鏟除強權:毛澤東決策抗法援越前后
在抗美援朝之前,在新中國剛剛誕生之時,面對法國大舉入侵越南,面對我國西南邊陲受到的威脅,中國共產黨毅然派出了中國軍事顧問團,秘密入越指揮作戰,最終迫使法國人退出了越南。在這一戰爭中,毛澤東與胡志明一道,運籌帷幄,英明果斷,捍衛了越南的領土完整,保衛了祖國的邊界安全。請看《文史精華》刊署名阿惠的文章。
面對危局,胡志明赴莫斯科同毛澤東會晤,抗法援越的重大決策形成1945年8月,一直進行艱苦抗戰的越南人民終于迎來了日本投降。9月2日,在河內的巴亭廣場,越南勞動黨主席胡志明向50萬群眾宣讀《獨立宣言》,越南人民共和國成立。就在越南人民共和國獨立僅一年多的1946年12月19日,法國對越南發動了全面的侵略戰爭。在遭到越南人民的英勇抵抗后,他們不甘心失敗,于1949年底大量增兵越南戰場,并對越南人民軍進行了瘋狂的圍剿和“掃蕩”。
在法軍的大舉入侵面前,越南的抗法戰爭陷于低潮。焦急萬分中,胡志明在越北的原始森林里,從僅有的一臺小收音機廣播中,聽到了新中國誕生的消息。他欣喜異常,一方面致函周恩來總理,宣布“承認毛澤東主席所領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另一方面,他毅然作出決定,立即動身赴中國,到北京向毛澤東請求支援。已是花甲之年的胡志明拖著瘦弱的身軀,在越北的原始森林里徒步行走了17個晝夜,進入中國境內。當他趕到北京時,毛澤東恰巧剛剛離開北京,赴蘇聯莫斯科訪問去了。胡志明在與劉少奇短暫會晤后,又馬不停蹄,于1950年2月3日趕到莫斯科,去會見毛澤東,請求支持,請教打敗法國侵略者的戰略。
在莫斯科的斯大林第二別墅,胡志明來不及休息,便急切地向毛澤東介紹了越南戰場的困難形勢:當時,法國在越南戰場總共部署了23萬部隊,其中法國本土部隊5萬人,歐洲、非洲雇傭軍7萬人,越南傀儡政權偽軍11萬人。法軍都是一色的現代化武裝,陸海空軍協同作戰,具有較強的立體作戰、機動作戰能力。他們已占據了越南的所有大中城市,控制著全國所有的公路和鐵路交通網。而越南人民軍雖號稱有16萬部隊,但正規部隊不足六七萬人,其余為民兵組織。人民軍的武器裝備落后得驚人,只有少量的步槍,僅有的幾門大炮因炮彈奇缺,基本上喪失了戰斗力,更沒有飛機軍艦。
在法軍的大舉進攻面前,部隊的建制幾乎全被打亂,化整為零地分散在方圓幾百公里的山林里,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胡志明還向毛澤東拉出了長長的援助單子———武器彈藥、糧食、藥品、軍需品、交通工具等,一應俱全。毛澤東聽完情況后,大手一揮,爽快地答復:“援助越南兄弟,是我們應盡的責任。我們已經商量定了,準備派出軍事顧問團赴越協助作戰,軍援如數滿足。”聽完毛澤東的話,胡志明非常激動,動容地說:“得到你的支持,我就有信心了。”就這樣,抗法援越的重大決策出臺了。4月17日,中央軍委根據毛澤東的指示作出決定:派遣中國顧問團赴越協助指揮對法作戰。同時,越南提出急需的1200門戰防炮,42萬余發美式三○步、機槍彈,9萬余發英式三○機槍彈等武器裝備,也開始運往越南戰場。軍事顧問團由具有豐富作戰經驗并通曉軍事理論的人組成。
具體組成情況是:從第二、第三、第四野戰軍各抽調1個師(包括師、團、營)的全套顧問,從第四野戰軍抽調1個軍校的全套顧問及教員,從第三野戰軍選調部分人員,共計40多人。7月下旬,軍事顧問團正式組成,由韋國清任團長,梅嘉生、鄧逸凡任副團長,顧問團下設軍事、政治、后勤3個顧問組。赴越后,韋國清被聘請為越南軍委和越軍總司令顧問,梅嘉生為軍事顧問組組長,鄧逸凡為政治顧問組組長,馬西夫為后勤顧問組組長。同時,我又向越軍主力部隊第304師、第308師、第312師派駐了顧問組。陳賡,雖然沒有在顧問團,但他被任命為中共中央全權代表,已提前秘密入越,有權相機處理一切事務。向兄弟黨和友好鄰邦派遣軍事顧問團,這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尚無成熟的經驗,對此中央十分重視。在軍事顧問團臨行前,毛澤東、劉少奇、朱德等在中南海頤年堂接見了顧問團全體成員,對赴越工作的意義、任務作了明確指示。中央賦予軍事顧問團有兩項任務:一是幫助越南打勝仗,驅逐法國侵略者;二是幫助越南建設正規部隊。
毛澤東指出:“這是一件大事、新事,是我們黨、國家、軍隊第一次往國外派顧問團,意義很大,任務很光榮。”到越南后,“要多向他們介紹經驗教訓,少講‘過五關斬六將’。”毛澤東最后勉勵大家:“祝你們勝利!”帶著領袖們的囑托,軍事顧問團踏上了征程。邊界戰役是顧問團參與指揮的第一場戰役,陳賡說:“毛主席批準的戰斗還沒有打不勝的。”鑒于當時中越邊境地區的主要交通線仍在法國侵略軍的控制之下,中越雙方商定,首先在邊境地區發起邊界戰役,打破法軍對越北的攻勢和對邊界的封鎖,打通越南和中國的交通聯絡。邊界戰役是中國顧問團赴越后的第一戰,亦是兩國間的第一次聯合作戰,此仗能否打好,事關抗法援越能否順利進行,十分重要。毛澤東對邊界戰役十分關心,對戰役的每一階段都了如指掌,進行具體指導。
7月23日,他電告陳賡:“你的幾個電報均已收到。越軍高平作戰十分重要,請你自己幫助越南同志充分研究情況。務做充分準備,確有把握,然后動手,期于必勝。此戰勝利后,應估計古街之敵可能逃跑。因此越軍要準備打第二仗,殲滅古街逃跑之敵。你在越南應幫助他們打幾個仗,打開一個相當局面。”在以后的幾天里,毛澤東繼續思考邊界作戰問題。7月26日,他為中央軍委起草了對陳賡的指示電:“我們認為你的意見是正確的。越軍應先打小仗,逐步鍛煉能打稍大一點的仗,然后才可能打大仗。目前不要直接打高平,先打小據點,并爭取圍城打援是適當的。”戰役進行到膠著狀態,毛澤東致電陳賡,對戰役指揮工作作重要指示。這是一封十分重要的電報,毛澤東在肯定了陳賡作戰指揮的同時,又準確地預見到了高平之敵棄城南下這一可能發生的情況,并提醒陳賡要準備連打幾仗,從而彌補了戰役計劃的不足。
戰役進行到關鍵時刻,毛澤東以中央軍委名義幾次致電陳賡,就作戰問題予以重要指示。電報指出:“敵軍重點放在東溪,給我以運動戰的機會,你們的部署是對的,敵人一定要增援的,敵人還不知道你方的虛實。”電報還指出,“如能在與敵爭奪邊界地區的作戰中,大量消滅法軍的有生力量,是很有利的。要準備進行幾個月的戰斗。如果糧食供應有困難,可從中國增撥接濟。”戰役決戰的時刻臨近,陳賡向中央發去了戰斗設想的電報,同時報告了越方領導人對此戰役還有點猶豫、動搖和舉棋不定的情況。猶豫是有原因的。主要是越軍缺乏攻堅經驗,第一次籌劃打這樣的大仗,缺乏思想準備,也缺乏打大殲滅戰的信心和勇氣。
幾十年軍事統帥的生涯,使得毛澤東不僅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戰爭理論和思維方式,還鑄就了他對戰爭大形勢的總體把握的熟稔和對戰役關鍵之處的透辟認識。他以中央軍委的名義,寫了一封言簡意賅、豪氣干云的復電:“首戰務須打勝”,“即使傷亡較大也不要顧惜,不要動搖,要對高平之敵確實抓住,不使逃脫,并要對諒山等可能出援之敵有所部署。只要對上述三點處理得當,勝利就是你們的。”毛澤東的電報傳到了越軍前線總指揮部,陳賡以肯定而自豪的語氣對司令部的越南同志說:“毛主席批準的戰斗還沒有打不勝的。”胡志明也將毛澤東的電報興奮地讀了好幾遍,當即向前線將士發出了《告全軍指戰員書》:“人民軍全體指戰員,現在形勢非常有利于我,因此,全軍將士務必堅決全殲敵人,爭取全勝。”胡志明的《告全軍指戰員書》,連同毛澤東的來電,一同傳達到作戰部隊。
胡志明、毛澤東的書電,如同一股強大的電流,振奮了越南全軍將士的斗志。他們以慷慨赴死的決心,高喊著“毛澤東、胡志明”的名字,沖向敵陣……結果正如毛澤東所預料的,邊界戰役取得了完全的勝利。此役共斃俘敵8000余人,繳獲大批武器彈藥,收復5個市,長達750公里的邊界地區獲得解放。此戰役基本改變了越南北部戰場的敵我態勢,抗法戰爭進入到新的發展階段。對于戰爭相持階段的幾個戰役,毛澤東都高度關注,認真研究,并作出正確指示為擴大邊界戰役的成果,1950年末到1951年全年,中國軍事顧問團和越南人民軍共同研究作戰方案,報毛澤東主席和中共中央批準后,主動出擊,先后在平原地區組織了三次較大規模的戰役,分別為紅河中游戰役、東北戰役、寧平戰役。以上戰役共殲敵6000余名,其中近一半是法軍的機動部隊。
之后,又于1951年12月至1952年2月,決定發動和平戰役,以4個師的兵力組織較大規模的運動戰,以2個師的兵力進行游擊戰,殲敵2.2萬人。毛澤東一直關注著越南戰場,對幾大戰役的作戰方針、作戰方案、作戰準備及戰役指揮等都親自審閱、研究,并作出指示。1952年初,報中共中央批準,軍事顧問團建議越南人民軍1952年完成三大任務,即政治整訓、堅持敵后游擊戰爭和組織西北戰役。9月下旬,胡志明秘密訪問北京,就開辟西北戰場、進行西北戰役以及奪取抗法戰爭的勝利的戰略問題,與毛澤東和中共中央進行商談。中共中央向胡志明提出先奪取西北和上寮,逐步向南推進,以創造條件最后奪取勝利的建議。胡志明接受了這一建議。西北戰役于1952年10月14日拉開序幕,在歷時兩個月的西北戰役中,共殲敵1.38萬名,解放3萬平方公里土地和25萬人口,整個西北多為越南人民軍所控制。越北根據地更加鞏固擴大了。
在打西北戰役時,還有一個小插曲。當時攻堅戰遇到了困難,越南領導人非常著急。胡志明、武元甲幾次找負責軍事顧問團工作的曾任中共中央軍委辦公廳主任的羅貴波,強烈懇求我國派出部隊出兵參戰。羅貴波在和其他同志商量后,給中央軍委發了一封電報,電報上寫了這樣一句話:“根據越方的要求,建議在攻取封土和萊州時,請中國派云南的部隊直接配合作戰。”中國軍事顧問團出兵越南的建議,使毛澤東發火了。毛澤東說:“不出兵,這是早已確定了的一個重要原則,現在再出兵,就會把整個部署打亂,對全局不利。”毛澤東的意思很明確,派部隊出境作戰是具有國際影響的大事,當時我人民志愿軍在朝鮮戰場與美國作戰正酣,如果再在越南戰場與法國人打起來,就會形成兩個戰場的情況。兩面作戰是兵家之大忌,對年輕的人民共和國極為不利。況且,越南戰場也沒有危機到必須由我們派部隊直接參戰的地步,戰爭應由越南人民軍為主打。
我們派出軍事顧問團,提供武器彈藥,培訓越共部隊,也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當羅貴波把中央軍委的電報通報給胡志明,并向他講清原因后,胡志明當即表示理解中國共產黨的決定。西北戰役結束不久,韋國清奉命幫助越南組織上寮戰役。這一戰役從1953年3月20日開始,5月3日結束,共殲敵3個營和11個連,解放了桑怒全省,從此,越南的西北、越北根據地連成一片,成為整個印度支那抗法戰爭的大后方。1953年10月10日,韋國清回北京向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匯報工作。毛澤東一邊聽,一邊讀中國情報部門獲得的駐越法國將軍納瓦爾的對越作戰計劃文本,調侃地說:“這個納瓦爾的胃口大得很哪,要在兩年之內把越南人民軍全都消滅,我看他這個計劃搞得頭頭是道,可惜這只是一個本本,我們和越南同志都不會按他那個計劃去做,仗打起來,要看誰指揮誰了!”
出于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義務,毛澤東指示中共中央于8月27、29日兩次復電中國駐越代表羅貴波并轉告越南勞動黨中央,對納瓦爾計劃作了通報和分析,并提出了長遠的戰略計劃。在8月29日的電報中指出:越南人民軍應“首先消滅萊州地區之敵,解放寮北部和中部,然后將戰場推向寮國南部及高棉,威脅西貢”。這一方針是與納瓦爾計劃針鋒相對的,將使納瓦爾計劃成為一張廢紙。韋國清遵照中共中央指示精神,經與越方反復研究,幫助擬訂了人民軍1953年冬季作戰的全面計劃。毛澤東運籌帷幄,奠邊府戰役取得決定性勝利,《印度支那停戰協議》簽訂,法國在印度支那撤出了全部軍隊奠邊府緊靠越、老邊界,是越西北高原上較大的盆地,南北長約18公里,東西寬6-8公里,四面環山,人煙稀少,交通閉塞,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它是聯結越西北及上寮的“戰略十字口”和上寮的屏障,法軍在此部署了2萬多人,除配有步兵、傘兵外,還有兩個105榴炮營,1個155榴炮連兩個120迫擊炮連,1個工兵營和兩個坦克連,1個空軍飛行隊。法軍聲稱奠邊府是東南亞不能攻克的“凡爾登”。顧問團團長韋國清提出了殲滅奠邊府法軍的設想,并向毛澤東和中共中央作了報告,征得了同意。1954年1月24日,還在戰役的準備階段,針對敵人裝備先進、機動作戰能力強、兵力分散等特點,毛澤東在代中央軍委致軍事顧問團團長韋國清的電報中指出:“攻擊奠邊府時,首先不要四面圍攻,平均使用力量,要以分割包圍的辦法,一股一股地殲滅敵人。”1月27日,復電:“對奠邊府的攻擊,應采取分割包圍,一股一股地殲敵,每次大約殲敵一個營左右。只要能全殲敵四五個營,奠邊府敵可能發生動搖,或向南撤逃,或繼續增援。兩種情況均對我有利。”
3月13日,越軍發起攻擊,奠邊府戰役打響。至4月下旬,掃除了奠邊府周圍的據點。就在雙方進行較量的時候,美國為了挽救法軍在奠邊府的敗局,緊急援助法軍100架轟炸機和戰斗機、50架運輸機,并借給法國29架配有飛行員的C-119型運輸機。對此,中央軍委根據毛澤東的指示,于4月9日兩次致電韋國清,對奠邊府的戰術作了如下指示:第一,要協助越軍很好組織炮火,不要吝惜炮彈,我們要及時補充;第二,對敵南北兩集團,從中間切斷分割之;第三,對敵可集中炮火分段分點逐漸摧毀;第四,打下一點后,迅即改造工事,鞏固一點,而后逐段發展,緊縮包圍;第五,廣泛組織狙擊兵,限制敵人活動;第六,乘敵已動搖,展開政治攻勢。此外,中共中央軍委還根據軍事顧問團報告的情況,緊急從中國人民志愿軍選調數名工兵干部趕赴奠邊府前線,幫助人民軍部隊挖掘通向敵據點的坑道,準備用炸藥將其炸毀。可見,毛澤東對奠邊府戰役不但在戰略上作出指示,而且對具體的戰術問題都考慮得非常細致。
5月6日,總攻開始。整個奠邊府上空響起了震天動地的炮聲,由中國援助裝備的6管火箭炮發揮了巨大的威力,一排排火箭炮彈,呼嘯著飛向敵人的陣地,敵人的碉堡、據點在猛烈的炮擊下一個個飛上了天。越南人民軍排山倒海般沖向敵人,法軍陣地防線徹底崩潰了。5月7日,法軍指揮官德卡斯特萊準將下令投降,奠邊府戰役勝利結束。此役共殲敵1.62萬人,其中俘虜1.09萬余人,計有法國少將1人,上校3人,中校10人,少校27人。擊落飛機62架,繳獲大量軍用物資。法軍在印度支那戰場的精銳部隊被消滅殆盡。6月12日,法國主戰的拉尼埃政府在一片反對聲中倒臺。1954年7月22日,在日內瓦會議上,在中國的斡旋下,法國被迫和印支三國簽訂了《印度支那停戰協議》,法國從越南和整個印度支那撤出了全部軍隊。在整個抗法援越的過程中,按照毛澤東的指示,中國無償向越南提供了大量援助,其中各種槍15.5萬支,各種炮3700多門,各種槍彈5785萬發,各種炮彈108萬發,以及大量的通訊、工兵、后勤器材和其他軍用物資。這些裝備,有的是從解放軍的現役裝備中抽調的,有的是從蘇聯進口的,有的是用有限的外匯從國際市場上購買的。為了將這些裝備物資及時運送到前線,中國組成了專門的汽車運輸部隊,開辟了1000多公里的運輸線。可以說,這些援助對越南抗法戰爭的勝利,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1955年12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外交部聯合發出《關于撤消我國駐越南軍事顧問團改派軍事專家的決定》。此后,中國援越軍事顧問團陸續回國,到1956年3月中旬全部回國。至此,抗法援越勝利結束。
文史精華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