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思想的變化:
1903年梁啟超旅美后,目睹民主制下選舉競爭不擇手段,當選者多為庸材,深嘆共和政體不如君主立憲。他的富于感情的“流質”產格可能關系最大,“保守性與進取性常交戰于胸中,隨感情而發,所執往往前后矛盾。”因為“隨感情而發,”遂與革命黨徹底破裂。(讀此可知共和政體也有弊端)
革命黨與保皇會的思想戰:(今日激進和保守兩派也有類似問題的爭論)
始于一九○三年的上海與檀香山,漸及于舊金山、香港、新加坡。一九○五年后,《民報》和《新民叢報》的對壘,則為雙方的主力戰。
《民報》創刊時,梁的論調已轉變兩年,急待加以廓清。第一一期除了孫中山的發刊詞外,有四篇論民族、民權革命的專文,集中攻擊《新民叢報》,爭論從此展開。
先后參加者,《民報》方面有汪兆銘(精衛)、胡漢民(衍鴻)、陳天華、朱信(大符)、劉師培、章炳麟等,汪、胡的文章最為犀利有力。《新民叢報》由梁(啟超)一人應戰。
爭論的中心,一為革命問題。《新民叢報》謂革命必致內亂,內亂必致列強干涉,召來瓜分,應設法改良現在的政府,實行立憲。《民報》謂革命為內政問題,并非排外,國際情勢不許瓜分中國,縱令引起干涉,亦不足懼,反促起國民敵愾。現政府無改良可能,惟有將其推翻。
二為排滿問題。《新民叢報》謂漢人尚乏立國能力,而且在政治法爭方面已與滿人平等,應融合國內各族,成一民族,以抗國外諸族;如堅持排滿,是復仇主義、是暴動。《民報》謂排滿為排滿族的惡劣政府,滿族既倒,國內其它各族自可融合,排滿為政治革命的先決條件,希望滿洲立憲為不可能之事。
三為民權問題。《新民叢報》謂,中國尚不能行共和,即君主立憲亦不能行,因為國民資格不夠,條件未備,勉強行之必然亡國,只宜實行十年的開明專制。《民報》引天賦人權學說,說明人民具有共和國民資格,國民的能力,終遠勝于政府的能力;自由平等精神為人類所共具,中國人亦不例外;一旦革命實現,在民主政府下,國民實行民主政治的能力自能養成。
四為土地國有問題。《新民叢報》謂中國經濟社會組織較西方為優,土地兼并不劇,土地國有如行于革命軍興之時,游蕩無賴將乘機盡奪富人財產,以致天下大亂,如行于革命之后,弊害亦多,領先解決資本問題,方可談土地問題,“以獎勵資本為第一義,而以保護勞動者為第二義:”否則,他國資本將充斥于中國,中國人永為牛馬。《民報》謂革命系為多數貧民福利,以美國論,土地為少數人所有,資本亦為所有,貧富懸殊。“欲解決社會問題,必先解決土地問題;解決土地問題,則不外土地國有,使其不得入少數人之手。”全國土地歸于國有,則全國資本亦歸于國有,以國家為大資本家,從事生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