間的實業部長孔祥熙提出了以重化學工業為主導的國營企業發展計劃,以國家的國防為目標。但孔祥熙的計劃沒有資金支持,沒有進展就結束了。1931年末,孔祥熙的后任陳公博提出了以民間輕工業為主體,“輸出志向工業化”的戰略,提出了“保稅工廠”等措施,陳公博的經濟政策是戰后一些國家共通的策略。(呵呵,就是類似今天的出口導向型經濟,和保稅區。歷史是多么相似呀?)1928-1933任財政部長的宋子文也積極推進民間輕工業的發展,反對發展國營企業,反對強化國家對經濟的管理,反對建立重化學工業。宋子文的主導思想是:1活用民間資本;2抑制政府財政支出;3國際分工協力。為什么重視輕工業發展,陳公博如此解釋:作為國家的根本大計來說,毫無疑問應該發展重工業。但為什么著重發展輕工業呢?首先中國缺乏重工業的熟練勞動力;其次重工業需要大量投資和相關產業配合,民間資本很難投資;第三外國政府對本國的重工業有大量的援助金,中國政府沒有這個財力。
中國需要采用什么樣的經濟體制,資源委員會的翁文灝有如下論述:現在各國的經濟體制,概括的說有三種類型。
[甲]完全國營和計劃經濟,蘇聯為代表。短時間重整了軍備,成為強國,但民眾付出了巨大犧牲。但可以參考其計劃經濟的方法和勇敢前進的精神。
[乙]政府完全統治下的全體主義經濟,以德意日為代表,同時容忍私人企業。增強國家全體的力量和軍備,侵犯其它國家利益。這種體制能夠克服自由散漫,在短時間取得成果。但是,中國愛好和平,要為國際和平做貢獻。
[丙]以自由競爭為主,部分政府控制,以英美為代表。部分政府控制與上述的兩類體制不同,是守護和促進市場經濟的自由,比較適合中國的國情。
民國期間以民間輕工業為主,采用自由市場經濟體制,抗戰時則向計劃統治經濟傾斜。有意思的是,積極推進民間企業的張謇、宋子文、陳公博等都擁有自己經
營的民營企業。由于采用民營資本為主體的自由市場經濟體制,民國的經濟發展非常迅速。按Chang (1969)的記載,工業增長率在1912-20年間高達13.4%,1921-22年有一短暫蕭條,1923-36,為8.7%,1912-42,平均增長率為8.4%,整個1912-1949,平均增長率為5.6%。而在二戰前民國時期,盡管連綿戰爭,工業增長率仍高達8-9%。而在同一時期,日本采用重工業優先的統制經濟模式,效益低,增長率低下。戰前工業增長率僅3.8%,20年代的增長率又退回到3.8%。1932-1936由于向戰爭突入,工業生產又加速,工業增長率才達到11.1%。(像不像今天中國和日本的樣子?呵呵。。。)
中國日本在甲午戰爭后才拉開差距,但中國銳意進行了政治和經濟改革,民國期的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增長率遠遠高于日本。30年代是中國的黃金十年,上海非常繁華,有東方巴黎之稱。”“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一戰爆發,江南造船廠1919年承建美國“官府”級萬噸運輸船。但是建造所需的材料,關鍵部件及設計圖紙都由美國提供。自己沒有任何技術,只是組裝,沒有對基干產業產生推動作用。以至于“官府”級建造完成后,再也沒有建造類似的船只。”----刷盤子!!!!~!~!~!
中國在干什么呢?原來中國也沒閑著,在為人家打工,進行裝配。30年代,大量的勞動力涌向廣州,上海等大城市,工業列強的基本零件到了,中國就把它們組裝一下,然后交給強國,賺個打工費。(呵呵,多像今天的中國呀。)上海一夜之間成為了東方的巴黎,燈紅酒綠,鶯歌燕舞。好像眨眼間中國成了發達國家。這就是有名的黃金十年。隨著日本大炮的巨響,這個夢終于被震醒了。中國才發現,上海的繁榮原來抵擋不住海上的軍艦,裝配工業的泡沫也不堪日本刺刀的一擊。中國一潰千里,險些亡國。抗戰期間中國工業不能為前線提供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門重炮。而日本卻可以建造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戰艦“大和”,生產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戰斗機“零”式。中國經過了十年“黃金時期”高速經濟增長后,竟遠遠落后于經濟增長緩慢的日本。中國所謂的工業增長實質上是把自己的資源加工好后送到國外,人民生活迅速降低,掙來的錢用于富人們奢侈消費,而沒有用來提高民族的知識和技術水準。(呵呵,可見,GDP根本是個屁)而太平洋對面的美國,則開動了那無以侖比的重工業機器,依靠其強大的基干產業,與日本和德國兩頭作戰。二戰中,美國發明的成千上萬轟炸機一擁而上的地毯式轟炸,把老牌兒帝國主義的英國大兵都嚇呆了:這哪兒是打仗啊,整個是毀滅!德日軍隊首先面對的不是英勇的士兵,而是彈雨!美國的戰法依靠的就是那源源不斷的物資!那源源不斷的物資,依靠的就是完整的基干產業,和重化工業。
為什么中國當時工業發展迅速,卻沒有“工業化”了呢?原來,當德國日本發展他們的“骨頭”的時候,中國卻只發展了“肥肉”。什么是“骨頭”呢?骨頭,就是基干產業,如精密機床制造,鋼鐵深加工,半導體制造,發動機及材料制造,石油化工原料及化工深加工等。其特點是投資大,效益慢,但一定要有。它是為從礦產開發到機械制造,再到大型機車,軍工,艦船,再到輕工業,裝配工業,紡織工業等等幾乎一切產業提供制造機械,和基本零件的產業。簡單的說,就是它為所有的產業提供生產的工具,和組裝用的基本零件。或者說,他是工業的核心產業。一個國家要成霸權,最好的辦法還是先發展自己的基干產業。比如,把精密機床業搞好了,精密核心零件自然就好造了。發動機搞好了,飛機性能自然就提高了。有了基干產業這根骨頭,自然就不用依附于美國日本了。否則沒骨頭,就成了南美。只能依附于有“骨頭”支撐著的發達國家。巴西也會造飛機,可是還要進口發動機。巴西還會造BMW的汽車發動機,可是從技術,到機床都必須進口德國的產品,自己造不了。
所以說,基干產業是重工業中的核心產業。這個概念實際上是德國和日本先提出了的,蘇聯也采用了。希特勒也曾經運用過,創造了強大的戰爭機器。可是后來德國戰敗,理論就進了冷宮。但德國人心里都明白,只干不說。這就是為什么德國的機械機床和機械設備,如汽車等至今是第一棒的。蘇聯呢,利用這個理論在二十年間就發展成了歐洲第一強。可是后來他看到這個理論的第一階段太好了,
就死抱著不放。結果就沒有再發展肉(輕工業)。后來的事兒你都知道了。骨頭的成長需要大量的營養,可是增長得不快,當德國日本把大量資源用于生產機床,石化,鋼鐵加工的時候,GDP,或是工業數據上,增長的很慢,或是根本就顯示不出來,所以感覺他們的經濟沒有發展。為什么呢?
重化工業有一個特點,就是當你初期投資時,需要大量的資金資源,提前生產或購買各種機械,技術工人,管理程序還都沒有磨合,各種技術工藝需要大量時間研制開發,操作技術還不成熟,產品質低而價高。所以表現在GDP上,顯示的貢獻不多,甚至是負值,就必須靠從海外殖民地掠奪來彌補,但如果沒有殖民地,那就只能犧牲國內其他方面(如農民,輕工業的犧牲)。等待化蛹成蝶。一旦突破了臨界點,重化工業的強大威力顯現了出來,產品數量就會以幾何速度增長,質量成倍提高,而價格則以幾何的速度降低。尤其是基干產業,他的發展可以帶動幾乎所有工業行業的發展。精密機床發展了,國家的工業品制造就發展了。半導體技術發展了,國家的芯片生產,各種電子元件的生產就發展了。鋼鐵加工發展了,國家的船舶,建筑,國防,汽車,航空等等都會有長足的發展。化工發展了,各種纖維,藥品,塑料,家居品就發展了。國家工業化水平就會飛快躍升至發達水平。而肥肉,則是容易增長的。裝配工業,不需要大量的資金資源,也不需要各種技術工藝的支持,只要有肯吃苦的勞力,和減稅免稅的政策就夠了。什么是裝配呢?簡單的說,就是把各種已經被基干產業生產出來的各種各樣的零件組裝起來。
大家都有這樣的經驗,自己都認識幾個“電腦天才”,電腦的事兒知道的很多。俺高中時就認識一位,他還是俺好朋友。當時電腦還不像現在這樣普及,所以俺還是很敬佩他的。有一天,他用了幾個小時,就自己“篡”了一臺電腦。無非是買來CPU,硬盤,內存等零件,按照說明書上的方法,一件件安上罷了。當時俺很敬佩。現在,俺也會自己裝臺電腦,恐怕大多數人都會了。裝配一臺電腦并不是一件很復雜的事情。可是如果你給這個高中生幾個小時,讓他去做一個CPU,他就不行了。恐怕幾年也未必行。這就是基干產業和裝配產業的不同之處。
一個是把自然界的原料變換為有用物品,另一個是簡單的把各種零件組合。但這種組合,是必須要基干產業提供零件的。國民時期的黃金十年,工業的發展實際就是這種肥胖,給人家打工。到頭來,別國的機器呼隆隆起動,坦克大炮從生產線下來,中國就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繁華的上海淪入敵手。自己卻手無孚雞之力。
中國近百年的血淚史終于在毛澤東的“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的壯語下閉上了帷幕。中國開始激懷壯烈的建設時代。這一點俺與你看法相同。正像你說得,“毛澤東時代的中國,由于缺乏工業基礎,一開始只能通過高積累來擴大工業規模,單純的依靠工業來推動工業,作者也認為當時的積累率了比日本還高,這樣做取得了極高的工業發展速度,對處于兒童期的中國工業發展是必要的,應該完全加以肯定。”
進行轉向低積累是必要的。就拿蘇聯來說吧。本來蘇聯做得不錯,長了骨頭。這也是為什么他曾經是世界超強呀。可有一點蘇聯錯了,連毛主席也曾批評過其錯誤,就是,一旦骨頭長成了,就要長肉了。光有骨頭是不行的。什么是肉呢,就是下游裝配工業,輕工業。蘇聯只注重了上游重工,可完成了重工建設后,沒有把下游發展起來。沒有肉,龐大完整的骨架就難以有足夠的營養補充,缺丐而垮。蘇聯在六十年代末骨頭就已經長成了,可是在以后的二十年里沒有發展肉,就是輕工和裝配工業。導致重工業營養不良,技術發展緩慢。同時因為長期的沒有豐富的輕工產品供應市場,使蘇聯人民開始懷疑其政策(呵呵,60年代毛就特地好心地警告過其領導人。。),結果大廈一夜垮臺.雖然中國從整體上已經脫離了工業化的軌道,大部分人口被排除于工業化進程之外,沒有消費能力,但占人口百分之幾的精英,卻享受著發達國家的生活水平。但中國有13億人口,就是這百分之幾的人口,絕對數字非常龐大,打破了長期以來的世界工業人口的比例,資源緊張問題越來越突出。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美國日本加緊壓迫RMB自由浮動,資本項目下自由流動。中國的上層社會也需要把資產向更安全,更有效率的地方轉移,金融自由化是大勢所趨。1997年,中國憑借中央政府強大的控制力和公信力避免了危機。但現在,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嚴重削弱,信用遠不如昔。各地方已逐漸與國外資本形成各自獨立的經濟圈,與中央博弈,地域之間是相互競爭而非合作關系。沒有基干產業,猶如無根草木的中國經濟在即將來臨的金融風暴下,前途會怎樣?
中國獨立、工業化、去工業化,幾十年的歷史畫了個圈,又回到了提供資源和勞動力的被支配地位。這次與上次不同,上次是被武力脅迫,這次卻是心甘情愿。中國人為什么勤勞而不富有?根本原因是中國人正像機器一樣把自己的資源加工后送往日本及國外。換回來花花綠綠的印刷品叫做外資,換回來的奢侈消費品供少數人享用。對于全體國民來說,可消費的資源事實上減少了,所以讀不起書,看不起病,也住不起房子,沒有養老和各種保障。國民的普遍教育沒有了,崗位培訓沒有了,生產知識體系瓦解了,剩下的只是積極性高漲的人肉機器,以血肉之軀對抗鋼鐵,憧憬著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經濟在高速增長,這一點無庸置疑。從南方的廣州深圳到長江三角洲的蘇州無錫,再到蘇北、山東沿海,渤海灣沿岸,處處都在大興土木,修公路,建廠房,成百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劃為開發區,以異常便宜的價格提供給外來投資者。無數的勞動力從西部和中部涌向這些迅速建立的開發區,再分頭流向各個流水線旁的工作崗位。石油、鋼材、有色金屬的消耗量也越來越高,雖然公路越來越多,但超載現象還是壓垮了路基和橋梁......這一切都證明,中國的工廠正在制造越來越多的產品。不過,從另一方面看,我們又很難把許多社會現象同“增長”聯系起來,工資確實在緩慢增加,卻始終跟不上物價和房屋價格的上漲,大學生們從學校里走出來,卻很少有人能找到合適的工作,越來越多的人被醫院的高收費剝奪了基本的醫療保障,整個國家不斷在外交上讓步......增長為什么沒有帶來幸福?繁榮為何不帶來富強?...華岳論壇-"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外匯儲備超過4700億美元,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年均增長8%,在世界經濟一片低迷中,一枝獨秀……。發展是硬道理的內容最后變成了掙錢是硬道理,一切用錢衡量,掙到錢的就是好貓,沒有利潤的事情就是無謂的浪費。歷史輪回,中國又走上了以掙錢為硬道理的發展道路。人均GDP在增長,但國民的生活卻每況愈下,三農問題,下崗,教育醫療產業化,環境污染……。改革開放極大調動了積極性,一天干十余小時司空見慣,為什么干的越多得到的越少?原因是把自國的資源和人力往國外運,多運多得,極大調動了積極性,而中國卻是人均資源匱乏的國家。GDP的增長對工業國家和落后國家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在工業國家反映的是資源流入,落后國家反映的則是資源流出,人均資源占有量的下降。換來的高級產品,只用來奢侈消費,并沒有用來改善民族的知識和技術,反而還破壞了民族的獨立性,學生在教育產業化中失學,熟練工人在下崗運動中死于貧病,基干產業徹底瓦解。掙來的錢是自己的嗎?如果辛苦掙來的錢必須去購買西方以壟斷價格出售的工業物資,才能維持簡單再生產,這種錢只是在我們的手中打個轉而已,不是自己的財富。如果掙了錢,買房子置了家當卻沒有力量捍衛,也不是自己的,這個世界遠沒有大同。歷史上的滿清和民國不用說了。現在,雖然武力熱戰的可能性小了很多(臺灣是個問題),但斗爭卻一刻不停,方式更加邪門離譜,輕輕一點鼠標,幾十年積攢的貨幣,可能瞬間灰飛煙滅,還欠上還不清的債。依附型的中國經濟,有捍衛國家的力量嗎?”--愚蠢小豬《刷盤子》至于3億噸鋼,是很好,俺也非常高興。不過這里有兩點是要說明的。第一,鋼的質量好了,但是你是否注意到,生產這些鋼產品的設備,都是國產的嗎,或是進口的?如果生產設備都是進口的,這只能說明中國的基干產業正在瓦解,而不是你說的成長。俗語道:“受人魚,不如受人漁”。(意思是:得到人家的魚,不如學如何釣魚。)就是說,用別人的機器生產出的先進鋼鐵,其意義遠遠小于用自己的機器產品生產。中國能買外國能賣的技術,設備,中國其實都已經買了。可是人家賣你機床,設備,不是叫你自己造機床和設備呀!由于進口很多先進設備,中國的機床業反而沒有了市場和資金去發展本來就相對落后的技術,只有863那點兒資金是遠遠不夠的。最終你只能更依賴外國產業產品,導致基干產業的落后。第二,如果你注意看新聞的話,你會知道,現在中國還在大量進口鋼材--中國無法生產的鋼材。連鑄比只是眾多鋼材指標中的一種。俺想你也知道,中國的命脈工程--三峽中的鋼材,就不是國產的吧?好像是日本的。這能說明中國的鋼產水平有了真正的提高嗎? 毛澤東用高瞻遠矚的眼光提出工業化目標,號召群眾忘我奉獻,艱苦奮斗,涌現出無數王鐵人,中國人民節衣縮食,硬是用了三十年時間走完了西方上百年走完的工業化道路。(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要用三個五年計劃的時間,在我國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初步實現由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為此,在投資中必須優先集中在工業尤其是重工業,然后才考慮農業和輕工業;在處理積累和消費的關系上,必須保證提高積累率來發展生產資料的生產,然后才能適當考慮提高人民生活的消費需要。這個原則是中國工業落后的國情所決定的.)建國后至1976年,中國擁有的可不只是兩彈一星,中國幾乎擁有所有的重化工業,包鋼,首鋼,攀鋼,武鋼,邢鋼,一汽,二汽,東風,葛州壩,徐重,各地開花的各種農業機械,化工化肥廠,軍工,導彈基地,高性能計算機,航空工業,航天工業,石油工業,遍布全國的水電站,火電站,科技方面,人造胰導素,運十,高性能計算機,核潛艇,雜交水稻,我國第一臺天文測時、測緯光電等高儀。。。。中國從只能仿制漢陽造,一躍建成了完整的工業體系,可獨立設計和生產現代工業的幾乎所有種類的產品.注意,所有這些,都是僅僅三十年間完成的!中國人民的民族自豪感空前高漲.1975年,周恩來在全國人大會上提出了到二十世紀末,實現工業,農業,國防,科技四個現代化的偉大目標在這樣一個民族空前進步,國家大步邁向現代化的時期,怎么會有人睜眼說瞎話,說”經濟要崩潰”,說“毛澤東不懂經濟”呢?現在有那么一些現在有那么一些情況:中國高層感覺到了中國經濟的危機----中國經濟空心化危機,雖然高層表示會“繼續改革”,但是他們已經敏感到中國經濟在劇烈的發生什么變化。嚴格的改哪行倒哪行的改革是靠外資進入中國的配合,才使中國獲得表面上的繁榮的。但實際上什么問題都沒有解決,表現在廣大人民看不起病和讀不起書上。如果沒有解決這個問題,而硬說中國人民生活水平已經獲得巨大的提高,誰相信呢?最多是解決溫飽而已。而解決溫飽的代價是沉重的。如果不是外資在中國,中國改革導致的普遍失業和倒閉將是什么樣子?那么外資在中國又怎么樣呢?改革后,中國企業以最低的價格被外國兼并,中國股票以最低的價格等待外資來買。。。。。。改哪行倒哪行,又靠外國人的進入來遮蓋罷了。吃虧的是誰?得利的是誰?失去民心的是誰?只有老天能夠知道,外資能不能使中國“崛起”?什么說中國高層感覺到了中國經濟的危機?首先是東北的國有企業出賣給外資被叫停。其次是中國開始內外資稅收并軌,再次是中國在汽車、航天、高速列車、核電等領域大力支持國產化。為什么德國表示不再領頭“解禁軍售”?當然是巨大的高速列車合同沒有拿到。等于說,中國領導人終于發現,精英說的市場換技術實際上是失敗的。精英嚴重依賴外國思想已經被及時終止。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國經濟沒有骨頭,只有虛肉!!! 英國著名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其著作《國富論》進行了概括描述,他認為國民財富的產生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勞動力的技術、技巧和判斷力,二是勞動力和總人口的比例,在這兩個因素中,第一個因素起決定性作用。古人說:“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一個國家想要走向真正的繁榮富強,就必須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建立起強大的民族工業做后盾!為此,在投資中必須優先集中在工業尤其是重工業,然后才考慮農業和輕工業;因為重工業是工業的基礎,就像蓋房子一樣,必須先把根基打牢!!!在處理積累和消費的關系上,必須保證提高積累率來發展生產資料的生產,然后才能適當考慮提高人民生活的消費需要。等你的現代化獨立完整工業體系完全建成之后!就可以用這臺強大的工業機器來生產全部社會財富!還可以生產用來稱霸世界的戰爭機器!!!!!!!!!!中國現在的經濟情況和蘇聯正好相反,蘇聯是沒有肉,龐大完整的骨架就難以有足夠的營養補充,缺丐而垮。中國現在的經濟情況是沒有骨頭,或者是骨頭軟,但是卻有龐大的虛肉和軀體,最終也將被軀體所壓垮!!! 就這些功績,就算老毛殺人如麻,他的統治使那個時代的人們水生火熱,但僅因此就足以使毛成為世界上最最偉大的人!周總理的人格不人不佩服,但他緊緊的跟隨毛,就因為他深知只有毛的思想才真正能使中國崛起!成為世界強國!才能使中國垮進發達國家俱樂部。很多人都在說“拉美”病和東南亞金融危機。其實這些現象只是建國前“民國”另存形式,“民國”就是“拉美病”“東南亞風波”的原始版本!其本質原因就是基干產業的落后----刷盤子經濟惹的禍。另外有些人愛說毛的獨裁。是的人類最終要踏上民主的道路,民主是一國也是全人類的最終要達到的政治目標。但民主僅僅是一個目標,要實現最終的民主在條件尚不具備民主的前提下不見得也非得走“民主”之路!這時期走“民主”反而會適得其反,事倍功半!英國在資本原始積累階段完全是靠專制與獨裁起家的。都鐸王朝的伊麗沙白一世,斯圖加特王朝,以及后來資產階級革命以后相當長的時間都不是民主法制的國家。而這時期是英國在日后代替哈布斯堡家族成為新的日不落帝國的一個非常必要的時期,這時期英國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為全面的工業革命奠定了堅實的資本基礎。英國的民主化進程是直到19世紀在工業資產階級的推動下,英國通過1832年、1864年和1888年的議會改革,實現了政治的民主化.正是在他們的促使下,英國通過了世界上最早的社會立法,開創了社會改革的先例,政治民主擴大為社會民主.英國能很早的民主化是有很多優勢的。其一:我前面已經說了其一較早時期專制與獨裁的諸多政治軍事經濟上的成功為日后的民主進程奠定堅實的基礎其二:英國是工業化最早的國家,英國可以沿著比較自然的路線來進行產業發展,既先發展滿足人們消費需求的輕工業然后逐步過度到重化工業或裝備制造業。所以英國可以在工業革命初期就可以著手進行政治民主化改革。其三:英國工業革命使英國從全球賺取的財富積聚增加,中產階級的大量涌現,為政治民主化提出了要求 為什么我不認為其他多數國家,特別是很多地理條件不很優越的國家不能過在的民主化呢。一:后進國存在趕超先進國,擺脫在全球貿易中受先進國制約的巨大壓力,工業基礎不如先進國雄厚,所以必須加快產業產業升級。所以不能走先輕工業和消費品加工工業后重工業的傳統自然路線。必須先以制造生產資料的重化工業和裝備制造業為主導,使得工業基礎變得雄厚,然后以雄厚的重化工業和裝備制造業基礎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而重化工業有很多麻煩的特點:1,他不生產人們直接消費的物資產品,人民無法短期直接享受自己勞動所創造的成果;2,重工業需要國家血本投資;3,重化工業短期沒有任何經濟效益,國家在這時期的宏觀經濟將給人不繁榮不景氣的表象;4、重化工業需要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并進行重新分配。所以重化工業有時候特別是存在追趕任務的后進國家需要政府的行政命令甚至讓全國人民都勒緊褲腰帶不吃不喝煉鋼,造機床。這在高度政治民主化的國家是不可能出現的,你要使你的民眾勒緊褲不吃不喝的來給你制造大機器的話,小心你被在野黨趕下來。德國在19世紀末的趕超英國的過程中,就是有個強有力的強權政府著重對重工業的發展,日本在50年代初政府不顧大批貧民的反對強制發展重化工業為60年代后期經濟的起飛奠定了良好的工業基礎。 二,后進國在國際政治經濟環境中與先進國相比處于劣勢。必須要有個強有力政府統一國內立場突破這些制約因素。比如,關稅,匯率。在高度民主的國家中,政府如果提高了某商品的關稅,那國內的依賴這些商品的下游企業或者消費者就會強烈抗議,有時候會在國會上吵上幾個月都無法解決矛盾。而如果一個權力集中的政府那就不一樣了。他如果負責的話會做出對自己國家和民族更有利的選擇----大幅度提高關稅保護民族產業而無需去管國內反對者,很可能占公民多數的反對者的聲音。19世紀末,德國的技術已經不比英國落后,但其進口關稅仍然遠遠高于如今各方面技術都還很落后的中國的12%。 三,后進國在技術上受制于先進國。必須有強力政府組織全國突破。你比如,眾所周知在技術時代,掌握和制定技術標準得天下,而有普遍號召力的技術標準往往掌握在先進國手中。中國2003年12月1日起開始實施兩個無線局域網國家標準WAPI,任何在中國大陸進口、生產和銷售不符合這標準的無線局域網的產品就被禁止,這在高度民主的國家是不可想象的(比如Intel的迅馳產品如未獲得強制性產品認證書和未加中國強制性認證標志不得在中國出廠、進口和銷售)、在高度民主的國家這是不可能出現的事情。但這是應該做的,做得真精彩! 四、后進國資本原始積累沒有完成或者不充分,全球資源和資本很可能被先進國瓜分完畢。落后國家要么挑戰先進國,要么利用自己的國內進行資本積累。高度民主化的國家要挑戰先進國不可能象權力強大的國家那樣更能集中自己的力量。而如果不象挑戰先進國靠自己的國內進行資本積累在高度民主的但需要趕超的國家是不可能的事情!斯大林就是靠剝削本國的農民完成的資本原始積累!蘇聯因此成為綜合工業實力相當強大的國家。另外后進國政府要趕超先進國必須把國家的經濟命脈牢固的掌握在政府手中!特別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工業,某些高技術行業!高度民主自由的國家是不會這么做到的。切記:蘇聯的失敗給了我們一個深刻的教訓!過早的民主化改革(戈爾巴喬夫開的頭)把蘇聯帶進了墳墓,經濟陷于難以自拔的尷尬境地。人類文明發展的經驗告訴我們:經濟革命總是先與政治革命而出現,只有等經濟革命深化后才能在政治上跟進,任何試圖顛倒過來的做法都只回適得其反!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相關文章
烏有之鄉 WYZXWK.COM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