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弄點地方說句心里話,十七年前的今天曾經是個特殊的日子,我悲痛師兄們的遭遇,切齒當執者的暴力,贊嘆先長們對理想的追求,不解于為何采用非理性集體運動而終引發更大的暴力;懷悼他們,悲與惜一起涌上心頭,惜的是斯人已去,悲的是其不過是被境內境外一些勢力所利用,而蒙遭大難,淪為"犧" 、"牲"與棋子。
以下是昨晚的文字,與此無關。
讀史筆記(二十四): 中國近現代化歷史觀的理論局限
--讀柯文《在中國發現歷史》(三)
歲月之書2006年6月3日星期六22:36
近現代化理論是西方在二戰后才興起的一種對抗蘇聯的理論,把世界割裂地分為"傳統"社會和"現代"社會,提供了一套差異于馬克思"五段論"的"進化發展"學說。
它繼承了19世紀西方對世界的看法,認為西方之外的大陸沒有"歷史",只有西方才存在發展與進步,其它大陸的現在就是它們的古代,社會停滯沒有發展,西方代表"文明",包括中國在內的其它世界則代表了"野蠻"。
這種觀點具體到中國近現代化中,可以簡化成如下幾個論點:a、只有通過強烈的外來刺激才能使中國從"穩定"中驚醒;b、只有近代西方才能提供這種刺激;c、中國必將"按照西方形象改造中國的文化與社會"。(與這種觀點針鋒相對的是列寧主義的歷史觀,這種觀點認為各個國家和地區可以獨立發展資本主義,是帝國主義的侵略阻礙了這個過程,在本系列文章的下一篇將重點介紹這種觀點)
現代化的理論把傳統與現代割裂,柯文引述《向革命倒回》的著作:中國的革命者,無論是馬克思主義者還是自由主義者,都在爭取利用農民對現狀的不滿,通過革命走向現代化,而在這些農民的不滿中,更多的是意圖回到一個傳統的社會,以結束現在的顛簸與動亂--就這樣,在中國,傳統與近代化以奇怪的方式結盟了。
在思想領域,由傳統儒學推導出來的觀念,如康有為的"大同"、梁啟超的"群體主義"、王先謙的"公",都不是近代化的阻礙力量,而是近代化的推動力量。五四運動中激烈反對儒學、打到孔家店的那些激進派或自由派知識分子,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其實仍然繼承了由"文化"拯救天下的傳統,只不過是把這個"文化"由"孔家店"換成了形形色色的"問題與主義"。
"傳統至現代"的近代化歷史觀理論,一個巨大的缺陷就是割裂了傳統與現代,認為它們是不可融合的兩個極端;另外它認為歷史的發展是按照一個"直線"的步驟有序進展的,這是一種不可信的"進化論"(我比較信奉競爭論,不太相信進化論);"近現代化"理論注重"結果","挑戰回應"理論注重"過程",兩者結合構成了主流西方對中國近代史的認識,從而夸大了西方的影響,忽略了中國自身原因的因素,讓整個西方"高大全"的扮演了拯救中國的"救世主"角色,充當了霸權國家意識形態的工具。
ps:近來歷史界頗有一股“跪拜西方”的“感恩”學風,用王小東的話來說就是“逆民族主義”,看來西方國家的“中宣部”們工作也卓有成效,哈哈,其實西方的影響應該是兩面的,一方面給中國帶來了近代化的形式,另一方面又限制了這種形式向有利于西方的方向發展。寫到這里警醒一下自己,我的所謂的歷史地緣政治和近代化的觀察,小心掉進了陷坑,被人利用。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