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僅聽一些文人講文革故事是遠遠不夠的
計算機網絡作為一種全新的生產力工具,正在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人們的思維方式。一條信息從生產、發布到傳播的速度和方式都是傳統媒體難以想象的。
文革是新中國歷史上的一件重大的事件,而且被人們認為是一件史無前例的大事件,也就是說,這是一個新事物。任何新事物誕生之初總是難免不那么精致的,這本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
但令人奇怪的是,這樣一個重要的新事物在一些文人的筆下卻變成了一副有趣的現象,一部文革史好像就變成了一部他們的“哭哭啼啼”史。這難道不太令人奇怪了嗎!
而網絡的出現打破了文人用“哭哭啼啼”史敘述文革一統天下的局面,人們開始發現了文革的多樣性,逐漸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文革對中國社會的巨大影響力是有穿透時空的歷史作用和意義的。
如文革中進行了深刻的醫療改革,建立了普及城市鄉村的醫療體系,尤其是農村從無到有建立了各種適應農民需求的醫療方式,根本改變了農村長期存在的缺醫少藥的歷史,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生活醫療質量。當然,如赤腳醫生這樣的制度還不那么精致,但作為新生事物從不完善走向不斷完善本就是一個必然的過程。反之,如果因為新生事物誕生之初存在的不完善的地方而否定新事物的話,那人類也就將永遠難以真正前進了,人類也許早就應該滅種了,就比如說新生的嬰兒吧,要把他哺育成才是需要耗費大量的社會的人力和財力的,但如果因為嫌嬰兒麻煩的話而消滅之,或者干脆懶得生育,那么人類也就活該滅種了。
如文革中進行了深刻的教育改革,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強調學以致用,強調知識分子與工農階級相結合,強調實干精神,強調學習為國家服務,為人民服務,等等。另外,如號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也極大地鍛煉了青年的意志品質,刻苦耐勞的精神。大家不妨比較看一看,在文革時期或之后一段時期上大學的那些青年,他們與現在那些從小學、中學、直到大學的死讀書的學生相比,誰適應社會的能力更加強,誰對社會的貢獻程度大。實事求是地說,毛澤東時代過來的這些青年人才是當前中國真正的脊梁,是當前中國的真正的支撐力量。因為只有這些真正經歷過社會基層工作的人,才真正體會到中國的實際情況,才對中國能夠產生一個基本客觀真實的認識,才能夠真正深深地產生愛護這片土地的樸素愿望。他們現在正支撐著共和國的大廈,他們是推進新中國歷史前行途中真正的英雄。
而在一些文人的敘述中,除了災難還是災難,他們喋喋不休的就是什么被紅衛兵欺負了呀,被強迫搞政治學習體力勞動進行思想改造呀之類的東西。“哭哭啼啼”的都要把人們的耳朵聽出繭子來了,真是“沒有出息”。就說那紅衛兵吧,年輕人嘛,總會有那么一點血氣方剛,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概的,否則都娘娘腔的那還算是年輕人嗎!無論什么時代,無論中國還是外國,年輕人有機會總是喜歡發泄發泄的,有什么大不了的呢?值得你文人日日夜夜無休無止地念叨嗎!比如說前不久的法國的年輕人不就狠狠地鬧了那么一通嗎。還有現在的那些喜歡追星的小青年,無非就是換了一種鬧得方式嘛。再說體力勞動吧,你文人不深入社會實踐,不深入現實生活,那你又怎么能夠創作出反映新時代的作品呢?如果一天到晚地沉湎于書齋,恐怕只能創作一些帝王將相、才子佳人之類的東西吧,或者向資本主義社會學習,弄一些烏七八糟的東西出來,污染社會,毒害青年。
文革的確有很多新鮮的經驗需要分析總結,而這才是最主要的工作,作為一件涉及全國方方面面,幾乎涉及所有人的重大事件,多聽聽廣大工人農民群眾和普通黨政干部的敘述是必要的,多提高一些研究歷史的思想和方法是必要的,而那些“哭哭啼啼”的擾人耳目的文人的確可以休矣。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