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吏治研究之附錄——開明專制不可行,權貴富人不可信
——歲月之書摘錄整理自《中國官僚政治研究》,王亞南、孫越生著
歲月之書按:
昨天轉貼了一篇批評窮人的文章,用來說明如果“燒了舊制度”,“翻身掌權”的“窮人干部”如果沒有新力量的約束,會迅速墮落,因此我并不主張血流成河的造反,那只不過是幾千年來的惡性循環;反之,我也不象那篇文章中主張的那樣“相信富人”,我相信國際歌,“從來就沒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我常去張五常的博客,對他的文章我經常提批評性的建議,幾乎篇篇被刪,現在都有點懶得去評論了,以張五常為代表的這批主流經濟學家們在政治上是主張“開明專制”的,在言論上也不象在經濟領域那樣主張“自由主義”,他們代表現有分利集團的利益,主張維護甚至繼續擴大這個集團的權益。
我則恰恰相反,無論對待政治領域的壟斷還是經濟領域的壟斷,我都主張針鋒相對的去斗爭,以實現利益的相對平衡,按照這種標準,無論在政治領域還是在經濟領域,我才是主張維護自由競爭的真正自由主義者,主流經濟學家的“經濟自由主義”、“政治開明專制”實際都是寡頭壟斷主義,但是既然自由主義這個美好的名詞已經被他們率先占領,并且愚弄了視聽,我只好自稱屬于新左派,想混進這個具有“先進性”的隊伍。
2003年與何新關系緊密的興華論壇“懸賞”征集經濟類的帖子,以“解決”一系列的三十三個問題,我那時正失業在家,閑極無聊就順手寫了幾個帖子,果然那個“懸賞解決問題”的帖子被取頂了,然而我卻沒得到什么“懸賞待遇”,仔細觀察論壇,沒發現還有誰寫過關于這個“懸賞”問題的磚頭帖子,郁悶中仔細閱讀何新最新聲明的文章,發現竟然被無記名的批評了我犯的那種錯誤:我雖然也主張民生(何新的說法是社會保障)、也反對權貴分肥國有企業集體企業,但我用的理論工具卻是“自由主義”的。要混進新左聯盟這個隊伍,以我的條件資質,恐怕都比較困難了,呵呵。(后來在本人死皮賴臉的索要之下,終于成了興華論壇上的“貴賓”、“斑竹”,勉強可以“掛羊頭,賣狗肉”,充當“新左陣營”里的小嘍啰,不過這個論壇興盛一段之后就逐漸平淡了)
從上面我搞“投機活動”的事例可以發現,新左陣營也是一個大雜燴,對待政治的觀點不一而足,國家主義民族主義欣賞集權專斷一些,其它派別欣賞“人民選擇”一些。
鬼谷青衣批評指正我諸多毛病,我一直慚愧無以回報,今天寫到這兒突然來了興致,就順便也給青衣找找bug蟲子,嘿嘿。南溪姐在博客上寫了桂林合并的一個事例,眾多網友諸多評論,青衣曾有一段表示這樣的意思:給她絕對的權力、信任與尚方寶劍,她要造福一方,實現“人民選擇”的制度。對于此種志向,我并不懷疑青衣的道德及能力,但我不欣賞這種實現的方式,理由:一是因為很難遇到這樣任事的天子,不是百日維新的那種天子,而是真正壟斷權力的天子;第二是這種實現的方式不可克隆,無法復制、推廣經驗,擁有絕對權力的天子把地域(某領域)權力下放,造就獨霸一方的封疆大吏,“所守或非親,化作豺與狼”。(青衣的這個觀點實際與下面文字講的“新權威主義”異曲同工。)
我贊賞的是青衣的另一方面觀點,意思是“每個人都結合自己的利益去奮斗、去斗爭、去參與政治”,我曾經在原來的文字中表達過類似的觀點,即“所有的政治都是地方性的政治、所有的政治都是生活性的政治,所有的政治主張必須有具體的利益代表要求,所有的民主制度必須尊重原有的地方傳統,所有的最高層民主都要從最基層累進而來”。
對待現有的分利集團,我主張斗爭,而且斗爭的方式對于個人來說,不主要體現在“國家大事”上,而主要體現在爭取或維護自身的正常利益上,比如:小區的物業管理、農村的村民自治、學校的班委會選舉、民工的按時發薪等等,在這些與自己切身相關的小事情上積累政治經驗、形成廣泛性集團組織,逐層累進,最終實現“換藥不換湯”的“人民選擇”制度。(在累進到最高層之前,“國家大事”中的利益代表要求,只能期望存在一些尚有“良心”的政治精英和知識分子,只能期望“黨和國家”,這或許就是遠遠批評我的“緣木求魚”,呵呵)
按語太長,無可奈何之屬,因為下面的文字太枯燥了,所以寫了一些“歲月之書”所歷所經的事情,算是解釋一下下面的理論分析的環境與氛圍。
“新權威主義”也是現代化理論的一種,我對新權威主義存在質疑。
一、什么是新權威主義?
什么是新權威主義?新權威主義自稱是“開明專制”或“穩健民主”,并自認為在民主化問題上是與主張民主制度一步到位的“激進民主”針鋒相對的一套觀點體系。但它的論點還在不斷閃變,就目前來看主要的有下列五個。
(一)民主三階段論。(1)運動的民主,是現代化的前提,也是新權威合法化的前提;(2)活動的民主,是防止現代化向舊權威蛻變的保證;(3)制度的民主,是現代化的結果。完全的新權威存在于活動的民主階級,到了制度的民主階段,新權威趨于消亡。至于什么是“運動的民主”和“活動的民主”,則并無明確的界說和內涵。
(二)市場化先行論。經濟自由是政治自由的條件,而政治自由則不是經濟自由的條件。民主制度的實現需要一系列前提。最基本的前提是公民的產生。而公民的產生要以政治和經濟分離為前提,政治分離又要以市場化為前提。只有在市場化的基礎上才有經濟利益的多元化,才產生不同利益的社會集團和社會契約,才有可能實現多黨政治和分權制衡。沒有市場化的民主是不孕的民主,甚至可能導致更大的專制。所以,普選制、議會制、分權制等民主建設不能畢其功于一役。必須先市場化,后民主化,市場化完成之日,就是民主制度化開始之時,或者是局部重疊。
?。ㄈ┬聶嗤δ苷摶騼墒直WC論。新權威一手保證市場化,一手保證社會穩定。在政治經濟高度一體化的社會里,市場化意味著傳統反市場力量形成分割權力的“狂歡聚會”,這時只有新權威主義才能伸出政治干預之手,保證推進市場化。而在市場化和活動的民主并行發展的雙軌之間,又需要新權威來保證社會秩序的穩定。
?。ㄋ模嗤c自由結合論,或專制與自由調情論。民主是權威與自由的結合。新權威階段是通過民主的實踐把權威與自由結合起來,民主制度階段則是用制度把權威與自由結合起來。新權威就新在不是在剝奪個人自由的基礎上建立專制權威,而是以權威來保障個人自由。
?。ㄎ澹┚⒄握摗P聶嗤枰獜纳系较乱淮笈⒎肿樱貏e需要一位強有力的人物,形成堅強的中央領導權力,以開明的專政或強人政治來維持社會的穩定和消除經濟自由的障礙。等到中產階級在強人政治保護下穩步發展,現代知識分子得到中產階級支持而同步壯大,二者聯盟與強人政治抗衡,出現政治多元化,民主于是得以壯大,直至最后一個新權威主義的政治強人被趕出政治舞臺。
把上述五點歸納起來,新權威主義就是用開明專制來維持社會穩定和保證市場化,通過實現市場化培養出多元化政治的承擔者中產階級和現代知識層的聯盟,以取代開明專政,建立民主制度。
二、新權威主義的后果
專制強權與資產階級又勾結又斗爭的開明專制老路已不可能再走,社會主義國家也不應該加以蹈襲。
強人政治最后很難不扭曲市場化而產生大批官倒,變相復活官僚資本、官僚買辦資本,從而在政治與經濟上不是扶植與保護“中產階級”,而是像歷史上所曾發生過的那樣,排斥、打擊“中產階級”。
在鼎足律不起作用而人治專制官僚政治規律大行其道的社會,它就不可能形成所謂的新權威,而只能是舊權威換湯不換藥的變相延續,反復出現,它也不可能出現真正的市場化、民主的實質化和制度化,而只能出現妨礙和歪曲市場化的官僚買辦資本化和民主的形式化,不可能扶植和保護“中產階級”,而只能是造就和保護官僚買辦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大官倒,在新的條件下恢復新的四位一體式的連帶體制。這種社會的基本格局,仍然是兩極對立,即官民對立的格局,從而是專制與動亂不斷交替的格局,一統就死,一放就亂的怪圈。
在這種實力對比懸殊的格局下,再強調片面的權威,只能是火上添油。在這種格局下強調專制大官和自由少女調情,其結果只能是自由被強奸,生出一個上不了戶口的“民主”。
新權威主義實際上是用專制和自由結合的概念,來偷換一切社會都需要的統分結合的概念,借以魚目混珠,欺騙群眾而已。在這種由歷史際遇造成的社會客觀條件下,走西方現代化的老路,通過市場化造出一個“中產階級”,再讓“中產階級”負起民主制度建設的使命已不可能,也不應該。從現實的國情出發,只能把眼光收回來,寄希望于并非“中產階級”的人民大眾的支持,一步步把人民爭取到參與有步驟有計劃的改革工程中來,以保證政改與經改同時并舉,雙管齊下,互相促進,互相推動。這是落后的社會主義國家擺脫怪圈,克服傳統官僚主義的惟一有效而保持穩定的途徑。
為什么有的社會主義集權大國,在實現市場化之前以公開化作為改革的先聲,為什么在蘇維埃代表制之外,還要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其目的就在于為改革爭取人民大眾的支持,通過把人民民主的權威依法樹立起來,來樹立自己有人民支持的合法權威。除此之外,改革還有什么成功的保障?
如果社會主義國家不能走這樣一條首先利用人民群眾的合法支持、合法權威來推行政改和經改的道路,而是拋開人民大眾,由強人政治新權威單方面發動“改革”,就必定是短命的“權威”,導致對抗、動亂、分裂、割據前景的“權威”。這就是繼承傳統封建社會而來的社會主義國家最根本的國情。
如果實行“先市場化,后民主制度化”的方針,則是正中官僚主義的下懷,不僅將斷送民主化,而且將斷送市場化!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