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科學地歷史地來看”文化大革命
“關于文化大革命,也應該科學地歷史地來看。毛澤東同志發動這樣一次大革命,主要是從反修防修的要求出發的。至于在實際過程中發生的缺點、錯誤,適當的時候作為經驗教訓總結一下,這對統一全黨的認識,是需要的。文化大革命已經成為我國社會主義歷史發展中的一個階段,總要總結,但是不必匆忙去做。要對這樣一個歷史階段做出科學的評價,需要做認真的研究工作,有些事要經過更長一點時間才能充分理解和作出評價,那時再來說明這一段歷史,可能會比我們今天說得更好。”(《鄧小平文選》第二版第二卷第149頁)
這是鄧小平同志 1978年12月13日 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講話中的一段。《鄧小平文選》關于該篇講話的題解說:“這次中央工作會議為即將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了充分的準備。鄧小平同志的這個講話實際上是三中全會的主題報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人所共知的。而鄧小平同志的這篇講話既為那次會議的“主題報告”,其重要性就可想而知了。自然,這樣的“主題報告”絕對不是輕易地隨意地講的,而是深思熟慮的結果。因而可以肯定,上述這段關于文化大革命的講話,最能代表鄧小平同志的本意。在這段講話中,關于如何看待文化大革命的問題,鄧小平同志提出了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則,那就是要“科學地歷史地來看”。這里提出了如何正確評價文化大革命的原則,這是我們必須遵循的原則。無論從哪方面來說,鄧小平同志都是最有資格提出這樣的原則的。
現在,我們結合文化大革命的一些理論和實踐,來談一談對鄧小平同志這一原則的理解,同時也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在對待文化大革命問題上某些人所存在的偏差和錯誤。
關于“應該科學地來看”文化大革命。什么是科學?唯物辯證法是最重要的科學理論之一。唯物辯證法認為:“對立統一規律是宇宙的根本規律。這個規律,不論在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們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對立統一,換句話說,就是一分為二。世界上的任何人,任何事物,任何現象,任何過程,都是對立統一的,都是一分為二的,沒有例外,文化大革命也是如此。也就是說,文化大革命也是對立統一的,也要一分為二地來看待;如果不是這樣地來看待,就是違背了科學的原則。這是從理論原理方面來說的。
從文化大革命本身的理論和實踐上來說,對文化大革命也應該一分為二。從理論上來說,毛主席關于文化大革命的理論很多,關于革命對象問題是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他在這方面的一系列的論述中有這樣幾段話,一是“有些人掛著共產黨員的招牌,但是并不代表工人階級,而是代表資產階級。黨內并不純粹,這一點必須看到,否則我們是要吃虧的。”二是“這次運動的重點是整黨內那些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三是“搞社會主義革命,不知道資產階級在哪里,就在共產黨內,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走資派還在走。”毛主席這些論斷的中心意思,就是說在執政以后,黨的主要危險來自于共產黨內,來自于黨內那些堅持資產階級思想和路線的人;這些人不代表工人階級,而是代表資產階級,不是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而是堅持要走資本主義道路,不是堅持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而是堅持為極少數剝削階級分子服務,不是堅持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而是借口形勢和任務的變化,力圖拋棄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堅持剝削階級作風,堅持搞個人和極少數人的特權,堅持維護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這種人因為是打著共產黨員的招牌,因而是最危險的;這種人將在黨內長期存在,對此我們黨必須有清醒的認識;必須采取切實措施,經常地堅持不懈地同他們進行長期的堅決的斗爭,并且取得勝利;只有這樣,黨才不會變質,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才能進行到底。毛主席的這些理論,是極其英明的,是高瞻遠矚的。它不僅已經被蘇聯所發生的事實所證明,也被他在世和去世后中國的事實所證明。這樣的理論從其精神實質上來說,是不能夠加以否定的;如果否定了,對黨和國家都是不利的。
從文化大革命的目的來說,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毛澤東同志發動這樣一次大革命,主要是從反修防修的要求出發的。”返修防修,這對于執政了的共產黨來說,始終是一個大課題。正因為如此,所以鄧小平同志對“返修防修的要求”是以肯定的口氣來說的。這也就說明,文化大革命的這個出發點或者說目的是不錯的,是應該肯定的。不但應該肯定,而且今后仍然要長期地思考和妥善的解決這方面的問題。至于返修防修究竟如何進行,這是一個具體的方法和途徑的問題。毛主席發動的文化大革命只是一次嘗試,自然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然而,也不能因為它在方法上并不十全十美,就對它進行徹底的否定。
從文化大革命的過程來說,鄧小平同志的說法是“至于在實際過程中發生的缺點、錯誤”。鄧小平同志的這個說法本身就堅持了科學的態度。一方面,文化大革命的過程中確實存在著問題,這問題主要是兩個:一是“打倒一切”,二是“全面內戰”。其實,就毛主席發動文化大革命的本意來說,并不是要打倒一切,并不是要全面內戰。關于這一點,有文化大革命中的多次中央文件、毛主席的多次講話可以作證。另一方面,由于是第一次,沒有經驗,文化大革命發動起來后,就出現了這樣兩大問題,從而出現了天下大亂的局面,給正常的生產和生活造成許多不利的影響。這恰恰是要認真總結和吸取教訓的地方。但是,總體上來說,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的那樣,這些都只屬于“缺點、錯誤”的范疇,因而不是全盤否定的理由。
從對文化大革命進行總結方面來說,鄧小平同志的看法是“總要總結,但是不必匆忙去做。要對這樣一個歷史階段做出科學的評價,需要做認真的研究工作,有些事要經過更長一點時間才能充分理解和作出評價,那時再來說明這一段歷史,可能會比我們今天說得更好。”對于文化大革命的總結問題,鄧小平同志在這里提出了幾條原則:一是“總要總結”。不總結是不行的,總結了對黨有利,對人民有利,對今后的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有利。二是要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總結。請注意,鄧小平在這里說的是“充分理解”,而決不是一知半解。這就是說,要用理性來指導進行總結,不能單憑表面現象,更不能只憑個人的好惡,或者是只憑局部的經驗和某些個人的主觀感覺來進行總結。三是“需要做認真的研究工作”。這是因為文化大革命前后歷經十年,涉及黨、政、軍、群,內政、外交,經濟、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全國無地無人不在其中。對于這樣一個大過程,大事物,不經過認真的研究,是不可能做到“充分理解”和得出正確的結論的。而結論是否正確,又不僅僅只是對文化大革命的評價問題,更關系到黨和國家今后的建設和走向。四是“有些事要經過更長一點時間才能充分理解和作出評價,那時再來說明這一段歷史,可能會比我們今天說得更好。”的確如鄧小平同志所說,歷史上發生的許多事情,尤其是像文化大革命這樣確實是“史無前例”的事情,限于人們的認識條件,短期內常常是不容易看得很清楚的,必須經過一個較長的時間,待跳得出某些當事人個人利益得失和恩怨情仇的圈子時,才能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鄧小平同志關于文化大革命的總結問題所說的這幾條,無疑都是極其科學的,是我們必須認真的理解和堅持的。
據我個人理解,以上這些就是“科學地來看”的主要之點。凡是堅持用這樣的態度來看待文化大革命的,就是堅持了科學的態度。反之,凡是違背這些意見的,就都是錯誤的,是不科學的。
關于“應該歷史地來看”文化大革命的問題。鄧小平同志的說法是“文化大革命已經成為我國社會主義歷史發展中的一個階段”。我覺得鄧小平的這句話包括了“應該歷史地來看”的全部內涵。做到“歷史地來看”,至少有以下兩點:一是要如實地承認文化大革命“已經成為我國歷史發展中的一個階段”,也就是說,要承認文化大革命的客觀存在。不能采取不承認主義,也不能只站在個人的立場上,憑著個人的好惡,采取只承認甚至于夸大某些存在,卻又不承認另一些存在的態度。這就是真正客觀公正的,不帶任何個人偏見的態度。多年來,在看待和評價文化大革命的問題上,某些人的偏見實在是太多了,太重了,甚至于太過了。有些人采取這種態度,盡管有其主客觀原因,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甚至于是必然的。因為他們原本是黨和國家忠誠和正直的骨干力量,為黨為國為民曾經作過許多有益的工作和貢獻。可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們卻被強加上了種種莫須有的罪名,遭受了長期的、完全不應該的打擊和侮辱。但是,應該看到,這種態度畢竟不是科學的、歷史的態度,因而對黨和國家是有害而無利的。二是要承認文化大革命是“我國社會主義歷史發展中的一個階段”,即承認文化大革命的社會主義性質。這也是鄧小平同志規定的一條非常重要的看待文化大革命的原則。聯系到鄧小平同志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的沖擊,就會知道,在中國,沒有什么人更有資格來評價文化大革命的性質,也沒有什么人對文化大革命的性質的評價比鄧小平同志更有權威性和說服力。那些不承認文化大革命的社會主義性質,把文化大革命說成是封建的,甚至說成是法西斯的人,他們的那些說法,是多么的不符合歷史的實際啊。
古人說:“亡羊補牢,未為晚也。”盡管多年來在看待文化大革命的問題上存在著數不清的偏見,甚至于是仇恨,由此對社會對青年造成了極其不良的影響。但是,科學和歷史這兩位永遠年青的老人是最客觀、最公正的。只要我們重新回到鄧小平同志所提出的“科學和歷史地來看文化大革命”的軌道上來,我們仍然可以獲得真理,偏見是可以糾正的,損失是可以彌補的,文化大革命的利弊得失是可以得到正確的認識和澄清的,從而使之成為有利于黨和國家未來的參考和借鑒。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