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談論文革時是不是還忽略了一些東西?
說起中國的文革,大家都知道文革頭幾年是非常亂的,社會上是熱鬧的很,后來奪了權之后就基本平靜下來了。頭幾年不僅是社會上很有些亂,而且對經濟也造成了不小的沖擊,所以鄧小平后來指出“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其實主要就是指的這頭幾年的情況說的。如果從這頭幾年亂哄哄的場面來說,否定文革還是可以理解的。
一談到文革,尤其是現在的一些年輕人就是一臉的鄙夷,就是搖頭嘆息,就是說把中國的經濟耽誤了十年云云,甚至二十年云云;再就是一些可愛的知識分子精英、專家權威和老干部受到了沖擊什么的,唉,唉呀呀;反正就是不好。
這里不妨先來說一說經濟問題。發展經濟,歸根結底就是要發展生產力,而什么是生產力呢?就是人力和機器。機器是怎么來的呢?是工業生產出來的。一個國家要想自己生產機器的話,就必須實現工業化,建立自主的工業體系,尤其是重工業體系,提高自己的科學技術水平。而如果自己不能生產機器,而一味地只能依靠外國的話,那這個國家也就受制于人了。比如泱泱大國的清朝面對帝國主義入侵時,完全就是束手無策,大刀長矛是打不贏長槍火炮的。后來共產黨之所以能夠打倒三座大山,打倒反動武裝,除了科學的領導之外,就是“奪過鞭子抽敵人”,把對手的槍啊炮啊什么的奪過來,然后把敵人打個稀巴爛。
所以說,判斷毛澤東時代的經濟情況的時候就要注意這個問題。那就是新中國成立時,是一窮二白的,還主要是一個農業國,沒有什么工業基礎,而帝國主義對新中國更是虎視耽耽,一上來就搞出個朝鮮戰爭,逼得中國不得不花了一定的代價才把美國佬給鎮住了,美國佬一看硬的不行,就來軟的,就是封鎖中國,試圖困死中國。在這樣的情況下,同時著眼于中華民族、子孫后代的長遠利益來說,中國不搞工業化行嗎?還真別說,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就是有志氣,硬是只用了短短的二三十年的時間就搞出了個獨立自主的基本完整的工業體系,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的比例從建國時的3:7變成了7:3,也就是說,中國的工業化基本成功了,終于趕上了工業化時代的末班車。尤其是以“兩彈一星”等重大科研成果的問世,中國才真正算是能夠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了。鄧小平后來就說過,如果沒有這些東西,中國就不能算是一個有重大影響的國家。這個論斷實在是再精辟、再恰當不過了。
在中國工業化的進程中,還培育了大量的科技人才,正是在有了這樣一個人才和工業基礎的條件下,中國的改革開放才取得了突飛猛進的效果。
說了經濟的問題,接著就要說說思想方面的問題。
現在的年輕人,主要是指70年代以后出生的,一生下來,對毛澤東時代是沒有什么印象的,而是踏著改革開放的路線一路走過來的。當然,他們對舊中國更無法去親身體驗了,也就更難以理解老一輩人對毛澤東的熱愛之情。解讀歷史不僅需要了解一定的歷史,還應該了解一些社會知識,懂得一定的思維方法,否則人云亦云地對歷史指指點點,是會貽笑大方的。
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過來的人,有誰能夠一點也不受到過去的舊思想的影響呢?在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以及官僚資本主義的三重壓迫下,中國廣大群眾飽受傳統的迷信奴隸思想的束縛,更被官僚主義思想所迷惑,還有來自資本主義的一些似似非非的觀念所困惑。在這種思想意識都極為混亂的情況下,能夠很好地推進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嗎?顯然是不可能的。而中國如果不走社會主義道路的話,就注定是不可能有好前程的。如果不通過社會主義集中人民的力量,中國拿什么來崛起和復興呢?跟在帝國主義屁股后面爬行,中國可能會有明天嗎?為什么西方一直試圖和平演變中國呢?說來說去不就是不希望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嗎。既然西方這么怕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這不從反面也證明了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嗎。
說到這里,就不得不說,人們在談論文革的時候,是不是還忽略了一些地方呢?比如說,經過文革,傳統的迷信奴隸思想和官僚主義思想是不是已經不再象舊中國社會時期那么嚴重了呢?
關于這個問題的了解,現在的年輕人應該怎么去做呢?不妨這樣做試一試,那就是去和一些老年人聊一聊天,其實老年人是很喜歡和人講講話解悶的,在聊天中聽他們講故事,探詢他們在文革前的思想是怎樣的,在文革進行中思想又是如何變化的,在文革后思想又是怎么樣的,甚至包括這二三十年的社會變化后,思想又有什么變化等等。
經過這樣的實事求是的調查研究,總比去聽那些無聊文人們所編的故事來的真切一些吧。
也就是說,這些年來,關于文革的議論,總是難以聽到那些廣大的普通干部群眾的聲音,而忽略了這些聲音,人們對文革的了解怎么可能全面呢?廣大的普通干部群眾更是文革的實踐者,難道他們的聲音應該被忽略嗎?顯然是不應該的?,F在已經有一些人在做這方面的工作,希望更多一些人踏踏實實地也來做這樣的工作。人民群眾創造的歷史本該由人民來書寫,也只有這樣人們看到的歷史才會更為真切,難道不是嗎?
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這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原理,人們實在不應該忘記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