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河南百姓幫日軍消滅了20萬國軍
[史海鉤沉] 作者: 黑星人
我說的那年也就是43年冬至44年春。那時,日軍在太平洋戰場頻頻失利,從日本本土到東南亞一帶的海上運輸線隨時有被盟軍切斷的可能。為此,日軍于1944年1月24日發動了“1號作戰”(即豫湘桂戰役),以打通從中國東北到越南的大陸交通線。同年4月中旬,日軍集結六個師團、4個旅團、共6萬兵力分三路進攻豫中。
此時,豫中中國守軍為第一戰區副司令湯恩伯部,共有8個集團軍40多萬人。沒想到這些看似強壯的國軍在日軍面前竟不堪一擊,一潰千里。于是,“豫中戰役”歷時38天便結束了。國軍損兵折將達20萬之多,失城38座,河南省幾乎全部陷落日軍手里。
“這么不經打?40萬國軍居然損失過半,難道全是吃白飯的?”
此話問得好!我說出來你們可能不信,在國軍損失的20萬人數中,大約有5萬名軍人是被當地的河南百姓繳械而失去戰斗力的。在國軍與日軍交戰時,老百姓個個忙個不停。國軍的傷員撤下陣來沒人抬,日軍的傷員撤下陣來老百姓卻搶著抬擔架。這還不算,老百姓還親自帶路,幫著日軍四處去追擊那些走投無路的國軍散兵。
這是真實的歷史嗎?是的!一點不假!確實有為數不少的河南百姓在幫著日軍打國軍。他們為何要這么做,不怕背上“漢奸”與“賣國”的罪名?理由只有一個:國軍沒法讓他們活下去,日軍想法讓他們活下去。
要說這段歷史應該再往前推二年。“1942年夏到1943年春,河南發生大旱災,景象令人觸目驚心。全省夏秋兩季大部絕收。大旱之后,又遇蝗災。災民500萬,占全省人口的百分之二十。水旱蝗湯,襲擊全省110個縣。災民吃草根樹皮,餓殍遍野。婦女售價跌至過去的十分之一,壯丁售價也跌了三分之一。遼闊中原,赤地千里,河南餓死300萬人之多。”(摘自當年《大公報》)
老百姓痛恨國軍,水旱蝗湯,“湯”就是指湯恩伯的部隊。這些部隊還要以抗日名義強行征用農民的耕牛以補充運輸工具。對于種田的農民來說,耕牛就是他們的主要生產資料。他們忍無可忍,開始用獵槍、大刀和鐵耙把自己武裝起來。開始時他們還只是繳單個國軍士兵的武器,后來發展到整連整連地解除國軍的武裝。
這時,日軍打過來了!日軍過來第一件事就是向百姓發放軍糧,以收攏民心。國軍不管百姓死活,日軍為百姓打開生存之路,他們不聽日軍的話還會聽誰的話?在“國家如此積貧積弱,軍隊如此雜色林立,社會如此危如懸卵”之刻,為了生存,老百姓在寧可餓死當中國鬼,還是不餓死當亡國奴這兩條路上選擇了后者。
河南災情嚴重,《大公報》派遣張高峰記者到中原地區去采訪。1943年1月17日,張高峰寄回了一篇題為《饑餓的河南》的通訊。通訊中說:“記者首先告訴讀者,今日的河南已有成千上萬的人正以樹皮(樹葉吃光了)與野草維持那可憐的生命。‘兵役第一’的光榮再沒有人提起,‘哀鴻遍野’不過是吃飽穿暖了的人們形容豫災的凄楚字眼……”報道還詳盡記述了河南水、旱、蝗、風、雹等天災,并揭露當局向災民執行征兵、征糧等不管百姓死活的政策。
《大公報》總編輯王蕓生看到這篇通訊后深感事關重大,改題為《豫災實錄》,發表在2月1日《大公報》重慶版上。 2日,《大公報》王蕓生又寫了新聞述評:《看重慶,念中原》。當晚,國民黨新聞檢查所即刻派人送來人,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的命令勒令《大公報》停刊3天(3、4、5日),以示懲戒。
美國《時代》周刊記者白修德(Theodore&S226;H&S226;White)得知此事挺身而出。 1943年2月,他同英國《泰晤士報》記者福爾曼自重慶飛抵寶雞,乘隴海線到西安,過潼關進入河南。在洛陽,白修德“不時看見血肉模糊的僵尸從過往列車上掉下來”。在騎馬從洛陽到鄭州的路途中,“絕大多數村莊都荒無人煙,即使那些有人的地方,白修德聽到的也是棄嬰臨死前的哭聲,看見的也只是野狗從沙堆里掏出尸體并撕咬著上面的肉”。
白修德在后來出版的《風暴遍中國》一書中這樣描述著河南的災荒:
“1942年,冬小麥因為缺少雨水而歉收,但政府還是照常征收實物稅。這就意味著,在整個歉收季節里,冬小麥幾乎全部被政府征收掉了,省政府當局向農民保證,雨是肯定會下的,農民會有足夠的小麥和玉米來填充他們饑餓的肚子。但是,雨沒有下,1942年的整個夏天都沒有下雨,谷物的秸稈全都枯萎了。到了秋天,河南省饑荒開始蔓延。盡管重慶作出了很好聽的減稅決定,但每個軍事機關和地方當局還是要求千方百計地勒索賦稅。各縣政府要求農民交納的糧食比農民田里實際生產的糧食還要多,而且毫無寬容可言,吃著榆樹皮和干樹葉的農民,被迫把他們最后一點糧食種子交給稅收機關。身體虛弱得幾乎走不動路的農民還必須給軍隊交納軍馬飼料.那些無力交稅納賦的農民被逼得無路可走,只得賣掉他們的牲畜、家具甚至土地,換錢來購買糧食,交納賦稅。”
1943年10月,河南災情報告送到了重慶,國民政府派出兩名官員去河南實查。當確知此事為真時,蔣介石這才同意撥2億元紙幣作為災荒救濟款,同時令河南省政府下達減輕賦稅的命令。
救濟款送到河南是次年3月,2億元紙幣實際到帳只有8000萬。當地政府官員又為如何分配這筆巨款吵個沒完,最后干脆將這筆錢的大部分存入銀行,讓它養息增值。小部分發放下去,發放時還要扣除農民往年的欠稅款。
對于國軍在戰爭中的大敗,白修德采訪了一位國民黨軍官,指出問題的根源在于國軍的橫征暴斂。可這位軍官卻認真地回答說:“百姓可以餓死,士兵不能餓死。百姓死了,土地還是中國人的。如果當兵的都餓死了,那么日本人就會來接管這個國家。”
悲!這是中國人的悲慘一頁歷史!這也是民族恥辱的一頁寫真,而制造這場恥辱的除了天災,更多的是國民政府的腐敗而導致的。我覺得不是河南百姓的錯。
人最大的意義在于生存,生存也是一種奉獻。讓我們好好讀一讀法國學者阿爾貝特.史懷澤的《敬畏生命》一書吧!
2006-6-11晨三點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