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石茶莊(http://zhoujun.blshe.com)
拙作《開國第一戰》近日內將在烏有之鄉開始連載。該書已于2004年7月由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2006年10月又再版。該書出版后,作者得到了諸多戰爭親歷者和讀者的鼓勵,同時也收到了一些寶貴意見,作者也為此進行了許多修訂,準備在本茶莊連載。
這是李際均將軍為該書所作的序言……
《序言·開國第一戰》
生命中的一本書
李際均
李際均:陸軍中將,研究員,教授,戰略學博士生導師,1949年4月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1950年底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任偵察參謀,195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師、軍司令部參謀,軍事科學院研究室主任,陸軍第二十四軍第七十一師師長,第三十八機械化集團軍軍長,中央軍委辦公廳主任,軍事科學院副院長。中共第12屆候補中央委員,中央委員,第13、第14、第15屆中央委員,第9屆全國政協委員。1988年被授予陸軍中將軍銜。主要著作有:《軍事戰略思維》、《論戰略》、《中國軍事思想傳統與防御戰略》(美國陸軍戰爭學院出版),主編有《中國軍事通史》、《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語》、《世界軍事年鑒》等。
今年春節前,在一次朋友聚會上,新華通訊社記者熊蕾、云杉同志看到我寫的《西江月──紀念抗美援朝戰爭》,詞中寫道:
闊別五十春秋,
又到鴨綠橋頭。
英雄碧血染山丘,
半島紛爭依舊。
世紀風狂雨驟,
一代壯志何求?
韶華不為少年留,
誰解丹心白首。
兩位記者或許感念我這老兵緬懷那場戰爭的心情,便把雙石寫的《開國第一戰》的書稿送我看。老實說,作為從戰爭走過來又長期從事軍事科研工作的我,對軍事文學作品,向來是很挑剔又缺乏耐心卒讀的。然而這部巨著卻使我不能釋手并為之動容。
一本好書就是一位難忘的教師,讓人終身受益。前幾年,《光明日報》書評周刊編輯計亞男為“生命中的一本書”欄目,向我約稿。我便把當年在朝鮮戰場讀蘇聯小說《恐懼與無畏》的感受,乃至后來對人生的頓悟寫了篇短文,在該報上發表。我相信《開國第一戰》更有資格成為許許多多讀者“生命中的一本書”,因為它真實地記述了中國人民志愿軍的豐功偉績,它用飽含深情的筆觸,生動地描述了抗美援朝戰場上一個個感人至深的英雄形象。有人是這樣高度評價抗美援朝戰爭的:任何民族在走向復興的道路上,沒有精神的復興是不可能的。數百年里第一次為我們每一個中國人抹去那種黑色屈辱胎記的,是那藐視一切敵人、勇往直前的志愿軍將士。當中國今天能這樣站立著,是因為黃繼光在前面,是因為中國當年在上甘嶺站立著。我們今天每時每刻都在感受到他們為祖國和人民爭得的的尊嚴。這就是那些在朝鮮戰場殊死而戰的中國人民志愿軍,他們改變了中國的位置,他們改變了我們的面孔,他們對我們每一個中國人有恩,他們給我們留下了無窮的精神財富,他們所獲得的,超越了一切其他得失的評判。每一個要自尊的中國人,和民族一體,在五十年前重新出生了……。
我想這段話是半個世紀后對長眠在異國土地上的志愿軍英靈最好的祭奠。
本書的責任編輯一青博士原是軍事科學院的大校研究員,也是一位多產的軍事作家。由于一青的努力,使得這部被延宕出版的好書得以問世。在本書即將付梓之際,作者和責編提出要將我在《光明日報》發表的那篇短文作為代序言。我把標題改成《生命中的一本書》,正文照錄于后:
每一個人都有一生難以忘懷的往事,尤其是在嚴酷的戰爭中,似乎每一種真實都比小說深刻。有時候一首唱過的歌或一本讀過的書,都能喚起對往事的追思,甚至升華為對人生的感悟。1951年夏天,我們部隊在朝鮮戰場完成連續五次戰役作戰任務后,從三八線以南返回成川地區休整。半年以前,我還是個16歲的高中學生,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以后,在艱苦的行軍作戰途中,邊走邊打磕睡,仿佛仍然走在上學的路上,直到被敵機轟炸和掃射聲震醒。有一天宿營在半坍塌的防空洞里,我發現一本被人丟棄的、撕掉了封面的小說,里面有些書頁已經缺損,可能被人卷煙抽了。我讀完后還不知道書名。直到朝鮮戰爭結束后,我返回祖國,才在書店里看到這本反映蘇聯衛國戰爭的小說叫《恐懼與無畏》。它真實地反映剛上戰場的一群年輕戰士怎樣在戰爭中成熟起來。
記得那本小說的開頭,是寫營長烏雷·莫維什·巴武爾章(也許記憶有誤)在一場苦戰之后,集合全營官兵宣布處決臨陣脫逃的士兵。他面對一個還像個孩子似的逃兵,產生了一剎那憐憫之情,從其他士兵的眼神里也能看出似乎在為這個逃兵求情。于是營長饒恕了他。這個逃兵帶著微笑和感激的神情回到隊列里。誰都不懷疑他以后會成為一個勇敢的戰士。但這只是營長思想上的一閃念,在嚴酷的戰爭情況下,他必須執行鐵的紀律。那個年輕的逃兵被處決了。全營官兵經歷了從恐懼到無畏的過程,成為一支英勇善戰的部隊。
恐懼,是生存本能的反映;無畏,則是教養和鍛煉出來的品質。50年過去了,我深感在生活道路上,或許要經歷從恐懼到無畏的三次升華,才算是完整的人生。當一個人初上戰場,身邊槍炮齊鳴、彈片橫飛時,不論階級立場多么堅定,可是那顆未經戰火洗禮的心總是不由自主地劇烈跳動。如果不克服恐懼心態,人的所有才華在面臨危急的時刻都會毫無用處。隨著戰爭經歷和血與火考驗的增多,一個真正的戰士終于會通過這一關,成為英勇無畏的人。這是一個征服自己心靈的過程。任何豪言壯語甚至悲劇式的喧聒都代替不了沉著堅毅和勇敢無畏的精神。這是人生從恐懼到無畏的第一次升華。
從恐懼到無畏的第二次升華,“恐懼”已經不是生存本能的反映,而是方法論意義上的,即孔子所說的“臨事而懼,好謀而成”,也就是人們今天常說的:從最困難的方面準備,向最好的方面努力。從個人來說,是“位卑未敢忘憂國”,辦事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慎終如始。從國家和民族來說,就是要有憂患意識,“天下雖安,忘戰必危”。而“無畏”也不僅僅是在作戰中保持沉著、冷靜的性格和品質,而是認識必然之后的自由,是擺脫了私欲之后的無所求也無所懼,即“無欲則剛”,“不以盛衰易節”的堅定和超越自我的思想境界。
從恐懼到無畏的第三次升華,是到了人生的冬季,能積極而坦然地對待生命的凋謝。中華民族是以先人的血淚洗面才得以容光煥發。比起先烈們壯麗的人生,我們是何等渺小;比起那些偉大的生命,我們又是多么微末。步入老年,沒有往日那般絢麗多彩,卻不乏濃重與恢宏,少了一些浮躁與偏狹,多了一些深沉與寬容。不論是與身俱來的缺陷,還是成長中的傷痛,都漸漸淡化。從回憶與沉思中重新發現和省察自己的人生體驗,并從中得到歡樂和激情的驅動,這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兩萬五千天,從出生到白頭。漫漫人生路,坎坷何其多。有陽光就有陰影,只有心中的理想才是永不熄滅的光明。無論成功與失敗、勝利與挫折、艱險與平淡,作為人生體驗都是財富,但從挫折和艱險中獲得的智慧和無所畏懼的勇氣更彌足珍貴。直到不期而至的那一天,閃爍在腦海里的燈火突然止熄,喧騰在胸中的心潮歸于沉寂。在人生謝幕之時,可以坦蕩地說:爾今爾后,庶幾無愧!至于有沒有觀眾并不重要。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