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中國,三個時期的復興》
一篇值得關注中國復興標志的文章
張亦民
中國復興(或中國重新崛起)的起點在哪里?2009年1月13日《參考消息》16版右下刊有一篇西班牙《中國政策觀》網站在1月11日發表的署名文章,原題為:《中國,三個時期的復興》。參考消息的標題是《中國改革開放具有雙重意義》。文章還配有法新社發的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塑像。
這篇文章看起來似乎是研究中國復興起點的標志在哪里的學術文章,而從參考消息標題看,編者也似乎是同意文章的論點介紹給國人的。因這是關系到黨史國史和改革開放的性質的問題,故值得國人嚴重關切。
文章所指中國重新復興(崛起)的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1911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開始到失敗;第二個時期是1949年“毛澤東宣布新中國成立”開始,“尋找一條重新崛起的道路”,想通過“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希望用某種方式結束長達幾個世紀的衰落”,也未獲成功,于是開始了第三個時期的復興,即1978年開始改革開放的30年。文章所指改革開放的“雙重意義”:一是指改革開放本身的成就,一是指改革開放在中國復興的標志性意義。對改革開放的成就舉世矚目,不須否認,問題是無視1949年新中國成立開始的中國復興,而將改革開放作為“中國開始復興的標志”,這就不是一般的學術研究,而是關系到中國改革開放的性質與中國去向的政治問題。
本來,這是外國人對中國的一種看法,只要不是以反華為目的的文章,不論正確與否,我都抱著敬意的,但這篇文章之所以值得關注,就因為文章觀點與國內存在“兩種改革開放觀,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改革開放,同資產階級自由化主張的實質上資本主義化的改革開放”緊密相聯。而文章的觀點就是國內“資改派”的思想理論在海外的反映。應予以澄清。
(一)
首先,文章對“中國三個時期的復興”這個命題不能成立。人所周知,中國復興是針對近代中國受列強侵略而衰弱而言的,鴉片戰爭之后的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戊戌維新運動,義和團運動直到五四運動,都屬于中國復興運動。只是道路不對,未獲成功。如以復興的道路而論,辛亥革命是要在中國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以后隨著辛亥革命的失敗和中共的創立,意味著中國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并在1949年取得政權,標志著資本主義道路行不通,只有社會主義能救中國。這說明中國的復興只有兩條道路之爭,而不存在三個復興時期。在當今國際環境條件下,不可能有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外的第三條復興之路,也沒有兩種改革開放觀之外的第三種改革觀。
眾所周知,孫中山先生是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領導的辛亥革命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篡奪后,又發動了“二次革命”,特別是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他提出“以俄為師”的革命方向,這是孫中山革命道路上一次重要轉變,盡管這個轉變并不意味著他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卻為中國五四運動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準備了條件,也為以后國共合作奠定了政治基礎。孫中山逝世后,他主張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思想政策,為中共和國民黨左派所繼承,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消極方面的思想為蔣介石集團所發展,從而造成國共兩黨在20世紀的兩次合作與兩次分裂,直到1949年成立新中國,標志著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徹底破產。過去,國共內戰雙方互罵為“匪”,今天,可客觀針視為探索不同復興道路的斗爭。那么,這場內戰為什么使手無寸鐵的共產黨取得勝利?一要承認戰爭有正義與非正義之分,二要承認中共的勝利是中國廣大工農為主體的勞動人民對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的歷史選擇。
誠然,中共取得政權后,仍有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問題,并在探索中有這樣那樣的錯誤,但如果將“大躍進”的挫折和“文化大革命”的被否定就否定毛澤東與毛澤東時代,這是極端錯誤的。事實上,大躍進的失誤是暫時的,其成就是永久的,回顧我國現代化建設,除蘇聯援建項目外,各地的許多重大項目建設都源于大躍進時期,至今仍在發揮作用。“文革”被否定不等于“反修防修”思想的出發點和毛澤東,為避免歷史上“周期率”的折騰,探索民主防腐的創新制度,也是錯誤的。失敗的,不等于是錯誤的。實際上,毛澤東的遠見卓識及其科學預見,早已為蘇聯和平消亡、東歐劇變和國內情況得到充分證明。無產階級取得政權后還有沒有一個繼續革命的問題,已成為毛澤東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一個寶貴遺產。
(二)
眾所周知,“資改派”的目標,就是要否定毛澤東、毛澤東思想和毛澤東時代,而且否定得越徹底,就越有助于他們的理論觀點的確立。在他們看來,當今的一切成就與毛澤東時代無關,而存在的問題則是毛澤東時代遺留的和改革開放未到位的結果。這樣就能把自我完善的改革開放之路引向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道路上去。而且國內海外總是遙相呼應。本文的“中國復興”觀則是“出口轉內銷”的一種傳播。
前些年,媒體掀起過一陣“中國和平崛起”論,與“中國復興”論如出一轍,都是以1978年改革開放為依據立論的。其實,“中國復興”也好,“和平崛起”也好,充其量只是正在復興或正在崛起,而不是已經復興,更不是和平崛起。環顧世界列強的崛起,英、美、法、德、日、蘇等,都不是和平崛起,迄今沒有一個和平崛起的大國史實,卻有和平亡國的先例(蘇聯)。如果現今的中國在世界問題上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也是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領導中國人民同帝修反進行長期斗爭奠定的基礎。中共成立后,先有國共合作的北伐戰爭,再有十年內戰,八年抗戰,三年多解放戰爭,付出了幾千萬人的流血犧牲,才推翻三座大山,取得國家主權的獨立,從而為中國復興創造了前提條件。其實,新中國成立后,我國仍處于準戰爭時期,臺海兩岸內戰從未停止,抗美援朝,援越抗法、抗美,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蘇邊境珍寶島自衛戰,南海西沙海戰等等。直到1972年美國總統叩門求見,打開中美關系大門之后,才為中國和平發展創造了有利國際環境,也為和平崛起提供了可能的前景。但前景不是現實,和平不是一廂情愿的。在國際霸權主義存在的條件下,在世界區域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必須作和平與戰爭的兩手準備。“要和平,就要準備戰爭”。我們只能將和平崛起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種價值取向為之努力,積極開展和平外交,而不是用和平崛起來麻醉自己,編造什么“和平崛起”、“中國復興”之類的偽命題。
(三)
紀念改革開放30年剛剛過去,又在迎接新中國成立60周年。一個甲子,兩個時期,平分秋色,兩個30年。怎樣看兩個30年和兩個30年各自不同的成就與問題?由于兩種改革開放觀的存在,就必然有兩種不同的看法,堅持社會主義自我完善的左派,特別是親歷過建國歷史的老同志,應該在紀念建國60周年的活動中,用擺事實、講道理的辦法,大力宣傳毛澤東時代的偉大成就,闡明前30年與后30年之間的內在關系,使廣大民眾懂得,沒有毛澤東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國家主權的獨立,就沒有改革開放的前提條件;沒有毛澤東時代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門類齊全的國民經濟體系,就沒有改革開放后高速發展生產力的可能,更沒有可能在改革開放后從過去發展重工業轉向輕工業生產,為改善人民群眾生活創造條件;沒有毛澤東時代建立起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制度,就談不上有改革開放的對象;我們借用資本主義辦法發展經濟,旨在更好地發展生產力,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如果借此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轉向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那是別有用心地在為中國“綠色革命”制造輿論。
總而言之,究竟怎樣看改革開放與中國復興的關系?這要看兩種改革觀的推進與實踐的結果。如果按照社會主義自我完善的改革觀“不懈怠”地進行改革,那會是社會主義新時期的重要標志;如果按照“資改派”的理論觀點“不懈怠”地推進改革,那只能是復辟資本主義的起點。兩種前景,同時存在,兩者必居其一,全國人民試目以待。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